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279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docx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

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分析比较

 

摘要

井点降水是工程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关键技术,不论高层建筑、市政工程、港口水利工程或特种工程,在建设中,都会遇到若干深、大基坑的土方开挖施工。

在降水工程中往往根据地质条件以及造价、施工等因素将井点降水分为承压井、潜水井、完整井和非完整井等问题。

由于井点降水作业其具有施工方便、工艺占有空间小、工程造价低、工期短等特点,保证了施工工期、质量和安全,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以及介绍井点降水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

在第二和第三章分别就深井和轻型井的降水原理和施工作业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理解了两种降水工程的原理和应用实践后,第四章对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了分类对比,并结合实际的工程实践加以说明,得出文章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

深井降水,轻型井点降水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现代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地下水是一大难题。

地下水对地下工程的整体稳定、地下工程的隆起稳定、地下工程管涌、流砂以及承压水对地下工程底部的突涌等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暗挖段施工较多的地下工程,如果降水效果不好,侧壁滞留水直接影响到暗挖施工的进度和安全;明挖段由于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之间没有肥槽以及新型防水材料的应用也对降水效果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

地下工程施工不同于一般开挖工程,一是地地下工程绝大部分在地下水位以下,点多、线长、施工时间长;二是要考虑到部分地下工程位于建筑物林立、地下管线密集的繁华地区,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与交通、占地的关系,严格控制地面沉降,确保周围地面及建筑(构筑)物与各种管线的安全。

另外还要系统分析大面积长期的降水对地下水资源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

因此,地下工程施工的降水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工程密切相关,必须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井点降水是工程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关键技术,不论高层建筑、市政工程、港口水利工程或特种工程,在建设中,都会遇到若干深、大基坑的土方开挖施工。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旧城改造项目、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施工场地也越来越狭窄,基坑的降水止水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井点降水方法由于具有施工方便、工艺占有空间小、工程造价低、工期短等特点,保证了施工工期、质量和安全,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2研究状况

由于地下水运动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尽管人类利用地下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对地下水运动规律的认识却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

在十九世纪以前,还谈不上对地下水进行科学的定量计算。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的扩大,生产上有了计算水井涌水量的要求,才有达西(HerryDarcy)于1856年通过长期试验得出的水在多孔介质中的渗透定律,即著名的Darcy定律。

这个定律是对地下水运动定量认识的开始,直到今天仍然是地下水运动理论的基础。

接着J.Dupult(1863年)以Darcy定律为基础研究了一维稳定流动和向水井的二维稳定运动,以后P.Forchheimer等研究了更复杂的渗流问题,从而奠定了地下水稳定流理论的基础。

此后数十年内,它对生产实践起过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理论不包括时间这个变量,它不能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地下水实际动态,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935年C.VTheis(泰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向承压水井的非稳定流公式。

泰斯公式的出现开创了现代地下水运动理论的新纪元。

后来许多学者进一步发展了非稳定流理论,解决了一些生产实际中提出的、相对来说也是更为复杂的问题。

在群井抽水情况下,大多根据泰斯公式利用叠加原理求解。

李佩成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隔离井法”的概念,在工作条件相同,均匀布置的井群抽水时,隔离井在某点引起的水位降深等效于群井抽水时该点产生的水位降深。

这为群井抽水时水位降深的计算提供了极为简便的方法,推动了地下水动力学在降水工程中的应用。

大体上说,从达西定律问世到本世纪50年代以前大约一百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只有试验法和解析法,只能解决条件比较简单的一些问题。

5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由之带来的计算方法的发展,给地下水动力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数值方法。

同时渗流基本理论也更加成熟和完善。

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过去难以解决的许多复杂的地下水运动问题,逐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目前,在井点排水工程中,涌水量、排水井的数量及间距以及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的预测等问题,大多数是应用泰斯公式进行计算和解决。

1.3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以及介绍井点降水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

