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与优势比较.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0142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企业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与优势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企业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与优势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企业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与优势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企业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与优势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企业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与优势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我国企业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与优势比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企业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与优势比较.doc

《我国企业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与优势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与优势比较.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企业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与优势比较.doc

我国企业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与优势比较

唐清泉,张芹秀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内容提要:

本文以2004——2006年由世界品牌实验室评选出的连续3年榜上有名的“中国50。

强最具价值品牌”的属于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内涵式与外延式成长模式对企业业绩和优势的影响,以及导致这些业绩和优势差异在不同方面的行为表现,以期为我国不同企业的成长模式选择及不同成长模式的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内涵式战略;外延式战略;策略选择;优势比较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5766(2008)04-0004-07

一、引言

为什么有的企业历经磨难能够保持几百年长盛不衰,而有的企业寿命则只有短短几年?

《企业成长战略》一书通过大量的事例指出,其关键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选择的成长战略与发展模式不同。

对我国许多企业而言,目前面临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制度变革、成长受阻等多重压力,对采取什么样的成长模式存在着迷茫、犹豫和盲目等多种心态。

学术研究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企业应采取什么样的成长模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此,本文参考LamontandAnderson对企业成长模式的划分,以中国品牌500强中连续3年上市的属于制造业的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了内涵式与外延式成长模式对企业业绩和优势的影响,以及导致这些业绩和优势差异在不同方面的行为表现,为我国不同企业的成长模式选择及不同模式的实施与执行提供决策参考。

二、内涵式与外延式棋式的理论与实践回顾

理论上,对内涵式和外延式模式有各种不同的文献论述,但其共同点是:

内涵式始终强调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的效率,而外延式都强调了企业规模的扩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

“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内涵上扩大了。

”这意味着外延式成长主要依靠增人、增投资、增材料、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常与粗放型成长相联系:

而内涵式成长强调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依靠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依靠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而取得的,常与集约型成长相联系。

由此可以判断,若企业采用内涵式成长模式,则主要是依靠企业自己的积累,通过研究开发、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进而使企业发展壮大。

而对外延式成长模式,则主要是依靠大规模扩张,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来扩大资本投人,把公司甚至整个行业变成一个大公司、大集团,迅速地“做大”销售额和资产规模。

显然,对外延式成长模式,企业的内涵如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由此也决定了外延式与内涵式成长模式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从外延和内涵的外在特征看,前者是“做大企业”,后者是“做强企业”,因而两者都能使企业成长,只是手段和方式不同。

从交易费用经济理论看,内部成长和外部成长的区别类似于“自制”与“购买”的选择,“自制“对应内部成长,而“购买”对应外部成长,比如收购和兼并。

从两种模式的时机选择看,当企业规模较小时,适宜采用外延式,当企业规模已经很大时,则应采用内涵式;若市场环境好、资源充足,宜采用外延来扩张和发展企业;若外部资源紧缺或交易成本太高,宜选择内涵式成长的方式,通过有效地使用资源来做大企业。

尽管两种成长模式对企业业绩产生的影响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但许多研究都表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原因是在以并购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中,不确定因素很多,不合理的决策、协商、整合、兼并和组织结构导致许多并购最终以失败告终。

我国许多学者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参与并购的企业在并购次年业绩显著上升,但以后几年却持续下滑,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对此,唐良敬(2001)认为,在获取利益最大化的诱惑力和激烈竞争的外部压力下,企业应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价格、质量、款式、营销手段、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入挖掘内部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郑建玲(2007)、魏晓天(2005)认为,企业应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原因是内涵式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更容易实现“1+1>2”的目标。

三、内涵式与外延式棋式的优势比较

1、两种成长模式的业绩优势比较

在现有文献中,研究企业成长模式与企业绩效和优势差异关系的文献不多,大都是基于理论的分析。

其结论大致分为3类:

(1)采用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比采用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绩效好,这是因为内涵式成长模式既关注企业发展的最终结果,又关注企业发展的具体过程,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来充分发挥信息、知识、策略等无形资产的作用;

(2)内涵式成长模式比外延式成长模式的绩效低,原因是外延式发展模式风险较大,收益较高,而内涵式发展模式依托自身的发展,虽风险较小,但收益较低,因而企业需要衡量风险和收益,做出自己的选择;(3)企业成长模式与企业绩效并不完全呈现单一的相关关系,而是取决于企业各种内外条件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联系。

在我国改革开放早期,企业规模小,各种商品短缺,外延式模式是企业成长的重要选择。

但随着我国企业不断成长,内涵式成长将显示出更强的优势。

陈琪(2000)等指出,外延式成长模式主要将着眼点放在最终的结果上,片面追求企业发展的速度、规模与数量,其手段是不断投入资本、劳动力等,以高投入推动高增长,常导致高消耗、低效益和结构失调。

