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310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 48.docx

养猪的环境控制新措施大总结48

冬季养猪的温度如何进行调节?

温度对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着极其密切关系。

因此,在猪的饲养管理中,注重对温度的管理与调节,为其创造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是促进其快速生长或育肥、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

环境温度

  在外界气温过低时,猪体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就必须增强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热能,以补充体热的散失。

一般来说,小猪周围气温为20℃~26℃时,代谢消耗量较低,生长发育正常。

但大猪则以15℃~20℃时代谢消耗较低,增膘正常。

因此,要注意搞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如猪舍上覆盖塑料薄膜等),提高舍内温度,这样不但可以减少猪体代谢的消耗,而且还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增膘。

饮水与食温

  冬季猪的饮水和食料的温度对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也有密切的关系。

一头哺乳母猪每天约需要17.5~22.5公斤水和食料,如果水温、食温是0℃时,要把这些水、食温度升高到体温39℃的水平,猪体就要消耗682~878千卡的热能,也就等于每天需要0.5~0.75公斤的精料白白消耗在维持体温上,而不能用于泌乳、生长发育和增膘。

因此,在冬季喂猪时,要经常喂温食和温水,这样可以减少饲料消耗,提高饲养效益。

猪舍冬季应注意防风保暖除湿

检修猪舍冬季贼风侵入猪舍袭击猪体,会引起猪只感冒和肺炎等疾病。

因此,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向阳之处,及时检修屋顶及四壁的缝隙,窗户和通风孔应距离地面1~1.5米以上,以保持舍温相对稳定。

  悬挂草帘猪舍的门窗可搭草帘遮盖,或整个门窗用塑料布覆盖,以保暖御寒。

还应在猪舍的北墙外西北方向用秸秆搭成风障墙或堆草垛挡风,防止西北风侵袭。

  搭塑料棚塑料棚透光聚温,可提高舍温7℃左右。

农户分散养猪可因地制宜,在圈舍上方设拱形、脊形、伞形或单坡向阳式塑料棚,并在靠南面的上方留一活动通风窗,供调节温度与换气之用。

  铺草垫床在猪床上加铺15厘米厚的玉米叶或其他干草,既可吸湿除潮、吸收有害气体,又可提高猪床的温度。

另外,可在猪圈内铺上10厘米厚的锯木屑,加入发酵剂,数天后开始发酵,其温度可达35℃,使猪舍保持温暖。

  暖窝睡觉挖一50厘米深的平面土坑,铺上一层软草,上面再覆盖秸秆,让仔猪在里面取暖;也可搭个草棚子,里面堆放软干草,让猪钻到里面睡觉保暖。

  加保温层封闭式猪舍天棚的高度应距离地面1.8~2米,棚上加锯末或谷壳,地面铺垫软草供猪躺卧。

天棚每两间要留一通风口,以便排出舍内氨气和潮气。

  精心饲喂在配制猪的日粮时,应适当增加高粱和玉米等能量饲料。

饲料经发酵后饲喂,供给量要充足,还要饮用温水。

每天零点左右再加喂1次夜食,以增强猪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促进快速生长。

  添加中药可在饲料中添加活血祛淤、健脾燥湿、驱风散寒的中药。

处方为:

川芎、甘草、荆芥、防风、柏仁各60克,麦芽30克,山楂、苍术、陈皮、槟榔、神曲各10克,木通8克,研末后拌少量饲料,于早晨1次喂完,每周喂1次。

  增加密度冬季和早春,舍内养猪头数可比平时增加1/3~1/2,猪多散热多,能提高舍温。

猪舍进新猪应在天黑时进行,并用酒或有气味的低浓度来苏儿喷雾猪身后再合群。

  保持干燥猪舍的湿度越大,猪就越感觉寒冷,并极易引起皮肤病、呼吸道疾病、传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

圈舍内除要勤垫、勤换干草外,还要让猪养成定点排粪尿的习惯,保持猪伏卧处的洁净和干燥,给其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以促进生长发育和健康。

责任编辑:

马娜

国家提倡干法清粪,广东大猪场尝试水泡粪

南方农村报讯:

“我们做的和国家的要求不一样,不便于拿出来说。

”珠三角一大型养猪场负责人陈灿(化名)如此向南方农村报记者表示。

  该猪场被列入广东200家重点猪场,到底是什么和国家要求的不一样呢?

