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29506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教案

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一连串奇妙的事情,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

文章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我”变成了一颗长满鸟窝的树。

然后具体描述了“我”变成树之后发生的有趣事情:

小动物们住进各种形状的鸟窝里,妈妈坐在鸟窝里给小动物们分食物,“我”馋得直流口水,使得我在想象世界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拥有了一段奇特的经历。

可好练习是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设置的。

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我”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第二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课文配有插图,一棵大树上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树干上有水珠滴下来,这是变成大树的“我”流出的口水。

充满童趣的生动画面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激励他们对想象世界的向往。

学情分析

本班三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比较浓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老师的指引下养成预习习惯。

大部分学生善于模仿,在课堂上能大方自信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熟练的利用汉语拼音识字,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大部分学生爱上课外阅读,积累的语言文字较丰富,善于表达,对写作有较浓的兴趣。

班上学生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课堂上较难集中精神,识字量少,书写马虎,课堂参与学习有待提高。

口头表达、与同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及习作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角色朗读文中对话的内容。

2、了解“我”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趣事。

3、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融入到美好的想象世界,感受童真童趣,同时能够懂得母爱的美好。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我”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趣事,感受童真童趣。

难点:

能够明白妈妈为什么是最了解“我”的。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境激趣法,借助趣味课件(动物图片)创设引入情境,吸引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学习,激发探究了解故事内容的兴趣;抓主线品读感悟法,围绕“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趣事,从而更好地感受美好的童真童趣;激励想象法,紧扣故事情节,创设有趣的画面情境把学生引进奇特的想象世界,感受想象的美好。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既能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真正实现与语言文字的用心交流;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对课文主旨的感知。

师生齐准备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

自主预习课文,预习课后第二题。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学习

1、复习词语,课件“狐狸摘树上的词语面包”反馈作业,反犬旁与提手旁的区别,巩固易错的生字。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导入下文板书:

我变成了树

【设计意图】此环节用有趣的“狐狸摘面包词语”复习引入,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反馈作业中出现的错字,熟记反犬旁写法。

二、精读课文,体情悟理

1、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感受“我”变成的树长出各种鸟窝的有趣。

(1)“我”变成了一颗什么样的树?

课件出示“长满各种鸟窝的树”指导看图说话。

(2)课件出示:

第6自然段指名读,问:

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还有哪些形状的鸟窝)板书:

长满鸟窝

(3)模仿课文说话:

如果你是一棵树,你会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呢?

课件出示句子:

变成了一棵()的树:

()……()。

【设计意图】此环节从图引入,直观感受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有趣,引起阅读下文的兴趣。

孩子天生就有丰富的想象,我还会变成一颗怎么样的树?

问题一抛出孩子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仿照课文说一说,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学习第7-8自然段,体会“我”对动物们的喜爱和关注。

(1)出示课件,问:

“我”会请谁住进鸟窝里来呢?

板书:

请动物们住

(2)这句话想象奇特在什么地方?

(这些在陆地上生活的小动物居然爬到树上居住,而不是一些鸟儿。

(3)感情朗读第8自然段:

抓住课文中“请”“弯下腰”等描述体会“我”对小动物们的喜爱和关心,想让它们都有自己的家,并且生活得更好。

(4)课件演示动画:

请大家也插上想象的翅膀,猜猜这些动物们住在树上看到什么?

会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动物们在树上生活的情境,开拓思维,训练说话,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文中角色对话,更有趣味。

3、学习第9-20自然段,感受妈妈住进来发生的趣事。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9-20自然段,边读边想妈妈住进来发生了哪些趣事?

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

指名读9、自然段,“嗵嗵”“丁零丁零”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声音)从中体会到什么?

(2)指导朗读:

读出激动紧张心情。

板书:

妈妈也来了

(3)课件出示12自然段,大声朗读,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

想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趣事?

