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4644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docx

天津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

天津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答题纸或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

考试顺利!

第Ⅰ卷(共32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摭拾(zhí)白炽灯(chì)针砭(biān)博闻强识(zhì)拈轻怕重(niān)

B.翌日(lì)背黑锅(bèi)差劲(chà)与人为善(yǔ)间不容发(jiān)

C.骀荡(tái)大杂烩(huì)着魔(zháo)掎角之势(jǐ)汗流浃背(jiā)

D.属意(zhǔ)强迫症(qiáng)谙熟(ān)啧啧称赞(zé)崭露头角(lò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藉贯精粹吊胃口贻笑大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辩析凑合头炷香杳无音信城门失火,殃及池渔

C.通牒更叠冷不妨委曲求全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D.仲裁吐槽元宵节欢呼雀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宋人的“意”如何呢?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向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

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苏轼主张书法“自出新意”最重要,以其著名的《黄州寒食帖》

来说,写得,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

等等,都是,毫无做作之迹。

即使是这样浑然天成的作品,其也与王羲

之的《兰亭序》不太一样。

A.行云流水变幻信马由缰而且品味

B.行云流水变换信手拈来然而韵味

C.天衣无缝变幻信手拈来而且韵味

D.天衣无缝变换信马由缰然而品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感动中国》是一个中央电视台打造的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直播组承办,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

B.中国证监会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

理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维护证券期货市场,保障其合法运行。

C.自2015年8月以来,一款以豆芽为主要造型的植物发夹,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开始流

行。

流行势头之猛,甚至引领了外国媒体的关注。

D.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

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

5.筷子传到韩国,感觉上它连“DNA”都变了。

韩国人用的筷子和我们传统认识上的筷子

是很有出入的。

不少初次吃韩国料理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都用不惯韩国人的筷子。

韩国人的

筷子是用金属做的,材料一般是不锈钢的,也有用银的。

韩国人反对使用一次性筷子,因

此,在韩国旅游的时候基本看不到卫生筷,去哪里吃饭都是用金属筷子。

我们用不惯韩国

筷子的原因主要是它的造型,韩国人的筷子不是中国的圆柱体,也不是日本的上粗下细,

而是扁平的长方体,初次使用很容易在夹菜的时候从手中掉落。

这段文字暗示的信息是:

A.日本人去韩国会有用不惯筷子的可能

B.韩国的筷子与日本、中国的筷子有所不同

C.筷子并非起源于韩国

D.韩国人重视环境保护.珍惜树木

6.胡优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中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

项是

A.同桌同学张海见胡优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就意味深长地对胡优说:

“‘学而不

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胡优不假思索地说道:

“这还不容易,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胡优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

“真可谓‘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胡优给他送行时说: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张

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7.对下列诗句的解说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畅当《登鹳雀楼》)

(诗人用飞鸟的低小来反衬楼的高大,表现诗人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有出世之

想)

B.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

楼旧感》)(诗人运用比喻,动静结合,水月相映,营造了优美恬静的意境)

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

太守行》)(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情景)

D.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二首》其二)(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不忍离别之情)

8.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人《梦回》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水寒更有未眠鸥。

A.深夜无风莲叶响B.玉簪花落野塘香C.客怀处处不宜秋D.碧云望断空回首

9.下列是温庭筠的七言律诗《利州南渡》,已打乱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澹然空水对斜晖,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柳边人歇待船归。

____________,万顷江田一鹭飞。

_____________,五湖烟水独忘机。

①波上马嘶看棹去②谁解乘舟寻范蠡③曲岛苍茫接翠微④数丛沙草群鸥散

A.①④③②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迷信星历,婚嫁等喜事要选择"良辰吉日",需月建与日辰相合,叫"六合"例如《过

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

B秦汉时的"关外"指崤山和函谷关以东,而明清时的"关外"指"娘子关"以外。

战国、秦、

汉时代"山东"指崤山和函谷关以东,指除秦之外的六国之地。

C"八荒"指八方荒远的地方,"八"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

向,荒指荒远之地。

而"中国"古代指中原广大地区。

D古时"阴"指山南水北,"阳"指山北水南。

例如"淮阴"在淮河以北,"汉阳"在汉水以南,"

华阳"在华山之北。

二、文言文阅读(每题2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隋论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

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

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

古之圣人,其取天下,非其驱而来

之也;其守天下,非其劫而留之也。

使天下自附,不得已而为之长,吾不役天下之利,而

天下自至。

夫是以去就之权在君,而不在民,是之谓人重而物轻。

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

矣,而不可与守天下。

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

何者?

