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358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5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万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科.docx

《万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科.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万科.docx

万科

万科第五园

万科·第五园项目小档案

万科书院:

原创情景式社区图书馆

老房子:

社区人文博物馆

4000平方米独立式中式街区

社区小学、幼儿园

目前总占地22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低密度人文社区容积率1.1一、二期容积率0.97

4C物业管理模式中国的、文化的、文明的、舒适的

庭院别墅:

180240平方米,独具“前庭后院中天井”中式居住模式

叠院HOUSE:

135170平方米,拥有私密性强的“空中立体小院”

合院阳房:

75115平方米,多屋围合,形成“公共的大院落”

骨子里的中国情结

朱建平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万创总建筑师

  如何去创造富于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建筑,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建筑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样的一个伟大理想是让人兴奋的,现实又几乎是令人沮丧的,能够将两者成功结合,而具有说服力的范例并不多见。

所以,设计建造第五园是几乎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的。

我们试图抓住那个“核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又不想完全放弃那个“皮儿”——中国传统建筑符号语言,去体现中国人血脉里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结。

经过种种的思考和努力,我们得到了一个结果,一个应对那个热门话题的结果,一个继岭南四大名园(“馀荫山房”、“清晖园”、“梁园”、“可园”)之后的“第五园”终于浮出水面。

她不是一个摆设,而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产物,显然,对于“如何去做?

”这一尖锐的问题,不能说第五园已经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答案,但至少她已经做出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摆出了自己的姿态。

第五园的开盘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头,好多的精彩情节,还要留待以后慢慢讲述。

   总结第五园的建筑风格,可以用“六字真言”来概括。

一.外部提炼“墙”的形象

  综观中式建筑几千年来几乎都沿袭着一种十分突出的外部形式,那就是“墙”的形象,如城墙、宫墙、院墙等。

特别是民居建筑,各种高低长短虚实不一的墙体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形成符合“礼制”的形式,其整体建筑在外观上一般来说是外实内虚,外简内繁的。

这些极具防御性的高而实的外墙对于现代建筑来说当然并不完全适用,但其对住宅私密性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

  第五园的墙,提炼了徽州和山西民居的建筑精髓,但摈弃了原始的高墙小窗的形式。

第五园的建筑采用双层墙面,戏称为“漏洞百出的二皮脸”——外层墙采用具有窄缝和小洞的设计,里层则按照正常的墙的需求进行设计。

一方面可以追求墙的实的效果,又可以满足开窗、通风、遮阳的要求。

两层墙之间的区域可以叫做灰色空间,是房子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过度,从里到外,似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也透出了淡淡的儒家韵味。

二、内部强调“院”的作用

  Townhouse的内院以及通过组合形成的“六合院”和“四合院”,情景花园的“立体”小院(院落+露台),多层及小高层公寓部分的围合所形成的“大院”,其种种院落形式无不着力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当中那种“内向”型的空间。

内院不止是中国民居特有的,纵观古今,从宫殿到寺庙,全部都是以院落为核心的。

  院落,是中国风水上一直强调的所谓“藏风”、“聚气”之地,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人尤为内敛含蓄的性格。

安全因素和私密性是中国人传统观念里不可或缺的东西,所以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面,都希望拥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于是第五园便煞费苦心的设置了种种“院落空间”。

第五园中的空中立体小院,等同于加顶的露台,归属感、安全感和私密性都得到了保障,让人可以很悠闲的纳凉,很自在的生活。

同时,通过街坊街巷大院小院内院的空间层次上的过渡,在强调私密性和领域感的同时也为邻里之间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场所。

三、色彩渲染“素”的意味

  中国传统民居在外观色彩上一直比较节制,或者说一直比较“素”,没有过多的颜色,可以说“黑、白、灰”这三种无色系列长期在传统民居的外观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并没有冷暖之分。

北方多以灰色为主,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而南方则主要以黑白为主,以徽州民居为典范。