(妈妈和小动物们一起在鸟窝里吃东西,这画面真有趣。

)板书:

带来好吃的分给动物们吃

(4)出示课件:

讨论:

看着树上一起分享美食的他们,“我”是怎样反应?

为什么会有这怪怪的声音?

(我肚子很饿)指导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象声词的语气,要读的快而响,如“咕噜噜”,强调出“我”饿的程度,重读“怪怪的声音”“越来越响”。

)板书:

馋得流口水

过渡:

这时的“我”不仅听到自己肚子里发出怪怪的声音,还听到树上的动物们怪怪的议论。

议论什么呢?

(5)自由朗读15-19自然段,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6)分角色朗读,师生评议。

(7)课件出示20自然段,指名读,问:

水珠是指什么?

小动物把水珠当成什么?

(雨、奶、尿、泪)

感情朗读“唉,变成树真麻烦!

”(感受“我”变成树后,得不到妈妈与小动物们的关注,也无法与他们交流。

(8)同桌讨论:

英英这么饿,她的妈妈知道吗?

(知道)“请问我可以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吗?

”“她把它们(食物)分给小动物们”“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

英英!

”妈妈这三次表现足以说明:

原来妈妈早就知道我是那棵树!

(9)想想:

既然妈妈一早就知道我是那棵树,为什么还故意端来美味的食物馋我?

(妈妈很早就知道英英变成树了,所以她才故意拿来好吃的和大家一起吃,为了让英英感觉到饿,主动去吃饭。

哦。

原来英英妈妈是个聪明的妈妈。

他不过是想用这样巧妙的办法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如果不准时吃饭,肚子就会饿的道理呀!

(10)课件出示句子: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指导感情朗读,说说英英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因为一开始英英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在玩的时候是不想吃饭的,但后来当自己饥饿难受的时候,妈妈却能够及时出现,说明妈妈对自己其实是非常了解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悟,自读、品悟、交流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指导感情朗读,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

另加上感叹句,反问句句型朗读,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升华情感,更好的领悟母爱的温馨和美好。

板书:

被妈妈发现了

4、师生合作小结:

师:

同学们,这个故事有趣吗?

(有趣)故事中的“英英”是个怎样的孩子?

课文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写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有趣事情,感受到“英英”的童真童趣,表现了母亲永远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感受到了母爱的温馨和美好。

板书:

童美

生:

指名看着板书回顾内容真好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师小结: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孩子们,故事中的英英给自己的大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带领我们经历了一次有趣的阅读之旅。

老师相信你们一样有许多奇思妙想。

1、课件出示,给自己大脑插上想象的翅膀:

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2、小组交流,个别汇报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包括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是感受想象的神奇,并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课堂上应该为学生营造思维、想象、表达的氛围。

【设计意图】此环节紧扣课后习题二设计,在学习本课写作方法上的延伸,模仿课文说说自己的想象,开拓思维,提高表达能力,为单元作为做铺垫。

四、作业:

围绕“我变成了什么-------”,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板书设计:

17长各种鸟窝

我我变成了树请动物们住

了妈妈也来了带来好吃的童美

一请动物们吃真好

树我被发现了馋得流口水

【设计意图】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又反映人物思想品质。

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直观、简明、概括。

教学后记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来想象一棵树的感觉,但它所要叙述的又不仅仅是“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

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

“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

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整节课围绕落实本单元重点“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展开教学活动。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如下收获:

一、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许多想象的空间,在实际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比如:

创设生动的动画:

让学生想象“住在鸟窝上的动物们会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会说什么?

”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说得意犹未尽。

在孩子们的心中,想象的世界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

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想象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

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奇思妙想呀!

