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和环节.docx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和环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和环节.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和环节
章节名称: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和环节
教学目标:
1、了解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偏差;
2、掌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的一些关键因素和环节,促进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养成。
学习目标描述:
此次目标修订进一步突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学文字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紧紧把握住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关键因素和环节。
2、如何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
关键词:
偏差,语文素养,四个“切实抓住”,四个“注意”
计划学时:
一课时
教学媒体:
教学一体机
教学过程: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偏差,如:
(1)要求学生通过默写词语解释的方式“掌握”词汇意义;要求学生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的要求;
(2)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分离,三个维度目标割裂,分点落实;
(3)课堂教学中“读书”只是蜻蜓点水,或者只在一个平面上简单反复;
(4)脱离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况,解读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透”,教师“讲课”考虑的重心在于把学生给“讲懂”了,忽视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
(6)立足于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点的落实,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用力不够;
(7)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一点,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
(8)忽视学生个人体验、观察、思考的过程,用模式化的套路教学生阅读和写作;
(9)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好看”“精彩”,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热衷于“有声有色”的表演,目标偏移;
(10)在注重“教学中生成”的追求中,忽视或削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
形成性评价以及说明:
这些偏差必然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要把握好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各学段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务本求实,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
1、切实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
(1)要确保实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所要求的“背诵”目标——80篇(段)。
“复读、复背”小学阶段背诵的诗文160篇(段)。
(2)要让学生熟读每一篇课文。
可在开始学习新课文之前,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注释、词典,学习生词,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初步读熟课文。
(3)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逐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在三年内重点读好2至3本比较有分量的书,帮助他们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4)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培养读书的习惯。
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2.切实抓好语文积累
(1)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
每人至少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记录或摘抄课内外阅读中(或广播电视中、与人交谈中)采集到的语言材料。
(2)开展适当的活动,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材料。
(3)指导学生边学习新内容,边温习整理“积累本”。
(4)鼓励学生在语文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
形成性评价以及说明:
语文积累的丰富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
背诵、阅读、语文运用的实践都有利于加强语文积累。
3.切实抓好语文运用实践
(1)在阅读实践中,提高感知、品味、领悟的能力;丰富语文积累,扩大“领会式”掌握的语汇的量。
(2)通过“说”和“写”的实践,提高表达能力;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在运用中“调动积累”,在丰富语文积累的同时,“盘活”已有的“领会式掌握”的语汇,扩大“复用式掌握”的语汇的量。
(3)要使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和各科学习的实践。
要善于利用有关的课程资源,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景。
在“阅读”“写作”等常规环节外,根据具体的课程资源,在课内和课外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
(4)开展活动,应有具体的目标要求,须讲究实际效果,要反对花哨的表面文章。
语文学习活动,应该丰富多样,根据内容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开创新形式,防止产生单调乏味的局面。
形成性评价以及说明:
语文水平高低之分不光在是否“知道、懂得”,更是体现在“会”与“不会”。
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语文运用实践才能真正实现。
语文运用的实践,既是在生活和各科的学习中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复用”训练,也是对已有积累的温习,还包含了在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创新。
4.切实抓好梳理这一环节
(1)引导学生适时梳理所学的内容。
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使所学的语文要素得到巩固,并通过“温故”,而获得“新知”,从而促进积累的升华,提高积累的质量
(2)胸有语文全局,注重语文要素的日积月累,养成习惯(工具、方法和行为)。
指导学生将所学到的语言素材(字、词、句、篇语言材料)、语文运用事例(现象、经验、知识、方法等),按照一定的要求,归类整理,如:
汉字,按结构归类,同音字,常见错别字归类,语病归纳分析(从案例入手),成语,词句结构排队归类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归类比较。
写作手法比较,在不同的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展开比较,可使认识程度加深,使所学到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进一步掌握门道、规律。