  “干清粪需要大量员工,而广东这边的猪场却招不到人。

”陈灿直言,国家当前要求猪场采取的干清粪工艺并不适用于广东猪场。

事实上,该猪场并不是孤例,广东已经有多家大型养猪企业开始尝试水泡粪工艺来处理猪场粪便。

  当前,在处理猪场粪便中,除了干清粪、水泡粪外,广东养猪场更多的使用水冲粪。

到底哪种更环保?

更适合广东养猪业?

现实状况

水冲粪为主

  在传统的养殖模式中,由于南方水资源丰富,水冲粪工艺对栏舍设计要求不高、投资小,劳动强度小,效率高,在广东的大多数养猪场采用水冲粪工艺处理猪舍内的猪粪,该方法是粪尿污水混合进入缝隙地板下的粪沟,每天数次从沟端的水喷头放水冲洗。

粪水顺粪沟流入粪便主干沟,进入地下贮粪池或用泵抽吸到地面贮粪池。

  但该工艺耗水量大,据了解,一个万头养猪场每天需消耗大量的水(200-250m3)来冲洗猪舍的粪便。

粪水污染物浓度高,一些地区猪场BOD高达5000-6000mg/L,COD高达11000-13000mg/L,严重超出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BOD6-80,COD150-200)。

在猪场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的养殖环境里,不少猪场负责人向南方农村报记者反映,在后期污水处理过程中,即使投资上百万元也很难使猪场环保达标。

环保角度

干清粪占优

  如何有效处理大量的污水问题?

不少专家认为,干清粪工艺能使污水在猪栏内得以分离,却无需大量冲水栏舍,从而降低后期污水处理困难。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吴中红、王新谋等人在《母猪舍建设与环境控制》一文中提倡猪舍采用干清粪工艺,据一调查表明,采用水冲粪,水泡粪和干清粪工艺的600头基础母猪的猪场,日排污水量分为200-250m3,120-150m3和50-80m3,污水BOD浓度分别为4000-7000mg/L,8000-12000mg/L和1200-1500mg/L。

因此,文章认为,干清粪工艺是实现猪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改善舍内外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

  基于干清粪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国内不少环保专家亦撰文大力推广干清粪工艺在养猪业的应用。

此外,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发布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中,亦明确规定:

“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应采取干法清粪工艺,采取有效措施将粪及时、单独清出,不可与尿、污水混合排出,并将产生的粪渣及时运至贮存或处理场所,实现日产日清。

采用水冲粪、水泡粪湿法清粪工艺的养殖场,要逐步改为干法清粪工艺。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却认为,虽然干清粪在环保方面具有其它工艺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干清粪工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强度大,且工作累、脏是其最大的弊端。

“特别是在劳动资源匮乏的广东地区,”陈灿向记者介绍,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脏、累、苦的养猪行业招工尤其困难。

“干清粪工艺在一些小型养殖场是可行的,但像我们这种年出栏万头的大型养殖场,如果采用干清粪无疑需要巨大的劳动力资源。

探索方向

投入巨资尝试水泡粪

  出于环保的考虑,大规模使用水冲粪已经不现实了,同时由于劳动资源的匮乏,干清粪工艺在广东大型猪场也不再适用,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猪舍内的粪便呢?

此时,在美国等养猪业发达国家已经成熟使用的水泡粪工艺进入了养猪人眼中。

据了解目前在广东,已有多家年出栏万以上的猪场正在使用或试运行水泡粪工艺,以解决猪场招工难及污水处理难等问题。

  水泡粪工艺方法是在猪舍内的排粪沟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粪尿、冲洗和饲养管理用水一并排放缝隙地板下的粪沟中,储存一定时间后(一般为1-2个月),待粪沟装满后,打开出口的闸门,将沟中粪水排出。

  “不过,此种工艺不能片面理解为在猪舍下方挖个粪池即可,”陈灿介绍,由于粪便长时间在猪舍中停留,形成厌氧发酵,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H2S(硫化氢),CH4(甲烷)等,恶化舍内空气环境,危及动物和饲养人员的健康。

