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3625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docx

拉萨旅游资源开发论文

 

论文

题目:

地区民俗村旅游文化产业资源开发

 

学生:

学号:

专业:

班级:

 

摘要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

GDP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区旅游业自1984年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旅游学角度看,旅游形式已从以往的单一观光旅游逐步向人文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方向转变。

民俗游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旅游业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民俗村作为民俗文化相对集中表现的最佳平台,应予以重点开发。

民俗旅游,简单说应是“民俗特色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

参与民俗文化及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行。

按照民俗事象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

民俗旅游产品可以分为四类: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仪式民俗。

“民俗旅游”虽然古已有之,但是最早提出这一口号则是从的民俗文化

村开始的。

这个民俗文化村是国第一个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

居建筑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区,这一举措可谓一炮走红。

随之而起的是各地纷

纷效仿,各城市都大建与之相类似的“民俗文化园”,以此来吸引游客。

但是,

多数是以“热闹开场,冷清收尾”,原因在于人们对这种“克隆”式的民俗,总

觉得是一种假冒伪劣“商品”,所以这样的“民俗旅游”劳民伤财不说,也使“民

俗旅游”这一名词蒙羞这些地方的政府和旅游产业部门。

尊重文化、尊重历史,

把民俗风情原汁原味地奉献给真正希望去领略民俗真谛的游人,游人也能够在这

样的旅游客体中去完善自己的文化人格和提升民族的旅游性格,这就是我们所提

倡的“民俗旅游”。

 

 

1导论

民俗旅游,从今天的现象来分析,其商业意味浓。

由于各个地方政府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节制地开发原生态民俗文化,对原生态民俗的存在环境造成了危害,它有世界拔最高的宫殿群——布达拉宫,有世界上最高的园林——罗布林卡,有世界上被佛教信徒称之为佛教宇宙中心的大昭寺等等世界级的旅游景点。

但这些都或多或少的被赋予了政治色彩,且色彩浓郁。

而真正应该介绍给世人了解的,也是世人迫切想了解的,有关藏民族百姓的生活世态、生活情景、生活规律、生活习惯习俗却少之又少。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最具有历史的代表性,文化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的特性就应该是民俗的、大众的,民俗大众的文化保护、开发、继承和弘扬才是真正的文化使命。

我看到了它的前景,所以我认为民俗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作为地区乃至地区游业发展的必要阶段。

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造成的物产不丰富,经济欠发达,也因此造就了最特殊的旅游资源,世界游人称赞它为旅游胜地。

如何大力发展的旅游业已成为“十一五计划”中讨论有关经济话题的主题。

如果说旅游业是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那么民俗村的发展将是经济主力军中的先锋军,它的发展路线将是我们更好地建设,建设家园的主要任务之一。

另外,关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已有不少,但把这些研究放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社区里,以民俗村作为支撑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上着手的并不多,且在认识层面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另一方面,在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怎样使民俗文化在充分展现的同时又得到合理的保护,杜绝“伪民俗”,防止过于商业化,样把地区的民俗村打造成为进藏游客不得不去的地方,怎么样规开发,以及用什么样的模式呈现等问题都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通过对地区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借此达到弘扬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这对乃至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地区民俗村旅游文化形成与其特征

2.1地区民俗村旅游文化形成

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经济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发展滞后,旅游业起步较晚,规模不大,但又是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独具特色的高寒自然地理各要素造成了山脉林立、湖波众多、冰川广布等奇异的自然风景以及深邃的大峡谷、茂密的原始森林,具有高原特色的野生动植物群,此外在特殊的高原环境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对旅游动机的产生及其旅游行为的实施,无疑具有极吸引作用。

尽管的旅游资源包含的围十分广泛,但一般的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族,在同严酷的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镖悍粗

犷豪放的民族性格,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但由于四周高山的阻碍,特别

是历史上长期迟滞在封建制农奴社会,使长期与外界隔绝,为中华文化组成

部分的藏族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增加了藏族文化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在适应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民族风情,这一风情,是藏民族在长期的高原生产生活的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表现出了藏民族文化的特征。

2.2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

民俗文化就是民众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的民俗文化基于农牧相结合的生产社会基础,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农牧特点,从岁时节日到人生礼仪的诸多民俗事项中无不或隐或现地具有这一品质。

的民俗文化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文化相交流、相融合而形成的今天多元复合的特性,特色鲜明又独立成系的民俗文化,它不断地吸纳着异民族的生命机体与文化成分。

由此可以看出,民俗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特征首先是具备一地的民俗文化的特征,因此,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特征:

是现代人想望自然、崇尚自然的最好方式。

目前,娘热民俗风情园拥有大旅游区域,以民俗、历史文化作为旅游特色,是一个突出野趣,民俗风情特色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娘热民俗风情园现有的民俗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容构成:

农牧林区民宅:

以七地市各具风格的藏式建筑为蓝本。

如,的林卡风情、藏北牧区帐篷,林芝木屋,藏式农家苑等。

其保持着原有风貌,室家具布置皆为浓郁藏式特色,全面展示藏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习俗。

