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921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题组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019天津文综卷)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图7),回答1—2题。

图7

1.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A.工业污染扩散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1.B【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比较2004年和2016年的工业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2016年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比重大的区域比2004年有所增加,工业功能可能增强,A错误;比较2004年和2016年的居民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2016年甲河以北的居住用地比重大的区域比2004年明显增加,居住功能明显增强,B正确;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2016年较2004年工业用地比重较大的区域增加较多且集中在南部,说明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南部,C错误;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2016年较2004年居住用地比重较大的区域增加较多且集中在中、北部,说明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中、北部,D错误。

2.D【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结合上题分析,该城市南部工业比重较大的区域扩展较快,工业向偏南区域集聚,相反,居住功能区域则向中、北部集聚,工业区与居住区向相反方向扩展,增加了人们去工厂上、下班的距离,交通压力增大,需要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D正确。

工业污染扩散,不仅要加强河流水质监测,而且还要加强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的监测,A错误。

新建工厂较多,就业岗位增加,B错误。

中心城区土地价格高,建设住宅的成本高,房价偏高,使居民生活压力过大,C错误。

(2019北京文综卷)图6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

读图,回答第3题。

图6

3.该图体现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

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

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

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

3.D【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地租水平随与城区距离的变化规律,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区,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郊区,两种用地类型不呈交错分布,商业用地没有向郊区持续扩展。

根据曲线的斜率判断,商业用地地租变化率较大,农业用地地租变化率较小,二者差异较大。

农业用地布局在郊区主要是因为郊区地租水平较低,推测是农业用地受到政策保护所致。

[2019江苏地理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

图5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

读图回答4—5题。

图5

4.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B.15—20千米

C.20—25千米D.25—30千米

5.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B【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折线统计图的判读,侧重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比较图中1989年与2015年不透水面比例折线可知,距市中心15—20千米范围内,两折线垂直间距最大,说明比例变化最大,故选B。

5.C【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侧重考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不透水面比例增加,会使地表水下渗受阻,地表径流增多,同时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①错误,④正确;不透水面比例增加,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地表气温升高,同时,由于自然环境被改变的区域面积增多,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②正确,③错误。

故选C。

[2018北京文综卷,10—11,8分]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读下图,回答6—7题。

 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

6.该城市(  )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7.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6.A Ⅰ区位于市中心,土地利用强度最大,为商业区(中心商务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选项A正确;垃圾填埋场易加剧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应远离中心城区,选项B错误;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市中心,商业网点密度越大,选项C错误;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越强,选项D错误。

7.D 民俗博物馆一般都依托既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并不会使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选项A错误;耕地为农业用地,若划定甲处为耕地保护区,则甲处的土地利用强度较周边地区低,选项B错误;耕地是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增加种植业投入一般指使用良种、机械化生产、采用喷灌或滴灌技术等,并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增大,选项C错误;为了接纳中心城市分流的人口和产业,卫星城必然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从而使得土地利用强度高于周边地区,选项D正确。

[2018海南地理卷,4—5,6分]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

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

据此完成8—9题。

8.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

A.公园B.工业园区

C.住宅D.物流园区

9.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A.仓储用地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

8.A 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既应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应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土地价格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

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市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城市中心交通拥堵的情况。

9.D 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

乙地附近土地价格仅次于市中心(从市中心到郊区方向),故该地附近最可能为住宅区,居住用地类型比例最大。

(2017全国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

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据此完成10—12题。

10.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11.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

12.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

10.B本题考查交通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铁站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流动人口,人流量越大消费市场往往越大,地铁站点的服务功能越全,其等级也就越高,故本题选择B。

地铁站点的用地面积是根据服务等级而定的,A项所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错误。

地铁站点的信息化水平高,其综合服务等级不一定高。

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质量对其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影响不大。

11.A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乙、丙站点为一级站点或二级站点,等级较高;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

综上可知,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

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D错误。

12.C本题考查城市空间形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级站点,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2016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3~14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

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

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13.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14.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析:

13.C读图可知,该市北部地区地租等值线密度总体较南部地区小,故北部地区地租梯度总体较南部地区小,故A错误。

图中地租相同的区位,正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故B错误。

西北方向上地租递减较慢,可能是因为西北方向上交通设施较好,距离市中心较远地段地租仍很高,故C正确。

空气质量越好的地区,地租越高,地租等值线间距会越大,故D错误。

14.A图中甲地交通条件较好,是电子类产业布局的优势区。

(2016北京文综卷)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

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

读图,回答第15题。

15.据图推断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解析:

B甲区居民出行次数少,出行能耗高,说明该区靠近工业区,通勤次数少,外出购物距离长;乙区居民出行次数多,反映工作区距离居住地较远,即工作区可能位于郊区,在工作区和居住地之间的通勤频率高,故乙可能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级低的商业网点,居民出行次数应较高;中心商务区居民出行次数少,出行能耗高。

(2016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

B.

C.

D.

