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370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独木舟之道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

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急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

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

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陡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

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

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⑤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在急流中荡舟。

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

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可是我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

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⑥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

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漂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

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

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

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⑦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小路。

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

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

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

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⑧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

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

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

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选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有删节)

11.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

(4分)

顶风破浪:

___

冲过急流:

______________

11.[答案]顶风破浪:

奋战抗争,欢快得意。

冲过急流:

挑战凶险,超然生死。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点。

先要确定答题区间,再整合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题目已经给出答题区间是第③④段,如针对“顶风破浪”进行概括时,应该先筛选“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等关键句,然后再进行提炼、概括。

1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

(1)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人舟和谐,融为一体。

(2)长满荒草的小路,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答题时,要侧重考虑语言的思想内容。

如果题目要求指向“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就要侧重考虑语言的表现形式。

答题时必须通俗地、明确地指出句子蕴含的实际意义。

13.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

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请说明具体理由。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示例:

(1)不可删。

结构上,第⑤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述,并由此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上,第⑤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

(2)可删。

结构上,第⑥段首句可直接上承第④段,删去第⑤段,上下文联系更为紧密;内容上,第⑤段意在强调荡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这种意思已蕴含在上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之中,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答题时,必须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然后阐述理由,理由要围绕结构、内容等方面展开,表达时要落在实处。

比如赞成“不可删”的观点时,从结构上分析,主要是“承上启下”,那就必须具体指出是如何“承上”“启下”的;从内容上分析,要具体指出是文章什么重要内容的一个部分。

14.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

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示例:

(1)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

(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

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

(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

狂风暴雨和急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

(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

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5)独木舟之道即传统之道,就是通过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

当独木舟穿行于渐趋荒僻的水道时,荡舟人与往昔旅者精神相通,感慨古老明智的生活传统的逝去,并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要求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饱含着深刻的哲理。

答题时,先要给出观点,也就是具体的合乎文本的“感悟”,再联系文本、个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进行阐述。

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感悟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之上。

比如从“挑战”的角度谈感悟,就要结合“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等内容,再结合个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如挑战要有勇气,要有豪情,要有迎难而上、不服输的精神等。

 

[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

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

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

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

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

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

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

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

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

“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

“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

“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

”美学家朱光潜说:

“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

”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

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

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

“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

”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

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

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

“长城在这里呢!

”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

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语词的错误解释。

B.中国的长城废墟凝聚着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以一种“悟性的陶醉”。

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苦,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D.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

E.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

18.A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

”作者不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错误,更没有纠正错误的目的,只是要通过我们通常对“废墟”的解读引出作者心中的“废墟”,所以A项错误。

“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等语句表明作者对“修旧如旧”做法的不满,他希望能保持废墟原貌,体现废墟本身的价值,所以D项错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3分)

19.[答案]指含有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废墟”首先是一种建筑遗存,而此文中的“废墟”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

正如文中所言:

“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考生从中提取相关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20.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

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答案](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首先审题,答案核心是“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明确要求答出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阅读区间为文章第二段至第四段,作者很明显地将时间分为三个阶段,考生只要从这三段中分别提取有关“审美感悟”的信息即可。

21.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

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

说明你的理由。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答案]同意。

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的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性的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评价的能力,重在评价。

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答“同意”好说,但答出自己的见解不易,因为同意就难脱作者的窠臼,对考生信息筛选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是一个考验,考生可从文中抽取有关语句,如“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等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即可。

若答“不同意”,虽没有现成的信息,却可以显示考生独特的思考,独立的见解,或许更能打动阅卷老师。

[2014·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 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

雨,大概是古典的。

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

听雨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

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

第三是有雨。

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

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

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

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

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

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

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

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

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

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

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

(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

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

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

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

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

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

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

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

(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

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

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

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

(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

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来看,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的能力。

必须从结构和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此句位于句首,在结构上就有开篇点题,呼应题目,引出话题等作用;从文章内容(主题)上来说,用雨“是古典的”来表明古人对于此有比现代人更为深刻的理解,由此来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

(1)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

(2)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句子含意的理解的能力。

理解文句的含意遵循“以文解文”的原则,即在原文中该句的上下文甚至全文中寻求答案。

应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某些关键词还要兼顾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两方面。

(1)句中的“每一个人”,

(2)句中的“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均为关键之处,应着重从这些地方考虑作答。

另外应着重考虑“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的深层含意。

16.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答案]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