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0152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docx

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初二年级物理学科

2015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样本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

(初二年级物理学科)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1、以“新课标”和“新教材”为命题依据。

即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和2012年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以下简称“新教材”)为命题依据。

对本期学生所学“新课标”中课程内容(含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根据科学内容要求按课程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

2、体现“三个有利于”,引导“教学五回归”。

教学质量监测,既要能较准确地监测出学校对“新课标”的执行和达成情况,也要能对学校教学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命题应体现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对初二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客观评价,有利于对初二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准确诊断,有利于对初中物理后期教学的改进指导。

命题还应立足导向性,起到引导初中物理教学做好“五个回归”——回归基础、回归教材、回归生活、回归实验、回归过程。

二、命题的原则

1、全面考查的原则

注重全面考查三维目标,既要覆盖八年级下册物理与“新课标”相关科学内容所涉及的“双基”,又要结合科学内容的考查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还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2、重点考查的原则

在全面考查的基础上有重点的考查,从知识来说是初二涉及的物理核心知识,从过程方法来讲是科学探究,从物理学科的特点来讲是物理实验。

3、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原则

试题要注意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贴近生活、关注科技、用于实践。

4、注意连续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试题要有连续性和发展性,考查八年级下物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考查相关的实验和探究,注重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5、难度设置合理的原则

过难和过简单,都是不利的,应该合理设置。

本次监测物理试题设置的预期难度值为0.65。

6、稳定和创新结合的原则

题型、题量及分值分配与往年保持大致一致,测试目标与课标要求一致;区分度要大一点。

三、试题的主要特点

本次质量监测物理试题的命制以能力立意,覆盖面广,全面考查了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要求程度,试卷包含四个大题,共三十三道小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试卷结构

题型

题量

分值(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6小题

32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

8小题

24分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

3小题

26分

四、综合应用题(7分+11分)

2小题

18分

主要考查了本学期所学的力、运动和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等。

试卷符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基础

总体来说该试卷将“双基”放在了考试的首位,但并不是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的,学生必须对基本概念和重要基本规律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考试也就是让会学习的人学得轻松、取得好成绩。

如:

1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生活中的运用)、2题(运动和力关系)、3题(关于惯性的理解)、6题(大气压的运用、浮力、流体压强的理解及运用)、7题(浮力、三力平衡问题)、13题(功的物理意义)、14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及省力识别)、16(机械能守恒、动能及势能的变化)、17题(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3题(压强及摩擦力)20题(浮力、二力平衡、液体压强)、21题(液体压强、压力、固体压强的计算)、22题(连通器特点及流体压强)。

25题(功、功率、牵引力、速度的关系)试卷中同时出现了几个有难度的题目,这是命题者出于适当区分优生与中等生的需要,如4题(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学生易出错,综合性较强,只有正确掌握方法才能做对,做对比率为0.22)、9题(考查了学生对省力杠杆、费力杠杆、最省力的方法,能够体现出优生的分析问题理解能力的水平,做对比率为0.23)、10题(浮力问题、漂浮问题、液体压强、液体压力的组合题)、15题(重力势能、动能、机械能、受力分析、平衡状态去理解平衡力)、20.2(液体压强不常用的定义式求解许多同学只能用通用公式求解而遇到困难不能正确得出答案)试题以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到了首要地位,无繁题、偏题和怪题。

试题科学、规范,题意表达清楚,语言准确、简洁。

2、联系生活

该试题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和实际应用设置,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目的,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与一定的情景相结合,尽量避免单纯的知识和单一技能的考查。

考查都是在相对完整的语境中进行的,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题干意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分析、判断和表达,渗透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

、5题(生活中连通器的运用、大气压的利用)11题(生活中压强的增大和减小流体压强、大气压强)、12题(有关生活中自行车包涵的杠杆知识、减小压强的方法、摩擦的知识、此时涉及的物理知识较多,综合性较强,学生做对比率仅为0.24)、19题(生活中的重垂线、生活中的拦河大坝涉及到的液体压强、汽车上坡中功率与速度的关系、生活中吸饮料大涉及到的大气压、)