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

我,而以术留天下。

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

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

里。

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

解, 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

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

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以绝天下之望。

其所以准备而固守

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

起兵,而山泽皆应。

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

盖自东晋以来,纷纷而起者,不

可胜数。

至于元氏,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

元氏自分而为周、齐。

周并齐而

授之隋。

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

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

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

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谋臣旧将,诛灭略尽,独死

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

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

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

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

轻。

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

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

聊耳。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

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

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用.事.用事:

当权,掌权

B.韩、魏压其冲.冲:

要塞

C.寸攘.尺取攘:

夺取

D.涂.地而莫之救涂:

通”途”,在路上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A.而秦独得山.西.之地B.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

C.终.于.炀帝之际D.累.累.而不绝

13.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

非其驱而来.之也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B.王必欲降.武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绝天下之望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剑阁峥嵘而崔嵬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见犯乃.死,重负国

15.下列句子全都表现“以术留天下”的一项是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④制为严法峻令

⑤谋臣旧将,诛灭略尽⑥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先摆出自己的论点,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

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作者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就是酷政,这和贾谊的看法“仁义不施”是一样的。

C.随后,作者又举出隋朝的例子,分析了隋文帝取得天下以后的防范之心,为了巩固天

下,任用杨素谋杀功臣,和秦朝的做法没有区别。

D.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巧妙运用历史,将说理与历史有机结合起来,阐明治国之理,要实

行宽松的政策,行文结构严谨。

第Ⅱ卷(共118分)

三、古诗文(3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

(11分)

元晖传

(1)元晖,字叔平,河南洛阳人□。

祖琛,魏恆、朔二州刺史。

父翌,尚书左仆射。

须眉如画,进止可观,颇好学,涉猎书记①。

少得美名□京下,周太祖见□礼之,命□诸

子游处,每同席共砚,情契甚厚。

(2)弱冠,召补相府中兵参军,寻迁武伯下大夫。

于时突厥屡为寇患,朝廷将结和亲,

令晖赍②锦彩十万,使于突厥。

晖说以利害,申国厚礼,可汗大悦,遣其名王随献方物。

俄拜仪同三司、宾部下大夫。

保定初,大冢宰宇文护引为长史,会齐人来结盟好,以晖多

才辩,与千乘公崔睦俱使于齐。

迁振威中大夫。

武帝之娉突厥后也,令晖致礼焉。

加开

府,转司宪大夫。

及平关东,使晖安集河北,封义宁子,邑四百户。

(3)高祖总百揆,加上开府,进爵为公。

开皇初,拜都官尚书,兼领太仆。

奏请决杜阳

水灌三畤③原,溉舄卤④之地数千顷,民赖其利。

明年,转左武候将军,太仆卿如故。

寻转

兵部尚书,监漕渠之役。

未几,坐事免。

顷之,拜魏州刺史,颇有惠政。

在任数年,以疾

去职。

岁馀,卒于京师,时年六十。

上嗟悼久之,敕鸿胪监护丧事。

谥曰元。

【注 释】①书记:

指书籍等②赍:

ji携带③畤:

zhi土高出的地方。

④岛卤:

盐碱地。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2分)

①会.齐人来结盟好()②卒.于京师()

18.在第一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2分)()

A.焉于而其B.也乎以其C.也于而与D.焉乎以与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每同席共砚,情契甚厚

②未几,坐事免

20.请分别从文中三个段落中找出最能概括各自段落核心内容的词语填在下面空格中。

(限

4字内)(3分)

(1);

(2)_;(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21-22题(4分)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①宴作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②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③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④阳松雪有心期。

【注释】①崇让宅:

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

此时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暂住岳父王茂元家,

妻子仍在京城长安。

②红蕖:

红莲。

③濩落:

空虚冷落。

④嵩:

即河南嵩山,古代学道隐

居之地。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的意思是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

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

一般。

B.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

开。

C.第五句“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

“惟灯见”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

入梦的景象。

D.亲朋会饮,本为乐事。

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怨悲情。

22.“莲”作为意象内涵丰富,下列诗句借“莲”表现诗人高洁品质的一项是(2分)

A、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

(晋·陆云《芙蓉诗》)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王维《山居秋暝》)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暴之烈日无改色,生于浊水不染污。

(宋·包恢《莲花》)

2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7分)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南宋)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①?

