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05612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docx

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开封二实高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注意: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

加点的词语,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单纯阐明箪食壶浆禅宗说法

B卑鄙裨益稗官野史偏裨副将

C伶俜聆听高屋建瓴身陷囹圄

D经典茎叶泾渭分明不胫而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这个人就是倔脾气,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寻根究底,倘若不问个水落石出,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

B.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

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C.我们班向来文学的氛围就很浓,最近,有几个喜欢舞文弄墨的同学还写起了武侠小说,一时间,他们的大作贴满了黑板报。

D.一个厂家推出了一种畅销的产品,许多厂家就趋之若鹜,蜂拥而上,结果很快就供过于求,产品大量积压,造成了经济的损失。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是,现在想

起来,他内心深处还感到。

②他心烦意乱,意志消沉,经常独自街头。

③然而,有关部门仍然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

拆除了当年慈禧弟弟的贵公府的跨院。

④学术界对这件出土文物所属的年代,一直有。

A.歉疚流连私自异议

B.内疚流连私自争议

C.歉疚踯躅擅自争议

D.内疚踯躅擅自异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听了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院长所作的“关于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B.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不仅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更值得今天每一个人学习。

C.作者没有着力把主人公写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柔娇气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敢于和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妇女。

D.最近工商管理部门对全行业进行的质量大检查,大大促进了建立技术管理制度这项工作的开展。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21分)

范增论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

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

事去?

增劝羽杀

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当于是去耶?

曰:

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

“知几其神乎?

”《诗》曰:

“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宋义)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岂必待陈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主贤也。

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弑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

,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

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

增亦人杰也哉。

[来源:

学|科|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疏楚君臣疏:

使……疏远

B.独恨其不早耳恨:

怨恨,痛恨

C.愿赐骸骨,归卒伍赐骸骨:

喻允许自己告老还乡

D.当于是去耶?

曰:

否于是:

在此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终以此失天下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羽之杀卿子冠军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于其身也,则耻师也

D.然则当以何事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终以

此失天下

B.而诸侯叛之也,以(项燕)弑义帝

C.(卿子冠军)不贤而能如此乎

D.(项羽)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用陈平的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但苏轼认为,如果项羽不是自己先对范增有了猜疑之心,反间计就不会成功。

B.苏轼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从项羽杀义帝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项羽杀义帝不但不是范增的本意,而且范增还不会听从项羽的主张,必定竭力谏诤。

C.苏轼认为范增与项羽共同事奉义帝,既不分君臣,又不明去就,这不是大丈夫应有的品质。

D.苏轼对范增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既认为范增没有及时离开项羽却想依靠他来成就功业名声太浅陋了,又认为范增确实是人中豪杰。

9、断句与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文句断句。

(3分)

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②不用其言而弑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答题。

(6分)

从军行李白从军行七首(其五)岑参

百战沙场碎铁衣,大漠风尘日色昏

成南已合数重围。

红旗半卷出辕门。

突营射杀呼延①将,前军夜战洮河北,

独领残兵千骑归。

已报生擒吐谷浑②[来源:

Z,xx,k.Com]

注:

①呼延:

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②吐谷浑:

指敌酋。

(1)这两首诗一首描写的是突围的败仗,一首描写的是胜仗,但都表达了作者怎样共同的感情?

(2分)

(2)这两首诗都以边塞战争为题材

,但在对人物刻画技巧和战争角度的描写上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滕王阁

序》)

④。

洪波涌起……幸甚至哉。

(曹操《观沧海》)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吕叔湘

通观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

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

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

“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

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

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

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

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

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

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

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

”“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

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在这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

“教是为了不教。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认识不清,是导致语文教学成绩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叶圣陶认为,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C.语文教育不能继承从前的传统,否则,将会变成墨守古典主义的旧式教育。

D.叶圣陶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E.语文课讲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词法句法篇法,导致语文教学成绩不好。

13、文末说“教是为了不教”。

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能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有(4分)

A.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

导。

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

[来源:

学.科.网]

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14、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认识”是什么?

(5分)

15、第三自然段中说“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并打比方作了说明,这个“前提”实际上说的是什么?

(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3小题,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8题。

废墟(有

删节)

余秋雨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能形成历史。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

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

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

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

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

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

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

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

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一位朋友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朋友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

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

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

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

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

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

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

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

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

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

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

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

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

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

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16、简析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4分)

17、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含义?