所谓黑瓦白墙。

所以第五园在色彩上“舍艳求素”,主要借鉴徽州民居,追求朴素而简洁的外观效果,以及典型传统的雅致风韵。

四、气候体现“冷”的追求

  印度著名建筑师柯利亚曾经针对“形式遵循功能”提出了“形式遵循气候”的口号,并做出了大量相当成功的作品,得到了全世界建筑界的尊重。

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还不太发达,资金比较有限的炎热地区,对于遮阳和自然通风的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五园在设计上吸收了富有广东地区特色的竹筒屋和冷巷的传统做法,通过小院、廊架、挑檐、高墙、花窗、孔洞以及缝隙,试图给阳光一把梳子,给微风一个过道,使房屋在梳理阳光的同时呼吸微风,让居住者时刻能享受到一片阴凉,提高了住宅的舒适度,有效地降低了能耗。

五、环境营造“幽”的氛围

  古代中国的文人雅士曾经教导过我们: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对传统建筑来说,在庭院环境的营造上如果少了竹子这一元素,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

竹丛掩映的曲径通幽,反映出中国人性格里的低调内敛,而且非常适合广东的气候。

不止是停留在好看的层面,不只是背景,这里更强调的是它们的功能性。

  同时也不能不注意到另外一点,多而不滥!

这就要求那些竹子得种的是地方,比如象实墙前,花窗后,小路旁,拐角处等等“要害”部位,大多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进行种植。

步行系统的乔灌木配置则更突出其纳凉的作用,而富于广东特色的旅人蕉和芭蕉等植物则点缀期间,体现着浓郁的热带风情,使整个社区环境在窄街深巷、高墙小院的的映衬下更显得深邃与清幽。

不断给你中国氛围的提示。

六、规划表达“村”的形态

  整个社区的规划是边界清晰的由不同形式的住宅所组成的一个大的“村落”。

联排别墅组成了两个方向略有不同的主要“村落”,相邻的由情景花园和多层住宅以及小高层区又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小“村落”,通过一条半环形的主路连接起来。

村口处基本上都设有传统村落常见的牌坊或其它显示领域感的标志物。

各“村”内部都有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组合而成,宜人的尺度构成了富有人情味的居住空间。

这种村的规划形态,给人原始亲和的感觉,但它与原始村落也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第五园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为了顺应现在的使用需求,规划以直线为主,而为步行设置了充分的空间。

(李洪勇) 中式创新,说来简单,在这样的一个大命题之下,怎么把文章写好,让其有情致、有新意、有内涵,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令人欣喜的是,万科这位老前辈,没有辜负大家期望,给关心他的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无论是广告、形象、推广语言、导示系统,还是建筑、园林、景观、小品、公共配套设施,更有甚者小到广场铺地砖的铺设、小的家俱配置,都非常到位,其强大的执行力,由此可见一斑。

魔鬼在细节,细节出魔鬼,

万科的魔鬼,让我们心甘情愿、心悦诚服。

入口虹桥。

细看之下,有点《清明上河图》之中虹桥的意味,但其用材,又极具现代感。

河虽小,但取的是中国传统“护城河的意味”,琢磨一下,很多庄院、村庄、民居,其门外,都有一条小河,其情趣,在万科这里,也得到很好体现。

试想一下,入家之前,跨过一条小河,其趣味,是否很熟悉?

 万科书院。

万科这一把,玩得可真大,因为没进去看,不知是图书室还是会所,但其“书院”的作派,就可以算上前无古人了。

导示和路灯。

白底黑字,最简单,最明了,最前卫,最时尚。

路灯和有孔的白墙。

这一张照片不是偶尔为之,是有用意的。

灯具,我想,这是一个大规模社区中最小的环节,但第五园中,算是做到位了。

其款式、用材、用色,都极具古典趣味,但又富于现代简洁美。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了它和后面白粉墙上开洞的联系,其透视与比例关系,非常协调,难道设计者事先就想好了吗?

