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9999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docx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

申论热点:

我国当前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十一五”能源发展措施

一、我国能源发展取得的成绩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把能源作为关系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摆在重要地位,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长期的、共同的努力下,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能源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很低,1949年仅为0.237亿吨标准煤。

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能源生产快速发展,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0.6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87倍,是改革开放初的3.29倍,约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13.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

煤炭,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达到21.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68倍、改革开放初的3.5倍。

石油和天然气,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1.81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08倍、改革开放初的1.74倍,居世界第6位。

天然气产量达500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的5000倍、改革开放初的3.64倍。

电力,200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时,分别为1949年的275倍和576倍,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

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发展迅速。

目前,小水电的装机容量达38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8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核电从无到有,发电装机近700万千瓦;年产沼气约80亿立方米,已拥有户用沼气池1700多万口。

  第二,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2.2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近年来,通过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两个趋势:

一方面,煤炭消费的比重趋于下降,由1990年的76.2%降到2005年的68.7%;另一方面,优质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1990?

2005年,油气消费比重由18.7%提高到24%,水电及核电由5.1%提高到7.3%。

  第三,能源技术进步不断加快。

解放初期,我国能源工业技术装备基础极其薄弱。

以石油勘探开发为例,当时全国只有8台浅井钻机、40多名技术人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石油天然气工业,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生产加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复杂段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煤炭工业,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广泛使用,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1990年为65%,目前已超过80%。

电力工业,火电单机容量从1978年的5万和10万千瓦级,发展到目前主力为30万和60万千瓦级机组,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及核电机组正在成为新一代主力机组。

三峡左岸最后一台机组国产化水平达到85%。

从电网看,5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750千伏示范工程建成投运,电网发展进入了大规模跨省跨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

  第四,节能环保取得进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的指导下,我国节能提效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单位GDP能耗总体下降,按不变价格计算,目前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4%。

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逐步降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乙烯综合能耗下降65%,粗钢综合能耗下降37%,火电供电煤耗下降16%。

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有所提高,目前达到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同时,能源领域污染治理得到加强。

新建火电厂配套建设了脱硫装置,已有火电厂加大了脱硫改造力度,电厂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提高,东北等地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加快建设。

  第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2002年出台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改革的总体目标,目前已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

煤炭生产和销售已基本实现市场化,煤炭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

能源需求侧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推广完善了峰谷电价、丰枯电价、差别电价办法,引导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大型企业制定了节电改造、优化用电方案,这对近两年顺利完成迎峰度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能源立法明显加强。

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制定和完善了《电力监管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能源法制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能源开发利用正在走向依法管理的轨道。

二、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能源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

这集中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资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比较大,化石类能源探明储量约7500亿吨标准煤,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

  煤炭。

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但从中长期来看,要把储量变成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面临“三大不足”的压力:

一是煤炭精查储量不足。

据测算,2010年前拟开工建设的煤矿项目缺精查储量500多亿吨,2011?

2020年缺1200多亿吨。

二是生产能力不足。

根据全国目前煤炭的生产能力,考虑部分矿井衰老报废等因素,2020年前还需要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0亿吨,接近美国目前的产煤总量,这意味着我国还要新建百万吨级的大型煤矿1000个左右。

三是运输能力不足。

我国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这种资源禀赋与需求地理分布的失衡,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

按照10亿吨新增煤炭的70%需要外运测算,2020年前需要再建7条亿吨级铁路线以及相应的港口。

这些实现起来难度都是很大的。

  石油。

据最新全国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5亿吨,平均探明率为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

目前,我国石油勘探难度不断加大,新增储量质量变差,经过努力做到稳产、小幅增长尚有可能,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比如,我国大庆油田稳产高产持续了27年,从2002年起产量开始递减,平均每年减少150万吨。

从分布情况来看,东部主要含油盆地已经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

待发现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松辽、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和渤海海域。

西部主要含油盆地和我国海域资源丰富,且探明程度低,处于勘探开发早期。

据测算,即使考虑大力节能降耗、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可替代品等因素,2020年石油缺口仍将达2.5亿吨。

  天然气。

从整体上看,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储量产量将快速增长。

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及周边古生界,四川盆地川东、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柴达木盆地涩北和台南地区,东海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等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

但是快速增长的天然气生产难以满足更快的需求增长。

预计到2020年需要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4万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需要再翻一番。

  此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但面临的制约因素也较多。

比如,水电剩余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受自然条件和移民因素影响,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核电由于投资密集、建设周期长,新的核电能力短期内难以迅速增加。

  与资源约束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从近几年的能源供需形势看,能源消费总量越来越大,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仍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十五”期间平均为1.05,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

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还很低,且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

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正是能源消耗“倒U”型的上升阶段。

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油气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

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大型煤矿综合采掘装备、煤炭液化技术核心装备需要引进,瓦斯抽取和利用技术落后,矿井生产系统装备水平低。

重大石油开采加工设备、特高压输电设备、先进的核电装备还不能自主设计制造。

氢能及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等技术研究开发不够,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技术的落后,制约了效率的提高。

从总的能源效率看,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

尤其是这几年,高耗能产业发展较快,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能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我国的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1.9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4%,为此消费煤炭20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35%;消费原油3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8%。

以上比较,即使考虑汇价因素,我国能源效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主要用能行业和耗能设备看,水泥综合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3.6%,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1%,火电供电煤耗高20.5%,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

从能源开发过程看,资源浪费惊人。

比如煤矿的综合回采率,国际上一般为45%?