饮食文化区:

参观糌粑水磨房,原始榨油坊,品尝配有野生调味品的土制烧烤以及古老传统工艺打制的酥油茶、青稞酒、牦牛酸奶等多样乡村绿色饮食。

甲米曲果:

(即圣水水磨房)。

也是娘热民俗风情园的一大特色。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烧烤。

娘热民俗风情园的两座古老的木房边潺潺泉水始终流淌着。

每天下午游客可以在此品尝以牦牛肉、羊肉和藏香猪肉为主原料加上当地原种土豆和野生调味品的乡村土制烧烤食品和其他当地小吃。

林卡娱乐区:

观看藏戏、民族歌舞表演、登山、骑马、射响箭,举办篝火晚会、藏式婚俗。

藏式婚俗,据藏史的记载和当地老百姓的传说,当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成婚的时候,就是在娘热沟千年核桃林里一棵核桃树下婚姻盟誓、共饮同心酒,至今娘热沟还有松赞干布与文公主普度众生以及众多高僧名人在此的众多遗存,有关传说还可以进一步挖掘。

在这里,有关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爱情故事”通过藏戏表演出来,爱情旅游项目不仅弘扬了历史文化,而且极吸引了游客。

娘热乡民间业余艺术团的藏戏表演在非常有名,只要来到娘热民俗风情园游客也一样可以欣赏到地道的表演,各种藏戏段子、神舞、朗玛、堆谐以及民间对歌等让人在一享耳福之后更对藏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民族手工艺品展销区:

现场展示土器、藏宣纸、氆氇、卡垫等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并销售旅游纪念品。

文化精品展厅:

位于藏文创始之地——帕崩岗寺脚下的两座具有浓郁古典藏式建筑风格的展厅,向中外学者和游客系统地展示藏文字的不同书法艺术的发14展,演变过程和藏医藏药唐卡及壁画绘画艺术为主的民间文化艺术精品。

并举办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活动,是了解藏文化的理想去处。

在区藏学界、旅游界专家、学者的精心策划下,娘热民俗风情园形成了我区惟一一个融藏民族历史文化、民风传统、民俗习惯为一体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兼容的旅游景点。

3.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开发民俗村旅游资源的意研究

国外关于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众多,如主题公园式、博物馆式、原生态的村寨式等。

而娘热风情园这种转型的“林卡式民俗村”国外及藏区目前还是一特例。

这种转型不是凭空的创新,而是结合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的。

这样的转型从根本上转变了民俗旅游的单调局面,从林卡的收益与旅游者的体验两方面检测来说,这种转型是成功的,是可行的,是有意义的。

一方面,节约了林卡开发而投入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本,整合优化了资源,增加了当地农牧民的旅游收入,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因为林卡开发多在在依山靠水环境优美的地方,加上其特有的林卡文化必定会将游客带入异样的文化世界,体验着异样的风情,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也是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直接丰富了的民俗文化容。

3.2开发民俗村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对桑木民俗村、娘热民俗风情园的调研,笔者认为其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仍处于浅层次的开发上,未能充分体现民俗文化的精华,其文化涵挖掘深度不够,与旅游旅游市场需求存在偏差,更没有将民俗文化与文化的发展及演变相结合,其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3.2.1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协调问题

在旅游研究中,“本真性最初关注博物馆语境下的本真性。

比如说,判断工艺品、节庆、仪式、饮食、服装等的‘真实’或‘不真实’,其标准往往是它们是否是由当地人根据其习俗和传统来制造或表现的。

”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尤其是在产品设计中却存在本真性充足而商品化不足的问题,即现在的开发仍停留在对文化的单纯欣赏或体验的层次,未能在充分保证其文化真实意思表达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化、商品化开发,或者说这种开发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3.2.2民俗村的环境建设问题

生态环境脆弱,我们必须加以保护。

生态效益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正是乃至全区发展旅游业要考虑的首要效益。

在民俗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尤其是要增强环境建设、环境保护的意识,方能和谐发展。

3.2.3民俗文化的开发缺乏专业指导

开发商对民俗文化的涵理解不透,使其有的开发商只顾一时的经济效应而不顾产品的低俗,刻意追去戏剧效果,编造、拼凑旅游目的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破坏了民俗文化本色和文化涵。

在已开发的的民俗村、民俗风情园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逐步演变成了类似林卡的休闲场所,旅游接待功能欠缺。

3.2.4与旅游市场的接轨没有找到切合点

据调查数据显示,进藏游客普遍认为旅游仍在沿袭“白天看寺庙,晚上睡大觉”的传统旅游方式,形式单调死板,容枯燥乏味。

桑木民俗村由开业到萧条到今天的面临破产,最终还是因为没有找到和旅游市场的切合点,未能将民俗村打造成旅游景区景点项目推向市场,旅游市场的资源知名度不够。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利润低、利润分配矛盾重重,政府扶持力度小,开发商只看到短期经济利益而忽略长期收益。

