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57172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docx

必修三课时作业过秦论10

课时作业(十)

[基础演练]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囊括(nánɡ) 膏腴(yú) 逡巡(qūn) 钩戟长铩(shā)

B.遗镞(zú) 氓隶(mánɡ) 墨翟(dí) 鞭笞天下(chī)

C.藩篱(fān) 谪戍(zhé) 蒙恬(tiǎn) 崤函为宫(xiáo)

D.黔首(qián) 锋镝(dí) 隳城(huǐ) 度长絜大(xié)

[解析] B.“氓”应读“ménɡ”;C.“恬”应读“tián”;D.“隳”应读“huī”。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约从离衡 追亡逐北 因利乘便

B.俯首系颈 斩木为兵 揭杆为旗

C.翁牖绳枢 比权量力 流血漂橹

D.亡矢遗族 深谋远虑 云集响映

[解析] B.“杆”应为“竿”;C.“翁”应为“瓮”;D.“族”应为“镞”,“映”应为“应”。

[答案] A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赢粮而景从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D.振长策而御宇内

[解析] A.“景”通“影”;B.“从”通“纵”;C.“有”通“又”。

[答案] D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遗策 因:

由于

膏腴之地 膏腴:

肥沃

B.亡矢遗镞 亡:

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弱点、毛病

C.瓮牖绳枢 牖:

窗户

据崤函之固 固:

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 履:

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 致:

招纳

[解析] 因:

沿袭。

[答案] A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遗策:

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 因:

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相与:

互相援助

奋六世之余烈 余烈:

余威

C.追亡逐北 北:

溃败的军队

揭竿为旗 揭:

揭开

D.将数百之众 将:

率领

金城千里 金城:

坚固的城

[解析] A.因利乘便(凭借);C.揭竿为旗(举、举起);D.金城千里(坚固的城池)。

[答案] 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宽厚而爱人

B.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教王、庄襄王

C.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吞二周而亡诸侯

D.从散约败

合从缔交

[解析] A.吝惜,舍不得/爱,爱怜;B.邀请/延长;C.溃败的军队/消灭。

[答案] D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赢粮而景从 天下云集响应

B.却匈奴七百余里 序八州而朝同列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外连衡而斗诸侯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

[解析] D.斗,使争斗,使动用法;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A.景,像影子一样;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B.却,使退却;朝,使朝见,都是使动用法。

C.瓮,用瓮做;绳,用绳系;帝王,称帝,称王,都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 D

8.对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③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④追亡逐北

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⑥履至尊而制六合

⑦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⑧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A.①⑤⑥/②③/④⑦/⑧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①⑤/②③⑧/④/⑥/⑦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解析] 名词状作语/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C

9.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解析] A、B、C三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D项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答案] D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⑧而迁徙之徒也

A.①②③/⑤⑦⑧/④⑥B.①③④/⑤⑦/②⑥⑧

C.①②⑤⑧/③⑦/④/⑥D.①②④/③⑥⑧/⑤⑦

[解析] ①②⑤⑧为结构助词,译为“的”;③⑦为人称代词;④为指示代词,译为“这”;⑥为动词,到,去。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1~15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

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吞二周而亡诸侯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B.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①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解析] B项“利”意思均为“锋利”;A项“亡”分别为使……灭亡,逃亡的军队;C项“度”分别为量,法令制度;D项“固”分别为坚固的地势,顽固。

[答案] B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B.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D.①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 D项“于”均有“比”之意;A项“以为”分别为“以之为”,认为;B项“乃”分别为于是,才;C项“以”分别为表目的的连词,译为“来”,介词,把。

[答案] D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秦王“仁义不施”的一组是(  )

①奋六世之余烈

②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③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④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⑤隳名城,杀豪杰

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⑤⑥D.③④⑥

[解析] ①③④没表现出来。

[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秦始皇消灭了六国之后,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从此转入“守”势,其主要的“守”策有愚民、弱民、防民。

B.第二段重点写陈涉起义。

陈涉虽然地位低下,才智不足;起义队伍也人数不多,武器简陋。

然而“天下云集响应”,可见秦王朝民心丧尽。

C.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法阐述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着重将陈涉起义的劣势与秦王朝的优势进行对比,揭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D.这三段文字讲究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带有赋的特点;散句的运用又使行文富于变化,不显单调。

[解析] “揭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不对。

[答案] C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优秀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2)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地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

(3)一个戍卒发动起义就毁掉了天子的七庙,自己(的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16.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_____,威振四海。

(2)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

(3)试使山东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3)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

‘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

‘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

‘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

慰问,安慰

B.徯我后,后来其苏 徯:

等待

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 固:

通“故”,所以

D.反其旄倪 倪:

小孩

[解析] “固”应为“本来”的意思。

[答案] C

2.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

[解析] 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答案] A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解析] 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答案] A

4.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

[参考译文]

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

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

宣王说:

“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

“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

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

《尚书》上说:

‘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

’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

‘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

’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

(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

百姓非常高兴。

《尚书》上(又)说:

‘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

’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

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

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

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5.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

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属于主体变化类的重组,它要求变化句子的陈述对象。

原句子的陈述对象为“孟子”,重组后的第一个分句必须是“中国知识分子……呐喊”,其他分句可以灵活安排。

[答案]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来的,而孟子也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6.阅读下面的报道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据报道,由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近日在北京启动。

该工程将吸收孔予、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

(1)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评此则报道(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近日在北京启动。

(2)孝子工程虽然有促进青少年道德培养的良好初衷,但是用工程来促进道德的行为则会破坏人发自内心的道德感,无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那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陶冶的作用。

[写作借鉴]