导示牌。

红黑白三色,老宋体,窗花,简单的导示箭头,很到位,也很到家。

院墙。

这种石头垒成的院墙,别处也可看见,但用在第五园,再贴切不过,什么生态、质朴,都不能说明问题,趣味一词足矣。

地上铺砖。

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看到的青色的瓦,相当精制。

其时,物业管理人员正在用洗衣粉清扫,其认真程度,令人感动,如果不是“应景”的话。

池中水草。

最朴实不过的用材,但其处理手法,却很有味。

水池背后,是花了大把银子,空运过来,再组装起来的老房子,一个地地道道的“徽派”建筑老古董。

老房子内部。

万科此举,业界有两种看法,一是让老房子离开它的“土地”,就如老虎进了动物园,再怎么看,也不是那个味,第五园,不是它呆的地方。

另一种观点是,此举无疑是向国人举起了“警示牌”,要保护民族遗产。

要我看,这些我不管,从策划角度讲,我只能说,把老房子放在第五园作展示,拿出这个创意的人,是天才,支持这个创意的老总,更是天才。

老房子里水池倒映的天井。

看得出,把老房子放过来,操作者们是花了心思的,连这么细节的东西都想到了,而且,水池中还有浮萍和小金鱼。

在万科·第五园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徽派建筑元素和晋派建筑元素的影子。

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园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扬弃式继承,将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很好地嫁接和结合,以期即可营造出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传统居住环境,又可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比如在小区已经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马墙、挑檐、小窗等与现代生活脱节的建筑手法。

但是,个性的白墙黛瓦、变通的小窗、细纹的墙脚、清砖的步行道、密集的青竹林、天井绿化、不可窥视镂空墙、通而不透的屏风、方圆结合的局部造型、青石铺就的小巷、半开放式的庭院、墙顶采光天窗及多孔墙等、承载文化的牌坊、可增加通透性的漏窗、富有文化色彩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等与现代生活不背离的设计手法则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比如,水面上水草的种植,都是不贵气的野草,而且贴着墙走,不是在水面中央,这种做法就很到位。

只可惜,水太绿了点。

开窗。

这一面墙上有四扇窗,位置不一样,就有四种开法。

半开放的庭院。

请注意看墙头那一抹黛色。

有如山水画,轻轻带过,既有古典意趣,又有现代简洁美。

做出这种设计的建筑师,一定吃透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主义,他非常懂得用一种什么样的手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和关联。

多层。

并没有刻意追求形似,但其顶部的开放处理,也可让住在六楼的人有如身处一楼的庭院。

窗花。

竹影婆娑中的白粉墙。

质朴的青砖铺地和胡同一样的小区通道。

连排别墅院门。

好好看看细节吧:

台阶、台阶旁的小花池、花池里的植物、大门、墙上的面砖、上面的镂空隔栅、内院,哦,还有不高的门槛。

门口。

上面的门牌写的是“开放中国”,下面的门牌写的是“自清府”。

还有,这面砖不知是怎么样做的。

一个入户单元前的小回廊。

这就是中国情趣,不要那么直白,要进去了,还要遮一下。

样板房里连通主卧室的阳台。

这是我见过的最有情趣的阳台之一。

阳台上木制的三角花坛。

墙根的竹子。

有必要关注一下竹子的种法。

白墙,青砖铺地,竹子,竹子下面的青草,以及花坛的砌法。

样板房中庭院摆放的瓷桌瓷凳。

内院连接厨房和餐厅,有落地的可打开折叠的窗,下面铺着马赛克。

内院是中国的,落地窗是外国的,像屏风一样可折叠的窗子是中国的,马赛克是外国的,地砖是中国的,瓷桌、瓷凳、瓷瓶是中国的,看到这种情景,想不想在凉凉的夏夜,在这样的小院中,喝一壶浓浓的茉莉花茶呢?

