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39225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考点1|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对应学生用书第148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萧条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生产的盲目性,超出了市场的需求。

(2)具体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使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②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度。

2.标志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3.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

4.特点

(1)波及范围广:

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

(2)持续时间长:

持续时间长达四年。

(3)破坏性大:

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

5.影响

(1)经济破坏严重: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2)国际关系恶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加深了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3)引发政治危机:

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轻巧识记]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

(2)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2.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

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调整工业生产: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复兴工业。

(3)调节农业生产:

缩减耕地和农产品,控制市场价格。

(4)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颁布《社会保障法》,开创美国的福利制度;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即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4.影响

(1)直接影响:

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

(2)间接影响:

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3)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易混辨析]       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别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等同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特点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三、凯恩斯主义

1.背景

(1)当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

(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2.内容

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影响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教材补遗]__美国社会各派别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保守派大商业领袖

对新政“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就反感

社会主义政党及其他激进组织

激进的左派批评新政不彻底,攻击财富仍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政治异见者(非左非右)

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整个社会实施专制

多数民众

讴歌新政,认为新政提高了弱势群体的地位,视罗斯福为“救星”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史料一 同1929年相比,1932年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

其中美国下降55.5%,德国下降52.2%,法国下降36.1%,英国下降32%。

美、德、法、英四国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

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20世纪初和19世纪末的水平。

——《经济大萧条研究》

史料二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②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

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史料三 “是胡佛政府③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于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

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

——《新美国经济史:

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经济危机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①→经济危机波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波及范围广,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大,危害深

史料二:

胡佛应对危机的政策

②→胡佛实质上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坚持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史料三:

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

③→胡佛政府实际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干预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指出经济大危机源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波及世界并造成巨大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经济发达,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

(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面临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世界各国在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结果如何?

提示:

措施:

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结果:

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史论归纳]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1)提高关税:

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2)实行货币贬值:

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1)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眼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2)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3)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

史料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①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史料二 罗斯福认为,②(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

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等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罗斯福政府兴办工程

①→政府对经济实行了干预

史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的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

②→罗斯福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成为日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思想基础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措施的特点。

从民生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提示:

特点:

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历史作用:

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及史料二指出,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反映出国家干预的哪些手段?

提示:

措施:

举办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手段:

出台法令;建立委员会和管理局;增加国家财政支出。

[史论归纳]

对罗斯福新政的新认识及其新启示

新认识

新的理论

放弃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

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在美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新启示

金融稳定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就业保障

“以工代赈”,启动市场,扩大就业;实施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职能

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市场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国际合作

积极谋求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55%,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

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

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B.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C.自由放任导致生产萧条D.金融市场投机严重

B [材料中“1920-1929年”“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说明生产过剩与需求矛盾突出,故B项正确。

]

2.胡佛政府在1929—1933年任期内,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敦促国会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拨款。

这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  )

A.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积极推行“以工代赈”的经济政策

C.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D.经济措施的实施效果显著

C [材料反映了胡佛采取一些措施应对经济危机,故选C项。

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B项是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措施,D项不符合史实,胡佛改革最终失败。

]

3.“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

”这一政策最可能是(  )

【导学号:

75740122】

A.下令银行停业整顿B.鼓励农民减耕减产

C.实施以工代赈措施D.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C [由“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可知,这些受益者应该是社会下层群众,这一政策应该是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等社会保障措施,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

4.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对外贸易输出快速增长,基本呈现出顺差的态势,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面对如下情况,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是(  )

A.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B.举办公共工程

C.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D.实行美元贬值

D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1928—1933年”,美国处在经济大危机时期。

经济危机期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各国纷纷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答案为D项。

A、B、C三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

]

考点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对应学生用书第151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

(1)经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并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2)理论基础:

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轻巧识记]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2.措施

(1)实行工业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评价

(1)积极:

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局限: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误区警示]       经济计划不等同于计划经济

二者根本不同,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表现:

股票分散化,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3)评价:

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

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

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作用: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1.条件

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2.资金

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3.特点

(1)法制保障: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3)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实质

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5.作用

(1)积极:

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2)消极:

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轻巧识记]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四、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黄金时代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2.“滞胀”时期

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为了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凯恩斯主义也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概念阐释]       “滞胀”

“滞胀”是指在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与经济低速增长并存的状态。

“滞胀”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它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全面危机阶段,其表现形式是:

一方面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及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持续上升,这两个方面状况同时并存。

“滞胀”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变得日趋严重,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减弱。

1.新经济

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新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

它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代表,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则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

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

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主张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变化

史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①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商业生产与交换,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史料二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

②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史料三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③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思想(或自由放任思想)

①→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张通过市场进行自由竞争

史料二:

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或凯恩斯主义思想)

②→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调节经济发展

史料三:

反对对经济过度干预的思想

③→表明凯恩斯主义调整经济逐渐“失灵”

[史料应用]

(1)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盛行什么经济思想?

结合史料一归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盛行产生的影响。

提示:

思想:

自由放任主义。

主要内容:

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

影响:

导致生产与资本的无序运作严重,导致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2)史料二所反映的经济思想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地位如何?

提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行,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3)有人把史料三反映的经济思想定义为“新自由主义”,对这一经济思想的产生应当如何认识?

提示:

“新自由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由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步入“滞胀”时期密切相关,也是资本主义自我调整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史论归纳]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特点

(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变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规划和指导。

(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另一方面,由于“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福利制度的形成

史料一 英国是社会创新的先驱,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法规》的济贫法,是为政府①用法律调剂贫富之始,事实上英国第一部②《济贫法》①范围甚小……1942—1943年间,英国又出现了①全面社会保障的“贝弗利奇计划”。

1945年工党当选执政,第一批措施就是根据这一计划,通过②一系列有关法律,付诸实施,延续至今。

其他国家或先或后都建立了缓和矛盾、照顾弱势群体的各种制度,并根据各国国情百花齐放,逐步完善。

——摘自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史料二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

美国

③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发达国家平均值

22.0

2.6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

北欧模式探源》

史料三 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

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

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④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发展

①→救济的范围不断扩大;②→国家通过立法保障社会福利

史料二:

福利开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③→呈现了欧美各国社会福利开支情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增长情况,说明二者是不成正比的。

社会福利制度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史料三: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目的、本质和弊端

④→国家通过税收的办法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促进公平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特点和积极影响。

提示:

发展特点:

由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全面的社会保障(或由暂时性到制度化);政府立法和制度保障。

积极影响:

保障了低收入阶层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

请分析说明史料二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

(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提示:

否。

数据显示,就相对而言,有的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的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根据史料三,归纳马克垚所述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主要观点。

提示:

福利国家的实质和目的是国家通过税收的办法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福利国家的弊端是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人们进取心减退,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福利国家

(1)形成原因: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2)形成过程:

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3)主要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实质:

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5)影响:

福利国家的政策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而且将会对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产生消极作用。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

材料反映英国(  )

【导学号:

75740123】

A.应对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

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

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的做法与应对经济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加强经济管理,与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无关,故B项错误;英国实行国有化政策,本质上仍然是私有制,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适应形势变化,英国政府都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故D项正确。

]

2.19世纪晚期以来的西方国家中,由于股份制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