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817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docx

成中医大中医外科学重点整理

第六章疮疡

辨证论治

(一)内治

(1)初起,未成脓用消法,Ex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

(2)成脓,

透托法(毒盛正不虚,用托脓散);

补托法(正虚毒盛,用托里消毒散)

(3)溃后,多用补法(气,血,阴,阳)

(二)外治

阳证初起:

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

溃后:

九一丹,八二丹。

阴证初起:

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

溃后:

七三,五五。

痈疽原是火毒生:

首先是痈疽之病因,多为火毒。

其次是,纵有病因不为火毒者,外邪作用于人体,亦当通过化火化毒的病理过程外发为疮疡,故曰之。

(1)疖

特点:

生于肌肤浅表部位,以局部红肿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3cm内),脓出即愈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内治以清热解毒。

暑疖,常见于小儿/新产妇,方用清暑汤。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未破如蛐蟮拱头,已破如蝼蛄穿穴。

(2)疔

疮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病势较剧,变化迅速,毒邪易于走散。

颜面部疔疮:

病变迅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

忌太早切开。

(急性化脓性)

手足部疔疮:

发病较急,初起无头,红肿热痛明显,易损筋伤骨,影响手足功能。

宜早切,侧面切。

蛇眼:

指甲缘。

托盘疔:

掌心。

(急性化脓性)

红丝疔:

发于四肢,好发手前臂或小腿内侧,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伴全身不适,甚至出现走黄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红丝较细者,宜用砭镰法,红丝粗者,按痈论治。

(三)痈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之意,是一种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刘河间治痈三法:

托里,疏通,行荣卫。

体表痈:

病位浮浅,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溃,易敛。

治以清热解毒,流通气血。

EG仙方活命饮。

颈痈:

初起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多见于儿童,冬春易见,有明显的风温外感证。

俗名痰毒。

治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急性化脓性)

腋痈:

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发热恶寒。

治以清肝解郁,清肿化毒,方用柴胡疏肝汤。

(急性化脓性)

委中毒:

初起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屈伸不利,肿块渐成,后有短期屈曲难伸。

脓成不宜太早切开。

(4)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急性化脓性)

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热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中老年人,兼有消渴者,易有[陷证]。

三陷证:

火陷,干陷,虚陷。

一般内陷见于疽,以正虚为主,而走黄见于疔疮,以毒盛为主。

火毒凝结:

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

湿热壅滞:

仙方活命饮

阴虚火炽:

竹叶黄芪汤(多见于消渴患者)

气虚毒滞:

八珍汤+仙方活命饮

(5)丹毒

皮肤突然发红,急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病起突然,恶寒状热,局部皮肤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迅速扩大,边界清楚,发无定处。

每多覆发,好发于颜面,腿足。

生于胸腹腰胯部(肝脾湿火),称内发丹毒。

发于头面部(风热),称抱头火丹,方用普济消毒饮。

发于小腿足部(湿热),称流火,腿游风。

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6)瘰疠

发生于颈部或耳后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常结块成串,累累如贯珠,初起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痛,后渐增大,融合成串,成脓时皮色转为黯红,溃后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

病机:

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互结于颈项。

(7)褥疮

一种因长期卧床,躯体长期受压或摩擦,导致皮肤破损而形成的难愈性溃疡。

初期(红斑期)

中期(水疱期)

(溃疡期)

外涂红花酒精。

 

第七章乳房疾病

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乳房检查:

采坐位或仰卧位,四指并拢,用指腹平放在乳房上轻柔触摸,先触按整个乳房,再按序触按乳房的四个象限(内上,外上,外下,内下。

),接着按乳晕,乳头。

检查乳房时间,最好选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

书的P121,有一表格,宜多看。

 

[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之矣]:

脾胃土气壅,则为痈;肝胆木气郁,则为疽;正气虚,则为癌;气虚不摄,为漏;痰气凝结,为癖、为核、为痞。

气阻络脉,乳汁不行,或气滞血少,涩而不行。

若从气着笔,则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舒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壅者为通,郁者易逹,结者易散,坚者易软。

(1)乳痈(急性化脓性)

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好发于产后一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外吹,肝郁胃热),发生怀孕期(内吹,胎气上冲)

初起:

可作手法按摩。

方用瓜蒌牛蒡汤。

成脓:

乳房部,做放射状切口,或循皮纹切开。

乳晕部,在乳晕旁做弧形切口。

乳房后位,在乳房下方皱折部做弧形切口。

乳痈VS一般痈:

部位

病因病机

好发人群

治法(乳性本寒凉,勿妄用寒凉药。

(2)粉刺性乳痈

发生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的乳房慢性化脓性疾病。

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液夹有粉刺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

临床可分三个阶段:

溢液,肿块,瘘管。

其急性炎症期易误诊为炎性乳腺癌。

SAME:

乳房肿块质硬,不规则,与皮肤粘连,局部皮肤橘皮样变,乳头凹陷。

DIFF:

乳岩肿块多无疼痛,溃后渗流血水,与粉刺性乳痈溃后流脓/脓血,可能暂时愈合,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不同。

(3)乳痨

起病缓慢,初期起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个结块,状如梅李,边界不清,皮核相亲,日久破溃,脓液清稀杂有败絮样物,常伴阴虚内热之证。

(4)乳漏

发生乳房脓肿溃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

(5)乳癖

是乳腺组织非炎症亦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特点是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有密切关系。

主要责之肝郁气滞,冲任失调。

止痛和消块为治疗目的。

(6)乳疠

是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

特点是乳晕中央有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有轻压痛。

(7)乳核

是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良性肿瘤,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肿块常为单发。

通常生长缓慢,妊娠期可迅速长大,应排除恶变可能。

(8)乳衄

乳窍出少量血液称之。

是乳癌癌前疾病之一。

(9)乳岩(恶性肿瘤)

特点是乳房肿块,质地坚硬,凹凸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按之不痛,或乳窍溢血,晚期溃烂则凸如泛莲或菜花,多见于40~60岁女性。

治疗:

早发现早手术。

注意与乳癖,乳核,乳痨作鍳别。

病名

乳核

(乳腺纤维腺瘤)

乳癖

(乳腺增生病)

乳岩

(乳腺癌)

好发年龄

20~25岁

25~45岁

40~60岁

肿块特点

多为单个,也可有多个,圆形或软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生长缓慢

常为多个,双侧乳房散在分布,形状多样,片状、结节、条索,边缘清或不清,质地软或韧或有囊性感

多为单个,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质地硬或不均匀,生长速度较快

疼痛

明显胀痛或刺痛,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

初期无疼痛,中晚期可有疼痛

与皮肤及周围组织黏连情况

无粘连

无粘连

可有粘连,

皮肤呈酒窝征或橘皮样变

活动度

用手推动时有滑脱感

活动

早期活动度可,中晚期无法推动

乳头及分泌物情况

乳头正常;无分泌物

乳头正常;常为挤压后双侧乳房多孔有分泌物溢出,多为乳汁样或浆液样

乳头可回缩或被牵拉;可有分泌物溢出,血性或水样,多为单孔

淋巴结肿大

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活动差

第十章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皮肤病客观体征

原发性

皮损

斑疹

局限性皮肤黏膜的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

丘疹

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

风团

皮肤上局限性水肿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消退后多不留痕迹

结节

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

疱疹

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

脓疱

内含脓液,其色呈混浊或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继发性

皮损

鳞屑

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型态不一,可成糠秕状,犡壳状或大片状

糜烂

局限性的表皮或黏膜上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

溃疡

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皮损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