60%,我国平均只有30%,小煤矿有的仅为10%?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煤矿产量由1978年的9500多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8.5亿吨,在此期间,累计生产煤炭120亿吨左右,消耗资源储量约800亿吨。

按照正规开采方法计算,800亿吨资源储量可产出煤炭400亿吨左右,这意味着用同样的资源量,少产了近300亿吨的煤炭,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煤炭的总产量。

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也只有40%,全国累计堆放的煤矸石总量约38亿吨,占地约11万亩,而且每年仍以约2亿吨的速度增加。

每年还产生近亿吨的粉煤灰,历年积存量已有30多亿吨,目前的综合利用仅限于生产水泥、墙体材料或者铺路、建坝等,大量物质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能源结构尚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

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较,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结构特点:

煤炭消费比重基本上与世界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相当,占60%?

70%;而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与世界煤炭消费比重持平,只占20%?

30%。

尽管我国能源结构将不断优化,煤炭比重会有所下降,但煤炭的主导地位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

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仍可能超过55%。

  相比油气,煤炭对环境的影响大。

煤矿地表沉陷、煤田自燃火灾、矸石山自燃等所引发的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等现象比较严重,加之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原煤洗选率仅30%左右,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低60个百分点,带来的污染更为严重。

在全国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中,由煤炭燃烧产生的分别占70%和90%。

目前我国已是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导致区域性的环境酸化,酸雨区已超过国土面积的40%。

此外,煤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还会加重温室效应。

  第四,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利用境外油气资源难度加大。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国内生产能力增长有限,需要更多地利用境外资源,但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复杂。

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剩余可开采的煤炭储量为9845亿吨,石油1427亿吨,天然气156万亿立方米。

即使维持现有消费水平不变,化石能源总储量也只能维持人类消费100年左右。

在全球能源产量中,国际贸易量不到50%。

目前开发环境和条件好的油气资源大部分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开发利用并控制,国际自由贸易量的比例更低,我国能源进口需求不可能无限制地得到满足。

我国石油进口运输方式大多是远距离、大运量,每年进口的石油约80%经过马六甲海峡,现有远洋船队超大型油轮严重不足,约95%的进口石油依靠海外公司运输。

同时,能源资源是战略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大国,过于依赖进口,不仅涉及供求格局和价格变化等问题,还涉及如何打破现有垄断格局、运输线路安全保障等极其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问题,处理不好或出现难以控制的动荡,会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

  第五,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石油储备在能源供应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国际能源署要求包括西方七国在内的成员国,必须承担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义务。

欧盟也要求其成员国承担石油储备义务。

这些国家已经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石油储备制度,而且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石油储备刚刚起步,目前项目建设进展较为顺利,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石油储备要达到储备目标还需若干年,形成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和应急机制还任重道远。

  能源特别是煤炭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

近年,市场需求旺盛,拉动煤炭产量快速增加,但有近1/3的产量缺乏安全保障条件,煤矿瓦斯爆炸等重特大事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去年全国发生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1起,今年的煤炭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

油气生产和管网仍存在潜在的事故风险。

近年来,电力建设高速发展,在设备制造安装、工程建设等方面潜存诸多隐患,可能带来一些安全问题。

美、加和莫斯科大停电事故,已经给我们敲响了电力建设和安全运行的警钟。

  第六,能源体制改革尚未到位,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煤炭企业机制转换滞后,社会负担沉重,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跨区经营的体制环境没有完全形成,煤炭流通体制尚不完善,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煤炭交易市场建设等配套改革滞后。

建设适应WTO要求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市场体系,以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体系等方面还有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确定的各项改革措施也有待进一步落实。

  同时,我国能源法律法规还不能适应能源发展与改革的需要,突出表现在:

体现我国能源战略、维护能源安全、衔接能源政策的基本法律尚不完备;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等方面至今还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电力法》、《煤炭法》等一些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已不适应发展需要,有待进一步协调、修改或废止。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我国能源资源尚有较大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资源可利用程度加深,以及非常规能源的补充作用进一步增强,我们有能力、有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源支撑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能源人均占有量比较低,保障程度不高;近期供求矛盾已经很大,未来资源瓶颈更为突出;千方百计缓解能源瓶颈约束,事关全局,刻不容缓。