二、学生口头表达,语言组织能力得到锻炼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有梯度的说话练习“模仿课文说说,想想你会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

”课后拓展练习:

“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备课时考虑到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

想象的多样性,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朗读水平得到强化训练

在教学中,设计形式多样的朗读。

组织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物特点。

紧扣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分角色感情朗读,个别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读后组织评价,训练孩子们的训练朗读水平,进而提高朗读能力。

课上孩子们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有部分女孩子还能声情并茂,让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超出了我的课堂预设。

不足之处:

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让中下层生有更多参与的可能性。

学生的合作学习方面应该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3~65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4.发挥想象,根据课后内容,编写你自己想象的故事:

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巧妙的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根据课后内容,编写你自己想象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可有过奇思妙想,希望自己变成别的什么?

文中的小朋友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这样,玩的时候就没人打扰了。

他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字词学习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标出自然段。

2.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3)归类识字。

  

(4)重点词语解释。

希望:

(多义词)①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②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愿望;③希望所寄托的对象。

  

担心:

放心不下。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

(共有23个自然段。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开火车读。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看看“我”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会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图片)  

2.第4自然段哪句话交代了“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

  

(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3.同学们,你们想想,普通的树上都会长些什么呢?

而“我”变的树上又长的

是什么呢?

(花、叶、水果…… 鸟窝) 

4.这些鸟窝有什么特点呢?

“我”会邀请哪些小动物来住在鸟窝里呢?

 

(各种形状都有: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小白

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 

5.妈妈来了,“我”的心为什么会“嗵嗵地跳着”呢?

  

(因为“我”害怕妈妈发现这棵树是“我”变成的。

)  

6.妈妈要求住进三角形的鸟窝,“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呢?

  

(“我”高兴是因为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可以尽情地玩;“我”失

望是因为妈妈居然不认识“我”了。

7.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

课文是如何写“我”馋得流口水的

呢?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课文没有直接写“我”馋得流口水,

而是先由狐狸用“下雨了”表明有水滴落;马上又用“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

来说明并非下雨,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测来一

步一步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最后再由“我”自己亲自揭晓答案——“水珠是从

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含蓄地点明了“我”是馋得流口水。

这样写能起到引

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  

8.猜想一下,妈妈“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猜想一:

因为妈妈最了解“我”,一直都知道“我”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猜想二:

因为是“我”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不是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        ,表明了        。

(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

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  

2.本文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试着简要分析一下。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

样具有动作和感情。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某事

物的某个特点。

如“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一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写出了各种形状的鸟窝随风摆动的样子,形象生动。

)  

3.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些什么感悟呢?

(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

母爱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

这种爱,温柔而深沉!

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母亲啰嗦,但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

不难感受到她们的关怀。

不管是慈爱还是严厉,我们都要相信,那是她们爱的

体现。

这个世界上,最纯洁而又最真挚的爱莫过于此。

四、拓展想象,说话训练

1.本文想象大胆,语言生动、有趣,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2.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想一想,

和大家交流一下,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我变成了一棵树

我:

长鸟窝的树各种形状

住满亲朋:

小兔子、小松鼠、妈妈 想象奇妙、有趣

妈妈:

知道我是树

【教学反思】

本课所包含的想象都十分有趣,十分天真,想象大胆,学习这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们大胆想象,但是编写自己想象的故事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课后需要继续巩固、提高。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五单元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教学目标

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会作者神奇的想象,要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象自己变成了所联想到的事物的样子;不但形体发生了变化,而且具有了所想到事物的功能、本领,变成了的事物同样具备自己原来的情感和思想。

既要求读懂内容又读懂情感思想和作者的态度,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进入作者想象的奇妙世界,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想象的,想象出来的情形有多么神奇,因为这高于三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1.通过课件出示图片、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作者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假如你是孙悟空,你也会七十二变,你最想变成什么?

并说说为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作者让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且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了解一下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巩固生字新词,复习旧知识。

2、“我”变成了树之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二)学习课文,边读边想象

1、“我”为什么希望变成一棵树?

因为在“我”玩的时候不想被打扰。

2、这是介绍“我”变成树的过程,有两个词用的很有趣。

①“痒痒的”一词用的非常好,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居然是冒出来树枝,还痒痒的。

②“冒出来”用的非常好,从人身上冒出来树枝,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3、“我”变成了一棵怎样的树?