在第二和第三章分别就深井和轻型井的降水原理和施工作业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理解了两种降水工程的原理和应用实践后,第四章对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了分类对比,并结合实际的工程实践加以说明,得出文章的研究结论。

2轻型井点的降水

2.1轻型井点的降水原理

轻型井点降水是指在需要处理的建筑物地基内,沿路线方向以一定的间距埋置井点管(下端为滤管),再用水平铺设的集水总管将各井点管连接起来,利用真空原理,用抽水设备从井点管抽水,并通过集水总管排出。

随着水的抽出,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土体被挤密,这样,既防止流砂现象的发生,又达到增加地基强度的目的。

2.2轻型井点设计

由于轻型井点降水在基坑降水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降水的设计计算方法。

现以基坑为例说明井点降水的设计计算方法。

(1)井点埋深H:

式中:

Hl为总管平面至基坑底面高度(m);

h为基坑底面至降水后地下水位线的距离(m);

i降水后井点周围水位坡降;

L基坑底中心至井点管中心的水平距离(m);

I滤管长度(m)。

(2)单井涌水量计算

无压完整井单井涌水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

H-含水层厚度(m);

h-井内水深(m;

R-抽水影响半径(m);

r-水井半径(m)。

承压完整井单井涌水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

H一承压水头高度(m);

M-含水层厚度(m);

S-水井半径(m)。

(3)井点系统(群井)涌水量计算

无压完整井环井井点系统总涌水量计算式,根据群井的相互干扰作用,可推导出如下计算公式:

式中:

x0-假想半径(m);

当矩形基坑的长宽比不大于5时,环形井点可将其看成近似圆形布置,此假想圆的假想半径x0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F-环形井点所包围的面积(m2)

抽水影响半径R可近似地按下式计算:

基坑为线性基坑采用无压完整井时,其涌水量为:

式中:

L-线性基坑长度;

无压非完整井的涌水量计算时,上面各式中的H全都代换为有效抽水影响半径从,而H0的确定有其固定的规律。

(4)井点数量和井距的确定

单根井点管的最大出水量q为:

式中:

d-滤管直径(m);

Z-滤管长度(m);

K-渗透系数(m);

井点管的最少根数n为;

式中:

1.1-备用系数,考虑井点管堵塞等因素;

井点管数量算出后,可根据井点系统布置方式,求出井点管间距D

式中:

L-总管长度(m);

n-井点管根数。

(5)抽水设备的选用

真空泵的类型有:

干式(往复式)真空泵和湿式(旋转式)真空泵两种。

干式真空泵的型号常用的有W3、W4、WS、W6型泵,可根据所带的总管长度,井点管根数及降水深度选用。

真空泵在抽水过程中所需的最低真空度(h、),根据降水深度及各项水头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h-降水深度(m)

△h-水头损失,包括进入滤管的水头损失、管路阻力损失及漏气损失等,可近似地按1.0-1.5m计算。

水泵的类型,在轻型井点中宜选用单级离心泵。

其型号应根据流量、吸水扬程及总扬程而定。

2.3井点降水沉降量的计算

采用一维固结理论以总应力法将各水头作用所产生的每层土的变形量,迭加起来即为地面沉降量。

计算参数的确定,前期参考试验数据并用试算法加以校对,后期应用实测资料加以反算求得。

(1)粘性土层的计算

对沉降区地层结构进行分析,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组,确定沉降层与稳定层;选择合适的渗流公式计算不同时间的地下水位并绘制时间地下水位变化曲线;计算每一地下水位差值下地面的最终沉降量。

式中:

-最终固结沉降量,mm;

-城层土的压缩系数1/KPa,前期参考i层土100-200kPa的压缩系数,后期应用实测资料加以反算得到(当水位回升时取回弹系数);

-层土的初始孔隙比;

-i层土因降水产生的附加应力(应力增量),kPa

-i层土的厚度,mm。

接着计算某时间每一水位差(应力增量)作用下的沉降量

式中:

-某时间固结沉降量,mm;

-固结度,它是时间t的函数,即

,对于不同情况的应力从有不同的近似解答。

最后将每一水位差作用下的沉降量(或回弹量)按时间迭加,即得该时间段内总沉降量,并绘出沉降量一时间关系曲线。

(2)砂层的计算

含水层一般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变形可在短时间完成,不需考虑滞后效应。

因而可应用一维固结公式计算沉降量。

式中:

-砂层的变形量,mm;

-地下水位变化值,m;

H-砂层的原始厚度,m;

-体积压缩模量

,MPa;当水位回升时应取回弹模量,

,kPa;

-土骨架原始空隙比;

-土的压缩系数;

-土骨架的蠕变回弹系数。

2.4井管的安装及抽水

(1)冲孔埋管

先将水枪对准井点位置,,垂直插入土中,启动高压水泵进行冲孔,水压控制在0.4-0.5MPa。

边冲边作上下左右摆动,以加剧土的松动。

待水枪下沉到要求的深度时,拔出水枪,迅速插入井点管,用透水性强的填料如粗砂或碎(砾)石在井点管周围分层填灌,至地下水位0.5m处改填粘土固定井点管,以防止漏气。

井点管的上端用木塞临时封堵,以防砂石或其他杂物进入。

打开临时封堵,注入清水,若水位迅速下渗,证明该井点管埋设成功,填滤料时,若管中有泥水上升,则说明滤管管网良好。

(2)管路安装

首先沿井点管线外侧,铺设集水总管,并用胶垫螺栓把总管连接起来,总管连接水箱水泵,然后拔掉井点管上端的木塞,用胶管与总管连接,再用10#铅丝扎紧。

在正式运转抽水之前必须进行试抽,以检查抽水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检查各个接头在试抽水时是否有漏气现象,发现漏气应重新连接或用油腻子堵塞,直至不漏气为止。

(3)抽水

管路安装完毕后,先开启真空泵,抽出管路中的空气,使之成为真空,这时地下水和土中的空气在真空吸力的作用下被吸入集水箱,空气经真空泵排出,当集水箱中存有相当多的水,个管路系统的真空度达到0.5MPa时,开动离心泵抽水。

2.5轻型井点降水在工程中的实施技巧

(1)井点管间距、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组井点管和接头中心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2)冲孔孔径一般为300mm,深度应比滤管底深0.5m以上。

(3)轻型井点使用时,一般应连续抽水(特别是开始阶段),如时抽时停滤网易堵塞,也容易抽出土粒,使出水混浊。

同时由于中途停抽,地下水回升,也会引起土方边坡坍塌等事故。

(4)轻型井点的正常出水规律是“先大后小,先混后清”,否则应立即检查

纠正。

(5)必须经常观测真空度,如发现不足,则应立即检查井点系统有无漏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在抽水过程中,应调节离心泵的出水阀以控制出水量,使抽吸排水保持均匀,达到细水长流。

(7)抽水过程中,应检查有无“死井”(即井点管淤塞)。

如“死井”太多,会影响降水效果,应逐个用高压水反向冲洗或拔出重埋。

 

3深井降水概念

3.1深井降水概念

深井(管井)井点,又称大口径井点,系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设备等组成。

具有井距大,易于布置,排水量大,降水深(>15m),降水设备和操作工艺简单等特点。

适用于渗透系数大(20-250m3/d),土质为砂类土,地下水丰富,降水深度大,施工面积大、时间较长的降水工程应用。

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及使用期间有时会因地下水的影响而无法正常运作,此时就必须进行地下水控制,控制的措施之一就是进行工程降水。

浅井工程降水施工较为简单且较好控制,目前应用较广。

深井工程降水一直以来由于施工难度大、影响因素繁多且不好控制,所以工程应用实例较少。

深井工程降水包括承压水深井工程降水及潜水深井工程降水两种情况,由于潜水含水层中井点降水原理相对较成熟,且有较多潜水深井工程降水实例可以借鉴。

所以在此重点讨论承压水含水层(深井)降水工程原理。

3.2深井设计

3.2.1设计计算思路

(1)将基坑进行等效化为一口大井;

