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8122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docx

排水工程计算公式合集

排水工程

第1章排水系统概论

1、排水系统的体制及其选择

v排水系统的体制:

【雨水,污水(生活、生产)】

v分流制排水系统(新建城区,工业企业)

v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v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v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v排水体制的选择:

(规范1.0.4)

v环境保护要求

v技术安全可靠

v经济造价分析

v维护管理费用

2、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

v城市污水排水系统

v室内污水管道系统及设备

v室外排水管道系统

v污水泵站及压力管道

v城市污水处理厂

v出水口及事故排出口

v城市雨水排水系统:

v建筑物的雨水管道系统和设备

v居住小区或工厂雨水管渠系统

v街道雨水管渠系统

v排洪沟

v出水口

3、城市排水系统的总平面布置

v城市排水系统总平面布置的任务:

v确定干管、主干管的走向

v确定污水处理厂和出水口的位置

v城市排水系统总平面布置的原则:

v管网密度合适,管道工程量小,水流畅通

v充分利用地形地势,顺坡排水,避免提升

v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采用高、低区系统分离

v尽量减少中途加压泵站的个数

v截流干管的布置要使全区污水管道能便捷、直接地接入

4、城市排水系统的总平面布置

v城市排水系统总平面布置的常见形式:

(教材图)

v直流正交式(适用于雨水)

v正交截留式(合流制)

v平行式(排水坡度过大、减小流速、避免冲刷)

v高低分区式(地形起伏过大,减少提升能耗)

v辐射分散式(城区大、中心地势高、出路分散)

v环绕式(中小城市、排水出路集中)

第2章污水管道系统的设计

1、污水设计流量的计算

v污水设计流量:

v生活污水量+工业废水量+(地下水渗入量)

v最大日最大时(高日高时)污水流量

v流量单位-L/S(升/秒)

v污水量变化系数:

v污水设计流量的基本计算公式:

v设计流量=

v排水个体数×排水定额×变化系数

v排水时间×单位换算

v生活污水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

Q1-居住区生活污水设计流量(L/s);

n-居民生活污水定额(L/人.d);80-90%用水定额(表2-2-1)

N-设计人口(人);设计人口=人口密度×服务面积

KZ-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表2-2-2

v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的基本公式:

Q-流量,m3/s;

A-过水断面面积,m2,

v-流速,m/s;

R-水力半径(过水断面面积与湿周的比值),m;

I-水力坡度(水面坡度,管底坡度);

C-流速系数(谢才系数);

n-管壁粗糙系数(表2-2-7)

v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的设计规定:

(新规范有变化)

v管壁粗糙系数(n)-表2-2-7

v设计充满度(h/D)(0.55-0.75)——表2-2-8

v最小设计流速(vm)(管道:

0.6m/s,明渠:

0.4m/s)

v最大设计流速(vx)(金属管道:

10m/s,非金属:

5m/s)

v最小设计坡度(I)(街区内:

0.004,街道下:

0.003)

v最小管径(街区内:

200mm,街道下:

300mm)

v最大允许埋深(干燥土壤:

7-8m)

v最小覆土厚度(冰冻,动荷载,支管衔接)——P252

v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的方法(图表法):

v根据所选管材,使用相应粗糙系数(n)的水力计算图表;

v根据设计流量(Q),初步确定管径(D);

v使用相应管径(D)的水力计算图表进行水力计算;

v设定1个未知参数(I,v,h/D),求定另外2个:

v坡度(I)控制法——尽量采用最小设计坡度,减小埋深;

v流速(v)控制法——流速逐段增大,参照上段流速;

v充满度(h/D)控制法——尽量采用最大允许充满度,以降低工程造价。

v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的步骤(教材P261-263例题)

v编制污水主干管水力计算表,列入所有已知数据;

v根据设计流量Q和最小管径D,确定起始管段未知参数(I,v,h/D),可根据情况设定1个,求定另外2个;

v根据设计流量Q的变化,设定下游管段管径D,遵循流速随流量增大而增大或不变的原则设定设计流速,然后确定该管段其它未知参数(I,h/D),通过试算定夺;

v计算管段上、下端的水面标高、管内底标高及埋设深度:

根据管段长度和坡度求坡降,根据管径和充满度求水深;

v根据管段衔接方式,确定下游管段上端的管内底标高。

v设计管段及设计流量的确定:

v设计管段的划分:

流量、管径、坡度不变的直线管段

v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

v

本段流量(q1):

沿线街坊,起点进入

v转输流量(q2):