乌鹊倦栖,

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

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②。

风露浩然,山

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榔:

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

②洛浦:

洛水之滨,借指洛神。

潇湘:

湘水之神。

(1).赏析划线的语句(4分)

答:

.

(2).分析下阕结句“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在词中的作用。

(3分)

答:

.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集芙蓉以为裳。

(《离骚》)

(2)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3)淇则有岸,。

(《氓》)

(4),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三)》)

(5),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

(6)曲罢曾教善才服,。

(《琵琶行》)

(7),鱼鳖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8)谁怕?

(苏轼《定风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下面文章,回答25——29题(20分)

为废墟留影胡廷楣

①一大早,我去了废墟。

又见到了那只花猫。

白天不见它的踪影,清晨,天微微亮的时

候,它卧在门楣上睡觉,门早就拆了,它就像是悬在空中。

②每一次,它都是被我惊醒的。

醒来了,便呆呆地看着我。

这是一只傻猫啊,你以为谁

都是你的旧主人吗?

这里成为废墟那么多日子,还呆在那里,等着什么呢?

③说是废墟,其实是工地。

住户搬走了,拆了好几条弄堂,只留下沿马路的那几间,保

留水电,临时给农村来的工人住着。

似乎还是乡野的习惯,有人不免在瓦砾堆里面,用铁

锹开出小片的地来点豆种瓜,南瓜的藤已经蔓延到了篮球场那样大,开出了黄花。

星星点

点的紫色,是扁豆的花,和无主的牵牛开在一起。

④一个妇人从地里走回来,手中是一把鲜嫩的山芋秧子,这就是时鲜菜了。

⑤彼此寒暄。

“做饭了?

”“拍照吗?

⑥我来这里已经十多次了,拍照拍得流连忘返。

⑦一架上阁楼用的梯子,脚步挡已经凹下去了,那是赤着脚无数次上下的痕迹,就这样

扔在草丛中了。

用自来水管焊接成的晒衣架,依旧像雷达的天线那样矗在晒台上。

脚桶和

马桶,被称为“子孙桶”,是哪位“家主婆”当年的陪嫁?

现在遗留在断砖烂瓦之间,无

人问津。

有一扇磨,纹理已经不太清楚了,想来以往过年的时候磨糯米粉的,现在倚在墙

角下,和两只甏①和一份购粮证的封套扔在一起……在废墟中找到的东西,大多数是未来

的新房中没有位置的。

即使风吹雨打,依旧可以看出那些东西用得非常小心,大约主人丢

弃时还恋恋不舍。

⑧一开始我颇为悠闲,总是先拍几张样子,回家放大了,细细地看,然后再去重新拍

过。

意识到需要只争朝夕,是因为四五天后,我找到的每一件东西,大多数第二天就不见

了。

一个曙光熹微的早晨,终于发现一个拾荒老太,浑浊而敏锐的双眼一寸寸搜索着废

墟,拖着巨大沉重编织袋蹒跚而行。

⑨酒瓶是废墟中最多的,是临时借住的农民工的弃物。

我取了几只,放置于一截破墙

上,透明的,还有乳白、浅棕、墨绿的。

让我诧异的是,每一次从各处找到酒瓶,排好,

拍照,第二天总是被石子击破,飞溅的碎玻璃落在乱草丛中。

茫然四顾,只见边上有一条

是农民工上下班的小道,便知原来他们虽然长大,依旧有着几分玩心。

残留在墙上的半个

瓶子,玻璃的裂纹被阳光一照,非常艺术,便再拍。

拾荒老太没有这等心情,她翻检碎玻

璃,没有找到完整的酒瓶,扭过头来恨恨地喃喃地骂着缺德之类。

⑩有一天,我在一堆草丛中发现了六辆玩具汽车。

都是只有指头长的小车,很旧了,

轮子还能动。

小孩都是喜新厌旧的,或许小主人已经长大,有了新的玩物,便弃之不顾。

我小心捡入塑料袋,在废墟中到处摆,总是摆不成一张照片。

让六辆车鱼贯于一双孩子的

弃鞋之间,如小人国一样,又太做作了。

最后找到一处断墙,排起来好像是“悬崖勒

车”,这才有点意思。

有人在背后牵动着我的衣襟,原来是妇人的孙子,他想要那些汽

车。

在厨房炒山芋秧的妇人,急忙将菜盛入碗中,从里屋拿出一个畚箕,装了小汽车,准

备用水去冲干净。

那些小车在蓝色塑料畚箕中,很有陌生感。

我便说别忙,让我再拍

一张。

 