(5分)

(1)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

(2分)

(2)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

(3分)

18、结合本文,分点谈谈你对存留废墟的主要看法。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1题。

李清照传(节选)

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

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

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

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言罢,拔剑自刎。

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

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

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

(《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

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

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

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

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

相见直要待来生。

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

“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

”(《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

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

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

“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

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

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

其女回报说:

“日已中矣,而有蚀也。

”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

”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

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

“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

《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

刘向《说苑•善说篇》载:

“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

”“阤”(zhì)即溃

塌之意。

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

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

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19、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5分)

20、“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分)

21、作者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

“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在下面的语段横线部分填写恰当的话,是语意连贯。

(6分)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一样从容,一样简单,一样自然。

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美丽的内涵:

春的绿叶和生机,夏的鲜花与灿烂,①,冬的白雪与深沉。

重要的是把握住每一个季节美好的日子。

请不要在冬天里做春天的事,在秋天里唱春天的歌,萤火虫只在夏夜里闪光,②。

23、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向全校师生广泛征集新校区各楼群的楼名,在学校举行的楼名征集听证会上,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创意的楼名“躬行楼”博得了全体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

如果你就是这位同学,请你为“躬行楼”写出两条楼名诠释。

(6分)

(1)

(2)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有人说,做一个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有人说,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还有人说……

请以“定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卑bēi裨bì稗bài裨pí;A单、箪dān阐、禅chánC都读líng

D经、泾、茎jīng胫jìng)

2、B(A项“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来,可以改为“一清二楚”。

C项“舞文弄墨”之玩弄文辞,耍弄笔杆,含贬义,不合文意;D项“趋之若鹜”指追逐坏事情。

3、C(①因前面有“内心深处”,故不能选“内疚”;②“流连”有“舍不得离开”之意,不和语境;③“擅自”指“超越权限”,“私自”指不经批准;④“争议”指有分歧,意见不统一,“异议”指主流看法之外的不同意见。

4、D(A句式杂糅,删去“听了”或改成“我深受启发教育”;B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是今天每一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更值得科技工作者学习。

”C搭配不当,主语“作者”与谓语“而是……的妇女”搭配不当,改为“而是写成……的妇女”)

5、B恨:

遗憾。

6、C于:

在/对于(A因,连词;B取消独立性,助词D那么,就,连词)

7、A(B应为“项羽”,C应为“贤君(义帝)”D应为“范增”)

8、C强拉因果关系。

苏轼所讲的“毅然大丈夫”是指范增“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不是“既不分君臣,又不明去就”

9、

(1)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2)①陈平虽然聪明,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②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10、

(1)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对英勇善战的将士的赞美之情。

(2)李诗运用动作描写,正面塑造了一个将军的个人形象。

岑诗通过环境描写侧面衬托了战士的群体形象。

(6点扣其中任4点给满分)

11、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

④秋风萧瑟,歌以咏志。

12、AB[C原文批判的是“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并非不能继承传统。

D原文提出

教师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

E原文的意思是语文课只是‘讲’,甚至只是讲“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词法句法篇法”是不好的。

]

13、BE[根据文意,“不教”是指“不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B、E都符合题意,A、C、D、F四项说的都是“教”,而非“不教”。

]

16、以废墟象征历史,是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分)

17、

(1)历史遗迹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2分)

(2)喻指废墟的价值,它告诫后人切莫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

(3分)

18、作者对古代废墟价值的认识是作答的重要依据。

要点:

(1)废墟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2)废墟是历史片段的记录,具有研究价值。

(3)废墟可驱遣人们联想史实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具有教育价值。

为此,作者提倡保全废墟的原貌,树立正确的废墟文化观念,使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19、背景:

李清照随夫来到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抚昔思今,感慨万千。

(1分)目的:

展示自己的人生追求——生,要堂堂正正,出类拔萃;死,要轰轰烈烈,慷慨悲壮。

(2分,意思切近,语言简练即可)讽刺了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2分)

20、从文章结构角度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从文章内容上讲,这句话表明李清照从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感情、境遇也从此改变,这是她一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

(2分)

21、气节是一个人活着的尊严,安身立命的前提(观点

2分)。

拥有气节的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英名将永垂不朽、万古流芳,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与敬仰。

李清照本人不南渡,不投降,充分显示个人的气节;其丈夫赵明诚抱病赴任死于途中,为国之长城,显示其为国而死的气节。

失去气节的人,是民族的耻辱,国家的蛀虫,他们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4分,正反面的分析各2分)

22、示例:

秋的红叶与成熟鲜花在春光中怒放(每句3分)

23、

(1)显示了实验楼的功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2)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语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侄》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

24、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