相比之下,内涵式成长模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或资源配置等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增长,不是以追求速度为主,而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

由此可假设:

H1:

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绩效比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高。

2、成长模式的竞争优势比较

内涵式成长模式依赖于企业自身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主要表现为依靠自己的实力,通过研究开发和不断创新,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企业资源和扩大企业规模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两种成长模式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

对此,许多学者提出我国企业应走内涵式成长道路。

唐良敬(2001)认为,在利益最大化和激烈竟争的压力下,企业应进行技术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李占祥(2002)认为,要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应提高企业的内涵素质。

比如,在不新建厂房,不增加大量设备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加大研发力度来建立和发展核心能力,通过创新改革求得企业成长。

这说明不断创新是企业获得内涵素质的重要特征。

由此可假设:

H2a:

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研发费用比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高。

卡普兰和诺顿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创新流程是企业的关键内部流程,企业的许多内在素质正是在这些创新流程中形成的,所提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也是在这些创新流程中形成的。

由于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通过深入挖掘内部潜力,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注重降低成本费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因而更能在不断创新的改革中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之下,外延式成长模式通过并购、上项目等方式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属粗放型的成长方式。

这说明如果企业采用的是内涵式发展策略,对提供产品和服务更注重内在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建设,增加了竞争者进人的门槛,这种竞争力直接体现为可以获得更高的毛利率,从而也增强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由此可假设:

H2b:

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毛利率比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低。

3、成长模式下占领市场的优势比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同成长模式使企业在市场中的成长速度和取得市场份额的方式是不同的。

内涵式成长模式主要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积累,通过整合和优化内部资源、提高管理能力和组织效率来扩大生产和市场份额;外延式成长模式主要通过并购等方式扩大企业的资本规模和经营规模,以规模化生产来扩大市场销售份额。

亚历克斯·曼德尔认为,并购已经成为公司扩大市场份额的最重要手段,也是外延式成长的企业扩大主营业务的战略重点。

企业成长离不开市场,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得率、客户盈利率,以及在目标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是企业成长壮大的基础。

在“客户为中心”的买方市场中,销售收入是这些量的最集中体现。

比如,市场份额反映了企业在市场中占有的业务比率,也反映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客户的保持率,可以用销售量(额)表示。

由此可假设:

H3:

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销售收入比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高。

4、成长模式的学习能力与效率比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适应环境并得到发展。

卡普兰和诺顿(1996)指出,员工能力是学习和成长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其中员工的技能显得特别重要。

这说明企业专业人才比重是衡量员工技能与企业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

按照卡普兰和诺顿的观点,员工生产率是员工技能、士气、创新和内部业务流程的综合结果,可以作为衡量员工和企业学习能力的核心指标。

对此,本文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企业员工(不包括退休人员)的比值(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员工)和员工生产率(销售收入/员工)来反映企业的学习能力。

对内涵式成长的企业,企业会在创新、价格、质量、款式、营销手段、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入挖掘内部潜力,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过程,有助于培养企业的学习能力;对外延式成长的企业,容易引发组织机构中的权力之争,这种权力之争会波及整个机构,包括高层、中层及基层,结果会形成一个为行政而牺牲效率的机构,相比内涵式成长模式,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

由此可假设:

H4a:

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员工的比值比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高。

Hob:

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员工生产率比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高。

企业学习与成长能力体现为企业实际能力和实现突破性业绩所必须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为了弥补这个差距,企业必须投资于员工技术的再造和员工技能的改进。

由于外延式成长的企业强调市场规模的扩大,常常导致高消耗和低效益。

相比之下,内涵式成长的企业更注重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促成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由此可假设:

Hoc:

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期间费用占销售收人的比重比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低。

四、内涵式与外延式模式的实证研究

1、样本选择

样本选取的范围是2004-2006年由世界品牌实验室评选出的连续3年榜上有名的“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的制造业(根据证监会的分类)的上市公司。

同时,剔除缺失数据的公司和成立时间较晚(2004年后)的公司,最终得到的研究样本包括99家上市公司,共297个样本观察值。

根据上述对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分析,将发生并购事项的企业归为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其余的归为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

这些样本的主要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其他数据包括研发费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从业人员通过金融街财经网的年报信息中查取。

2、研究方法

由于不同行业对业绩有不同的影响,本文选择的样本均为制造业,因而可以在多方面控制其他相关因素对业绩带来的影响。

这样,在模型的设计中,除考虑规模效应带来的业绩影响外,不需要考虑其他的控制变量。

由此可构造如下的检验模型:

Pit=a0+a1Mode+a2Lnsize+εit

(1)

其中,Pit为第t年的企业财务绩效,用净资产回报率ROE和总资产ROA表征;Mode为企业成长模式,若为内涵式发展,取值为1,若为外延式发展,取值为0;Lnsize表示企业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用以控制企业规模产生的影响。