角度1:

思想

仁者无敌:

举起反秦义旗的陈胜,是一个被判苦役的人。

他出身低微,缺乏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

他的士兵都是“疲弊之卒”,他的武器也不过是些截断的木棒。

但当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却应者云集,广大人民“赢粮而景从”,轻而易举地击破了“九国之师”的秦国。

强大的秦国却败于这些因有罪而被征发的“谪戍之众”,原因令人深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强大统一的秦帝国对人民施行的暴虐统治使它从强盛的顶峰,瞬间跌入灭亡的谷底,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强烈的对比。

秦朝覆亡的事实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什么叫“仁者无敌”。

[运用方向] “仁爱”“以民为本”“居安思危”“勿以出身论成败”等。

角度2:

人物

胸怀天下的贾谊:

贾谊的《过秦论》从秦的强大写到最后的破灭,说明了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要把实施“仁政”放在第一位。

一介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是因为他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胸怀大志的情怀是无法将天下百姓和他所效力的国家装在心中的。

[运用方向] “责任”“胸怀天下”等。

[运用示例](对应角度1)

天下已定,百废待兴,亟须休养生息。

但秦始皇不仅不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用对付敌人的那一套来对付人民。

繁刑严诛,赋敛无度,民无以堪,所以陈涉揭竿而起,并一举而灭之。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需要的却是仁义。

何谓仁义?

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

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

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

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美文欣赏]

评始皇

乔延锐

关于始皇,历代文人墨客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述,从“关河空锁祖龙居”到“祖龙居何处,金棺葬寒灰”,从“坑灰未冷山东乱”到“世人惟拜汉之陵”……直到现代闻一多《长城下之哀歌》,无一不对他极尽挖苦和嘲讽。

死者已矣,那双挥斥时空的巨手,已不能再粉碎后世这些大胆的冒犯者。

然而对于始皇帝,我却有着自己的评价。

秦始皇是一个成功的霸者,然而他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王者。

灭六国,有人说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当时的形势与罗马帝国解体时的欧洲何其相似,而欧洲为什么没有“顺应历史”的统一呢?

可见,一统天下,没有一种霸者的气概,是不可能实现的。

想象一下分裂成数百个小国的中原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吧,恐怕,千年征战所流的血,得以太平洋来计算吧。

书同文,车同轨,没有一种霸者之气,不以一种雷霆般的力量运用整个国家机器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只要看看当今世界多达千种的语言文字,看看山西省内的窄轨铁路,那些历史的必然论者就可以免开尊口了。

后世骚客们写着由秦篆演化而来的文字,满中国溜达着咏怀古迹,嘲讽秦始皇时,大概没有想到这一点吧?

筑长城,“你何曾挡住了匈奴、吐蕃”?

闻一多先生看到了长城的不足,但他难道没有想到过,若没有长城,北方民族侵略中原的次数会成倍增多?

中原百姓会有多少人惨遭屠戮?

这一事实在人们心中怎么总比不上孟姜女的几把辛酸泪?

没有始皇的豪霸之气,长城有可能出现于世吗?

这个总不是什么历史的必然吧?

总之,中国的历史绝对缺不了秦始皇这个隐透着青铜光辉的人物,他作为一个成功的霸者,以一种扭转乾坤的力量影响着整部中国史,在长长的历史画卷中涂抹了重重的一笔亮色。

这样的一个人物为什么不是一个合格的王者呢?

不是因为焚书坑儒,不是因为劳民伤财,修筑阿房宫、骊山陵,而是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全体人民的痛苦之上,为了一句“嬴政死而地分”而用了二万五千个俘虏的鲜血染红五十里黄河,为了陨星上的一句骂他的话,杀光了方圆十里之内的百姓,这些行为让“千古一帝”四个字染上了血腥,而修长城,也因为大大超出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百姓的承受力而令天下苍生怨声载道。

治国不能只靠力量,这是万古不灭的真理。

静静地躺在骊山千尺黄土之下的始皇帝,面对着无数后人对他的各种各样的评价,不知又有何感想。

(有删改)

[赏析] 这是一篇气势磅礴的小论文,文章开始一口气从“灭六国”“书同文”“筑长城”等方面对始皇之功大加赞美,认为始皇是“一个成功的霸者”“以一种扭转乾坤的力量影响着整部中国史”。

但作者并没有忽略始皇速亡的原因,用高度精练的笔墨写出了始皇的残暴,得出“治国不能只靠力量”的真理。

从写法上看,本文借鉴了《过秦论》铺陈的手法,在结尾点明主旨,深得赋体文之妙。

[课后答案]

第一题

[答案] 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

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法证明其论点的正确。

有两方面的比较,一是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因此,秦亡不是国家变小变弱了。

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

昔日作为诸侯国的秦,与拥有“十倍之地,百万之众”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胜利;取得天下之后,与陈涉这不能与九国“同年而语”的氓隶之人较量的结果是失败!

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如何评价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有无局限性?

我们可根据自己的积累评说。

如,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

贾谊所说的“仁义”的内容有无局限性等等。

第二题

[答案] 1.作者写秦孝公独占天下、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绩,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作对比。

2.作者极言陈涉的弱小、低微,是为了告诉我们:

一个国家疆域广,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

为什么“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呢?

经过对比后,更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三题

[答案] 1.拥雍州之地(拥、据,近义)

2.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包举、囊括、并吞、席卷,近义。

宇内、四海、八荒、天下,近义)

3.西举巴、蜀(举、取,近义)

4.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徒、伦、属,近义)

5.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义)

6.因遗策(因、蒙,近义)

7.将数百之众(将率,近义)

8.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人、徒、子,近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