“所以,水泡粪环保处理工艺还必须涉及舍内环境控制。

”陈灿说,此工艺基建投资大,单粪池投资就要约300元/m3,为降低猪舍气温,舍内有害气体浓度,“每栋猪舍需要安装一套水帘降温系统,四台大功率抽风机等等,有条件还可以安装变速风机和温度感应器,整个温控系统要多投资1-2万元/栋。

相比传统的猪舍,一栋可存栏500头肉猪的猪舍大约要多投资10万元以上。

  此外,常年维修,电费等也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陈灿介绍,分摊下来每头猪需增加1元左右的成本,但几乎是机械化操作,节省了人工;最重要的是粪水少了,相比其传统的水冲粪工艺节省一半以上的用水量。

“生产过程中,几乎不再冲洗栏舍,后期的污水处理成本也降低不少,猪场自2008年来,投资上千万元对新旧猪场都改造成水泡粪工艺,目前综合效益不错

探讨大中型猪场环境卫生建设

 近年来,规模化养猪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各地大中型猪场发展迅速。

但笔者通过调查多个猪场,发现目前大多数猪场都不注重猪场内外的环境卫生建设,造成猪的体质下降,为疫病的发生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通过完善猪场内外布局和猪舍内部的工艺设计等,给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的环境,促进猪只的生长成为当务之急。

现就当前猪场在环境卫生体系建设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作以探讨。

一、大中型猪场的选址

  养殖场选址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远离城市水源、交通主干道;并尽可能远离其他的生产区域,如交通要道、村庄、工厂、铁路等,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传染的可能性;但也要交通方便,这样既有利于防疫,又便于解决运输等问题。

同时,要求建在地下水源丰富、地势高燥、排水畅通的地方。

如果自然条件满足不了这个要求,就应当采取垫高地势和猪舍周围开挖排水沟的办法来解决。

二、改善猪场的内、外环境

  1、植树种草绿化环境

  猪场周围和场区空闲地植树种草(包括蔬菜、花草等),如在猪场内的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每幢猪舍之间栽种速生、高大的落叶树(如水杉、白杨树等),场区内的空闲地遍种蔬菜和花草。

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在场区外围种植5~10m宽的防风林。

这样在寒冷的冬季可使场内的风速降低70%~80%;在炎热的夏季气温下降10%~20%;还可使场内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减少25%;臭气减少50%;尘埃减少30%~50%;空气中的细菌数减少20%~80%。

  2、搞好粪污处理

  一个年产万头生猪的规模化猪场,每天排放出猪粪污水达100~150t。

这些高浓度的有机污水,若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屯积在场,必然造成粪污漫溢,臭气熏天,蚊蝇滋生,其中的病原微生物,还可能给猪群带来二次污染。

如果随意将粪污排放到江、河、池塘内,污水中含有的超标酸、碱、酚、醛和氯化物等,可致鱼、虾死亡,使植物枯萎。

因此,如果忽视或没有搞好猪场的粪污处理,不仅直接危害到猪群的健康,也影响到附近人们的生产、生活。

  

(1)固体即干粪,比较容易处理。

可直接出售给农户作肥料或饵料,亦可进行生物发酵,生产出猪粪生物有机肥。

这种肥料除了保持猪粪本身的肥效外,其中的有益菌能起到除臭、除湿、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若同时加入相应的菜粕、多种微量元素,还可制成高效的生物有机肥。

这样不仅可消除污染源,还能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此,要求规模化猪场应以人工清粪为主,少用水冲栏圈,实行粪水分离,这样还可提高猪粪有机肥的产量和质量。

  

(2)液体,即从各幢猪舍的沟渠集中排放到污水池内高浓度的有机污水。

为了净化这类污水,人们作了很多探索。

一般来讲,首先要进行固、液分离(可用沉淀法、过滤法和离心法等),将分离出的固体部分作干粪处理;液体部分再进行生物氧化、厌氧处理或用于人工湿地。

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还可将处理后、经检验合格的上清液回收再用于冲洗猪圈。

  (3)在养殖场内修建沼气池,用沼气工程技术处理人畜粪便,既能有效解决场内生活能源问题,又能获得农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改善养殖场内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控制猪舍内的小环境

