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66776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docx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

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

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

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

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

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考纲

政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

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

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

【总体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

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

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

(1)土地制度: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

①神农传说:

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②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

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青铜制造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

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第二阶段: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阶段特征】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考试重点:

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孔子、小农经济。

【具体史实】

1、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

(1)农业:

①土地制度:

实行井田制:

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分封,“公田”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集体劳作:

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

②品种:

“五谷”已种植: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③生产工具: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珍贵稀少,仍以木制耒耜为主。

④生产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2)手工业:

①冶铸:

青铜铸造繁荣,“青铜时代”;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②丝织:

商代已有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③瓷器:

商朝烧出原始瓷器。

④经营模式:

西周时期,官府统一管理经营手工业工匠集中、职业世袭。

(3)商业: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均有城市与市场;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将工商业者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其提供衣食,驱使其为政府服务,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2、政治:

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西周:

①实行分封制(目的、内容、对象、义务、权利、特点、影响、与宗法制的联系与区别)。

②实行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影响、与分封制的联系与区别)。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3、文化:

①文字:

成熟文字的出现——商代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铭文又称“钟鼎文”);

②文学:

诗歌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阶层生活代表作《诗经》

③教育:

西周:

“学在官府”

第三阶段: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

【阶段特征】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大动荡的时期。

【具体特征】

1、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经济: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4、教育: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具体史实】

1、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

(1)农业:

生产力大幅提高,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铁农具)的出现及推广

②土地制度: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过程:

A.“公田”抛荒;B.“私田”逐步成为私有土地,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C.春秋各国税制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D.战国大举变法。

秦前356、350年商鞅两次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军功”“奖励耕织”),从法律上彻底废除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分类:

多种土地私有制:

①君主:

私有土地由宫廷掌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地主:

私有土地来源多种,“公田”转化,奖励赏赐,买卖土地;后来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主要来源;土地经营出现租佃方式。

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水利:

春秋的芍陂,战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④经营方式:

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特点、影响)

(2)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①西周晚期:

已有铁器;②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钢剑;③战国:

铁器广泛使用。

(3)商业:

①商业发展概貌:

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市井、商业都会形成。

②城市:

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都是重要商业城市。

但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市场规模不大。

(4)经济政策:

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

2、政治: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

(2)诸侯国相争变法:

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背景、措施、影响)

商鞅变法[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4)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5)秦孝公求贤若渴,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

(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

(4)改革旧俗。

3.作用: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为奏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4.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4)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选官制度:

从世官制到军功爵制。

3、思想文化:

(1)思想: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背景、派别及主张、意义)。

(2)科技:

战国时的指南仪器“司南”。

(3)文学:

现实主义源头——《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浪漫主义源头——屈原创立新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离骚》;诸子散文:

孟子辩论见长(刚柔相济);庄子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秋水》《逍遥游》)。

(4)绘画:

由萌芽走向成熟,盛行帛画、壁画《龙凤图》《驭龙图》

(5)教育:

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

(6)汉字:

主要是大篆。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22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考纲

政治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

文化

1、儒学的兴起2、古代科技成就3、古代艺术4、古代文学时代特色

【考试重点】秦汉确立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开创,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具体特征】

1、政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巩固;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宰。

2、经济: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①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②经济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

3、文化:

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并对后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具体史实】

一、秦朝

1、经济:

①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重视交通道路网的建设。

②商业: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

2、政治:

(1)前221年,秦朝灭六国,统一中国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3)暴政:

法律严苛:

颁布秦律(这是第一部通行全国的法律,以严刑峻法为特征,体现了皇帝的专制意志);赋税沉重;大兴工程;严刑峻法;文化专制。

3、思想:

(1)崇尚法家思想

(2)焚书坑儒(评价):

①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作用;②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4、文化:

(1)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得到推广。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一)主要活动与贡献

1.兼并六国:

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等方略。

于公元前221年。

先后灭掉六国。

2.巩固统一:

(1)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3)南服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4)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交流。

(5)统一度量衡。

(6)修筑以成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7)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二)历史评价

1.功:

(1)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派兵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等。

2.过:

(1)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地灾难。

(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汉朝

1、经济:

小农经济发展

(1)农业:

①政策: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②耕作方式: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水利:

白渠、漕渠、龙首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④土地制度:

三种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土地兼并不断。

东汉时,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田庄。

(2)手工业:

①纺织业:

开通丝绸之路,远销欧亚,中国被称为丝国。

②陶瓷业: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

①政策: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时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②市场的发展:

坊市分开,设令、长严格管理;

③城市的发展:

汉朝与匈奴在边境上经常进行“互市”;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突出,但兼有经济职能。

④对外贸易:

西汉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2、政治:

“汉承秦制”,调整巩固(表现):

(1)中央官制:

“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形成中外朝制。

东汉出现尚书台。

(2)地方制度:

汉初郡国并行,封国逐渐威胁着中央(结果:

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解决: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3)监察制度:

地方推行刺史制度。

(4)选官制度:

①察举制:

举孝、廉②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3、思想:

①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使经济得到恢复②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举措: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来维护政治统一;②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③提倡“三纲五常”用来维护统治秩序。

影响:

儒学成为此后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光大了儒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4、文化:

(1)科技:

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艺术:

楷书形成。

(3)文学:

汉赋

(4)绘画:

门类的丰富:

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

(5)宗教:

西汉末年,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东汉白马驮经,洛阳建白马寺;东汉时期,本土道教兴起。

(7)教育:

太学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具体特征】

1、政治:

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政权更替频繁;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

九品中正制;

2、经济: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3、思想: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4、文化: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5、民族关系:

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其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节《宋明理学》、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具体史实】

1.政治:

①封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大融合②逐步形成三省体制;③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2)孝文帝学习汉文化。

(3)阶级矛盾尖锐。

(4)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3.2.内容:

4.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5.3.评价

6.

(1)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7.

(2)作用:

①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封建化。

③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2.经济:

(1)农业:

①土地制度:

按人口分配土地的的均田制②灌溉:

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③江南经济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手工业:

①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②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3)商业:

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

3.思想文化:

①思想:

佛教和道教广为流传;“三教并行”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士人群体的形成

②绘画:

士大夫画家活跃,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

提出“以形写神”理论,擅长画人物(《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③书法:

进入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三大书体臻于成熟;出现王羲之(《兰亭序》“第一行书”)、王献之等书法家。

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考纲

政治

1、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

文化

1、宋明理学2、古代科技成就3、古代艺术、文学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四《唐太宗》

【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文化辉煌灿烂,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具体特征】

1、政治:

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

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

3、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4、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5、对外关系:

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具体史实】

1、政治:

⑴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职能分工、评价、与西方三权分立的对比)。

安史之乱后地方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

⑶选官制度:

采用科举制(标准、发展沿革、影响);⑷谏议制度:

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

2、经济:

(1)农业:

①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②耕作工具:

曲辕犁出现(标志着传统步犁技术的成熟)。

③水利灌溉:

筒车;大运河。

④土地和赋役制度:

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

(2)手工业:

①纺织业:

出现缂丝技艺,“通经断纬”;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②陶瓷业:

唐三彩(陶制品),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开通海上丝路,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商业:

①城市繁荣:

长安、洛阳、益州、扬州②市场发展:

“市”“坊”分开,设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但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

③对外贸易:

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3、文化:

⑴思想:

三教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⑵科技:

①印刷:

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②炼丹家发明火药,最早见于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唐末应用于军事。

⑶文学:

诗歌鼎盛时期。

⑷书法:

①狂放不羁的草书:

张旭、怀素,后世誉为“颠张狂素”;②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后世誉“颜筋柳骨”;③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⑸绘画: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的风格,隋朝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吴道子被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

⑹教育:

科举制度推行;

⑺音乐舞蹈:

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梨园”。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贞观之治:

①政治方面:

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②经济方面:

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思想。

③文化方面: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武力征服东突厥和西突厥。

③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

④册封东突厥世袭都督、刺史宫职且其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

⑤接受松赞干布求亲,派文成公主入藏。

(3)开放的对外政策:

设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等。

2.历史评价

(1)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元时期(960~1368年):

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

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具体特征】

1、政治: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

2、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