抓痕

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或点状损害

皲裂

线状的皮肤裂口,好发于掌跖,指趾,口角等处

苔癣样变

皮肤增厚,粗糙,皮嵴隆起,皮沟加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

色素沉着

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有的属原发性如黧黑斑

萎缩

皮肤的结构成分减少,变薄所致

●皮肤病的性质

急性皮肤病

慢性皮肤病

起病急

起病缓

皮损以原发性为主

皮损以继发性为主

实证

虚证

肺脾心

肝肾

●内治

祛风法

疏风清热

银翘散、桑菊饮、消风散

疏风散寒

麻黄汤、麻桂各半汤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祛风潜镇

天麻钩藤饮

清热法

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清热凉血

犀角地黄汤、化斑解毒汤

袪湿法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

健脾化湿

除湿胃苓汤

滋阴除溼

滋阴除溼汤

润燥法

养血润燥

四物汤、当归饮子

凉血润燥

凉血消风散

活血法

活血理气

桃红四物汤

活血化瘀

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

温通法

温阳通络

当归四逆汤、独活寄生汤

通络除痹

阳和汤、独活寄生汤

软坚法

消痰软坚

海藻玉壶汤

活血软坚

活血散瘀汤

补肾法

滋阴降火

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温补肾阳

肾气丸、右归丸

●外治

溶液

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剧烈红肿,或脓性分泌物多的皮损可用于湿敷和熏洗

粉刺

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炎

洗剂

同上

酊剂

慢性搔痒性皮肤病、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脱发、脚气湿、鹅掌风元癣等

油剂

亚急性皮肤病中有少量渗出、鳞屑、痂皮、溃疡的皮损

软膏

慢性皮肤病具有结痂、皲裂、苔癣样变等皮损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正确选择剂型

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糜烂,渗液者,应选洗剂,粉剂

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用溶液湿敷

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结痂,用油剂

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苔癣样变者,应选软膏及酊剂

2根据疾病性质合理选择药物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

5随时注意用药反应

Ø病毒性皮肤病:

热疮、蛇串疮、疣

一、热疮《单纯疱疹》

1.热疮:

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粘膜交界处所发生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2.临床特点:

皮肤粘膜交界处的成群水疱,自觉灼热搔痒,一般无全身症状,多在一周后痊愈,但易于复发。

好发于口唇、鼻周、面颊、外阴。

二、蛇串疮《带状疱疹》

1.蛇串疮:

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古名”蜘蛛疮”、”火带疮”、”缠腰火丹”。

2.临床特点:

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簇集成群,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

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

【诊断】

自觉症状以神经痛为主。

愈后可获终生免疫,很少复发。

皮损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

表现为患侧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带状、成批发生。

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混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痂皮脱落而愈。

病情严重者出现死亡。

患侧常伴有臖核肿痛。

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疼痛,可持续数月之久。

若发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疱、溃疡,愈后可因瘢痕而影响视力。

若发生在耳部,可出现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三、疣《疣》

1.疣:

发生于皮肤浅表的病毒性赘生物。

〈周围无红肿(炎症)〉

【诊断】

疣目

扁瘊

鼠乳

跖疣

丝状疣

Ø细菌性皮肤病:

黄水疮

黄水疮(浓疱疮)

1.黄水疮:

化脓性传染性皮肤病。

2.临床特点:

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脓疱、脓痂。

多发生于夏秋季。

好发于儿童。

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

皮损:

数小时或1~2天后脓液沉积,形成半月状积脓现象。

Ø真菌性皮肤病:

癣(浅部真菌病,如头癣、手足癣、体癣、花斑癣)

1.癣:

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

2.临床特点:

具有传染性、病程长、反覆发作。

3.病因病机:

外感风、湿、热邪。

【诊断】

(1)白秃疮(白癣):

儿童。

青春期可自愈。

皮损开始为头皮上红色小丘疹或斑片,很快覆以灰白色鳞屑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病损区头发离头皮2~4mm处折断。

