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44579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方药学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药学知识点.docx

《方药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药学知识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方药学知识点.docx

方药学知识点

黄芪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升阳固表补中益气中气下陷诸证

补阳还五汤:

补气活血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中风之气滞血瘀证

当归补血汤:

补气生血补气生血血虚发热证

玉屏风散:

益气固表止汗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

桂枝

桂枝汤:

解肌发表、助阳散寒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五苓散:

外散表邪,内温阳气,化气利水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蓄水证

苓桂术甘汤:

温阳化气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痰饮

麻黄汤:

解肌发汗、温经散寒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桃核承气汤:

通行血脉逐瘀泻热下焦蓄血证

甘草

炙甘草汤:

温心阳、通血脉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心动悸,脉结代

三拗汤:

祛痰止咳

四君子汤:

益气健脾,调和诸药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

芍药甘草汤:

缓急止痛

五味子

四神丸:

收敛固涩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脾肾虚寒证

天王补心丹:

益气敛阴滋阴清热、养血安神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小青龙汤:

敛肺止咳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

生脉饮:

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温热、暑热之气阴两虚证

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药物性能篇(掌握药)

1.麻黄:

辛宣苦降、以降为主

2.桂枝:

纯阳之品、功专于温

3.羌活:

风药中之燥剂、非时感冒之仙药、功善散寒止痛

4.薄荷:

轻清升浮

5.牛蒡子:

升降沉浮,润滑

6.桑叶:

清润

7.菊花:

清解宣散

各药知识点篇

1.麻黄

♦治疗表证特点:

风寒表实无汗证

♦生长特性:

生长周围常年不积雪(辛散风热,向外发散)

♦地位:

喘家圣药、发汗解表第一药

2.桂枝

♦治疗表证特点:

风寒表证无汗、有汗皆可(尤适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温阳化气的应用:

1)温通胸阳——胸阳不振:

胸痹

2)温运脾阳——脾阳不运:

痰饮

3)化气利水——阳虚水停:

水肿

3.羌活

♦治疗表证特点:

风寒表证,以头身痛为明显表现

♦治疗风湿痹证特点:

上半身风湿痹痛

(与祛风湿药中的独活联合记忆,独活以下半身为主)

4.紫苏

♦治疗表证特点:

风寒表证,以咳喘为主要表现

♦安胎途径:

行气宽中安胎

(之后还会涉及其他具有安胎作用的药物,但作用途径不同,故多作为考点)

5.防风

♦治疗表证特点:

一切表证

♦地位:

风药中之润剂(与羌活联合记忆)

♦既祛外风,又息内风(之后还会涉及多味既祛外风,又息内风的药物,可联合记忆)

♦与荆芥相须为用

6.白芷

♦治疗表证特点:

风寒感冒,以头痛鼻塞为主要表现

♦治疗头痛特点:

阳明经头痛

联想记忆

1)太阳头痛:

脑后至巅顶,连项背——羌活

2)阳明头痛:

前额、眉棱骨痛——白芷、葛根

3)少阳头痛:

两侧额角——川芎、柴胡

4)厥阴头痛:

巅顶部——藁本、吴茱萸

5)少阴头痛——细辛

6)太阴头痛——苍术

(头为诸阳之会,六条阳经都经过头面部,所以一般阳经头痛有具体部位,需要记忆)

7.生姜

♦治疗表证特点:

风寒表证轻证

♦地位:

呕家圣药

8.香薷:

♦治疗表证特点:

阴暑证

♦地位:

夏月之麻黄

9.辛夷花、苍耳子

♦辛夷花别称:

木笔花

♦皆为鼻疾专药

10.薄荷

♦煎法:

后下

11.牛蒡子:

♦别名:

大力子、鼠黏子、恶实

♦地位:

喉科专药

♦使用注意:

性质滑利,能润肠通便,脾虚便溏者慎用

12.桑叶

♦止咳特点:

既润肺止咳治疗肺燥咳嗽,又清肺止咳治疗肺热咳嗽

13.菊花

♦种类:

1)黄菊花——疏散清泄皆备

2)白菊花——长于平抑肝阳

3)野菊花——长于清热解毒

14.柴胡

♦退热特点:

1)表热:

恶寒发热

2)少阳(半表半里之热):

寒热往来

3)里热:

但热不寒

15.葛根

♦止渴特点:

1)生津止渴——热病、阴虚津液亏虚

2)升津止渴——津液不能上承舌面

♦止泻特点:

