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控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069027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8页
医院感染控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控制.ppt

《医院感染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控制.ppt(10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院感染控制.ppt

医院感染控制,黑龙江省红兴隆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郭新阳,当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当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院管理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感染性疾病正在医院内外发生新的变换。

由于新的诊疗技术和基础疾病造成住院病人的免疫力缺损。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加以及耐药菌在医院的传播,使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控制医院感染难度不断增加,对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和专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队感染性疾病包括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医院是病人的集散地,具备疾病传播的三要素。

各类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构成疾病传染源:

各种诊疗活动如针刺、输血、侵入性诊疗操作成为医院特有的传播途径;化疗、免疫抑制治疗、外科手术等都会导致病人抵抗力低下,使之成为某些疾病的的易感人群。

因此,医院既是诊治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场所,又是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集中的场所。

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医疗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确保医疗安全、防范医疗事故和保障广大病人及医务人员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国家卫生部已将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列为考核医疗质量及评审医院等级的重要指标。

各医学高等院校也已将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知识列为医学生必修课目之一。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加强组织领导,医院感染的控制策略3加强组织领导,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感染控制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内容,医院感染控制介绍医院感染控制基本知识医院内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医院感染控制法律法规,责任重于泰山细节决定成败,事例,北京某三级综合医院1997年213例死亡病例进行系统性的回顾性调查:

43.2%的死亡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因医院感染直接导致死亡的占7.0%。

1998年4-5月某市医院严重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接受手术的292人中发生龟型结核分枝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166例,切口感染率56.85%-戊二醛配置使用不当造成.,宿州眼球事件2005年12月11日,宿州市立医院眼科为10名患者做白内障手术。

结果10名患者均出现情况,其中9人的单眼眼球摘除。

病人的安全,医疗失误,国际上医院感染发展历史,1846年美国外科手术场景。

无消毒剂,无手术衣。

死亡率极高。

国际上医院感染发展历史,1、19世纪早期辛普森利用基本监测方法发现截肢后感染病死率随医院大小而异;2、19世纪中期Semmelweis对产褥热的研究,奠定了现代感染监测的基础;石灰粉洗手减少由医生接生发生的产褥感染率;3、19世纪中期南丁格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采取隔离、病房通风、洗手、戴手套等措施使前线医院伤员死亡率从42%下降2.7%,为医学界重大突破。

4、多年后英国利斯特首先阐明了细菌和感染间关系;并提出消毒概念;灭菌技术开始在医院发展;,国际上医院感染发展历史,9、1974年美国建立NNIS,2000年315所医院参加;10、1976年医院感染监测效果评价研究(SENIC);认识到医院感染可以降低1/3,该工作有力推动了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发展和深入;11、1986年提出全面综合性监测基础上开展目标性监测;12、20世纪90年代制定并修订各种感染控制程序的指南,促进了感染控制程序的执行。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发展史,我国感染控制年会主题,2005年,我国感染监控当务之急:

做正确的事;2006年,医院感染过程监控比结果监控更重要;2007年,医院感染控制你我同参与;2008年,让观念变成行动。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发展史,医院感染经济学,延长住院时间,WHO200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住院时间延长8.2日;产科手术延长3日;普通外科手术延长9.9日;矫形外科手术延长19.8日;Jarvis,2000泌尿系统感染延长14天;外科手术感染延长78天;医源性肺炎延长730天;李华茵,2002VAP延长住院时间31天,每例增加医疗费18368.1元;,我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事件回放】今年9月3日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9名新生儿相继出现发热、心率加快、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中8名新生儿于9月5日至15日期间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相继死亡,1名新生儿经医院治疗好转。

卫生部于9月23日接到该事件的举报信息,此后展开调查。

【深度分析】卫生部和省级专家组调查认为:

该事件为医院感染所致,是一起严重医院感染事件。

调查中发现该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医院管理工作松懈,医疗安全意识不强;二是忽视医院感染管理,未尽感染防控职责;三是缺失医院感染监测,瞒报医院感染事件,医院新生儿科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起感染和死亡病例,医院未予报告,存在瞒报重大医院感染事件的事实;四是感染防控工作薄弱,诸多环节存在隐患。

【新闻延伸】1、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和主管副院长的职务;2、免去医院医务部、护理部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务;3、免去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护士长的职务;4、交大一附院补偿每位死亡患儿家属18万元,并退已经缴纳的医疗费用。

西安八位新生儿死亡制度漏洞之殇?