3.2.5民俗特色文化缺乏针对性,民俗旅游产品设计不合理

以藏餐为例,其供应远不能达到使游客闻香驻足,百吃不厌,而仅仅是停留在象征性的品尝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旅游消费市场;民居建筑本是民俗文化中常见的标志物,是民俗旅游的主题,而在实际开发中片面地过度追求基础设施建设,富丽堂皇但缺少民俗文化元素;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等地相比特色不突出、品种不够丰富,更多的是通过销售印度、尼泊尔商品此吸引游客;游艺民俗项目开发相对匮乏。

3.2.6旅游淡旺季加剧工作的不稳定性

整个的旅游仍然呈现出较强的淡旺季差别,民俗村旅游接待亦深受影响。

参与民俗村旅游接待的当地居民只有在每年的5月至10月的时间段从事旅游接待,工作的不稳定性凸显。

3.3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3.3.1组建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专业人员队伍

针对目前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匮乏的情况,应该采取多种渠道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合适的人力资源培养与再造机制。

首先应加强高等旅游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力度,政府在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其次是通过各种途径建立旅游从业人员的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对民俗村旅游从业人员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与提高;最后要加强政府旅游行政部门、民俗村和高等院校或社会旅游培训机构的联系与沟通,为旅游在职从业人员的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逐步培养和建立民俗村旅游开发的专业人力资源队伍。

专业人员队伍的职责是要更好地传播、继承、发展、表达民俗文化,给民俗文化以最正确、最舒坦、

最优雅的平台,以展示它其独特的民风民情。

3.3.2找准市场定位

民俗文化开发的主题定位,应根植于民俗文化所在地的地脉与文脉,应根据客源市场的主导需求,突显个性与特色,避免与周边邻近地区旅游目的地的雷同这对民俗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旅游开发中民俗的价值化,是指从部功用转为外部市场化文化的标准化。

外部市场文化具有种类多样性和市场竞争性,使民俗文化的独有性得到凸显。

部民俗文化经过外部市场化文化的选择和刺激,其特征的变迁趋势也被反思和被研究利用。

由此说明,民俗文化的价值应在市场的需求中开发体现,民俗文化的成功转化是其社会价值的根本。

以上观点中的体现与转化就是市场定位问题,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趋同于林卡式的定位,接待客源群体停留定位在区。

而是应向外延伸,使其成为游客了解的窗口,能满足游客的“住、食、购、娱”四个方面的旅游需求,其中“住”是指住宿在民俗民居特色建筑;“食”指品尝民俗传统菜式;“购”指购买民俗手工艺品;“娱”指欣赏民族艺术表演等。

3.3.3注重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的高品位

如前所述,民俗文化底蕴丰厚,只有高品位开发,才能使民俗旅游走上康庄大道,在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提倡和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注意挖掘其深厚的文化涵,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既要保留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又要通过旅游开发向外界宣传推广。

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

对现有的演艺资源需整合,提升节目的创意,突出特色民俗村特点的高品质的演出。

另外,民俗村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充分利用民俗村旅游资源稀缺性和垄断性,并使其凸显。

同时,应结合民俗村这一特定的旅游消费场所特性,进一步丰富旅游纪念品的形式与容。

譬如,在饮食民俗、服饰民俗、节庆民俗,甚至是信仰等方面的深度开发均存在巨大的空间。

3.3.4加强市场推广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丰富市场推广形式,提升推广层次,一方面通过民俗文化的表演、展览、节庆活动进行媒体宣传,另外还可以以论坛、洽谈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宣传和推广的民俗村旅游资源。

3.3.5完善政策法规,规旅游市场经营秩序

在完善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政策法规基础上,将民俗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拉

萨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详规,使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步入科学、合理、有序的

轨道。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力度,

协调关系,处理问题,解决矛盾,为民俗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健康发展提供可靠

保证。

3.3.6建立旅游投资的多元化机制

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单靠地方政府或者村级实体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

分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广泛的吸引社会各界的投资,鼓励国外民间资本

参与民俗村的开发建设。

 

4结语

民俗村的开发建设对整个地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促进及文化的保护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社会发展方面,民俗旅游的开展所带来的信息流、文化流,会对当地居民封闭的观念产生触动,人们不再固守规,而是主动接受新的文化,新的思想,思想因素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其次,经济发展方面,在产业发展中,应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及优势产业,民俗旅游的即是我们的特色又是我们的优势,投资少见效快产业关联度高,有力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乡村经济的发展。

再次,文化保护方面,通过民俗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将传统文化固化于一种合理的形式,使之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借旅游者这一渠道,实现传播与交流,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持续发展。

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自身民俗资源的前提基础下对其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要处理好开发和文化传播与承接之间的关系。

发挥其优势,重视民俗风情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在开发过程中尽量发挥其风情特色,与此同时要注意对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吴德隆,谷迎春.中国文化产业实践与建设:

知识1996

(2)王巍.文化产业改革中的国家与社会文化产业科学,2009

(3)黄平.王晓毅地区发展探索之路中国社会,2005

(4)中国知网.期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