(2)确定基坑总的涌水量;

(3)确定单井出水量;

(4)确定井的数量。

3.2.2设计参数的确定

(1)设计水位降深

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较小的水位降深,一般降到操作面下015m即可(有特殊要求的除外),这样可最大程度上避免降水对地层的影响,不至于造成地基承载力的下降。

(2)管井数量确定

用总的涌水量除以单井出水量,再乘以一定的富余系数即可确定,且此富余系数≮1.1。

(3)井深及井径的选择

要想使水位降低至工作面下,可以有2种途径:

一种是加大井的直径和井的深度,即增大单井的落差,从而达到使最高水位降至操作面下015m;另一种通过均匀布井,控制单井的落差,使水位均匀降至设计要求。

前一种布井少,对地层扰动大,如果建筑物对地基要求高时,此方法不可采用(除非施工后注浆),且此方法对原有建筑物也会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后一种方法可能布井较多,但对地层扰动小,对原有建筑的危害也较小,因此条件允许时应优先选用后一种方法。

另外井深还要考虑单井的出水量与施工单位现有的水泵配套。

井深主要是根据水位降深、所需要的单井出水能力、水泵的进水口的位置、含水层的厚度及泥浆淤积深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井径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单井要求的出水量;水泵的直径;当地施工机械及井管的规格,如选用市场常用的规格,价格可能会便宜,对控制成本有益。

(4)渗透系数的选择

渗透系数是降水计算中重要的参数,此参数可以从地质报告中选取,但在大面积布井前,须重新验证,或者搜集附近的实际数据作为参考。

(5)含水层厚度的取值

含水层的厚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但地质报告中一般不给出,如果没有地区经验,只能通过综合考虑以往施工经验和降水井的深度及地层的规律来确定。

也可事先假定一个数值,按完整井模型,采用使含水层厚度按每1m的间隔递增,计算总的涌水量,然后按非完整井的模型,以相同的方法计算总涌水量,最终它们会有一个重合点,这样即可以利用这一重合点,并结合以往经验综合确定含水层厚度。

(6)布井原则

深井一般沿基坑周围离边坡上缘2m左右环形布置,施工允许的情况也可在基坑中布置一部分井(这样降水效果更好),井点应深入透水层6-9m,通常应比所需降水的深度深6-8m,井距一般为8-15m,井距太大时降水效果不好,如果计算出的数据使井间距>15m,一般要进行修正。

其中要考虑到有些水泵坏时,维修的间隔不能给附近水位造成过大的提升,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富余度。

3.3井降水计算

工程降水的原理是非稳定流理论及干扰井群理论。

通过强抽强排,使地下水位出现一个局部的负压区域(形成一个影响半径所圈定的小范围的降落漏斗)从而使地下工程周围的地下水位急剧降低,最终达到控制地下水保证深井地下工程正常进行的目的。

深井单井计算较为简单,计算结果一般与实际较为吻合。

但群井计算结果就会千差万别(群井中单井的出水量)。

由于降水时一般要采用一个以上的井,降水井同时抽水时,互相形成干扰,无法以单井的计算来判断水位的降深,得出总涌水量。

各个规范或者计算手册上所列公式的计算结果一般相差无几,且物理意义明确,很容易理解,具体施工时可以参看《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或者江正荣的《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降水施工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确定单井的出水量。

1.等效半径计算

(1)矩形基坑

式中:

r0-基坑的等效半径;a、b-分别为基坑的长、短边边长;u-概化系数。

(2)不规则块状基坑等效半径

式中:

r0-基坑的等效半径;F-基坑的面积。

2.降水影响半径

(1)潜水含水层

式中:

R-降水影响半径,m;S-基坑水位降深,m;k-渗透系数,m/d;H-含水层厚度,m。

(2)承压含水层

3.群井总涌水量

对于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

(1)基坑远离边界时

式中:

Q-基坑涌水量;k-渗透系数;H-潜水含水层厚度;S-基坑水位降深;R-降水影响半径;r0-基坑等效半径。

(2)岸边降水时

(3)基坑位于两地表水体之间或位于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时

对于承压水深井来讲,承其工程降水是通过强抽强排,使深井所在的承压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出现一个局部的负压区域(由于地层一般较为复杂,一般不能形成规则的降落漏斗),从而使降水孔所圈定的的小范围内的水位在一定时间内降低,再运用各种手段保持这种负压状态的持续,最终达到控制地下水保证深井地下工程正常进行的目的。

根据非稳定流理论及干扰井群理论分析。

保证足够的泵量,使所需的降深位置出现在一定的地下水位降落速度(如小于1.00m/d)以前,后期的抽水是为了保持地下水位在所需降深处附近延续。

可以将这个过程概化成以下物理模型。

图1深井工程降水概话物理模型图

水位下降在t时刻的速度v可采用公式

(1)进行推算。

对速度求导数,可以得到地下水位下降的加速度a

(2)。

也就是说以一定的泵量进行抽水,抽水初期水位是加速下降的,ti(拐点出现的时刻)时刻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达到最大,之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速减小最终水位下降速度趋于0,即当t趋于无穷时水位最终趋于稳定。

根据非稳定流理论,“大井”地下水位降至所需水位埋深时的时间t可以采用(3)进行推算:

工程降水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利用群孔干扰原理,在地下工程周围布置多个抽水孔,地下工程内或其附近的地下水位降深的计算方法如下。

假设在无限含水层中任意布置几口抽水井。

当井群抽水持续时间较长时,同样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降落漏斗。

在此漏斗范围内,第j口井单独抽水对任一点i产生的降深为:

而几口井抽水对i点产生的总降深,按叠加原理有:

式中:

Ri和Qi分别为第j口井的影响半径和流量;rij为第j口井至第i点的距离。

3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防范措施

在降水过程中,由于会随水流带出部分细微土粒,再加上降水后土体的含水量降低,使土壤产生固结,因而会引起周围地面的沉降,在建筑物密集地区进行降水施工,如因长时间降水引起过大的地面沉降,会带来较严重的后果。

为防止或减少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避免产生过大的地面沉降,可采取下列一些技术措施。

(1)采用回灌技术。

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由于土壤内地下水流失造成的。

回灌技术即在降水井点和要保护的建(构)筑物之间打设一排井点,在降水井点抽水的同时,通过回灌井点向土层内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即降水井点抽出的水),形成一道隔水帷幕,从而阻止或减少回灌井点外侧被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的地下水流失,使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就不会因降水使地基自重应力增加而引起地面沉降。

(2)采用砂沟、砂井回灌。

在降水井点与被保护建(构)筑物之间设置砂井作为回灌井,沿砂井布置一道砂沟,将降水井点抽出的水,适时、适量排入砂沟,再经砂井回灌到地下,实践证明亦能收到良好效果。

(3)使降水速度减缓。

在砂质粉土中降水影响范围可达80m以上,降水曲线较平缓,为此可将井点管加长,减缓降水速度,防止产生过大的沉降。

亦可在井点系统降水过程中,调小离心泵阀,减缓抽水速度。

还可在邻近被保护建(构)筑物一侧,将井点管间距加大,需要时甚至暂停抽水。

为防止抽水过程中将细微土粒带出,可根据土的粒径选择滤网。

另外确保井点管周围砂滤层的厚度和施工质量,亦能有效防止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3.4深井降水施工时应考虑的因素

