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54682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4年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保,十家相连),而相牧司连坐(牧司谓相纠发也)。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行至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善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的改革内容

(2)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魏书·李安世传》

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

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材料一中认为均田制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位史学家的观点?

说明同意的理由。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

……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

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

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

此又殆必无之事。

……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

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二 他的《解放法令》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之间重新分配。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

为美国的《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解放农奴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

革也被证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法院系统和地方政府的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

对“《解放法令》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的理解。

5.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的侵略,中日两国作出了不同的应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比它的近邻更快并成功地对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回应呢?

为什么中国不能呢?

——费正清《东亚:

近代的变化》

材料二 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

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

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

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

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

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

——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

(1)材料二、三是如何回答材料一中的问题的?

(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三中的观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

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

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

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

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易错起源1、中国古代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例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的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争雄优势、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易错起源2、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的改革

例2、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2: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3: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

…(1880年)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2、3,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

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改革的不同特点

1.俄国1861年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以沙皇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继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改革后,步履艰难,矛盾重重.

2.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力量的改革派进行的武装倒幕运动.是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

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3.中国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戊戌变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易错起源3、评价改革的原则及规律性认识

例3、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

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评价改革的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1.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

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军事

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秦国争霸过程中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思想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3)据材料三,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民风有何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商鞅变法历史影响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在冯太后的培养下,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他即位后)……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丈物,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肃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拓跋部游牧于北方山西、内蒙一带,趁势北方战乱而崛起。

……孝文帝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

……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

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二,依据材料概括北魏政权如何实现封建化?

(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3.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西方纪传体之父普鲁塔克的著作里,记载了古希腊时代和斯巴达城邦的一位改革者——吕库古(Lycurgus),他制定的法律给斯巴达带来了长期的稳定和强盛。

材料在吕库古之前,斯巴达内政摇摆不定,时而依附国王,倾向僭主政治;时而随和大众,拥护民主政体。

他选择二十八名六十岁以上的有声望的人组成了元老院,作为国家这条船上的一种压舱物,需要抑制民主政体时,元老总是站在国王一边;相反,要反对僭主政治的侵凌时,他们又总是支援人民的行动。

他说服了同胞将所有的土地变成了一整块,让每个斯巴达人拥有完全相同数量的土地和奴隶,而斯巴达公民本身完全脱离劳动,他认为完全平等的共同拥有城邦的财富,人就只能单凭美德去赢取超越别人的功名。

他还取消了所有的金银货币,规定只准使用铁币,由于铁币易坏且币值极小,偷窃从斯巴达消失了;因为没有金银货币,外国商旅就不再将货物运入斯巴达的港口;外国的学者也不再涉足斯巴达的土地来宣传哲学和诡辩;再没有神汉、妓女、艺人。

于是,奢侈的土壤就这么被去除了。

吕库古还要公民共进三餐,饮用同样的、指定的食物,使公民们觉得自己的基本生活都不能脱离集体。

他让斯巴达的母亲们教育幼儿知足常乐、不挑食、不怕黑,孩子一长到七岁,就按照吕库古的命令全部由国家收养,编入军队。

在这里没有其他城邦少年们习惯的舞蹈、音乐、哲学,他们只遵从划一的纪律,接受拳击、短剑、矛盾、队列训练,因而渐渐地习惯了彼此一道的服从。

读书识字仅学到够用而已。

其它一切训练都在于使公民学会服从命令和能征惯战。

在吕库古之后五百年的时间里,斯巴达人一直奉行着他所制定的法律,成为了当时希腊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大城邦。

其最著名的名言是:

“斯巴达人从来不问敌人的数量,只问敌人的方向”。

——摘编自普鲁塔克《名人传》

请回答:

(1)概括吕库古改革的主要内容。

(2)斯巴达和雅典,在希腊古典时代一直是为人们所称道的强大城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各自强大的原因。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慈禧太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能够将清王朝从濒临灭亡的局面中挽救起来。

而废除科举制度只是其中最激进的一项。

有些措施,如禁止鸦片等措施,收效较大;但从总体上来讲,清朝的局面已经完全是每况愈下,难以救治了。

——摘自《中国文明史》

材料二清朝的新政,服务于上流阶层设施,反映了他们的利益。

但是,新政带来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首先影响了绝大多数人民。

新政的后遗症是:

普遍的不满,报纸的抱怨和最后的暴力抵制。

——摘自《改良与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末改革的主要目的和特点。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改革的影响。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经济发展,与赋税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顺治和康熙时,编订《赋役全书》,改进纳税制度。

康熙五十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固定丁税,稳定了全国的丁税负担。

雍正元年,制定摊丁入亩政策,将丁税平均分摊于地亩之内,变成了单一的土地税。

——戴逸《清史》

材料二改革3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农村经济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速发展。

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李文《当代中国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清初赋税政策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特点。

与材料一相比较,两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有何不同?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

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

姻登记等。

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

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

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里根在他任期(1981~1989)的开始阶段……国家正面临着一场“经济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日益迫近这场灾难的主要标志就是预算赤字估计要扩大,利息率暴涨和通货膨胀的再度加速。

……竞选运动已经把里根方案的基本内容展示如下:

1.大幅度减税。

个人所得税每年削减10%,共削减3年。

此外,大幅度降低企业投资所得税。

2.大力压缩计划中的非国防开支。

3.减缓和稳定货币增长速度,促使通货膨胀下降。

4.大大减少政府管制。

还有两条没有包括在里根经济政策通常的四根支柱之内,但是,它们是方案的重要部分或制约因素:

5.大力扩充国防开支。

6.在几年内,使联邦预算达到平衡。

——《美国总统经济史》

材料二在这场危机中,政府不是解决方案,政府就是问题所在。

——第40任美国总统里根(1981~198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方案”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里根对经济危机认识的依据。

 

1.答案

(1)奖励军功,对杀敌立功者重奖。

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3)功利之风盛行。

使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形成重利轻义,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容易导致暴政。

2.答案

(1)效仿礼乐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改汉姓,穿汉服);实行均田制,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推崇儒学。

(2)立足点的不同:

材料一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

原因: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

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理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

3.答案

(1)范仲淹:

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

主张考诗赋;王安石:

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

主张考经义,论、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