⑪废墟中的遗物,凡是年轻人留下的,都有一些几乎全新的。

年轻的女郎和她们的老

公,都是太愿意扔掉东西的人。

在一间积着厚厚灰尘的小屋里,找到一双新鞋,再找,小

孩的鞋,男鞋和女鞋,共有七八双。

有几双女鞋,装在鞋盒之中,简直可以重上柜台。

对这一堆弃鞋,我拍了几十张照片,都不满意。

摇着头想,没有走动的美足,鞋也不可能

活泛。

⑫在桌上见到一顶湖蓝色的夏帽,宽边,浪漫而张扬,也必是那女郎的。

她曾经非常

喜欢吧?

忽然又见到了一个装着结婚照的镜框,随便扔在屋角……拿来拍照,便可惊喜,

那是最亮眼的静物。

但作为守旧的老头,便又有一些愤懑,难道结婚照也可以随便丢在废

墟里的吗?

⑬细细看着那张照片,女郎很美,稍稍丰满了一点,新郎非常英俊。

他们的幸福生

活,由男鞋、女鞋和他们孩子的鞋,以及那顶帽子记.载.着。

⑭远处一个男孩走来,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九、约二十岁的美国孩子。

他背着沉重的摄

影包,显然有备而来。

男孩是那种快手快脚拍照的人,三两下摆弄一番,便是一张照片。

两个小时,就走完了这一片不小的废墟。

美国男孩很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他将破旧的

衣箱打开,里面竖上三个啤酒瓶。

甚至挖出瓦砾中一个玩偶,放在窗台上,作朱丽叶式的

脉脉含情状。

⑮他也发现了那张结婚照,便将它靠在一把破椅子上。

在瓦砾中跳来跳去,拍了几

张。

他走后,我走到椅子前,光线黯淡幽秘,男孩营造的氛围,是对一场婚姻的祭奠?

⑯“你见过一张结婚照吗?

”行走于废墟之中的时候,一个女孩,外国的女孩问我。

我不禁惊讶来自异乡的男女青年,为什么都会对废墟里的结婚照这样感兴趣,便拿出镜框

递给她,她立刻把镜框放在一堆瓦砾之上,转着圈连着拍。

拍完,她叹了口气,说:

“我

会为这张照片配上诗句……”

⑰下了几天雨,出了大太阳,我又去废墟。

花猫终于绝望地走了。

南瓜地旁,妇人

叉着手,看看那些拳头大的小瓜,说:

“等不到吃山芋和南瓜了。

”废墟的一角,一排简

易房已经搭起来了。

所有人都将搬出老房子,三两天之后,这里将夷为平地……

(《文汇报》2014年10月31曰)

注:

①甏bèng:

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

25.理解文章词句,回答问题

①结合文章内容,阐释划线语句“没有走动的美足,鞋也不可能活泛”的含义(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赏析第⑬段中加点词“记载”的精妙之处。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自选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作者在第⑦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作者为什么记述两个外国青年为废墟中的结婚照留影的事?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运用(8分)

30..右图是“全国18岁成人教育活动”的标志图案,请介绍这个标志图案的构图及图案

的象征意义。

(4分)

图案介绍:

(不超过20字)

象征意义:

(不超过30字)

31.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00字。

(4分)

中华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精、美、情、礼等基本内涵,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

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文化意蕴。

假如你的家长就要过生日了,你要献

上一道菜品表达祝福,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请介绍一下这道菜品,并说明原因。

要求条理

清楚,理由充分。

六、作文(60分)

32.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本西大寺古茶园素负盛名,但从不收门票,更不收小费。

一次,游客的造访竟意外遭

到了委婉而又断然的拒绝。

理由是什么呢?

居然是:

今天没有下雨。

游客沉思半晌才若有

所悟:

怕是只有在雨蒙蒙、湿漉漉之中,古茶园神韵方能完美呈现;寺里和尚不愿意让游

客带着不够完美的观感遗憾而返,才会拒绝。

游客诚恳请求参观,因为他实在不可能等到下雨再来。

和尚终于答应,但是,必须在两

个小时以后。

也许和尚要午休,也许和尚要做功课——游客也不清楚。

两个小时以后,游

客如约而至。

等踏入茶园,一切都明白了——和尚利用这两个小时时间用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