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355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docx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一般阅读

【考试目标】

1.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把握文段中心,找出关键语句。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

4.体会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5.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初步领会和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复习指导】

1.感知。

需要我们在第一遍的初读中,边读边把一些生字、难词、难句,以及明显显示作者思路的文章各组成部分,如标题、小标题,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段,以文章中心意思作的开头、结尾或议论、抒情等,分别用不同符号画出来。

2.理解。

“理解”是指通过正确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操作时应注意下面两点。

(1)理解语句。

在阅读理解中,不仅要注意一些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的句子,而且要特别注意体会一些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文章中的句子,一些除有表层含义外,还具有深刻的内涵、深透的意蕴。

这深刻的内涵、深途的意蕴,便是句子的深层含义。

一般地说,那些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蕴含深刻哲理的,具有象征意义或表达某一思想感情的句子,往往具有深层含义。

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应多角度地反复推敲、理解,才能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2)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意思。

理解文章的结构,除了从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入手外,还应注意不同文体结构文章的特点及文中过渡性段落、语句或关联词语的提示。

3.揣摩。

要在已知的中心意思、写作意图的指导下,去研究作者怎样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等。

(二)记叙文阅读

【考试目标】

1.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2.理解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

3.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

4.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5.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等)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征。

【复习指导】

1.指出记叙的要素、人称。

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

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2.弄清记叙文的结构。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l)找出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

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明确记叙的顺序。

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结局写在前面,把事情的过程写在后面,形成悬念,给人的印象较深刻。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记叙文的层次。

记叙文常用的层次(部分)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按时空转移划分。

②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

③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

④按内容变化划分

⑤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

(4)把握记叙的详略。

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

3.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归纳中心思想,要注意尽可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还要注意使用规范化语言。

4.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对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的理解,要注意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因为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所得的答案才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三)说明文阅读

【考试目标】

1.理解说明文的类型、说明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2.领会说明文的结构、段落、层次。

3.理解说明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领会说明文内容和形式的条理性。

4.能理解和分析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

5.体会说明性语言准确、简明等特点,了解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不同特点。

【复习指导】

说明文有两种类型:

一是事物说明文,一是事理说明文。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说明对象。

2.弄清说明的顺序。

(l)按时间顺序作说明。

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

(2)按空间顺序作说明。

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

(3)按逻辑顺序作说明。

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等进行说明。

3.理解说明方法。

(l)分类别。

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

(2)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3)举例子。

举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去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

使说明真切、具体。

(4)作比较。

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5)列数字。

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6)打比方。

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4.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

平实:

语言表达上只对事物作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说明,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时语言简明平实。

生动:

语言表达上比较活泼,常常借助于某些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点作些描绘。

(四)议论文阅读

【考试目标】

1.理解议论文中论据和论点及其关系,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解议论文的基本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理解和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4.领会议论性语言严密、概括的特点。

5.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及驳论。

【复习指导】

1.论点和论据。

(l)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准确地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关键的一步。

中心论点的提出位置,一般有一以下几种:

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篇末出现中心论点。

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

在上述位置提出的中心论点,形式上一般都是完整的句子,但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阅读从而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2)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

用作论据的道理,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先哲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和生活中的常识等。

2.论证。

(l)论证方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

论证与论点、论据共同构成人们所说的议论文“三要素”。

论证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如果作具体的分析,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

阅读议论文,应能懂得分析其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以及这种论证方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提高议论文阅读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议论能力。

①举例论证,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是我们应用比较多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胜于雄辩”,可见摆事实在论证中是很重要的。

②道理论证。

主要是指引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

使用道理论证要注意引用得恰当、准确,并且注意引用的完整性,防止片面引用和机械引用。

③对比论证。

常见的是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④比喻论证。

借助浅显的或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说明一些较深刻的道理。

(2)论证方式。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①立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要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

可以说,每一篇议论文都有立论。

    

②驳论。

驳论是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发表、确立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通常的驳论有三种方式:

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3.议论文的结构。

从议论文的结构方面来看,一篇议论文应该有引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

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

(l)引论。

文章提出要论述的问题的部分。

(2)本论。

对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和事实进行分析,树立自己的观点的部分。

(3)结论。

运用论据进行了透彻的论证之后,清楚地得出的必然的结论部分。

4.议论性语言的严密、概括。

(五)文学作品阅读

【考试目标】

1.理解散文材料多样而主题集中的特点,领会散文的中心思想。

2.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析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3.理解剧本中的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文字,理解戏剧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剧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4.了解诗歌语言形式的一般特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理解文学作品的一般常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

【复习指导】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首先要了解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诗歌这四种文学体裁样式的有关常识和各自的特点,然后从形式入门,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1.散文。

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虽然它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取材必须只能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

因此,阅读散文要注意找出文章中的线索,看看文章是怎样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采集广泛的题材内容,从而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的。

2.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一篇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主要有: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3.戏剧文学。

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

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戏剧文学,即剧本,它通常由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和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两个部分组成。

舞台提示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它能加深我们对剧本的理解,阅读时应予注意。

4.诗歌。

和谐的节奏,精炼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四大特点。

阅读诗歌,要特别注意诗歌遣词造句讲究精炼、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的特点,同时要通过对其精粹语言的分析、理解,把握诗歌所描绘的鲜明、独特、感人的形象,进而领悟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此外,诗歌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在阅读时也应注意。

诗歌如果从体裁分,有格律严整的律诗(近体诗),有格律较宽的古风(古体诗),

还有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民歌。

如果从内容分,诗歌又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中考现代文阅读

十大考点

壹、辨识性考点

[考点内涵解说]辨识性考点是中考阅读题中最为基础的考点。

它着眼于考生能否运用有关的文体知识与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辨识,在说明文与议论文阅读题目中常常出现。

其常用的设题角度有两种:

一种是要求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进行辨识,常见的考题有“指出画线句使用的表达方式”“文章第X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说明这段文字中的表达方式”“这篇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最主要的是哪两种”等。

一种是要求对文或段的结构进行辨析与划分,对文中的观点与材料进行区分。

如“这段文字中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竖线在下面标出”“指出这篇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等都是常见的考题。

有时候出题者也从综合的角度出题,如“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用空行隔开,分为两部分这一空行的位置应在什么地方”这个题,表面上考划分,实际上考对表达方式的辨识。

[应对技法点拨]辨识性考题是阅读考查中比较容易得分的题,所以应该确保不失分。

在答题时应注意:

依靠自己最基础的语感,对表达方式进行正确的判断。

1.在说明是哪种表达方式时,应该运用语文教材上的说法而避免运用其他的说法,特别是在辨识认证方法时更要做到这一点。

2.在回答“主要的方法是两种”时,要先进行辨识,然后再概括、比较,不要轻率落笔。

3.答“举例”题时,要先说明,后列举:

要列举简洁明了的句子;要用“如……”这样的格式进行举例。

4.对论说文、说明文的层次划分题,可以“总——分——总”“总——分”“分——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方面去运行判断、划分。

5.做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划分题时,可从“记叙——议论”“记叙——抒情”“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方面去进行尝试。

6.辨识题中,有时要求讲一点理由,这时最好的表达就是用一个句子说清楚自己的理由。

[基本层级训练]

(一)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

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抵达机场。

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除数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

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

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并说明理由。

(二)汉语的优美隽永还表现在它的音乐美上。

汉语有四声之别,因就有声调抑扬之美。

既有“中华伟大”“风暴风狂”这种四声罗列的四字语,也有“翻天覆地”“罗月如流”这样平仄二分的成语。

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更有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音韵之美。

双声如“玲珑”“茂密”,叠韵如“逍遥”“玫瑰”全重叠如“漫漫”“悠悠”,交错重叠如“丁零当啷”“稀里哗啦”。

汉语讲节奏与对称,声韵调的组配,再加上音节节奏的二二为步;由此而产生特有的节律之美。

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蓝”,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读难忘,百读不厌。

1.写出这段文字的结构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

[发展层级训练]

(三)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清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枝。

哪怕只有碗口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用“|”将此段文字划分为两层。

2.请说明将此段文字划分为两层的理由。

3.说明本段第一层次结构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本段文字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南极影响着全球的气候,而地球气温的变化也会对南极造成影响。

最近几年,由于温室效应,地球温度上升。

根据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两极地区的温度就要升高80c—100c。

实际上,温度只要上升50c,南极的大部分冰盖就要消融。

而南极冰盖中储存着地球上72%的淡水,如果地球温度持续升高,南极地区的冰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0米!