1)升阳止泻——脾虚泄泻

2)理脾止泻——湿热泻痢

♦与柴胡升提区别

1)柴胡的升提作用主要用于脾虚中气下陷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病证

2)葛根的升提作用主要用于脾虚清阳不升引起的泄泻,阳虚或热病津亏津液无法上承舌面的病证

药物性能篇(掌握药、熟悉药)

8.石膏:

清泻透散,归肺胃(中上焦)

9.知母:

苦泻甘润(清润);归肺脾肾(上、中、下焦)

10.栀子:

清泻(面广,力大,清脏腑火热,利尿而导热)

11.黄芩:

清热燥湿力大面广、上焦为主

12.黄连:

清热燥湿力力强、中焦为主

13.黄柏:

善除下焦湿热

14.龙胆草:

善治肝胆湿热、实热

15.生地黄:

清润

16.玄参:

清解润化

17.牡丹皮:

清泻行散

18.金银花:

清解力强面广,表里、上下同治

19.连翘:

清消

20.板蓝根:

善解咽喉热毒;善治瘟疫

21.青蒿:

清虚退热

22.地骨皮:

清润

各药知识点篇

16.石膏

♦治疗热证特点:

以清中上焦肺胃实热为主

♦生石膏长于清热泻火;煆石膏专于收敛生肌

♦用法:

先煎;用量:

宜大15-60g

17.知母

♦治疗热证特点:

既清实热、又退虚热

18.栀子

♦治疗热证特点:

面大、力广,可清泄上、中、下三焦脏腑火热,利尿而清热

19.芦根

♦治疗热证特点:

清泄肺胃火热

♦别名:

苇茎

20.天花粉

♦治疗热证特点:

清泄肺胃火热

♦药用部位:

根(所以不要包煎哦!

♦别名:

瓜蒌根(所以反乌头哦!

21.淡竹叶

♦治疗热证特点:

清心火(治疗心火移热于小肠)

22.夏枯草

♦治疗热证特点:

清肝火

23.决明子

♦治疗热证特点:

清肝火

♦煎法:

通便不宜久煎

24.黄芩

♦功用特点:

清热燥湿面广,善清上焦热

25.黄连

♦功用特点:

清热燥湿力强,善清中焦热

26.黄柏

♦功用特点:

既清湿热,又退虚热;善除下焦湿热

27.龙胆草

♦功用特点:

既清湿热,又清实热(善治肝胆热证)

28.生地黄

♦性能:

苦、甘、寒

♦功用特点:

清润

♦苦寒能清,甘寒能润,故功用特点清(清热凉血)润(养阴生津)

29.玄参

♦性能:

苦、甘、咸、寒

♦功用特点:

清解润化

♦苦寒能清解,甘寒能润,咸能软化,故功用特点清(清热凉血)解(泻火解毒)润(养阴生津)咸(软坚散结)

♦治疗咽疾特点:

⏹苦寒:

解毒利咽——咽喉肿痛

⏹甘寒:

养阴利咽——咽干不适

⏹咸寒:

散结利咽——咽喉结节

30.牡丹皮

♦功用特点:

清泻(清热凉血)行散(活血化瘀)

♦清热特点:

除无汗骨蒸

31.金银花

♦功用特点:

清解力强面广,表里,上下同治

♦表里同治——既清热解毒以除里热,又疏散风热以散表热

♦上下同治——既清上焦肺中热毒,又清下焦大肠热毒

32.连翘

♦功用特点:

清(清热解毒)消(散结消痈)

♦评价:

疮家圣药,“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

33.板蓝根

♦清热解毒特点:

善解咽喉热毒,善治瘟疫

34.鱼腥草

♦清热解毒特点:

独归肺经,专清肺中热毒,善治肺痈

♦用法:

补益久煎

35.蒲公英

♦清热解毒特点:

乳痈专药

♦别名:

黄花地丁

36.败酱草——善治一切痈证

37.土茯苓——善治梅毒专药

38.红藤——善治肠痈专药

整理归纳痈证专药

鱼腥草:

善治肺痈蒲公英:

善治乳痈

红藤:

善治肠痈败酱草:

善治一切痈证

39.青蒿

♦功用特点:

清虚退热

♦清热特点:

既退虚热,还解暑热,又除疟热

40.地骨皮

♦功用特点:

清润

♦清热特点:

除有汗骨蒸

联想记忆:

牡丹皮(无汗骨蒸)

药物性能篇(掌握药、熟悉药)

