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2754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必修三 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docx

高中政治必修三57课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复习提纲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核心知识点

第二单元人民当家做主

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1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

注意:

在我国,人民是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

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3)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特别行政区选出的代表组成。

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4)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5)常设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①产生: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②职权:

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注意:

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的主体只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二、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产生

(1)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2)基于我国的国情,人大代表的产生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办法。

县级、乡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全国、省级、设区的市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间接选举)产生。

2.人大代表的地位:

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人大代表的职权

(1)审议权

(2)表决权(3)提案权(4)质询权

4.人大代表的义务

(1)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大代表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

要进一步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2)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

他们来自人民,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提示:

注意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与“人大代表的职权”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什么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根本原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2)必要性: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突出强调权为民所赋,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

包括行政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制度优势。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休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我们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内容。

 

第6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些制度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相适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6.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形成和发展:

这一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过程中确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得到发展。

3、各民主党派

(1)社会基础: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前进。

(2)性质:

现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职权: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内容

(1)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①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奉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②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在政党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政治地位: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等。

④根本的活动准则: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注意: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

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监督方面是互相监督。

5、新型的政党关系

(1)表现:

①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

②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

(2)优越性:

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1、性质

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2、组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

3、主题:

团结和民主

4、职能:

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5、作用:

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1)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丰富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2)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提示: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丰富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1、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

(1)特点: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表现:

①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②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2、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

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地方比一般行政地方拥有更乡处理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事务的自治权。

3、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

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新型民族关系

(1)是什么: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3)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①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②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一个有机整体,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提供物质保障。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内容

①自治地方: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②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职权:

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4)特点

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③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④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5)民族区城自治制度为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③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6)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措施)

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②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

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内容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1、含义

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2、基层民主的特点:

发生领域的基层性、民主参与的直接性、管理活动的自治性。

3、村民委员会

(1)性质:

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职能:

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成员的产生:

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4)管理:

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提示:

①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权组织。

②村委会设立的目的是让村民自我管理本村日常事务。

③村委会的成员都是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其最高代表是村委会主任。

④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民在民主管理上的伟大创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

⑤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委会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4、居民委员会

(1)性质:

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职能:

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成员的产生:

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4)作用:

居委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

这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二、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1、基层民主实践的途径与方式

(1)民主选举。

 

①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采取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

②在城市,社区居委会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

(2)民主协商。

只有本着有序参与的原则,让居民或村民合理表述意见和建议,求同存异,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案。

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

(3)民主决策  

①在农村,凡关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集体作出决定。

②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

(4)民主管理。

①在法律上,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属于本村全体村民或本区的的全体居民。

②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

(5)民主监督。

要防止以权谋私,尽可能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误,必须实行民主监督。

凡是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需要让基层群众知晓的事项都应公开,让每个居民或村民了解,还应对基层自治组织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评议。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地位: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意义:

①发展基层民主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村民)参与社区(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②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③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应该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进。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西汉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封建王朝所继承和发展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法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法的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法的类型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4、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一种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5、法的职能

(1)政治职能: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2)社会职能: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6、我国当代的法的性质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原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2、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地位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一项重要原则。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坚持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城一场广泛面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示:

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要求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