另一方面大气污染会造成空气尘埃增多,从而影响太阳辐射。

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太阳辐射的能量减少1%,则南极冰盖向外扩大1100千米。

这样就会发生连锁反应,新的冰期就会到来,那时,全球大部分地区将和现在的南极一样,冰雪覆盖,天寒地冻;大批森林消失,大批物种灭绝,人类也难躲过这场白色浩劫。

1.用“|”(表示第一层次)、“||”(表示第二层次)划分本段文字的层次。

2.说说你是抓住哪些关键语句来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的第一个句子,推测前一段文字的基本内容.。

4.据全段文字的意思,在这段文字的结尾处以“总之”领起,写一句话。

贰、提取性考点

【考点内涵解说】提取型考题实际上是阅读题中的一种信息筛选题。

其显著特点,就是要求考生直接选用阅读材料中的词语、句子等内容答题。

这样的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便于阅卷与评分。

请看下面一些中考原题,答题要求很明确,那就是考生得按要求“提取”。

1、“我”跟陌生人交谈时,原来是如何设防的?

用原文中的3个四字词语作答。

2、根据第3段文字的内容,在下图的4个空白处填写相应的词。

3、从这一段冲找出能概括本段意思的句子。

4.这段文字中有一个句子能突出全段的主要意思,写出这个句子。

5、写出文中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

6.用浪纹号在原文中画出明确表现这段文字中心的语句……

一般来说,回答提取型的题一定要用文中原有的语句答题,特别是在题目中有规定的情况下。

但有的时候,也可从原文出发但不一定完全用原文答题,在原文很长的情况下,可对原文的语言材料进行浓缩。

【应对技法点拨】提取型考题基本上也是凭借语感答题。

应对这种考题的方法就是一个字“找”,换一个说法就是“导读”。

其答题技巧是:

第一,要紧扣题干的要求去寻读,题干要求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答题,我们就寻找什么语言材料;题干要求在什么地方寻,我们就在什么地方寻。

第二,在此基础上,做到不多寻,不少寻,不错寻。

特别是对要求找出“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或“写出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的题目,一定要先读懂阅读材料,先要对阅读材料有所概括,这样才能找得准确。

第三,在答案表述上要注意与原文保持一致,特别是对显示文段或文章思路的语句,更要有序地书写。

对那些不一定严格要求提取原有语句答题的题目,也应尽可能地简洁到接近原文。

【基本层级练习】

(-)昆虫对花的颜色也是有选择的。

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

更有趣的是有些花还选择昆虫。

例如金鱼草,它的花平时闭合着,等到它所喜爱的一种小蜂飞来的时候,花就立即开放了。

别的小昆虫来“叩门”,它理也不理。

还有待宵草,它的花到夜间才张开笑脸。

这时候,有一种白天总在阴暗的地方的小蛾,就飞来帮它传送花粉。

1.写出概括表达全段内容的句子:

2.文中哪一个字表现了全段文字说明的重点:

(二)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仅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因为他带给人们科学的实践精神,他教给人们怎样批判旧的学说,怎样认识世界。

他首先告诉人们不要停止在事物的外表,而要依靠人类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事物的本质。

譬如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就不能让直觉支配,以为太阳等恒星都在绕地球转动,而不去全面深入地研究太阳系内全部行星的运行。

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要有勇气怀疑并且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学说。

1.文中点出哥白尼发表地动学说意义的一个句子是:

2、如果要迅速了解“他教给人们……”这一部分的内容层次,应该抓住这样两个语句:

【发展层级练习】

(三)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路过他最后的安息地,留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夭,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的了。

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窿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教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基象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1.文中有这样两个字形容了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浪纹线画出选文中能简述托尔斯泰墓特点的句子。

3.文中有一个句子点明了托尔斯泰是能够“安息”的,这个句子是:

4.文中写托尔斯泰墓“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一个具体描写参观者崇敬之情的句子:

叁、概括型考点

[考点内涵解说]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

概括题是一种“大众化”的阅读题,它的身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