1.大黄:

推陈致新

2.芒硝:

清泻软化

3.火麻仁:

润下

各药知识点篇

1.大黄

通便特点:

既泻下通便又清泄火热,使火热、热毒从大便排出

特殊主治:

热结旁流证

通便用法:

后下

2.芒硝

通便特点:

软坚通便,能够使燥屎软化而达到通便之效

通便用法:

冲服

3.麻子仁

通便特点:

润肠通便,滋润肠道而达到通便效果

4.番泻叶

通便特点:

泻下导滞通便

通便用法:

温开水泡服

药物性能篇(掌握药、熟悉药)

1.独活:

风寒湿痹证要药,以下半身为主

2.秦艽:

痹证通用药、风药润剂

3.桑寄生:

补泻同体、下行为主、一切痹痛

4.威灵仙:

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

5.防己:

既祛风湿又除水湿

6.广藿香:

芳香宣化

7.苍术:

燥湿力强,善治湿证

8.茯苓:

阴阳同体、补泻同用,补而不滞、泻不伤正,长期服用

9.薏苡仁:

健脾渗湿,标本兼治

10.牡丹皮:

清泻行散

11.泽泻:

清利,利水力强

12.车前子:

清润渗利

各药知识点篇

1.独活

祛风湿特点:

以下半身风寒湿痹证为主

联系记忆:

羌活(以上半身风寒湿痹证为主)

2.秦艽

祛风湿特点:

一切风湿痹证

3.桑寄生

祛风湿特点:

既祛风湿,又补肝肾,善治肝肾不足的风湿痹证

安胎特点:

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

联系记忆:

黄芩(凉血安胎),紫苏(行气宽中安胎)

4.威灵仙

祛风湿特点:

性猛善走,长于止痛

消骨鲠用量:

30-50g

5.蕲蛇

祛风湿特点:

祛风力强,祛湿力弱

治风特点:

既祛外风,又息内风(联想记忆:

防风,蝉蜕)

6.木瓜

祛风湿特点:

祛湿力强,祛风力弱

特殊功效:

善治吐泻转筋

7.川乌

祛风湿特点:

性温热,善治风寒湿痹

煎法:

久煎

配伍禁忌:

反半夏,贝母,白蔹,白及

8.藿香

煎法:

后下

9.苍术

治疗湿证特点:

燥湿力强,燥湿以健脾

联想记忆(补虚药中的白术,健脾力强,健脾以燥湿)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气虚多汗大便干燥者,孕妇忌用

10.砂仁

用量用法:

用量多在6g以下,入汤剂宜后下

11.茯苓

利水渗湿特点:

健脾渗湿,标本同治,长于健脾;性味平和,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

12.薏苡仁

利水渗湿特点:

健脾渗湿,标本同治,长于利湿;性味偏凉,长于清利湿热

13.猪苓

利水渗湿特点:

性味甘平,利水渗湿力强,一切水湿下注病证皆可用

14.泽泻

利水渗湿特点:

利水力强,既泻湿湿,又泻相热

15.车前子

煎法:

包煎

16.滑石

煎法:

(飞滑石)包煎

知识点

1、附子

Ø药用部位:

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Ø特性:

附子秉性纯阳,辛热燥烈,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

Ø“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

Ø“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Ø功用特点:

功能峻猛,作用面广,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散寒,下温肾阳以益火

Ø宜先煎0.5~1小时

Ø反半夏、瓜篓、贝母、白蔹、白及

2、干姜

Ø特性:

温散、温通、温化

3、肉桂

Ø特性:

纯阳,温散、温补、温通

Ø引火归源:

能下行而温肾阳,祛阴寒;能引导上浮之虚阳下归肾元

4、细辛

Ø特性:

宣散温通

Ø用量:

2-5g

5、吴茱萸

Ø特性:

温燥降逆

6、治不同部位头痛的专药

太阳头痛-羌活

少阳头痛-柴胡

阳明头痛-白芷

太阴头痛-苍术

少阴头痛-细辛

厥阴头痛-吴茉萸

知识点

1、陈皮

Ø特性:

升降沉浮、肺脾两经

2、枳实

Ø特性:

行气力强—破气

Ø可用于脏器下垂病证

3、香附

Ø特性: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4、木香

Ø特性:

善于调理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脏器气滞

5、厚朴

Ø用于梅核气

6、川楝子

Ø特性:

清疏

7、薤白

Ø胸痹专药

知识点(掌握、熟悉药)