3、紧扣教材

了课后习题等,命题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这样的考试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重视,也减轻了学习负担,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挖掘和把握。

如第5题都是课本插图改编、16题(教材73页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的机械能转化)17题

(1)、

(2)小题(教材5页第4题改编)、28题是课本43页第5题改编而成。

实验题27题、28题、29来源于教材。

试题不仅取题材于教材正文,还取材于教材图片、想想做做、演示实验及探究实验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入的解读,真正理解原理、探究的方法,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加与改编及创新。

4、突出过程和方法

本试题对实验考查,重点突出在探究过程上,考查的实验均是“新标准”上要求的必做实验,考查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内拓展到书外,强调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和感悟,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力求让做过实验的学生多得分。

如:

29题(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30题(杠杆平衡条件)、31题(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题都源于教材,但考意新,既注重对学生实验动没动手的考查,又注重对思考和理解力的考查。

5、体现创新

试题在分值和试题题型分布上保持了想对稳定。

同时又有适当的创新,如实验探究题的27题,29题注重了对学生理解过程的考查;

四、试卷的基本情况

1、知识点考查情况

题型

题号

考查知识点

知识板块归类

分值

考查水平

 

选择题

1

力的相互性

运动和力

2

了解

2

力和运动

运动和力

2

了解

3

惯性、惯性的影响因素

运动和力

2

了解

4

二力平衡

运动和力

2

认识

5

连通器、大气压

压强

2

认识

6

大气压、浮力、流体压强

压强、浮力

2

认识

7

浮力及力的平衡

浮力、运动和力

2

理解

8

功、功率、机械效率、定滑轮

功和机械能及简单机械

2

认识

9

杠杆省力情况、最省力的识别

简单机械

2

理解

10

受力分析、、液体压强压力、浮力

运动和力、压强、浮力

2

理解

11

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

压强

2

认识

12

杠杆、压强、摩擦

运动和力、杠杆、压强

2

认识

13

功和机械能

2

认识

14

机械效率

简单机械

2

理解

15

机械能、受力分析、平衡状态

简单机械运动和力、

2

理解

16

机械能守恒

功和机械能

2

理解

填空题

17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认识

18

增大压强、增大摩擦

压强、运动和力

2

了解

19

重力方向、压强、功率、连通器、大气压、

力、压强、功和机械能

6

了解

20

浮力、液体压强的大小比较

浮力、压强

2

理解

21

固体压强的、液体压强压力大小比较

压强

2

理解

22

连通器原理、流体压强

压强

2

了解

23

摩擦力、功率

运动和力、功和机械能

2

理解

24

杠杆平衡

简单机械

2

理解

25

功、功率、速度、牵引力

功和机械能

2

理解

26

机械效率、摩擦力

简单机械

2

理解

实验探究

27

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运动和力

10

理解

28

气压计

压强

4

认识

29

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变量法

功和机械能

12

理解

计算题

30

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拉力大小

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

7

理解

31

浮力、二力平衡、压强、功率的计算

浮力、压强、简单机械

11

理解

2、学生答题情况统计

(1)各分数段的人数比率分布

分数段

高分(90分以上)

及格人数

低分人数(40分以下)

平均分

最高分

人数

2797

11526

3939

64.11

100

比例

14.61%

60.21%

20.58%

 