3、实证结果分析

(1)不同模式下的企业绩效分析。

利用线性回归方程

(1),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看,无论是模型1还是模型2,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且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绩效(ROE和ROA)都显著地高于外延式成长模式,与假设1完全相符。

这个结果说明,采用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相比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来说,虽然能更快速地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但要真正地提高绩效,还必须同时修炼内功,比如,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提升公司的业绩。

(2)创新投人与竞争力优势的分析。

企业选择不同成长模式,其行为和产生的经济后果不同。

检验不同模式下企业研发费用和毛利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别,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结果表明,两种成长模式的企业研发费用存在显著的差别,其中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研发费用明显高于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研发费用,这与假设2a完全相符。

同时,两种成长模式的企业毛利率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其中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毛利率明显低于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毛利率,这与假设2b完全相符。

这些结果说明,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比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更注重创新,更注重研究和开发新的产品,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地获得了更强的竞争优势。

(3)客户市场竞争能力的分析。

检验企业选择不同成长模式对市场销售收入的影响,得到企业销售收入在两种不同模式下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的结果表明,两种成长模式下的企业销售收人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外延式成长模式的销售收入明显高于内涵式成长模式的销售收人,这与假设3完全相符。

外延式成长模式明显地取得了更好的销售收入,这个事实说明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确实可以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销售规模,这正如亚历克斯·曼德尔所说,采用并购的外延式成长模式已成为公司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4)学习适应能力的分析。

两种成长模式下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员工的比值、员工生产率和期间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结果表明,尽管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员工的比值和员工生产率都高于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但其差异均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这个结果说明,无论是采用外延式,还是采用内涵式发展模式的企业,都很注意企业的学习与适应市场的能力,都有各自的优势。

比如,对采用外延式发展的企业,通过并购或引进市场成熟的先进技术,既快速地适应了市场,也培养了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同样能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

这两个无显著差异的结果也说明企业的学习与适应市场能力的复杂性。

比如,外延式成长的企业由于能快速地适应市场,在前期取得竞争力的速度快,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又可能变得不能适应了。

相反,内涵式成长的企业由于产品与服务创新有一个市场的摸索过程,速度相对较慢,但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能通过创新灵活地适应这种市场变化,显示出企业后续的竞争力。

因此,适时地采用两种方法,有助于在企业早期、中期和后期的整个时间里取得持续的竞争力。

从表4还可以看出,两种成长模式下的企业期间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期间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明显低于采用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这与本文的假设4c完全相符,说明采用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有更高的经营管理效率。

五、结论与启示

1、结论

(1)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绩效显著高于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

这表明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相比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来说,虽然能更快速地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但要真正地提高绩效,还必须同时修炼内功,比如,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提升公司的业绩。

(2)对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创新投人、获得的盈利能力与抗风险的能力显著地高于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

这说明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比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更注重创新,更注重研究和开发新的产品,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容易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3)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在占领市场方面,显著高干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但其毛利率却显著低于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

这说明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确实可以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规模,取得更高的销售收入,但反映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毛利率却明显地低于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

这个结果也说明,如果企业一味地追求通过外延式成长模式来扩大规模,而不注重内部发展,不加大研发力度,以并购等外延式模式即使使企业获得很高的销售收入,也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4)两种成长模式下企业的学习与适应能力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个结果说明,无论是内涵式还是外延式成长的企业,都非常注重企业的学习与适应市场的能力,导致两种模式下企业的学习与适应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

这也说明形成企业学习与适应能力过程的复杂性。

2、启示与建议

(1)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持续的获利能力。

从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的上市公司的结果看,内涵式成长模式的企业绩效显著高于外延式成长模式的企业。

这就要求企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成长模式,都必须关注产品和技术创新,通过提升公司获利空间来提升公司的业绩。

(2)尽管内涵式成长模式既注重企业发展结果,又关注企业发展过程,能不断拓展可持续成长空间,但也绝不能放弃外延式发展模式。

外延式成长模式确实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收入,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通过内涵式成长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仍不能放弃外延式的成长模式。

(3)无论是内涵式还是外延式成长的企业,都非常注意积累企业学习与适应市场的能力,都有各自的优势。

事实上,内涵与外延成长模式体现了企业成长的两个维度,为有效地应对市场的复杂变化,应集成应用两种模式的优势,企业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同时地或交替地在外延与内涵两个维度中选择成长模式,而不受某一固定模式的影响。

(4)企业不同成长模式的时机把握。

在企业初期,规模小,提供产品与服务非常灵活,可通过购并、重组来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应及时采用内涵式成长战略,通过研究开发,进行品牌建设和专业化与规模化发展来形成的核心能力,比如,提高产品的不可复制性,增加竞争的门槛;在内涵式发展形成企业的很大规模后,企业应综合采用外延式和内涵式模式,以形成新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确保企业始终在新的高度上通过不断外延和内涵的并行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