1、山楂

Ø特性:

消散通行

Ø用于一切饮食积滞;善消肉积

Ø药果食三用品

2、鸡内金

Ø药用部位:

鸡的砂囊内壁

Ø特性:

消化力强、应用面广,消固同体

Ø用于小儿疳积

3、麦芽

Ø特性:

性用平和、消补合体

Ø善消面积、小儿乳食积滞

Ø保护脾胃

Ø用于回乳大剂量,30-120g

药物性能篇(掌握药、熟悉药)

23.三七:

化瘀不出血出血不留瘀——血证要药

24.艾叶:

虚寒性妇产科病证

25.川芎:

活血行气、走而不守

26.郁金:

清泻通行

27.丹参:

血证要药、和血之剂

28.红花:

功善活血

29.牛膝:

通补下行

30.桃仁:

通润

各药知识点篇

41.三七

♦止血特点:

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

42.艾叶

♦止血特点:

善治虚寒性出血

43.小蓟

♦止血特点:

善治下部血热出血,如尿血、血淋

44.地榆

♦止血特点:

既凉血止血、又收敛止血,下焦血热之便血、痣血为宜

45.白及

♦止血特点:

各种内外出血证,尤善治肺胃出血

46.茜草

♦止血特点:

既凉血止血、又化瘀止血,善治血热瘀滞的各种出血证

47.蒲黄

♦止血特点:

既化瘀止血、又利尿通淋,善治血淋

♦煎法:

包煎

♦药用部位:

花粉(联想记忆,天花粉不是花粉哦)

48.仙鹤草

♦止血特点:

既收敛止血,又有补虚之效,善治大量出血引起的脱力劳伤,神疲乏力

49.侧拍叶

♦止血特点:

既凉血止血,又收敛止血,血热者为宜

♦特殊功效:

外用生发乌发

♦联想记忆:

地榆

50.川芎

♦“头痛不离川芎”

♦“血中之气药”

51.郁金

♦特殊功效:

行气疏肝解郁

♦联想记忆:

能够疏肝解郁的药物(柴胡、薄荷、佛手……)

52.丹参

♦“一味丹参散,共同四物汤”记忆丹参功效

四物汤:

川芎、地黄、当归,白芍(补血、凉血、活血)

♦特殊功效:

清心安神

♦联想记忆:

能够清心的药物有哪些(淡竹叶、连翘、黄连……)

53.牛膝

♦“通补下行”记忆功效

通行(活血化瘀)补(补肝肾,强筋骨)下(引火下行、引血下行,作用趋于下焦肝肾)

♦特殊功效:

引火下行、引血下行

♦联想记忆:

肉桂(引火归源)

54.玄胡索

♦“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55.乳香、没药

♦功用: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治疗溃疡特点(记忆功效)

疼痛——止痛

肿胀——消肿

溃烂——敛疮生肌

56.鸡血藤

♦功用:

既补血,又活血

♦联想记忆:

既补血,又活血:

鸡血藤,当归

既活血,又止血:

三七、茜草、蒲黄

既补血,又止血:

阿胶

知识点

1、半夏

Ø痰证要药、呕吐要药

Ø反乌头

Ø误服生半夏0.1~2.4g,即可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对口腔、咽喉、胃肠道粘膜及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2、浙贝母

Ø清化宣发

Ø象贝母,大贝母,浙贝母

Ø反乌头

3、川贝母

Ø清润化痰

4、瓜蒌

Ø清化润燥

5、桔梗

Ø功专宣肺

知识点

、牡蛎

Ø平潜重涩软化

Ø先煎

Ø一般生用,若取收敛固涩,治疗滑脱不禁,胃痛反酸则煅用

2、羚羊角

Ø肝经实证要药

Ø煎服,1-3g,入煎剂需另煎汁冲服,锉末服或入丸散,0.3-0.6g/次,粉剂吞服

Ø现在有以山羊角代替羚羊角,然药力薄弱,用量宜大,一般可用15g,大剂量可30g

3、天麻

Ø息风、祛风兼备,眩晕要药

Ø别名:

定风神药、治风神药、定风草

4、石决明

Ø重镇清降

Ø生石决明,生用打碎,清热平肝力强

Ø煅石决明,煅用,微涩,多用治目疾

Ø入煎剂,15-30克,打碎先煎

Ø本品咸寒质重,易伤脾胃

5、代赭石

Ø重潜清降

Ø生代赭石,生用,打碎先煎,善降逆,平肝

Ø煅代赭石,煅用,善止血

6、钩藤

Ø肝经实证要药

Ø入煎剂,后下,10-15g

7、全蝎

Ø功善止痉

Ø2-5g,煎服;有毒,用量应严格控制,不可过大

Ø有内服引起蛋白尿及过敏反应的报道

知识点

1、龙骨

Ø安神、收敛专药

Ø生龙骨多用于安神,平肝

Ø煅龙骨多用于收敛固涩,收湿敛疮

Ø入煎剂15~30g,先煎

2、磁石

Ø重镇少补,上中下三焦

Ø用量较大,15~30g,生用打碎先煎

Ø入丸散1~3g/次,不可多服

3、酸枣仁

Ø养心专药

4、朱砂

Ø重镇清心安神

Ø特点:

专入心经、质重镇静、性寒清热、重镇安神、清心安神

Ø0.3~1g,研末冲服,入丸散剂或拌他药同煎,外用适量

Ø不入煎剂

Ø入药只生用,忌用火煅

5、远志

Ø功善化痰而发挥作用,善治健忘

Ø用量不宜大,6-9g

知识点

1、麝香

Ø芳香极品

Ø辛温香窜最为浓烈,俗称“气极香”

Ø归心经,开窍通关,醒神回苏之力强

Ø别名:

元寸香、当门子

Ø0.05-0.1g,只宜配入丸散,不入煎剂

Ø孕妇忌用

2、牛黄

Ø别名:

犀黄,西黄,丑宝

Ø0.2-0.3g/次,入丸散,外用适量

Ø非实热证不宜用,孕妇慎用

3、冰片

Ø别名:

龙脑香

Ø特性:

凉开

Ø内服0.05~0.1g/次

4、苏合香

Ø特性:

温开

5、石菖蒲

Ø气薄芳香走窜,苦燥温通

Ø化痰浊、开心窍、安心神,“开心孔,利九窍”

知识点

1、人参

Ø有“补虚第一要药”及“百草之王”之称

Ø最根本作用:

补气

补气作用强、范围广

各项功效都与其补气作用有关

Ø挽救虚脱当用大量15-30克,煎汁分数次频服

Ø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

2、黄芪

Ø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均不宜用

Ø生用偏于固表,托疮,利水,利痹

Ø炒用偏于补气

3、白术

Ø补泻同体、功专脾胃

4、山药

Ø平补、敛补

Ø性平不燥,略带涩味

Ø既补气又补阴

Ø作用遍布上、中、下三焦

Ø对大便有双向调节作用

Ø既是药品又是食品

Ø善治消渴

5、甘草

Ø甘缓

Ø药用特点:

补:

补气—脾气、心气、肺气

解:

解毒—热毒、药毒、食毒

缓:

缓急—腹痛、肢痛—挛急疼痛

和:

调和百药,多作佐使

Ø生用多用于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祛痰止咳

Ø炙用则补中益气

Ø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Ø湿盛中满腹胀及水肿者慎用

Ø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高血压,痉挛麻木,头晕头痛

6、当归

Ø既补血又活血

Ø酒当归:

加强活血

Ø当归身,归身:

功偏补血

Ø当归尾,归尾:

功偏活血

7、熟地黄

Ø滋腻,守而不走

Ø药性滋腻,脾胃功能虚弱者慎用

Ø大便溏泻者慎用

8、鹿茸

Ø峻补、润补肾阳

Ø血肉有情之品,气味俱厚,温补而柔润,无刚燥之性

Ø守而不走

Ø1—3克,研末,一日三次分服,或入丸散剂,不入汤剂。

宜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不宜一次骤用大剂量

Ø本品属性温助阳之品,对阴虚阳亢及内热者,外感热病,或高血压,肝炎,肝功能不正常者忌用

9、肉苁蓉

Ø通补结合以补为主,阴阳同补补阳为主,从容和缓

10、杜仲

Ø腰痛专药

11、补骨脂

Ø肝肾精血不足之证

Ø(早衰、体弱、耳鸣耳聋)

12、北沙参

Ø清润肺胃

13、麦冬

Ø清润心肺胃

14、龟甲

Ø血肉有情,滋阴力强、补血止血

Ø先煎

15、鳖甲

Ø滋补软化

Ø先煎

知识点

1、五味子

Ø敛补,范围广泛

2、乌梅

Ø酸涩—止

3、山茱萸

Ø补涩肝肾

Ø山茱萸、山芋肉、净芋肉、枣皮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