断发松动易拔出且不疼痛,病发根部包绕有灰白色菌鞘。

自觉搔痒。

秃发可再生,不留疤痕。

(2)肥疮(黄癣):

儿童。

慢性,甚至终生不愈。

皮损损坏广泛时,除额上发际及鬓角处1~2cm宽较密的头发外,全头只有稀疏散在的少数头发。

初起为黄红色表皮下小点,后成脓疱,干后形成蜜黄色痂。

黄癣痂扩大融合成片,边缘翘起,中心黏着,中央有毛干穿过,闻之有鼠尿臭。

去除黄痂,可见鲜红色潮湿糜烂基底,溃疡。

自觉剧烈搔痒。

日久痂处皮肤萎缩,毛囊破坏,而成永久性脱发。

黄癣除侵犯头发、头皮外,尚可侵犯光滑的皮肤、指甲。

 

(3)鹅掌风(手癣):

青中年妇女。

病史:

双手长期浸水、摩擦受伤、接触洗涤剂史

多单侧。

针头大小水疱,壁厚,液清亮,成群聚集或疏散分布,干后脱屑,形成环形或多环形损害。

自觉搔痒。

慢性。

手掌弥漫性发红、增厚,皮肤粗糙,枯槁干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鹅掌。

(4)脚湿气(足癣):

好发于成年人,儿童少见。

夏秋病重,冬春病轻。

部位:

主要在趾缝,也见于足底。

临床分型:

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干性足癣)。

三型常同时存在。

水疱型:

多发生于足弓、足侧。

针头至绿豆大小成群或分散的深在性水疱。

部分融合成多房型水疱。

剧烈搔痒。

糜烂型:

常发生于趾缝间。

趾间潮湿,表皮浸渍发白。

鳞屑角化型(干性足癣):

此型最为多见,又称干性足癣。

表现为鳞屑,角化过度,干燥,皲裂。

(5)圆癣(体癣):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好发于夏季,入冬痊愈或减轻。

若发生于腹股沟、股胯处者称阴癣(股癣)。

初起为丘疹、水疱,水疱破裂或丘疹扩大,其上覆鳞屑。

病灶中央皮疹可消退,四周皮疹显著,表现为丘疹、水疱、脓疱等损害组成的狭窄弧形或环形边缘。

(5)紫白癜风(花斑癣)(俗称:

汗斑)

见于多汗体质成人,夏发冬愈

好发于胸背肩和颈部,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常融合成片,褐色,表面覆糠状鳞屑

【鉴别诊断】

1.白疕需与白秃疮鉴别。

白疕皮损为堆积较厚的银白色鳞屑,常超出发迹,头发呈束状,刮除鳞屑可见筛点状出血点。

白疕无脱发、断发。

2.湿疮

(1)头部湿疮需与肥疮鉴别:

头部湿疮常表现为丘疱疹、糜烂、流滋等多形性损害,搔痒,一般无脱发、断发,且无肥疮的特征性黄癣痂。

(2)手足部湿疮需与鹅掌风及脚湿气鉴别:

手足部湿疮常对称性分布,具多形性皮损,边界不清,搔痒剧烈,可反覆发作。

【外治】

白秃疮、肥疮:

首先推剪掉病区头发。

擦5%硫黄软膏或雄黄膏。

若去除黄癣痂后糜烂流滋,以冰柏液或三黄洗剂溻渍。

病发松动时,用镊子将病发连根拔除,拔除后继续擦药2~3周。

2.鹅掌风、脚湿气:

水疱型:

熏洗、浸泡,后外擦癣药水

糜烂型:

溻渍、浸泡,后外擦癣药水。

待干燥后外擦雄黄膏,硫黄软膏等。

鳞屑角化型(干性足癣):

浸泡,软膏,封包。

3.圆癣:

阴癣不宜选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

Ø寄生虫及昆虫性皮肤病:

疥疮、虫咬皮炎

一、虫咬皮炎

1.虫咬皮炎:

被致病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皮炎的总称。

2.临床特点:

皮肤上呈丘疹样风团,上覆针尖大小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二、疥疮

1.疥疮:

由疥虫(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

2.临床特点:

(1)阴、痒、隧、传

阴:

多发阴侧面,皮肉嫩处。

前阴为重。

痒:

奇痒。

夜间剧痒。

隧:

形成隧道皮损。

传:

传染性很强。

(2)部位:

皮肤皱褶处隧道、丘疹、水疱、结节。

Ø皮炎和湿疹:

湿疮、接触性皮炎

一、湿疮《湿疹》

1.湿疮:

是由于禀赋不耐,因内外因素作用而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2.临床特点:

多形性;对称性;搔痒性;渗出性;反复性、易成慢性。

3.

急性湿疮

亚急性湿疮

慢性湿疮

表现

常泛发全身,以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为主

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

以干燥、脱屑、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病机

溼热蕴肤

脾虚湿恋

血虚生风

内治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健脾利湿止痒

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药

龙胆泻肝汤和萆薢渗湿汤

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朮散

当归饮子、四物消风饮

外治

治法

清热安抚

燥湿、收敛、止痒

止痒、润肤

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

三黄洗剂、青黛膏

各种软膏、乳剂

护理

避免外界刺激,如热水、食盐水烫洗,忌用肥皂、硷水或化妆品,避免搔抓,忌食辛辣、鱼虾、牛、羊等发物和葱、姜、蒜等辛香之品。

 

4.急性湿疮与接触性皮炎的鉴别←非常重要

急性湿疮

接触性皮炎

病因

不明确

明确

部位

不固定,对称发生

限于接触部位

皮疹

多形性,丘疹、水疱等边界不清

较单一,有水肿、水疱,境界清楚

接触史

不明确

主要症状

剧烈搔痒

痒或灼热感

转归

有复发倾向

去除病因可痊愈,

不再接触即不复发

2、接触性皮炎(毒性皮炎)

1.接触性皮炎:

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慢

性炎症反应。

2.临床特点:

(1)有明确接触史,好发于接触部位

(2)皮损可为红斑、丘疹、水疱,甚至糜烂,渗出等

(3)皮损边界清楚鲜明,局限于接触部位

(4)去除病因可自行痊愈

3.治则:

首先应避免接触过敏物质,治疗以清热除湿,解毒止痒为主。

4.皮肤斑贴试验是确诊接触性皮炎的依据。

Ø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白疕、风热疮、猫眼疮、紫癜风

一、白疕《银屑病》

1.白疕:

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2.临床特点:

(1)在红斑基础上覆以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则有薄膜及点状出血点

(皮损:

红斑、丘疹、鳞屑,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现象、三联征)

(2)冬重夏轻

(3)病程长,反覆发作,不易根治

3.病因病机:

总因营血亏损,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所致

4.诊断

<1>寻常型

(1)临床多见,起病急。

(2)冬重夏轻,病程长,常反覆发作。

(3)皮损初起为红斑、丘疹,边缘清楚,其上覆以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则有薄膜

及点状出血现象。

(4)好发于头皮及肘、膝关节,常对称分布。

(发生在头部,其发成束状;发生在指甲,则甲板成顶针状)

(5)按临床表现分为三期

进行期:

有同形反应(新皮疹不断出现,原皮疹不断扩大,颜色鲜红,鳞屑较多,针刺、摩擦、外伤处可出现皮疹)

静止期:

病情稳定,无新疹出现,原皮疹色黯红,鳞屑减少,既不扩大也不消退

退行期:

皮损缩小,颜色变淡,鳞屑减少。

<2>脓疱型(少见)

(1)泛发性脓疱型

皮损特点:

红斑上出现群集性浅表的无菌性脓疱,如粟粒大小,可融合成脓湖。

泛发于躯干及四肢,口腔黏膜亦可受累,常见沟纹舌。

伴高热、关节肿痛。

易复发,预后差。

(2)掌跖性脓疱型(侷限型)