  小猪怕冷、大猪怕热、大小猪都不耐潮湿,还需要洁净的空气和一定的光照。

因此,规模化猪场猪舍的结构和工艺设计都要围绕这些问题来考虑。

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例如,在冬季为了保持舍温,门窗紧闭,但造成空气污浊;夏季向猪体和猪圈冲水可以降温,但增加了舍内的湿度。

由此可见,猪舍内的小气候调节必须进行综合考虑,以创造有利于猪群生长发育的环境。

  

(1)温度

  温度在环境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猪对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表现为仔猪怕冷。

若仔猪裸露在1℃环境中2h,便可冻僵、冻昏甚至冻死。

成年猪长时间在-8℃的环境下,可冻得不吃不喝,阵阵发抖;瘦弱的猪在-5℃时可冻得站立不稳。

寒冷对仔猪的间接影响更大,致使仔猪患黄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还能应激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试验表明,保育猪若生活在12℃以下的环境中,其增重比对照组减缓4.3%,饲料报酬降低5%。

在寒冷季节,成年猪舍温要求不低于10℃;保育猪舍应保持在18℃为宜;2~3周龄的仔猪需26℃左右;而1周龄以内的仔猪则需30℃的环境;保育箱内的温度还要更高一些。

春、秋季节昼夜的温差较大,可达10℃以上,体弱猪不能适应,易诱发各种疾病。

因此,在这期间要适时关、启门窗,缩小昼夜的温差。

成年猪不耐热,当气温高于28℃时,对于体重75kg以上的大猪可能出现气喘现象;若超过30℃,猪的采食量明显下降,饲料报酬降低,长势缓慢;当气温高于35℃以上、又不采取任何防暑降温措施,有的肥猪可能发生中暑,妊娠母猪可能引起流产,公猪的性欲下降,精液品质不良,并在2~3个月内都难以恢复。

另外,热应激可继发多种疾病。

猪舍内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猪舍内热量的来源和散失的程度。

在无取暖设备条件下,热的来源主要靠猪体散发和日光照射。

热量散失的多少与猪舍的结构、建材、通风设备和管理等因素有关。

在寒冷季节,对哺乳仔猪舍和保育猪舍应添加增温、保温设施。

在炎热的夏季,对成年猪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如加大通风,给以淋浴,加快热的散失,减少猪舍中猪的饲养密度,以降低舍内热源,此项工作对妊娠母猪和种公猪尤为重要。

  

(2)湿度

  湿度是指猪舍内空气中含水分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

猪的适宜湿度范围为65%~80%。

试验表明,在气温14~23℃、相对湿度50%~80%的环境下最适合猪生存,猪的生长速度快,肥育效果好。

猪舍内的湿度过高影响猪的新陈代谢,易引起仔猪黄白痢,还可诱发肌肉、关节方面的疾病。

为了防止湿度过高,首先要减少猪舍内水的来源,少用或不用大量水冲刷猪圈,保持地面平整,避免积水。

设置通风设备,经常开启门窗,以降低室内湿度。

  (3)通风换气

  规模化猪场由于猪只的密度大,猪舍的容积相对较小且密闭,猪舍内蓄积了大量二氧化碳、氨、硫化氢和尘埃。

猪舍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最大允许值,二氧化碳为3000mg/kg,氨为30mg/kg,硫化氢为20mg/kg。

空气污染超标往往发生在门窗紧闭的寒冷季节。

猪若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易刺激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炎症,感染或激发呼吸道疾病,如猪气喘、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等。

污浊的空气还可引起猪的应激综合征,表现为食欲下降、泌乳减少、狂燥不安或昏昏欲睡、咬尾嚼耳等。

消除或减少猪舍内的有害气体,除了注意通风换气外,还要搞好猪舍内的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粪便、污水。

干燥是减少有害气体产生的主要措施,通风是消除有害气体的重要方法。

当严寒季节保温与通风发生矛盾时,可向猪舍内定时喷雾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其释放出的氧能氧化空气中的硫化氢和氨,起到杀菌、除臭、降尘、净化空气的作用。

  (4)光照

  光照能促进猪的新陈代谢,加速骨骼生长,活化和增强免疫机能。

育肥猪对光照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光照对繁育母猪和仔猪有重要的作用。

试验表明,光照由10Lx增加到60~100Lx,其繁殖率能提高4.5%~85.0%;新生仔猪的窝重增加0.7~1.6kg。

哺乳母猪每天维持16h的光照,可诱发母猪在断奶后早发情。

为此,要求母猪、仔猪和后备种猪每天保持14~18h的50~100Lx的光照时间。

自然光照优于人工光照,因而在猪舍建筑上要根据不同类型猪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光照面积,同时要注意减少冬季和夜间的过度散热和避免夏季阳光直射猪舍。

什么样的环境肥猪生长速度快?