我们要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保障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子孙福祉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能源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我国能源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十一五”能源发展的主要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奋斗目标,今年人代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总体要求: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近年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先后研究编制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煤炭、油气、电力、新能源、节能等五个专项规划,各专项规划下面又编制了核电、风电、LNG(液化天然气)、煤层气、替代能源等子规划。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节约优先,效率为本。

这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对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降低能耗的目标,不少人说,定得过高,很难实现。

客观地讲,我国目前仍处在资源消费强度较高的时期,强化节能降耗措施见效需要一个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确实比较大。

但是,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要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能源效率、能源强度、单位产品能耗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节能潜力不小。

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节能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节能作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摆在首要位置,切实下大力气抓紧抓好,舍此没有别的出路。

  我们确定的节能工作的基本目标是:

“十一五”期末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年均节能率为4.4%。

到2010年,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节能工作总的要求是:

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宣传教育,调动市场主体节约资源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为确保“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综合的、更加有力的措施强化节能工作。

  一是通过调整结构节能。

节能不仅仅是微观层次的问题,首先是宏观层面的事情,即是国民经济的结构问题。

目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

200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刚过40%。

OECD(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这一比重平均水平超过70%,其中,美国为75.3%。

与我发展水平相近的巴西和印度分别为75.1%和51.2%。

按照有关部门的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就可降低约1个百分点。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能耗行业比重大,特别是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

去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0.3%。

按照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下降一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可再降低1.3个百分点。

因此,解决节能问题,首先要调整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二是通过技术进步节能。

我们在这方面的潜力非常大。

比如锅炉。

我国在用的中小锅炉约50万台,实际运行效率只有6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

20个百分点。

这些中小锅炉中90%都是燃煤锅炉,年消耗煤炭4亿吨左右,通过技术改造和完善管理等措施,仅燃煤锅炉一项的节约潜力就有7000万吨。

又比如节能灯。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2005年节能灯产量达到17.6亿只,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但我国生产的节能灯国内使用的比例并不高,大部分都出口了,出口量占到生产总量的70%以上。

如果把现有的普通白炽灯全部更换成节能灯,全国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相当于中部地区一个省的全年用电量。

再比如电动机。

我国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量大、面广,而达到国家节能评价标准的只占市场销售量的1%,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推广高效节能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力度,将市场份额提高到12%,每年就可节电100亿度左右。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只要大家真正重视起来,总会找到节能的路子。

一方面,要把节能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

我们将利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大力支持节能重点项目,优先扶持采用自主知识产权解决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示范项目,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

加快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节能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促进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重点淘汰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如水泥土窑、普通立窑,土法炼焦(含改良焦炉),2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炼钢转炉、电炉,单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常规小火电机组,以发电为主的燃油锅炉及发电机组(5万千瓦及以下),等等。

  三是通过加强管理节能。

目前,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消费领域,节能管理都是薄弱环节,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

比如,不少人没有出门随手关灯的习惯,长明灯经常见;很多单位的计算机整晚开着不关;大马路、广场上,华灯高照,浪费严重。

加强节能管理,形成长效机制,非常必要,十分迫切。

当前,急需抓好的工作是:

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

把“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降低能耗的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省区市。

各地也将把GDP能耗降低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各市、县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明确责任,全面推进。

要加强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管理。

抓紧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主要是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

加快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尽快形成稳定的节能能力。

突出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明确节能目标和措施,采取政府主管部门与重点企业签订节能协议,通过公报、检查、抽查、通报、交流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节能进行跟踪、指导和监督。

要完善能效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型产品。

  四是通过深化改革节能。

要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能够反映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加大财税政策对节能的支持。

加快制定《节能产品目录》,对生产和使用目录中的产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实施节能产品政府强制性采购政策,特别是将企业研发的首台、首套节能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五是通过强化法治节能。

要把实践中、改革中形成的节能措施和有益经验上升为法律,进一步完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的标准体系。

重点抓好《节约能源法》的修订工作,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5%左右,而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

3倍,如果通过健全并严格实施建筑节能,特别是墙体材料革新等方面的有关法规,使我们的建筑能耗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全社会的总能耗就可以再降低10%以上。

为此,要严格执行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节能50%的标准,四个直辖市和北方地区执行节能65%的标准。

要制定和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等能效标准,组织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设计规范。

  六是通过全民参与节能。

节能是事关全社会的大事,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

上海市算过一笔账,如果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1度,全市480万户家庭可减少24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如果每天将白天不用的电器插头全部拔掉,全市可再减少7.5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

这两年,我们倡导将夏天的空调温度调高到26度,作用就很明显,可以说,迎峰度夏工作顺利完成,“军功章”里面有它的一份。

要增强公众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节约文化,发挥政府机关的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点滴事情做起,使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自觉养成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油、每一方气的良好习惯,成为一种生活风尚,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总之,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能源。

节约能源,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的消费模式,把我国建设成为节约型社会。

  第二,立足国内,多元发展。

这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