(2)客观题答题情况统计

Ⅰ卷题号

选A比率

选B比率

选C比率

选D比率

正确答案

1

72

5.33

13.5

8.78

A

2

5.31

85.39

6.09

3

B

3

50.07

5.71

21.18

22.51

A

4

62.53

6.18

22.12

8.68

C

5

5.14

5.09

85.63

3.92

C

6

2.81

64.36

8.58

23.86

B

7

12.63

55.49

30.13

1.54

B

8

68.76

10.96

12.8

7.13

A

9

26.55

8.6

35.43

28.77

D

10

6.21

25.6

41.71

25.89

C

11

5.01

3.32

4.42

87

D

12

22.13

45.55

8

23.91

D

13

15.96

54.33

20.63

8.6

B

14

5.81

16.32

9.51

67.79

D

15

40.46

12.59

14.13

32.09

C

16

72.92

16.49

5.87

3.32

A

得分从易到难的排序为:

11题(87)、5题(85.63)、2(85.39)、16(72.92)、

1(72)、8(68.76)、14(67.79)、6(64.36)、7(55.49)、13(54.33)、3(50.07)、10(41.71)、9(28.77)12(23.91)、4(22.12)、15(14.13)

Ⅰ卷样本学校平均得分:

19.08分,Ⅰ卷样本学校难度系数0.60。

Ⅰ卷非样本学校平均得分:

17.01分,Ⅰ卷非样本学校难度系数0.53。

Ⅰ卷全体参考学校平均得分:

17.89分,Ⅰ卷全体参考学校难度系数0.56。

(3)填空题答题情况统计(抽样人数:

2153人,按空统计)

题号

17-1

17-2

18-1

18-2

19-1

19-2

19-3

19-4

19-5

人数

1739

1861

1630

1851

1808

1543

996

1599

1824

难度系数

0.808

0.864

0.757

0.860

0.840

0.717

0.463

0.743

0.856

题号

19-6

20-1

20-2

21-1

21-2

22-1

23-2

23-1

23-2

人数

1567

1295

1142

1348

1270

1678

1348

1353

918

难度系数

0.728

0.602

0.530

0.626

0.590

0.784

0.626

0.628

0.426

题号

24-1

24-2

25-1

25-2

26-1

26-2

填空题

难度系数:

0.638

平均得分:

15.30分

人数

1083

1758

1437

1234

1493

883

难度系数

0.503

0.816

0.667

0.573

0.693

0.410

(4)实验与探究题答题情况统计(随机抽样人数2153人,按空统计)

题号

27-1

27-2-1

27-2-2

27-3

27-4

28-1

28-2

29-1-1

人数

1676

1572

1620

1706

1716

1665

1447

1798

难度系数

0.778

0.730

0.752

0.792

0.797

0.793

0.686

0.835

题号

29-1-2

29-1-3

29-2-1

29-2-2

29-3

实验与探究题

难度系数:

0.793

平均得分:

20.63

人数

2014

1986

1869

1303

1807

难度系数

0.935

0.992

0.868

0.605

0.839

(5)综合应用题答题情况统计(随机抽样人数2153人)

题号

30

31

综合应用题答题

难度系数:

0.581

平均得分:

10.453

难度系数

0.535

0.610

平均分

3.742

6.711

Ⅱ卷平均得分:

46.386,二卷难度:

0.682

3、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对策

(1)填空题部分(从17题至26题)。

17题:

学生误填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改变物体状态、力是相互的、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填反了,在教学了注意认真审题,分清情景的先后顺序,一一对应的物理知识、另外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18题:

错误较少

19题:

(1)误写为坚直向下、垂直向下

(2)压强误填成压力、重力势能(3)牵引力误填成惯性、功率、动能、机械能(4)连通器误填为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5)错误较少(6)动能误填为惯性、速度、在教学中注意各物理量对比分析、不同物理量描述的不同物理情景,注意关键词句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避免丢分。

20题:

(1)错误较多:

主要利用二力平衡及重力、阿基米德原理求解,虽然此题相对较难,但它是浮力中非常典型的题

(2)利用压强公式灵活求解,许多同学总想用P=ρgh去求解,而忽视了液体压强也可用P=F/S来解。

21题

(1)关于液体压力

(2)关于固强、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注意固体与液体压力压强的解决技巧从而迎忍而解