上游、旁侧管段

v集中流量(q3):

工厂,大型建筑

第3章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

1、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是描述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重现期三者之间数学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t——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a

A1,b,c,n——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确定

2、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式中:

Q——雨水设计流量,L/s

Ψ——径流系数,<1的经验数值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F——汇水面积,ha

v径流系数Ψ的确定:

v加权平均法(按地面种类,表2-3-2)

v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市区:

0.5-0.8,郊区:

0.4-0.6)

v设计暴雨强度q的确定:

v设计重现期P:

一般:

1a,重要地段:

2-5a

v集水时间(设计降雨历时)t:

t=t1+mt2

vt1——地面集水时间,5-15min

vt2——管渠内流行时间,t2=∑L/60v(min)

vm——折减系数(暗管:

m=2,明渠:

m=1.2)

v一般情况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

例题1

v雨水管线如图所示,已知径流系数为0.5,重现期为1a,暴雨强度公式为q=2001(1+0.81lgP)/(t+8)0.71(L/s.ha),FA=30ha,tA=10min,雨水自汇水面积最远点流至第一检查井再流至该设计断面的时间为12min,求Q2-3()L/s?

vA3855.6B3577.7C3343.6D3527.8

 

 

例题2

v某雨水管线如图所示,已知FA=2.3ha,FB=2.1ha,径流系数为0.6,tA=10min,暴雨强度公式为q=500/t0.65(L/s.ha),求Q1-2

vA140L/s,B150L/s,C170L/s,D180L/s

例题3

v一雨水干管接受两个独立排水流域的雨水径流,q=c/(t+b)n,若tA+tA-B>tB,

求QB-C?

 

例题3

v一雨水干管接受两个独立排水流域的雨水径流,q=c/(t+b)n,若tA+tA-B<tB,

求QB-C?

 

v雨水管渠水力计算的设计规定(新规范有变化)

v重力,满管流

v最小设计流速:

(暗管:

0.75m/s,明渠:

0.4m/s)

v最大设计流速:

(金属管:

10m/s,非金属管:

5m/s)

v最小设计坡度:

(雨水管道:

0.003,雨水口连接管:

0.01)

v最小管径:

(雨水管道:

300mm,连接管:

200mm)

v管道衔接方式:

管顶平接

v最小覆土厚度:

(车行道下:

0.7m)

第4章合流制管渠系统的设计

v溢流井上游(合流)管渠设计流量的确定:

 

溢流井后截流干管管段设计流量的确定:

 

例题1

某合流制溢流井上游管网系统中的旱流量为20l/s,截流倍数选3,溢流井下游管网系统中的旱流量为10l/s,雨水设计流量为100l/s,则该合流制溢流井下游截流干管的设计流量为:

()

A130l/sB150l/sC170l/sD190l/s

解:

 

第5章排水管渠的材料、接口、基础及构筑物

v排水管渠系统上的构筑物:

v雨水口:

收集雨水,包括进水篦、井筒和连接管

v连接暗井:

排水管径>800mm时,替代检查井

v溢流井:

截流干管上的重要构筑物

v检查井:

管道交汇、转弯、变径、变坡、跌水

v跌水井:

消能,降速,防止冲刷

v水封井:

隔绝易燃易爆气体,水封深度0.25m

v倒虹管:

穿越河流、山涧、洼地和地下障碍物

v出水口:

排水管渠进入水体的最终出口

 

第6章城市污水处理概论

1、城市污水的组成:

v生活污水

v工业污(废)水

v初期雨水

v城市污水的污染指标:

v感观指标:

浊、色、嗅、味、温

v物理化学指标:

pH、SS、BOD、COD、毒物指标

v生物指标:

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病毒

2、水体的物理性污染及危害(水温、色度、SS)

v水体的无机物污染及危害

v氮、磷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

v重金属污染及食物链的富集、迁移、转化

v水体的有机物污染及危害

v有机物污染-微生物耗氧导致水质恶化

v油类污染-油膜覆盖导致水生态恶化

v毒性有机物污染-对人类和水生物的危害

v水体的病原微生物污染及危害

3、城市污水的一级处理(物理处理)

v处理对象:

悬浮物(SS)

v处理方法:

筛滤截留,重力分离

v处理构筑物:

v格栅

v沉砂池

v沉淀池

4、城市污水的二级处理(生物处理)

v处理对象:

胶体和溶解性有机物(BOD,COD)

v处理方法:

好氧生物法

v处理构筑物:

v活性污泥法(传统法,氧化沟,SBR)

v生物膜法(曝气生物滤池,接触氧化法)

5、城市污水的三级处理(深度处理)

v处理对象:

氮、磷、SS和有机物(BOD,COD)

v处理方法:

生物法,物化法

v处理构筑物:

v生物除磷脱氮系统,曝气生物滤池,MBR

v混凝+沉淀+过滤(CMF)

v活性炭吸附过滤

v电渗析,反渗透

6、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

v处理目的:

减量,稳定,综合利用

v处理方法:

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v处理构筑物:

v浓缩池

v消化池

v污泥脱水机械

v沼气利用设备

7、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水质、水量

v设计人口当量(as):

BOD5:

20-35g/人.d

SS:

35-50g/人.d

v设计当量人口(N):

N=Q﹡Sa/as

v平均日污水量:

设计规模,成本计算,栅渣量、沉砂量、污泥量计算

v高日高时流量:

管渠、物理处理构筑物

v高日均时流量:

生物处理构筑物

 

第7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v物理处理法的去除对象:

v粗大漂浮物

v悬浮物(SS)

v物理处理法常用工艺与设备

v筛滤截留——格栅,筛网,过滤

v重力分离——沉淀,上浮

v离心分离——离心机,旋流分离器

1、格栅的类型及构造特点

v位置(泵前,泵后)

v作用(保护水泵,去除SS)

v间隙(粗格栅,中格栅,细格栅)

采用机械清除时为:

16~25mm,采用人工清除时为:

25~40mm,

细格栅为:

3~10mm(设计常采用),粗格栅为50~100mm,中格栅为10~40mm

v形状(平面,曲面)

v格栅倾角:

宜采用450~750,机械格栅倾角一般采用600~700,有时为900,

v格栅渣量估算:

·栅条间隙宽度为16~25mm,栅渣量为0.10~0.05m3/103m3

·栅条间隙宽度为25~40mm,栅渣量为0.03~0.01m3/103m3

·栅渣的含水率约为70~80%;密度约为:

750~960kg/m3

v清渣方式(手动,机械)

每天栅渣量大于0.2m3时,一般采用机械清除

2、格栅的设计计算要点

1)、格栅宽度计算:

B=S(n-1)+en

n=Qmax*√sinα/ehv

式中:

B—栅槽宽度,m

S—格条宽度,m,一般取S=0.01m

e—栅条间隙,,粗格栅e=50~100mm,中格栅e=10~40mm,

细格栅e=3~10mm(设计常采用)

n—格栅间隙数;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h—栅前水深,m

v—过栅流速,m/s

α--格栅倾角:

宜采用450~750,

√sinα—经验系数

2)、过栅水头损失计算:

h1=kh0

h0=ξ*v2*sinα/2g

式中:

h1--过栅水头损失,m

H0—计算水头损失,m

k—系数,格栅受污物堵塞后,水头损失增大倍数:

一般k=3

ξ—阻力系数,与栅条断面形状有关,ξ=β(S/e)4/3

当为矩形断面时:

β=2.42,

3)、栅槽总高度

H=h+h1+h2,

式中:

H--栅槽总高度,m

h—栅前水深,m

h1--过栅水头损失,m

h2—栅前渠道超高,m,一般采用0.3m

4)、栅槽总长度

L=L1+L2+1.0+0.5+H1/tgα

L1=(B-B1)/2tgα1

L2=L1/2

H=h+h2,

式中:

L--栅槽总长度,m

H1—栅前槽高,m

L1—进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m

B1—进水渠道宽度,m

α1--进水渠展开角,一般采用200

L2—栅槽与出水渠的渐缩长度,m,

5)、每日栅渣量计算:

W==Qmax*W1*86400/(K总*1000)

式中:

W--每日栅渣量,m3/d;

W1—栅渣量(m3/103m3),取0.1~0.01,粗格栅取小值,细格栅取大值,中格栅去中值

K总—生活污水总变化系数

例题1:

某污水处理厂Qmax=0.3m3/s,Kz=1.4,栅条间隙e=20mm,过栅流速0.9m/s,栅前水深0.4m,安装倾角60度,栅渣量0.06L/m3,求栅条间隙数n,每日栅渣量W?