要缩短商品猪的饲养周期,达到快速育肥的目的,对猪场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

只有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才能保证生长育肥猪食欲旺盛,增重快,耗料少,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合适的温度。

猪是恒温动物,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气温不适,猪体可通过自身的调节来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但需要消耗能量,以致影响猪的生长速度。

育肥猪生长的适宜气温是:

仔猪20-30℃,体重50公斤以前为20-25℃,体重50-90公斤为18-20℃。

  2、适宜的湿度。

湿度对生长育肥猪的影响小于温度。

但湿度过高或过低对生长育肥猪也都是不利的。

当高温高湿时,猪体散热困难,猪感到更加闷热;当低温高湿时,猪体散热量显著增加,猪感到更冷,而且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猪易患疥癣、湿疹等皮肤病。

猪舍适宜的相对湿度是65-80%,如果猪舍内启用采暖设备,相对湿度应降低5-8%。

  3、光照。

在一般情况下,光照对猪的肥育影响不大。

育肥猪舍的光线只要不影响猪的采食和便于饲养管理操作即可,强烈的光照会影响育肥猪休息和睡眠。

建造育肥猪舍应以保温为主,不必强调采光。

  4、注意有害气体的消除。

猪舍内由于粪尿、饲料、垫草的发酵或腐败,经常分解出氨气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而且猪的呼吸又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如果猪舍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会使猪的食欲减退,体质下降,增重缓慢。

氨气和硫化氢对人和猪都有害,会严重刺激和破坏黏膜、结膜,会诱发多种疾病。

因此,猪舍内要经常注意通风,及时清除猪粪尿和脏物,注意合适的圈养密度。

  5、降低噪声的影响。

噪声对育肥猪的采食、休息和增重都有不良影响。

如果经常受到噪声的干扰,猪的活动量大增,一部分能量被消耗而影响猪增重,噪声还会引起猪惊恐,降低食欲。

  6、圈养密度适当。

如果圈养密度过高,群体过大,可导致猪群生活环境变劣,猪间冲突增加,食欲下降,采食减少,生长缓慢,猪群发育不整齐,易患各种疾病。

在一般情况下,圈养密度以每头育肥猪占0.8-1平方米为宜;猪群规模以每群10-20头为佳。

  7、合理组群。

不同猪种的生活习性不同,对饲养管理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组群时应按猪种分圈饲养,以便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另外,组群时还要考虑猪的个体状况,不能把体重、体质参差不齐的仔猪混群饲养,以免强夺弱食,使猪群生长不整齐。

组群后要保持猪群的相对稳定,在饲养期尽量不再并群,否则,不同群的猪相互咬斗,会影响生长和育肥。

冬季密闭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

核心提示:

冬季密闭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冬季采用密闭猪舍养猪的专业户越来越多,这对提高舍内温度、减少饲料消耗、增加养猪效益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有些专业户忽视了其他环境因素的调节与控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影响了养猪效益的提高。

1、通风

  不论猪舍大小或养猪数量多少,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通风良好是必不可少的。

在高密度饲养的猪舍,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因为通风不好,随时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释放出来,并充溢于整个猪舍,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并引发多种疾病。

因此,生产中应在每天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之间通风半小时左右。

也可在猪舍墙上设排气扇,以便随时快速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

冬季要密切注意通风系统,不可引起贼风或把舍内温度降的太低,引起猪关节炎、感冒、肺炎等疾病。

2、光照

  充足而又合理的光照能保证猪的健康生长,这对种猪十分重要。

因为充足的光照有利于骨骼的发育,特别对哺乳母猪的奶瘫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3、饮水

  水对养猪生产十分重要,缺水的后果往往比缺料更严重,水参与机体的整个代谢过程,它对调节体温、养分的运转、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具有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冬季饮水约为猪采食风干料的2~3倍或体重的10%左右。

