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496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题20

专题整合

专题思想

一、把握一个时代主题

社会各阶层团结一致,对外抵御资本主义入侵,实现民族独立,对内争取人民解放,走向国家富强。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三、专题拓展

(一)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

1937年9月到1947年春

形成

原因

①一战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五四运动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②必要性:

中共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

③可能性:

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

④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意识再次被激发。

②中共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时调整策略,促成了合作。

③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推动。

④英美在华利益及国民党统治受到日本的威胁

形成

过程

①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合作。

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合作正式形成。

③1927年四一二政变,初步破裂;七一五政变,完全破裂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通电全国。

②中共由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③《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中共合作方针提出。

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促成合作初步形成。

④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1937年9月合作正式形成

方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合作

中的

重大

事件

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如黄埔军校建立等。

②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

如广东、湖南农民运动。

③促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如国民革命政府成立等。

④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如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等

①太原会战中的两党合作。

②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

《论持久战》提出持久抗战方针。

③国民党由防御阶段的积极抗战到相持阶段的消极抗战。

④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⑤1945年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合作表面维持。

⑥1947年春,国民党关闭和谈大门,合作完全破裂

参加

阶层

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全中华民族中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极少数的汉奸卖国贼除外)

续表

破裂

原因

①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中共对军事工作缺乏重视。

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④两党政治理念上的根本不同

①直接原因是蒋介石奉行专制、独裁、反共的政策。

②根本原因是两党政治理念的根本不同。

③日本投降,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④美国势力介入中国内政

合作

启示

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支持武装斗争。

③必须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

①全民族同心同德,浴血奋战是最主要的经验。

群众运动必须有革命武装的支持和中共的领导。

②民族矛盾的尖锐以及中共的成熟领导。

③统治利益是国民政府参加抗战与发动内战的根本原因。

④美国支持取得重大成果是外部原因,也是合作破裂的重要外部原因

合作

功绩

①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②扩大了中共的影响。

③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

①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二)从国共两党发展历程中得出的规律认识

1.对国共两党建立及其影响的规律性认识

(1)国共两党都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阶级关系发生变动和国际形势变化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2)国共两党的建立都推动了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和斗争水平的提高,都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影响深远。

2.对国共关系曲折发展的成因的规律性认识

(1)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的激发是促成国共两次合作的重要原因,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理念的不同。

(2)两党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3.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土地革命时期的“分裂”、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分裂”四个阶段。

(2)规律性认识:

“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基本经验:

积极推进目前已出现的和解新气氛,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一国两制”,完成统一。

历史讲堂

史观聚焦

(二)

四、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

指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相关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基本特点

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社会史观认为:

人类史不仅仅是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五、唯物史观

1.基本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

2.基本特点

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联系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强调实事求是。

六、革命史观

1.基本内涵

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不可调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最集中反映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

2.基本特点

该范式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研究。

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只有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时空坐标

专题规范专项练

(二)

专项一 高考命题角度练

角度一 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1.毛泽东认为: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  )。

A.土地革命路线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国共合作方针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析 请注意本题提示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 B

2.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解析 从材料“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为资本输出,故选C项。

答案 C

3.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宜布其军事战略为:

“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

”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解析 从材料内容“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北伐战争。

A项对应的事件应该是武昌起义;C项对应的应该是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D项对应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 B

角度二 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角度命题

4.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声明:

“(日本)执迷不悟……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

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

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声明发表的直接诱因是(  )。

A.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B.国共第二次合作已正式实现

C.太平洋战争爆发及美国参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解析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蒋介石虽然表示抵抗暴力,但对日本还抱有和平媾和的幻想,所以虽然中日战事开始了,但国民政府并没有正式宣战。

故排除A、B两项。

再依据材料“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可知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此时国民政府对日媾和的幻想彻底破灭,随即对日宣战,故选C项。

答案 C

5.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重要之问题》来理论。

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解析 开始探讨国籍法的问题反映了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兴起,故C正确。

答案 C

角度三 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

6.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  )。

A.成立同盟会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发动护法运动D.发起新文化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问题能力。

从材料“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结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由此可以判断B项正确。

答案 B

7.20世纪20年代,某文章宣称:

“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

”该文呼吁(  )。

A.支持五四爱国运动B.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C.进行国民革命D.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 关键信息:

20世纪20年代,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

由“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反映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政治要求,故B项正确。

从时间上看,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是20世纪30年代,D项排除,A、C两项似乎符合题意,但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是反帝反封建,A、C两项排除。

答案 B

8.陶涵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写道:

“……蒋介石立刻调遣受过精良训练、配备德国武器的八十七、八十八师布防。

他求战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吸引众多敌军,离开华北,阻断日军向武汉前进,使苏联对华供应线畅通。

”此战役是(  )。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解析 注意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从“阻断日军向武汉前进”可以判断是淞沪会战,故选A。

答案 A

专项二 失分防范练

防范点一 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准确

9.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

解析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条约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从积极方面评价近代条约。

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有利于促进中国法制化、税收制度更公平、透明。

故选B。

答案 B

防范点二 对义和团运动的作用认识不清

10.有学者认为:

“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

”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解析 根据“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此处未涉及进步与落后的界限问题,也未从道德上肯定之,更未涉及该运动的历史真相不明问题,故A、B、C三项都错误。

义和团反对列强的侵略,有维护民族利益的正义性和价值,但又把列强与西方先进文明不加区别地一概反对,故多种相反的信息纠结在一起。

因此D项较为准确。

答案 D

防范点三 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影响认识不准

11.“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

答案 D

防范点四 对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目的认识不清

12.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灭敌人”据此,人民解放军(  )。

A.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攻

C.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D.横渡长江,向全国进军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我军第二年”即是1947年,据“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主力打到外线”说明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A项符合题意;B项在战略防御阶段,C、D两项是战略决战阶段。

答案 A

专项三 大题定分限字练

1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

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

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

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

《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

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

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料三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

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

……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

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8分,限40字)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

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12分,限80字)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

(10分,限80字)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推翻了……结束了……其政治意义……”归纳角度和最大历史功绩。

(2)问,从材料二中书名和杂志名称的变化可知,共和观念影响很大;“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等语句说明辛亥革命的影响甚小。

材料二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研究历史时应多角度、全面分析。

第(3)问,从材料中“诸友邦”“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等信息总结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

变化的因素可以从“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孙中山个人的因素”“一系列民主革命的失败”等方面归结。

答案 

(1)角度:

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

功绩:

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不同看法:

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

理解:

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3)变化:

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对其抱有幻想;在《北上宣言》中孙中山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因素:

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与国民革命为敌;得到中共和苏联的帮助;自身不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

(任答两点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

“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

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

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

)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简单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

(8分,限60字)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认识变化的依据。

(8分,限60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

(6分,限50字)

解析 第

(1)问:

依据材料一的内容来概括李的认识,然后再评价之。

不要只答评价,却忘了概括其认识。

(2)问,变化一问,要答出先后的不同看法,不要只答一个看法。

依据,可从中国战区的作用和世界地位等来概括。

第(3)问,可从中国国力、国际地位、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日本的内在需求、主观认识等角度来概括。

答案 

(1)李的认识:

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国民奋发图强,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

评:

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2)变化:

由不重视到充分重视。

依据:

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主力,有力地支持了欧洲、太平洋等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侵略,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3)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日本经济和外交发展的需要。

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反省;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复交三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