22题:

(1)错误较少

(2)对流体压强中横截面积越小的位置流速越大,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所以高度较小。

23题:

(1)误填为100、200

(2)误填为600、300。

在教学中水滑轮的教学中应注意受力分析,还应注意动力与阻力、动力作用点与阻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与速度的关系一定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不是靠学生死记硬背。

24题:

(1)误填为150、300、600在解有关杠杆问题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标杆的五要素,然后再运用杠杆平衡的条件便可迎忍而解了

25题:

(1)误填为3:

2、9:

4

(2)误填为3:

2、2:

3在比例式的教学了注意基本公式的选择,应用数学方法即可

26题:

(1)错误较少

(2)误填为120、400、160原因:

误以为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是二力平衡、误认为额外功是摩擦力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清物体在斜面中的受力分析、拉力对应总功、克服重力做功对应有用功、摩擦力对应额外功,学生才能够正确灵活在解答。

(2)实验探究题(27题至29题)

27.1方案的选择易错,因为学生不易理解为什么变速拉动长木板时,木块相对地始终是静止的。

我们老师如果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对比这两个方案的优缺点,学生会更直观形象的理解到为什么乙方案更好,通过实验不难发现用方案中,可以变速拉动下面的木板,并且上面的木块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所以乙方案的示数稳定。

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让学生通过受力分析来理解,拉木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27.2、27.3、27.4有同学是误选、多选。

分析及对策:

这些学生没有通过认真读题根据题中的情境的变化来理解控制变量法,只量凭借记住结论来解题,而导致丢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习惯,真正理解控制变量法。

28.1、28.2:

此题两个空均易错,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到压强计的工作原理,学生误以为高度差明显就说明了大气压强越大。

在教学中老师们要通过受力分析可知瓶内的气体压强向上托起水柱,大气压强通过细管的管口向下压水柱,水柱同时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强,并且瓶内的气压等于大气压加上细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

由实验可知:

当拿着该装置从1楼带到5楼的过程中,细管中的水柱将逐渐升高,细管内水柱产生的向下压强增加,而因瓶内的气体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气体产生的向上的压强变小,所以大气压必定减小。

29.2,学生误填为高度。

问题及对策:

首先对动能概念理解不深,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是动能,则动能大小应与速度大小有关而不是高度;他们只看到了图的表面现象,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能量转化角度来改变动能大小的,老师在教学中试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小球的速度由自由下落的高度决定,但有高度并不一定有速度,老师可在此时用手将小球按在斜面上,小球有高度,但并没有速度,有何来的动能呢?

同时还可以类比将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将其拉开不同的角度,也是为了保证小球到达最底端的速度不同。

(3)综合应用题(30题至31题)

30题:

第②小问考查的是总功率的计算,学生中的解法有:

(1)利用W总=W有/η,再由P总=W总/t,求功率P。

(2)先由W外=W总-W有求出W外,再由G动=W外/h求出G动后,由F=(G+G动)/n求出F,再由P=FV求功率。

第③小题与第②小题类似学生中以有上面两种解法

学生中出现的错误:

①公式变形错②滑轮组中力的关系、距离(速度)的关系弄错③运算错误④三种功的判断错误

教学中应注意:

①效率中涉及的三种功一定让学生依据题意和生产与生活实际判断正确②强调学生在解题时只要遇到滑轮组一定不要将两个关系式弄错③应正确理解和应用公式的原式及变形公式

31题:

在解题过程中,能写简单说明的同学几乎都能得到满分,这些学生在因果关系,解答表述,计算细致三者都做得很好。

但整体来讲,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普遍不强,看不准、说不清、算不对的现象很普遍。

在第1小问中,知识性错误有:

F浮=G排,F浮=ρgV排,题目中告诉的是航母的总质量,不是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或体积,不能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G和m分不清,还有6×107kg=6×107N的表达;还有少量的学生在求物体重力时,没有抓住“总”字,还在加舰载机质量,或减去舰载机质量。

没有发现明显的过失性错误。

在第2小问中,没有发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过失性错误有:

质量或重力还是航母的,而不是舰载机的;受力面积的单位没有换算,或换算不正确,比如5000cm2=5m2。

在第3小问中,知识性错误有F牵=G–F阻,W和P分不清,明明已经把功率P计算出来了,他又接着计算W=Pt;过失性错误有:

不换算单位或单位换算错,尤其典型的是直接使用54km/h。

有少量的学生换算关系错为:

54km/h=54×3.6m/s=194.4m/s。

针对以上问题,对以后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继续加强学生全面思考,规范表达的训练,不仅是口语表达,还有书面规范表达,教师的习题板书,多一些文字表述,充分发挥教师的示导作用。

在平常练习中,还是有必要做一些问答题,训练学生全面的表达,不要把物理学习,变成填空式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能让学生说的、做的,教师一定不要代替,要多给学生表达表演的机会,让学生不仅仅想说、敢说,还要会说、善说,不仅仅想做、敢做,还要会做、善做,把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

对物理中的规范要求,必须加以明确,严格要求,规范书写和解题格式,这样才能使解题思路清晰,从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2、努力减少因为审题不清,造成的丢分。

努力夯实如单位换算,国际单位制,基本计算类的基础知识,尽量减少过失性丢分。

3、注意物理规律适用性的教学,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适当的公式规律。

在学习时,多注意公式规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五、教学建议

1、要注重双基落实

“双基”是分析、判断、解答问题的依据,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任何有关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都是毫无意义的。

要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基本规律的适用范围及多种表达形式等并能熟练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应从生活实际中来经过物理探究,寻找物理原理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去,而不要只是一味的停留在让学生记忆背诵一些物理现象或者是一些典型的题目。

如选择题第4题:

为小明荡秋千的示意图中来考察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学生认为二力平衡就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

此题中物体在做曲线运动,无论物体运动到哪里,都受非平衡力,而学生看到了物体在竖直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就认为受平衡力。

所以我们在教学应注重基本知识的理解、从各种现象中抓住本质的东西,从学习中感受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把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

对物理中的规范要求,必须加以明确,严格要求,规范书写和解题格式,这样才能使解题思路清晰,从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物理中的主干知识均由相关的基础知识综合而成,进行主干知识的复习并形成网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切不可淡化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应从更高角度去把握、深化,对综合问题的处理能力也才会进一步提高

总之,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2、要重点加强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

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尤其是课标上规定的必做实验,切忌只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实验,在实验教学中,不仅仅会做实验,还……引导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

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怎样改进?

让学生通过讨论、真正理解实验原理、实验中的各种方法、比如: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等等。

如实验题29题中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学生从图中看出好象与高度有关而导致丢分,我们在教学中应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小球的速度由自由下落的高度决定,但有高度并不一定有速度,老师可在此时用手将小球按在斜面上,小球有高度,但并没有速度,有何来的动能呢?

同时还可以类比将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将其拉开不同的角度,也是为了保证小球到达最底端的速度不同。

再对动能概念对比理解,动能大小应与速度大小有关而不是高度;我们为什么要从不同的高度滚下目的是为了从能量转化角度来使物体运动从而获得动能。

当学生达到这个层次时,就不会再出错了。

3、联系生活、紧扣教材,注重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试题中的考题绝大多数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教材,经过组合、改编、或创新而成的。

如12题(有关生活中自行车包涵的杠杆知识、减小压强的方法、摩擦的知识、此时涉及的物理知识较多,综合性较强,学生做对比率仅为0.24、此题要求在教学中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会让物理知识更加丰富,也更加有趣,学生也会认为物理很有用,就会提高学习兴趣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