读5—8自然段,我觉得哪一个自然段的想象最神奇?

和小组讨论,并说说你的理由。

(1)、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

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看到有些同学找了这段话,是呀,我们平常见到的树有长满叶子的,有结满果子的,有见过鸟窝的,可是这鸟窝是小鸟搭的,而英英这棵树上的鸟窝却是长出来的,真是太神奇了,同学们,你们也来读读这段话吧,感受想象的神奇。

(2)、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

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①有的同学认为这段话的想象很有趣,是呀,你看这些鸟窝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树上的鸟窝只有这六种形状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这里,有个省略号,说明还有许多形状被省略掉了。

②发挥想象,想一想,那省略号还省略了那些形状的鸟窝呢?

梯形、星形,心形、五角形等等。

你们说的真棒!

一个小小的符号引起我们无尽的想象。

(3)、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还有的同学认为这里的想象很有趣,是呀,这些住户真的很有趣,住的不是小鸟,而是住了很多的小动物。

①“我”变成的这棵树上住的居住的居民和其他的树有什么不同呢?

“我”变得树上有许多不会爬树的小动物,其他树上住的都是小鸟。

②如果让你邀请你喜欢的朋友住进来,你会邀请哪些朋友住进来呢?

小狗、小马、小牛……

想象的世界是不是特别的神奇?

更为神奇的不是这个,最为神奇的是,妈妈也住了进来,还要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

妈妈的到来,还带来了许多好吃的和大家一起分享,而我——这棵大树,又有什么反应呢?

4、思考:

为什么“我”会有点“高兴”,又有些“失望”?

高兴”是因为“我”变成了一棵树,居然连妈妈都没有认出来,说明“我”魔法很高,“我”很得意。

“失望”是因为那么爱“我”的妈妈连自己的孩子都认不出,“我”有些难过。

5、事实上是所有人都不知道“我”变成了树吗?

不是,妈妈知道:

“我”变成了树。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从“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

英英!

”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这里可以看出妈妈是知道“我”变成了树的。

看来,最了解“我”的人还是妈妈呀,母爱最伟大!

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母亲的心总是伴随着我们前行!

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伟大的母爱!

学会感恩,学会报答!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英英变的树上长着_________的______。

(2)变成树的英英邀请了_________住在自己的_________里。

2、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变成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请你想一想,并写下来。

小结

本课写了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的奇思妙想,意在启发我们,也要向英英那样敢于大胆想象,创造一个自己的想象世界。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语文要素

阅读:

1.了解“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2.能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神奇的想象,进入想象世界。

难点:

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完成本课的“预习卡”。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奇特的想象。

课时目标

1.认识“希、痒”等7个生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会写“形状、狐狸”等16个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入:

大家都认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吗?

他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呢?

(七十二变)如果你也拥有这项神奇的本领,你最想变成什么呢?

2.学生自由讨论。

3.揭示课题:

今天啊,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她叫英英,她想变成一棵树,然后她就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她变成了一棵怎样的树呢?

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自主识字,教师相机提示重难点,提醒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预设:

(1)“痒、丁、零、肠”是后鼻音,“醋”是平舌音。

“丁零”中的“零”单读时读第二声,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

(2)对“鳄、醋、肠”3个字,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识记。

(3)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痒”和“肠”,对比“痒”和“样”、“肠”和“场”。

3.指导书写。

(1)让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教师相机提示重、难点。

预设:

“形状”不要写成“形壮”。

“狐、狸”都有反犬旁,注意“狐”的右边不要写成“爪”。

“继、续”都是绞丝旁,“续”右边是“卖”,不要写成“买”。

(2)学生把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书写两遍。

教师提醒学生书写要正确,注意写字和握笔姿势。

(3)展示学生的书写,教师相机板书,进一步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

出示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闭起眼睛来想象场景,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想象的美妙和神奇。

 

三、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出示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

“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2.讨论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