我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众所周知,我国是乙型肝炎大国,约有1亿2千万乙肝病毒携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形势也同样令人担忧,我国辽宁省发现的第一例艾滋病病人,就是因为在非洲工作期间接受口腔治疗时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据国家权威部门调查,乙肝患者口腔内血液与唾液里的HBsAg阳性率为58.4%。

医院口腔科器械乙肝病毒污染率为5%-30%,其中城镇牙科诊所器械HBsAg阳性率37%,农村诊所牙科器械HBsAg阳性率62%。

参考文献:

济宁市卫生局副局长刘兆民在全市医院感染控制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师资培训班上的讲话(2007年11月20日),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医患情况:

暴露机会增多,病人带入,“筛选”,预防与治疗的投入比约为1:

61:

12,医院环境:

各种“超级病原”大聚会,日常医疗:

提供传播机会,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AMajorSSIisaCatastrophe!

SSI影响因素,医院感染的控制策略1不断更新观念,98年深圳妇儿医院手术切口分枝杆菌感染暴发事件开庭:

46人索赔两千多万!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控制策略1不断更新观念,03年SARS过后,国家紧急出台政策,不受理有关SARS的医疗纠纷。

医院该准备多少赔偿金?

典型案例:

黑龙江某医院在临床应急用血中,明知本单位不具备检测艾滋病毒抗体条件,仍纵容私自采用非法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血液,致使19名农场职工因接受输血而感染艾滋病,1人死亡,患者索赔金额高达3000余万元。

典型案例:

1、SARS造成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2、湖北省某医院误诊,致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流行长达86天,使68名病人被感染(感染率74.73)、42人死亡(病死率61.77)。

病人的安全,细菌没有脚它的传播依赖于您,病人的安全,病人安全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859年南丁格尔就曾经说过“医院首先须具备的条件就是不伤害生病的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Firstdonoharm,病人的安全,2001年,IOM发表的报告指出医疗系统六大主要改进的目标:

1,安全2,有效3,以病人为中心4,即时5,效率6,公平跨越质量的鸿沟:

21世纪的新健康系统,IOM(2001),医院感染控制基本知识,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诊断,医院感染的诊断,诊断医院感染要依据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

入院48小时以后;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

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徒灶)或在原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

(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

如疱疹性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诊断,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

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来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

发热(38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体等上呼吸道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说明:

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手术部位,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天内临床表现:

具备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由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褥疮感染,包括:

褥疮浅表部和深部组织感染。

临床诊断:

褥疮局部红、压痛或褥疮边缘肿胀,并有脓性分泌物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分泌物培养阳性,医院感染如何上报,医疗机构调查证实以下情形时,于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报告,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因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以上三种情况为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应逐级上报卫生部。

不得瞒报、缓报、迟报。

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小时内报到卫生部,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一)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二)发生特殊的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监测,以目标监测为主,针对医院感染病例、医院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耐药菌株等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指导实施。

做好重点部门的空气质量监测和督查(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层流病房、层流手术间、负压病房等)。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监督对购人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加强重点科室的监测与控制,推行精细化管理包括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口腔科、输血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营养室、洗衣房等,手术室和消毒供应室,手术感染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指术中的接触传播和空气浮游菌通过各种途径降落于手术创面而引起的感染。

手术室的合理布局及功能区域的划分,保证手术设备、医疗器具、术者穿戴用具、接送病人车辆、室内空气的洁净度,以及做好无菌操作、皮肤消毒、麻醉处理和正确使用抗生素。

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预防和控制医院院感染的要求。

重症监护室,ICU的特殊环境、收治的特殊对象和经常采用的特殊诊疗操作,构成医院感染的众多危险因素。

其中只有环境因素和诊疗操作中易于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可以干预。

内镜室严格落实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范口腔科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血液透析室临床检验科及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合理布局,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医院的建筑设计、布局、重点科室建设及改扩建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合理布局。