17.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ABCD

解析:

16.A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对照图例,比较①②③④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用地面积可知,①的用地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

17.C由图可知,该城市主要由东西两城区组成,东面城区面积较大。

甲—乙线穿过了两城区,城区地租高于郊区,因而地租曲线上应出现两个明显的高峰,且东面城区较大,地租高峰值更大些,可排除B、D两选项;根据城市、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沿甲—乙方向气温最低值应出现在城市最西侧的山脉所在地,故排除A选项。

(2015天津文综卷)图1、图2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题。

图1 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图2 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18.结合图2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解析:

D 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变化。

从图中看出,城市范围扩大,商业区的分布更广,选项A错误。

在原有工业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4个工业区,选项B错误。

湖滨地区的住宅区并未增多,选项C错误。

从图中道路的分布可以看出,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选项D正确。

(2015四川文综卷)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

00时和10:

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

读图回答问题。

19.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B.商务区

C.住宅区D.工业区

解析:

19.C 第10题,甲地带0:

00时人口密度较大,10:

00时人口密度较小,符合住宅区的人口变化特点,故选C。

(2014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20~21题。

20.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1.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

解析:

20.B该城市城区布局属于组团式,四片城区分布于城市林地之间,各片城区接近自然,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但这种布局模式会延长居民出行距离、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不利于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21.A物流园区需要布局在交通便捷且地价较低的地方,图中①处位于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和城市公路沿线,交通便捷,同时位于城市外缘,地价相对较低;化工园区需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向以及交通线附近,图中③处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以及公路沿线,适宜布局化工园区。

(2014上海地理卷)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对象之一,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商业网点分布的合理性。

读我国某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表,回答22~24题。

蔬菜食品类

日常用品类

服装衣饰类

家用电器类

2001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1.43

2.32

6.43

5.94

2011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1.12

1.55

4.52

8.04

22.该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最小的是蔬菜食品类,影响这类商品销售网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价B.集聚

C.交通D.市场

23.该市居民服饰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可能反映了(  )

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 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 ③服装商场品种更多 ④大型服装商场外迁市郊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24.该市居民家用电器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最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上升 ②居民区随城市发展向外扩散 ③家电商家地租支付能力提高 ④家电商场在商业区相对聚集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22.D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可以更靠近消费人群,使出行距离缩短;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与出行空间距离的缩短无关,只是更方便、快捷了;③品种多样,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减少去更大城市购物的概率,客观上缩短了出行距离;④大型商场外迁市郊,会扩大出行距离。

故选C。

23.C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可以更靠近消费人群,使出行距离缩短;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与出行空间距离的缩短无关,只是更方便、快捷了;③品种多样,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减少去更大城市购物的概率,客观上缩短了出行距离;④大型商场外迁市郊,会扩大出行距离。

故选C。

24.B①与出行空间距离的变化无关;③说明家电行业利润更高,有能力在交通更便捷或市中心等高地租地段布局,不是导致出行距离变化大的直接原因,故排除①③,答案选B。

25.(2015江苏地理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见下表)。

等级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超大城市

人口

(万人)

<20

20~50

50~100

100~300

300~500

500~1000

≥1000

材料二 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________,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________、________分布。

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

(2)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考查地价分布,从图中看出,江苏省各城市大致越往北地价越低,而且在京沪、沪宁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沿岸的城市地价较高。

观察苏州和南通的地价分布可以看出,苏州东部的地价高于西部,南通南部地价高于北部,说明受上海的影响较大。

(2)题,考查地价分布的影响因素。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江苏省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多,地价较高;江苏省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少,地价较低。

由此说明,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人口规模。

地价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地价区生产成本低,有利于吸引企业迁入,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高地价区生产成本高,会加快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的迁出,促进技术密集型等高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答案:

 

(1)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京沪线 沪宁线 宁启线(任答1点) 长江 上海

(2)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规模 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优化产业结构

题组2城市区位与城市等级体系

(2019全国Ⅱ卷)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26—28题。

图1

图2

26.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

27.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B.边缘性

C.集中性D.对称性

28.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

26.D【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等级等知识,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选项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选项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选项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故选项D正确。

27.B【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某类型城市的分布特点,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

以上海为核心,这些城市均分布在长三角的外围,距上海市较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边缘性的特点,故选B。

28.A【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

【正确项分析】读图可知,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这些城市在空间位置上邻近上海。

在上海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下,这些城市与上海市进行产业整合与区际协作,有利于这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故选项A正确。

【错误项分析】上海市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的性质不同,选项C错误;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这些城市若选择与上海市相同或相近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部门,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选项B、D错误。

(2017江苏地理卷)“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

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

读图回答29—30题。

29.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30.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

29.D市民主要出行方式中,自行车消耗能源最低,属于“绿色出行”;与小汽车相比,公共交通载客量大,人均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少;由图可知,2011年之后,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比迅速上升,选择自行车出行的占比也有所上升,选择小汽车出行的占比迅速下降,这表明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了明显影响。

30.B选择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地域范围受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城市服务功能主要受城市等级、规模影响。

(2016全国卷乙卷(Ⅰ卷))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

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据此完成31~33题。

3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

3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D.产品升级

33.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

31.A由材料可知,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在进行空间规划时,对各城市的服务种类进行了明确限定。

32.B由材料可知,各城市分工明确,即各自具备发展不同优势产业的条件,这有利于促使同类产业向最有利于该产业发展的地区集聚。

33.D由该地区的空间规划可知,其中间地带为乡村,周围为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城镇占地规模大于乡村,因此不可能提高乡村人口比重;该地区的空间规划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吸引人口集聚,增加人口密度;在该空间规划下,各城市分工明确,该地区城市间的竞争较小;“绿心”、环状城市群及城镇之间绿地的规划等,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2015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

读图回答34~35题。

34.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

35.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

解析:

34.D 读图可知,当时的东京城有河流(汴河)流经,大小船只穿梭于河流中,水运便利,加之陆路交通发达,形成商业繁荣发达的东京城,故选D。

35.A东京作为当时的北宋都城,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行政功能,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