皮损:

红斑上出现多数粟粒大小的脓疱,1-2周后自行干凅,形成黄色屑痂或小鳞屑,接着又在鳞屑下出现小脓疱,反覆发作,逐渐向周围扩散。

好发于掌跖部。

一般情况良好。

<3>关节病型(少见)

(1)有寻常型银屑病的基本皮损。

(2)以侵犯远端指趾关节为主,常不对称,亦可侵犯大关节和脊柱。

(3)伴关节炎表现。

(4)受累关节红肿、疼痛,重者可有关节腔积液、强直、关节畸形。

<4>红皮病型(重型)

(1)由寻常型治疗不当或脓疱型消退过程转变而成。

(2)表现为全身皮肤瀰漫性潮红、肿胀和脱屑。

(3)伴发热、胃寒、头痛、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5.鉴别诊断

白疕

慢性湿疮

好发部位

头皮及肘、膝关节

屈侧

鳞屑

银白色

少,不呈银白色

特点

有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现象

皮肤肥厚,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同时存在

二、风热疮《玫瑰糠疹》

1.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

2.临床特点:

(1)初发多在躯干部的玫瑰红色母斑。

(2)上有糠秕样鳞屑,继而出现较小的子班。

(3)好发春秋季,多见青壮年,可自行消退。

3.皮损:

(1)好发胸、背、四肢近端、颈部,以胸部两侧多见。

(2)初为拇指大小的圆或椭圆形的红色鳞屑斑(母斑),1-2周后出现子斑。

3、猫眼疮《多型性红斑》

1.猫眼疮:

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或疱疹等多型性损害的急性炎症

性皮肤病。

2.临床特点:

(1)皮损为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型性损害,典型皮损有虹膜样特征性红斑

(2)起病急骤,多发于冬春季,男多于女

 

4、紫癜风《扁平苔藓》

1.是一种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2.临床特点:

(1)紫红色的多角形扁皮丘疹

(2)表面有蜡样光泽

(3)常伴有黏膜损害及不同程度搔痒

(4)好发于四肢屈侧

(5)急性期可见同形反应

Ø皮肤附属性疾病:

粉刺、面游风、酒渣鼻、油风

一、粉刺《痤疮》

1.一种颜面、胸背等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皮肤病。

2.临床特点:

(1)皮肤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腔,伴有皮脂溢出。

(2)好发颜面、胸、背部,多见于青中年男女。

3.证型与方药:

(1)肺经风热~枇杷清肺饮

(2)肠胃湿热~茵陈蒿汤

(3)痰湿瘀滞~二陈汤+桃红四物汤

4.西医认为本病与 

雄激素增高、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感染 有关

5.诊断:

(1)好发颜面胸背臀部。

(2)多发于青春发育期。

(3)皮损:

针头大小毛囊性丘疹,或白头/黑头粉刺,可挤出黄白色脂栓,顶端出

现小脓疱。

(4)轻度搔痒或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时疼痛。

6.外治:

皮疹多,用颠倒散;脓肿、囊肿、结节甚者外敷金黄膏。

7.

预防:

(1)温水洗面;皮脂多时用硫黄皂洗面。

(2)不滥用化妆品。

护理:

(1)忌辛辣刺激饮食、少食油腻、甜食。

(2)多食蔬果,保持大便通畅。

(3)禁用手挤压粉刺,以免炎症扩散,徒留凹陷性瘢痕。

※Q.叙述粉刺的防治A.内治+外治+预防护理

二、面游风(白屑风)《脂溢性皮肤炎》

1.面游风:

因皮脂分泌过多而引起皮肤上出现红斑、上覆鳞屑的曼性炎症性皮肤病。

因其多发于面部,表现为皮肤搔痒、脱屑,故称之。

2.临床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