(3)梳理的过程,不是对他人所告知的有关
“知识点”概念、条文的记忆,而是通过自己对字词句篇语言材料和语言运用现象的探究和分类整理,使它们从零散、感性把握的状态,按一定方式加以组织的过程,是在活动中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4)学生通过梳理,将学到的语言材料、观察到的语言运用现象和有关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可加深对语文运用规律的领悟。
同时,在梳理中也学到重要的学习方法。
形成性评价以及说明: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有了一定量的语文积累,但这些积累往往是形态各异、零散堆积的,有的材料只是简单地“贮存”于大脑,还需要加工整理、提升质量。
5.注意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1)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工夫,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不能以记忆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点概念条文作为基本目标。
(2)阅读教学,重在作品“怎么说”,而不是“说了什么”。
讨论作品,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品味、咀嚼,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回到语言文字中去寻找依据。
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况来讨论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停留在“理解”“听懂”“认知”的要求上,还应该从作品中学习词语,学习如何运用词语进行表达。
“讲深讲透”的做法不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学。
要认清中小学生学习语文与中文系大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差别。
(4)要继续关注汉字教育,使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保持在各种场合的练字意识;要加强对汉字学习的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书写质量(规范正确,端正整洁,力求美观)。
6.注意坚持“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1)在阅读和表达的教学中,要把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促进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统一起来。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情感的教育、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渗透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之中,“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例如:
在阅读教学中:
要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注重读书的“兴趣、习惯、品位”,使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和能力”。
再如:
汉字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还要让学生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那种“半节课体现工具性,半节课体现人文性”的做法不足取。
7.注意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
(1)语文教学先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
“没有经验的教师,眼睛盯着教材;有经验的教师,眼睛盯着学生。
”要注意语文教育的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与“教”的关系,教师的“教”须根据学生的“学”来定位。
(2)研究学生“如何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确定学生在各个阶段里应该学到的内容;另一方面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要,研究他们喜欢怎么学,适合怎么学。
对低年级的学生特别要注意采用具体的、富有形象色彩的学习材料,首先注意“培养感觉”,培养兴趣,在此基础上,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再逐步增强理性思维培养的力度。
8.关注过程,着力促进长远目标的实现
(1)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多种生理器官连同大脑与神经系统协同工作,这些器官中各个部分之间配合不协调,都会影响语言文字运用功能的实现。
这种协同工作的机制是在听说读写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2)阅读、表达的技能是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对话”、探究、训练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人生态度、思想情感,人文修养也是在这过程中经过体验、感染、熏陶、内化而形成的。
语文素养这些要素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
(3)要让学生明了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掌握学语文的“基本动作”——要做好哪几件事,怎么做,如,读书,背诵、练字、做摘记等,掌握好这些环节的做法,并把这些“基本动作”变成常规的流程,并且不断通过激励和督促,使他们坚持不懈,把这些动作逐渐变成自觉的习惯性行为。
(4)不但要帮助学生形成运用语言文字协同工作的机制,而且还应该设计好学习过程,使学生强化、优化这种机制。
语文教学要关注结果,但更要注重过程。
说明:
部分重点陈述哪些地方是依据了新课标的理念
在本节课上有多处是依据了新课标的理念,如:
加强词句的积累、抓好阅读、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实践等。
在这新的起始点上,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催促之下投身于大规模改革的,各方面的准备都还不够充分。
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
在今后语文课程的实施中,也必然会滋生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
我们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把语文课程的所有问题都解决好,但是希望通过探索和改革,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使课程改革能够更加健康、平稳、顺利地向前。
形成性练习:
1、因为信息、资源的丰富,学生可能在上课前就“知道”了文章的主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碰到这种情况,你是如何通过实际的教学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
请举例说明。
2、考虑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突出的重点是什么?
怎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板书设计:
1、切实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
2.切实抓好语文积累
3.切实抓好语文运用实践
4.切实抓好梳理这一环节
1.注意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2.注意坚持“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3.注意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
4.关注过程,着力促进长远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