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5778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对外开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1)目的:

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概况:

有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概况: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作用:

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带动了内地开发。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1)目的: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2)特点:

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3)意义:

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时间:

1990年。

(2)目的:

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意义:

①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②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开放格局的形成

(1)表现:

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概念阐释] 经济特区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经济特区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轻巧识记] 改革开放

[名师点拨]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经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是指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

(5)“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多种开放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6)“宽领域”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1.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

贵的经验。

2.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

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

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经济特区的设立

[材料一] 因为绝大部分海外华侨都是来自广东和福建省的,所以两省被认为是吸引海外华侨投资者的最理想的地点。

——柯林·麦克拉斯等著《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中国最早设置的经济特区有哪些?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选择在此处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教你读史]

挖掘隐含信息:

一是海外华侨大多数来自闽粤地区;二是闽粤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提示] 最早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原因:

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打破封闭状态,以经济特区为窗口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条件优越:

如位于东南沿海,隶属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便于吸引外资;资源比较丰富;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权力中心,环境相对宽松、干扰少,有利于改革试验。

[材料二] 1984年初,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等经济特区,他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2)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建有什么意义?

[教你读史]

注意解读“窗口”的含义。

[提示]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经济特区的特殊性

(1)经济结构:

特区的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外商投资经济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

(2)经济体制: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优惠政策:

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企业的所得税率按优惠政策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

 

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特点

[材料一]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教你读史]

材料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对外开放的地点和范围,体现了对外开放过程特点。

[提示] 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摘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2)分析材料二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你读史]

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体现了对外开放的成果。

[提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全方位:

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2)多层次:

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

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一、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同时通过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角度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二、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近代对外开放

现代对外开放

背景

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

内容

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

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性质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题组一 经济特区的创办

1.《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老人在一九七九年“画了一个圈”是指(  )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

D.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解析:

选A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歌词所反映的内容是邓小平决定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对外开放积累经验,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2.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这五个经济特区(  )

A.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享有高度自治权

C.率先实行国有企业改革D.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解析:

选D 五个经济特区“特”在特殊的经济政策。

题组二 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浦东新区

3.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解析:

选C 材料中的“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开放沿海城市的阶段。

4.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开发开放(  )

A.深圳  B.浦东

C.厦门D.海南

 

解析:

选B 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项符合题意。

5.过去上海有句谚语: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种情形在浦东开发后得到彻底改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浦东的崛起主要得益

(  )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C.改革开放政策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

选C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实行对外开放是当今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设立(  )

A.沿海开放城市B.经济特区

C.沿海经济开放区D.特别行政区

解析:

选B 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是: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故选B项。

2.邓小平指出:

“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  )

A.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

B.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C.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

解析:

选B “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可见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故B项正确。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是(  )

①靠近港澳,华侨多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资源比较丰富 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D 第一批经济特区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

这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靠近沿海,交通便利;并且中央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③资源比较丰富不符合当地事实。

4.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

“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

选C 材料内容表述的是中国在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的相关内容。

广东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早于材料内容的时间,所以排除B项。

A、D两项都是对内改革的内容,不是对外开放的内容,所以排除A、D两项。

5.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厦漳泉三角地区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

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D.经济技术开发区

解析:

选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厦漳泉三角地区属于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沿海经济开放区。

6.被海内外人士誉为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经济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

A.深圳特区B.海南特区

C.港澳特别行政区D.上海浦东

解析:

选D 从时间上来看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上海浦东开发是在20世纪90年代。

7.下列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的设立使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加快了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C.严格限制外资企业对内投资

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解析:

选C 解题时紧扣“不正确”,而C项表述不合史实,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发展自己,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还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故选C项。

8.《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

“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

选C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时间信息“1971年”“30年后”即2001年,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是什么?

(6分)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片,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指出图3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6分)

解析:

(1)问,注意结合材料一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内容和立足点同样从材料中概括。

(2)问第一小问,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就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第二小问,关键是对“经济运行环境”的理解,充分利用图片中所提示的年代进行解答。

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中的数据变化,可以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答案:

(1)原因:

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

内容:

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

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2)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

最大优势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3)特点:

中国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并长期呈现出超的态势;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