……

 

村落式规划:

一个大村由四个小村构成。

整个社区,是由边界清晰的、不同形式的住宅所组成的一个大的“村落”。

联排住宅形成了两个方向略有不同的主要村落。

情景洋房和多层住宅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村落。

原创·现代中式院落

中国小院,是中国风水上所追求的“藏风聚气”之地。

它,与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相协调,是风格鲜明的中式居住,是中国民居的基本形态和重要胎记。

原创·现代中式园林

万科第五园原创·现代中式园林景园,以“起、承、转、合”的谋篇布局手法为蓝本……

■景园之起,乃中式街区、万科书院。

■景园之承,乃老房子、荷花池、下沉桥。

■景园之转,乃儿童游乐园:

沙坛、攀岩、中式绿篱小迷宫。

■景园之合,乃豁然开朗的泳池,另兼假山穿插其间。

☆村——在“第五园”的规划处理上,建筑师突出表达了“村”的形态。

整个社区的规划是边界清晰的由不同形式的住宅组成的一个大村落。

联排别墅组成了两个方向略有不同的主要村落,相邻的由情景花园洋房和多层住宅以及小高层区又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小村落,通过一条半环形的主路连接起来。

各“村”内部都有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组合而成,宜人的尺度构成了富有人情味的居住空间。

 ☆巷——“第五园”在设计上吸取了富有广东地区特色的竹筒屋和冷巷的传统做法,通过小院、廊架、挑檐、高墙、花窗、孔洞以及缝隙,试图给阳光一把梳子,给微风一个通道,使房屋在梳理阳光的同时呼吸微风,让居住者时刻能享受到一片荫凉,提高了住宅的舒适度,有效地降低了能耗。

☆院——建筑师通过TOWNHOUSE产品组合形成的“六合院”和“四合院”,情景洋房的“立体小院”(院落+露台),多层及小高层公寓部分的围合所形成的大院,种种院落形式的采用,着力体现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向型”空间,依稀可以感觉到江南住宅“四水归堂”的性格。

 

       老房子在第五园一堵堵翘角的白墙之间,被灰色的砖瓦映衬得分外灵动。

穿过小桥和几竿萧竹,就来到荷塘边的老房子。

推开木门板,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老房子,迎面就会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中堂下佛龛上摆放着自鸣钟及各种瓷瓶、瓷筒。

这些属于古董类的艺术品,抬眼可以看到,随手可以摸着,它们的身上,方佛还沾着清朝的尘土。

 

“老房子”为传统的徽州民居,有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

一屋多进。

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

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

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

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堡。

 

岭南四大名园

 

梁园

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

梁园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

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的“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式俱全、轻盈通透;园内果木成荫、繁花似锦,加上曲水回环、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之巧妙脱俗而独树一帜,是闻名遐迩的粤中四大名园之一。

时至民初,一代名园已濒于湮没。

鉴于其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19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先对现存的群星草堂群体进行了抢救保护,1990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继而于1994年开始大规模的全面修复,总面积达21260平方米,依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现名园的精髓。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东番禺南村镇东南角。

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同治十年竣工,距今133年,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赢得园林艺术的极高荣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余荫山房布局精巧。

它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

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使全园的文饰做到丰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

进入写有“余荫山房”的正门后,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房的花园门。

门旁有对联一幅: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可园

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城区博厦,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三年后竣工。

可园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

最高建筑可楼,高15.6米,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石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

清晖园

清晖园位于顺德市大良镇。

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以尽显岭南庭园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

清晖园内水木清华,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吉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

集我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艺术于一身。

突出了我国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

主要景点船厅、碧溪草堂、澄漪亭、花亭、惜阴书屋、竹宛、归寄庐、笔生花馆、斗洞、红蕖书屋、凤来峰、读云轩、沫英涧、留芬阁等,造型构筑别具匠心,各具情态,灵巧雅致,建筑物之雕镂绘饰,多以岭南佳木花鸟为题材,古今名人题写之楹联匾额比比皆是,大部分门窗玻璃为清代从欧洲进口经蚀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古朴精美,品味无穷。

园内花卉果木逾百种。

除了岭南园林常用的果树,还栽种了苏杭园林特有的紫竹、枸骨、紫藤、五针松、金钱松、七瓜枫、羽毛枫等,并从山东等地刻意搜集了龙顺枣、龙瓜槐等北京树种,品种丰富,多姿多彩,其中银杏、沙柳、紫藤、龙眼、水松等古木树龄已有百年有余,一年四季,葱茏满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