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52376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docx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

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

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

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

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

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

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

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

我也忍不住笑了。

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

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

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

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

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

”“太斩劲了!

”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

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

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

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

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

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

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

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

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

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

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

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

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

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

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

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斩劲了:

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

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

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

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4分)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

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4分)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5分)

2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6分)

【答案】

19.C

20.C(选A得1分)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

要点一:

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要点二:

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要点三:

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要点四:

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22.【答案示例】赵季平:

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

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观众:

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23.要点一:

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

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24.①联想。

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

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

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

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义。

解答时就要仔细地反复地琢磨前后句的语境,然后根据选项给的理解意,带入理解。

本题给了四个词语,即“太斩劲了”“气韵弥漫”“乡党”“哗然”。

首先,要定准语境范围,A项的“太斩劲了”是观众的喝彩,联系语境及上文“美得很”,不难看出“非常给力”理解正确。

B项“气韵弥漫”抓住“不应该只有几笔提到老腔”这一语境,结合选项中“(作品)”可推断理解正确。

C项“乡党”出现在文章的第⑧段,我和乡党一起看老腔演出,所以乡党在此处应该是老乡、乡亲的意思。

并不是志同道合的同乡。

故C选项错误。

D项“哗然”可以由主持人濮存昕的举动判断正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选择题的形式,解题时可以根据选项确定答题区域。

题干明确“最”恰当的一项,所以有些选项的理解可能也有道理,但是不一定是最准确的,解题时必须注意。

如选项A,根据前后语境,作者产生神秘的原因一是白发白眉的老人为首的十几个农民演员;二是朋友如此的推崇,因此,A项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所以选A项可以得1分。

C项理解完全符合前后语境,理解全面深刻。

B.D项错误明显,修饰限制语不准。

21.【试题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梳理题。

从全文来看,作者从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响小。

认为老腔演出者不过是民间演出班社。

到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震撼。

为自己的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加入老腔的表演而遗憾,到最后在中山音乐堂再次领悟了老腔的震撼力。

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考生只需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概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语组织答案。

本题是要求概括“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过程往往分为几个阶段,这要把握全文,找出对认识老腔的不同反应,关键词是“没听过”“神秘”“震撼”“懊丧自责”“偏爱”等。

22.【试题分析】①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头发白眉毛”老汉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

②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及我的心灵震撼。

从侧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③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

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拨】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

首先要明白侧面描写手法的特点。

侧面描写是本文重要的艺术手法。

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在本文中是通过他人的反映来表现出老腔演奏的艺术影响力和震撼力。

所以答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即赵季平、濮存昕、观众。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在解答时可以根据题意改变一下问法,有利于打开思路。

①《白鹿原》是作者代表作品,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

也有弥补遗憾之意。

②作者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生活,而老腔正是关中生活的提炼,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2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目。

文中第④段运用了联想、比喻、排比等手法。

比喻对事物特征的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艺术手法。

审题时要注意“多种手法”“感受”的题目要求。

答题时既要答出手法,又要答出相应的感受。

而题目明确指出是第四段,给学生减少了阅读范围。

虽说是第四段,其实就是一个句子。

整个句子中比喻排比的手法很明显,可以结合全段从“沉迷、遐想”中看出联想的手法。

二、【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

这还不行。

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

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

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

还是不行。

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

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

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

不完全是。

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紧箍儿”。

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

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

是他自己戴上的。

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

“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

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

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

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

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

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

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

(6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6分)

【答案】

17.第一层(第1段):

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第二层(第23段):

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

第三层(第45段):

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

第四层(第6段):

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18.“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19.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为追求绝对“自在”,走出花果山,“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

打破了“社会”规范;第三段说的是由此受到的惩罚,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第四段写孙悟空自己戴上了“紧箍儿”,接受社会规范,目的是真正的长大成人;第五写他西天取经中付出和收获,终成“斗战胜佛”;最后一段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

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结合文章题目,可以看出,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观点;二三段是一部分,论述的是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的自由;四五段是一部分,踏上社会就得接受规范,要想“自在”就得不断“修心”;最后一段收束全文:

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怎样整体把握论述类文本的主旨与思路?

要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论述对象、话题、论题、问题、事件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论证方法、论据。

二、“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章思路”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上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

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条中心线索,把要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字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

梳理思路的思维切入点:

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2.捕捉关键句。

从内容上看:

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

从结构上看:

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

3.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它们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

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

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如何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

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井,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

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

“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

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

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4.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

针对涉及“重要概念”的主观题,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

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

“重要概念”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品味句子的含义,是常考的题型,难度很大。

首先读句子,圈出关键词,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

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以句中的关键词为突破口来整合作答。

三、【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18分)

湖殇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

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

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

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

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

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

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

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

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

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

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

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

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

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3分)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4分)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3分)

11.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5分)

【答案】

7.答案示例:

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

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8.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9.答案示例:

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10.答案示例:

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