医院建筑应当符合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严格掌握人流、物流、水流、气流的流向是否合理,医疗废物及污水处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消毒与隔离,法律依据消毒管理办法,什么是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清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什么是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消毒产品:

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含生物指示卡、化学指示卡和灭菌物品包装物)、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根据灭菌要求对医院器材物品的分类,高危险度器材物品穿过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与破损的组织、皮肤或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中危险度器材仅与皮肤(破损)、粘膜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

低危险度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隔离的概念,将处于传染期的病人,可疑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同其他人分开,或将感染者置于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下。

以类目为特点的隔离系统(A系统),严格隔离为预防高度传染性及只致命性强毒力病原体感染而设计的隔离接触隔离呼吸道隔离结核病隔离肠道隔离引流物-分泌物隔离血液-体液隔离,院内隔离预防和个人防护措施,院内隔离预防基础,院内传染的三大要素:

CDC,感染传播,5种主要传播途径,直接,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共同媒介物传播,病媒传播,接触传播,医院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直接接触:

体表与体表直接的接触,感染或携带者,易感宿主,病原体通过身体接触传播,间接接触:

易感宿主与受污染的物品接触,空气传播,空气传播特点飞沫核5um或含感染性因子尘粒长时间悬浮于空中空气传播的主要疾病结核疑诊或确诊风疹水痘SARS病毒性出血热埃博拉病毒,外源性微生物传播给宿主的方式,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共同媒介传播、生物媒介传播,介入性诊疗器械的传播:

内镜检查、活检、导管技术、机械通气以及手术。

增加了感染的危险性,污染物品或者材料直接进入人体组织或者器官也可引起感染。

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人群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飞沫传播,当感染的病人咳嗽,打喷嚏,讲话或受到如吸痰,支气管镜等操作时,产生的致病菌的飞沫(直径5um),通过空气沉积到宿主的结膜,鼻腔或口腔黏膜。

飞沫无法在空气中长时间停留,只能在1米以内短距离传播,飞沫传播,飞沫传播的主要疾病支原体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风疹新生儿/婴儿链球菌性感染链球菌性肺炎/猩红热,隔离预防,1996-CDC修订了隔离预防指南通过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预防医院传染的目的,隔离预防,标准预防用于处理所有的病人,不管他们的诊断和感染等级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已知或推测病人的感染途径为:

空气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途径飞沫传播途径,标准预防,CDC院内标准隔离预防,CDC标准预防组成洗手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面罩防护服病人护理设备环境控制纺织物职业健康及血液传播病原体病人安置,2002CDC洗手指南不管是否戴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手部受污染后洗手去除手套,病人间接触立即洗手为避免微生物传播至其他病人或环境时应洗手检查同一病人不同部位间应预防交叉感染当手部无明显污染,或常规洗手时,可采用酒精性无水洗手液,洗手,标准预防,无水洗手液理想的配方,酒精:

快速,广谱洗必泰:

广谱,残留活性-持久抗菌活性大量的润肤成分该种配方已在国外广泛接受、认可,国外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

40%左右国内调查结果显示:

更低,有近50%的医护人员在不洗手的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的,洗手合格率也仅有35.6%73.63%,洗手依从性现状,外科洗手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皮肤是手术室当中的主要的微生物污染源,尽管手术人员带着无菌手套,术前还是应该洗手以减少手套破裂而造成的微生物污染,空气5%器械10%医护人员35%病人50%100%,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受污染的物品时戴手套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前戴手套即使检查或治疗同一病人,接触了受污染的物品后仍要更换手套手套使用后立即脱掉,并即洗手不同病人间的接触应更换手套双层手套可以降低暴露风险,标准预防,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面罩防止眼,口,鼻黏膜受到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泼溅,标准预防,个人防护设备,反复使用的物品在另一个病人使用前应消毒或灭菌一次性物品应即刻丢弃体液或血液污染的设备应仔细处理,以减少传染给其他病人或环境,标准防护的基本指南,病人护理设备,除了设备和经常接触的表面,还应常规清洗和消毒表面环境,病床,床栏等纺织物正确运输和处理受污染的纺织物,预防病原体传播及皮肤、黏膜的暴露,标准防护的基本指南,环境处理,职业健康和血液传播病原体预防锐器损伤一次性注射器及锐器应正确处理用吸口器,复苏袋或其它通气设备以代替口对口复苏方法,标准防护的基本指南,医疗废物的管理,根据国务院2003年6月4日公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2003年8月14日公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重视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医院垃圾:

生活垃圾、医疗废物生活垃圾:

使用黑色包装袋盛装。

医疗废物:

使用黄色包装袋盛装。

医疗废物,分类:

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分类收集、运送与暂时储存,使用专用的包装物或容器盛装。

确保无破损、渗漏,放入后不得取出。

不能混装。

不得超过盛装容器容积的3/4,有效封口。

专用运输工具、专人负责运送,交接登记。

暂存站避免暴露,防鼠、防蚊蝇、防蟑螂。

最终达到无害化处理。

分类标识清楚管理有据有序,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1)有无指征用抗菌药物;

(2)选用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为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为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该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或耐药的结果而定,现在我们国家规定药敏试验检出率应达到70以上。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各种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代动力学,不同的临床适应症给药。

4、应该根据患者综合病情、病原菌种类等及抗菌药物的特点,制定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原则,1、要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物,临床上无指征,不能应用抗生素。

2、抗菌药物应用必须具有明确的适应症。

3、轻症患者可接受口服给药的,不采用静脉或肌肉给药,重症感染者初始治疗可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后能口服及早转为口服,用一线药物能控制的感染不能用二药物。

4、抗菌药物应用疗程,一般至体温正常,症状恢复正常后72-96h,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化脓性脑膜炎、伤寒、骨髓炎、深部真菌感染。

结核病需要较长时间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5、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能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有指征联合用药:

A、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痒菌混合感染。

B、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菌感染。

如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

C、病原学尚不明确且有合并症的严重感染。

D、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难治性感染,如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

6、抗菌药物更换一般要观察72h,重症观察48h。

7、下列情况可直接用二代,三代药物,但若药敏结果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应改为第一线药物。

病情严重者:

(1)外科疾病引起的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

(2)心脏手术后感染(3)脏器穿孔(4)多发性创伤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6)心脏复苏后感染或器官移植感染,8、头孢三、四代、拉氧头孢、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应用指征:

(1)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证实对其它药物耐药,唯对上述药物敏感者。

(2)原因未明且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如脏器穿透伤,感染性休克等。

9、万古霉素应用指征:

(1)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的肠球菌,PRP、多重耐药性革兰了性菌感染。

(2)用甲硝唑治疗失败或严重的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为膜性肠炎)(3)预防外科及人工置入物可能可较高发生率的MRSA感染。

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生素原则,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不能用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拉氧头孢及万古霉素、作为预防用药(多重耐药的肠球菌所致细菌性心内膜炎、骨髓炎除外)。

2、外科手术用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感染情况不同给药。

清洁手术:

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通常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考虑预防用药: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但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如头颅手术、眼内手术。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半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的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

清洁污染手术,如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如经口咽部的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到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及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术野,导致感染,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污染手术:

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存在细菌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要根据预防目的而定,如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如结肠、直肠手术应选用大肠埃希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3、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可能致病微生物、手术持续时间抗菌药物的半衰期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清洁手术者在麻醉同时或术前半小时至2小时肌注或静脉用1次足量抗菌药物,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出血量大于1500ml,根据药物半衰期术中追加1次,围术期用药一般不宜超过24小时,个别可延长至48h,围手术期用药以单剂量为佳。

对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应用而定。

新生儿及小儿应用抗菌素的注意事项,1、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

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强调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B、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C、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D、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素时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2、小儿患者应用抗菌素的注意事项A、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显应用指征且又无其它毒性低的抗菌药可供选用时,方可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B、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C、四环素类抗生素:

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

不可用8岁以下小儿。

D、喹诺酮类抗菌药:

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1、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

使用限制类抗生素必须有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性使用药物敏感时,应具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证据,经专家会诊同意,患者需要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