(1)布井时,周边多布,中间少布;在地下补给的方向多布,另一方向少布。

(2)布井时应根据地质报告把滤水器部分处在较厚的砂卵层中,避免使之处于泥砂的透镜体中,而影响井的出水能力。

(3)钻探施工达到设计深度后,根据洗井搁置时间的长短,宜多钻进2-3m,避免因洗井不及时泥浆沉淀过厚,增加洗井的难度。

洗井不应搁置时间过长或完成钻探后集中洗井。

(4)水泵选择时应与井的出水能力相匹配,水泵小时达不到降深要求;水泵大时,抽水不能连续,一方面增加维护难度,另一方面对地层影响较大。

一般可以准备大中小几种水泵,在现场实际调配。

(5)降水期间应对抽水设备和运行状况进行维护检查,每天检查不应少于3次,并应观测记录水泵出水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抽水设备始终处在正常运行状态。

同时应有一定量的备用设备,对出问题的设备能及时更换。

(6)抽水设备应进行定期保养,降水期间不得随意停抽。

当发生停电时应及时更新电源保持正常降水。

(7)降水施工前,应对因降水造成的地面沉降进行估算分析,如分析出沉降过大时,应采取必要措施。

(8)降水时应对周围建筑物进行观测。

首先在降水影响范围外建立水准点,降水前对建筑物进行观测,并进行记录。

降水开始阶段每天观测2次,进入稳定期后,每天可以只观测一次。

 

4深井降水和轻型井点降水方法的比较

4.1两种降水方案对比

4.1.1技术对比

在具体施工方案的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中,轻型井点降水法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特点,适用于土质情况良好,降水深度不大的地区。

但是,对于地基土层结构分布中,表层以下地表回填砂含量较少,淤泥层偏厚且水平向渗透性极差的情况,尤其考虑到轻型井点滤管段较短,单级轻型井点有效降水深仅为6米,且滤管段长度均位于淤泥层内,因此,轻型井点的降水效果往往受到极大的限制。

施工场地如果实现经过真空预压处理,地基土体中残留的排水板可为含水层中地下水提供良好的竖向渗流通道,而且其下富含粘性土粉砂层,水平向渗透性良好,在这种情况下,与地基中残留的排水板构成了基坑降水的竖向和水平的地下水渗流通道。

依据水文地质特点及工程要求降水深度,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选用深井井点降水法能够起到理想的降水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施工中滤管段需位于深层粘性土粉砂层才能起到降水效果。

4.1.2经济上比选

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千差万别,对于大的基坑,考虑电量耗损,其用电量是非常大的,现场供电也有很大的困难:

对于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方式,需要布置轻型井点较多,假定井点机械每台功率7.5kW,不中断运行时间8-10个月,电量415万kw;同时考虑基坑中间也计划需布置轻型井点进行疏干排水,每级平台开挖前1个月开始,不中断运行时间1个月,其电量将远超过井点机械用电驴,全部轻型井点同时工作所需功率必然超过深井作业的预算。

因此,对于较大的基坑作业,轻型井点降水不是最优方案。

对于深井井点,当前一个井建造费(包括4个月运行维护费)约为9500元,以后的8个月每月的维护费约为500元/月/台套,每台潜水泵耗电量约为1.5kW,同一作业点的深井数量要小于轻型井,电价同为0.83元kWh;对于轻型真空井点,一个井建造费4200元(包括4个月运行维护费),以后的8个月每月的维护费约为500元/月/台套,但轻型井的数量要多于深井。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轻型井点虽然建造费低,但用电量大,与土方开挖施工干扰较大,故对于大型基坑的降水工程来讲,经经济技术比较宜选用深井井点。

4.1.3进度上分析

轻型井点相对于深井井点布点密得多,对基坑土方开挖必将导致干扰程度大得多,从而影响到基坑土方开挖效率,不利于保证大面积基坑土方开挖进度;相反,采用深井井点则可有效地确保进度。

4.1.4安全上分析

考虑上文中技术上及进度上的要求,一般来讲轻型井点,土方开挖时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