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3373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 第三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三第三单元课时1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A组

1.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 ③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④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 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在新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①②入选。

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③错误。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④排除。

答案 A

2.从去年开始陕师大推出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电子打印版用来办各种手续,一份手写毛笔字版用于珍藏。

陕师大用毛笔写的通知书深受广大新生的欢迎和好评。

用毛笔手写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受欢迎表明(  )

①汉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③传统的书法文化有独特的魅力 ④中华书法文化有薪火相传的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毛笔字受欢迎说明中国书法仍有独特的魅力,③当选;用毛笔手写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受欢迎同时还说明书法艺术为青年学生所喜爱,书法文化的传承具有群众基础,④当选。

①错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错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答案 B

3.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

可见,茶文化(  )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是中华之特有文化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茶文化对人产生的影响,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华茶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比较,所以体现不出C项中的道理。

茶文化发源于中国,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国,其他国家也有茶文化,茶文化已经不是中华之特有文化,D项是错误的。

答案 A

4.(2012·安徽卷,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中国元素”(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 本题以我国的传统文化成就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文化发展的源泉等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故①错误;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故排除②。

这些“中国元素”极具传统特色,说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同时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故③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干要求,应选D。

答案 D

5.(2016·泉州模拟)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的舞台上可谓创新涌动。

晋江市高甲戏剧团推出新戏《闽南人·家》,紧扣晋江侨乡特色,把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原汁原味搬上舞台,在传承传统基础上创新,生动活泼、载歌载舞。

《闽南人·家》的创作(  )

①促进了福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②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 ④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材料强调了闽南文化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②③符合题意;①不选,夸大了该创作的作用;④与题意不符,材料重在强调地方文化的个性。

答案 B

6.(2015·常州模拟)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这表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解析 “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佛教文化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D项;A、B、C三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7.下图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③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文化以其民族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之精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异彩纷呈。

材料强调,中华文化由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组成,中华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故④说法有误。

答案 B

8.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说胡言、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  )

①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性 ②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 ③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④中华文化求同存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唐代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 B

B组

9.两档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

这一“汉字危机”现象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汉字是(  )

①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的有关知识。

汉字是中国的文字,不能说其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故②不选,①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排除;③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 B

10.《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

其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医学、天文、地理、艺术、科技、农业、占卜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其文化价值表现在(  )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 ④从中能够看到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史书典籍的理解。

《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其内容涵盖甚广,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①②说法正确。

史书典籍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③说法错误。

我们透过史书典籍可以看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但并不能看到所有文化,④说法错误。

答案 A

11.应主办方邀请,湖南省政府协助澳门举办了本届妈祖文化旅游节。

协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是弘扬“妈祖”同根文化、促进湖南与港澳台及海外合作交流、展示湖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和湖南人民精神风貌的难得契机。

上述材料(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体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从个性差异走向共性同一 ③反映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协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是弘扬‘妈祖’同根文化、促进湖南与港澳台及海外合作交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征,故①正确;湖南与港澳台及海外合作交流,也体现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正确。

②错在“共性同一”,各民族文化不可能“同一”;材料中未体现民族精神的内容,④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选C。

答案 C

12.(2015·泰州三模)千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民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大批同名村。

“台湾有板桥,大陆也有板桥!

”在厦门集美板桥村举行的两岸同名村恳亲会上,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

同名村恳亲会的举办能(  )

①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④坚实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恳亲会的举办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①③符合题意;认为同名村恳亲会的举办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夸大了恳亲会的作用,舍去②;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④不选;故答案选B。

答案 B

13.(简析题)在电脑普及,全民习惯了键盘敲字的今天,尽管汉字书写目前还不至于出现需要拯救的危机,但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

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担负着“振兴汉字书写文化,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使命,吸引了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誉,汉字书写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

但该节目选择一些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的生僻字用于比赛,选手靠疯狂背诵参加比赛等引发争议。

有些人的观点认为,节目中考了一些太生僻的汉字,生活中很少用到,节目强调重视汉字的书写只是“一场幽怨的复辟”。

有人认为,央视推出此档节目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其中听写众多的生僻字,靠死记硬背更是对中学生的摧残。

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

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解析 阐述自己对观点的看法,既可赞成也可反对,无论哪个意见都要阐述理由。

赞成:

可从日常用不上,即实践中少用,体现了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等;“为了提高收视率”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只是听写,靠死记硬背,体现了无法真正传承文化,不利于文化创新。

反对:

可从文化活动(节目本身)影响人,即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文化活动;收视率体现了大众传媒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普及或推动汉字学习;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传承好汉字。

答案 赞成。

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生僻汉字平时使用率不高,单纯考查对文字的读写记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

以提高收视率为目的追求经济效益,会导致节目的初衷受到扭曲。

③文化传承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要体现时代精神。

单纯考查汉字的记忆,难以传承汉字文化。

反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媒体的参与推动有利于营造汉字传承的氛围,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手段普及、传承汉字文化。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要重视汉字的读写记忆。

14.(探究题)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

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

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

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1)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2)文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某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文明”活动。

请你为此活动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包容性的相关知识。

(1)问结合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树立文化自信,要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问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所提建议合理即可。

答案 

(1)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例如: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好言好语暖人心”,“人人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礼仪是素养的体现”,“礼仪是成功的基石”,“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学礼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敬人者,人恒敬之”等。

(只要围绕文明礼仪去拟定,言之有理即可。

要求拟定两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