要供给猪充足清洁的饮水,可在猪舍内设置水槽或自动饮水器,也可在饲喂后在食槽中加温水。

但不能用过稀的饲料代替饮水。

因为饲喂过稀的饲料会冲淡消化液影响消化、减弱咀嚼功能、减少采食量,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4、温度

  猪最适宜的温度是8~20℃,温度过高过低均不利于生长发育。

要保持猪舍有一个适宜的温度,在冬季应注意作好保暖工作。

猪舍的门窗,在夜间或风雪天要挂草帘遮盖,条件允许时,可用塑料薄膜盖严猪舍,有利于提高舍温,增加光照,还可在猪舍的北墙外用玉米秸等搭成风障墙,垛草垛挡风御寒;也可在天棚顶上加稻壳、锯末等作防寒层;地面挖半米深的坑,铺垫软草让小猪钻到里面去保暖。

5、湿度

  潮湿空气的导热性为干燥空气的10倍,如果舍内湿度过高,就会使猪体散发的热量增加,使猪更加寒冷,并引发湿疹等疾病。

为防猪舍潮湿,圈舍应勤换干土和垫草,训练猪定点排粪尿,确保猪卧的地方清洁干燥。

生产中可采用室内放生石灰块等办法降低舍内湿度。

6、应激

  冬季气候寒冷,猪对应激的反应十分敏感。

如遇应激,就会导致猪的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消耗增加。

因此,要保持猪舍及周围环境的安静,饲养人员应着固定工作服,闲杂人员不得进入猪舍,堵塞猪舍内的鼠洞,定期在舍外投放药饵以消灭老鼠,防止猫、犬、鼠等进入猪舍,严禁在猪舍周围燃放烟花爆竹;饲料加工、装卸应远离猪舍,这不仅可以防止噪音应激,而且还可防止猪群疾病的交叉感染。

7、密度

  增加饲养密度有利于提高舍内温度。

一般冬季可比平时增加猪数的1/3到1/2,让猪一头挨一头睡,相互以体温取暖。

因为猪多,放热就多,舍温就会得到相应提高。

8、饲喂

  喂生干料,可以防止严冬喂湿料的冻结现象,使猪随时自由采食,以保证每头猪都能吃饱吃好。

可在猪食槽或猪舍内留出部分水泥地面向上撒干料,每天饲喂3次,以槽内稍剩食为宜。

降低猪场臭气的饲料策略

臭气为养猪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人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之道,改变饲料可能成为一种比较容易,合乎成本而有效的方法。

一、使用氨基酸平衡饲料

  以使用性玉米—大豆粕饲料喂肉猪,若将饲料粗蛋白质含量13%降低至10%,而额外添加四种合成氨基酸(赖氨酸、甲硫氨酸、羟丁氨酸以及色氨酸),其效果最好。

这种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料跟标准饲料比较,在新鲜的和贮存的猪粪中,可降低氮和氨气排出量分别为28%和43%,而挥发性脂肪酸则降低50%。

二、添加维生素和寡糖

  这种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料分别添加5%纤维素和2%寡糖,与标准化饲料比较,饲料中添加5%纤维素所产生的猪粪中氨气减少68%;在贮存的猪粪中降低总氮素35%,但氨态氮则降低73%。

饲料中添加2%的寡糖,可降低总氮素55%,氨态氮可降低62%。

饲料中同时添加纤维素与寡糖,则可降低贮存的猪粪中挥发性脂肪酸。

三、使用氧化铜和氯化铁

  使用合成氨基酸和减少实际猪只饲料中含硫矿物质如硫酸铜和硫酸铁,可降低含硫臭气。

研究人员以氧化铜和氯化铁取代大部分矿物质硫酸盐。

试验结果显示,降低粗蛋白质而添加必需氨基酸在新鲜猪粪中氨态氮可减少45%,在青贮的猪粪中亦有同样的反应。

不同的粗蛋白质含量的饲料中,大部分矿物质硫酸盐被取代时,可降低挥发性含硫化合物49%。

使用低粗蛋白质—氨基酸平衡和氧化铜、氯化铁的饲料,可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标准化饲料比较可降低含硫化合物63%。

责任编辑:

马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