An=26,W=0.8m3/dBn=39,W=1.11m3/d

Cn=30,W=1.01m3/dDn=32,W=1.04m3/d

 

3、沉砂池的类型与设计计算

1)平流式沉砂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最大流速应为0.3m/s,最小流速应为0.15m/s;

·最大流量时停留时间不应小于30s,一般为30~60S

·有效水深不应大于1.2m,每格宽度不宜小于0.6m;一般采用0.75~1.0m;

·沉沙量的确定:

生活污水按每人每天0.01~0.02l计,城市污水按10万方沉沙量为3M3计,沉沙含水率为60%,储沙量的容积按2d的沉沙量计,斗壁倾角为550~600

·沉沙池超高不宜小于0.3m.

4、曝气沉砂池的设计与计算

1)、设计参数:

a)按最大设计流量设计,池数和分格数应不少于2;

b)旋流速度控制在0.25~0.4m/s

c)选定沉砂池水力停留时间(1~3min),计算总有效容积;

d)选定沉砂池设计水平流速(0.1m/s),计算总有效断面积;

e)选定沉砂池有效水深(2~3m),宽深比为(1~1.5),长宽比可搭5,计算池长和总宽度;

f)根据宽深比要求(1~1.5),确定池数或分格数;

g)处理每m3污水的曝气量为0.1~0.2m3空气或每m3池表面积3~5m3/h;

h)计算沉砂量(0.03L/m3),沉沙含水率为60%,密度为1500kg/m3,校核沉砂斗容积,选择排砂设备;

i)选定气水比(0.1~0.2)或曝气强度,计算曝气量;

j)设计进、出水系统,空气管路系统,选择鼓风机和曝气装置

2)、计算公式:

a、总有效容积:

V=60Qmaxt

式中:

V—总有效容积;m3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t—最大设计流量时的停留时间,min

b、池断面积:

A=Qmax/v

式中:

A—池断面积;m2

v—最大设计流量时的平均流速,m/s

c、池总宽度:

B=A/H

式中:

A—池断面积;m2

B--池总宽度m

H—有效水深,m

d、池长:

L=V/A

式中:

A—池断面积;m2

L--池长,m

V—总有效容积;m3

f、所需曝气量:

q=3600DQmax

式中:

q—所需曝气量;,m3/h

D--每m3污水所需曝气量,m3/m3

V—总有效容积;m3

例题1:

某污水处理厂曝气沉砂池,Qmax=1.0m3/s,停留时间t=3min,水平流速v=0.1m/s,水深2m,分两格,求池长、宽

AL=15m,b=3mBL=15m,b=2.5m

CL=18m,b=3mDL=18m,b=2.5m

解:

例题2:

已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设计流量为0.2m3/s,总变化系数K=1.50,设计砂斗容积按不大于2天的沉砂量,城市污水的沉砂量为每104m3的污水沉砂30(0.3)m3,沉砂池的沉砂斗容积为()m3.

A0.69B1.38C0.35D2.76

解:

沉淀池的类型及构造特点

v平流式沉淀池【斜板(管)】:

长深比>8

v竖流式沉淀池:

径深比<3

v辐流式沉淀池:

径深比6-12

v三种沉淀池的特点及适用条件(表2-7-3)

v辐流式初沉池与二沉池的主要区别

初沉池

二沉池

处理目的

去除SS

回收活性污泥

SS浓度

200-400mg/L

2000-4000mg/L

沉淀类型

絮凝沉淀

拥挤沉淀

表面负荷

1.5~3.0m3/m2.h

1.0~1.5m3/m2.h

设计沉速

1.5~3.0m/h

1.0~1.5m/h

沉淀时间

1.0~2.0h

1.5~2.5h

堰上负荷

≤2.9L/s.m

≤1.7L/s.m

排泥方式

间歇、重力

连续、虹吸

排泥机械

半桥式刮泥机

全桥式刮、吸泥机

污泥含水率

95~97%

99.2~99.6%

污泥量/人

14-17

10-21

5、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

1)、设计参数:

a)确定沉淀池个数(不少于2个);

b)确定设计流量和表面负荷,计算单池面积;

c)确定沉淀时间,计算有效水深并校核径深比(宜为6~12);

d)一般机械排泥,排泥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

e)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为0.5m,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高度宜高出刮泥板0.3m;

f)计算沉淀池总高度(保护高+有效水深+缓冲层高+坡底落差+污泥斗高);

g)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h)计算污泥量,校核污泥斗容积;

i)设计进水系统,排水系统,排泥系统,排渣系统

2)、计算公式

(1)、每座沉淀池表面积和池径

A1=Qmax/nq0

D=√4A1/π

式中:

A1—每池表面积;m2

D--每池直径,m;

n—池数;m3

q0—表面水力负荷,m3/(㎡·h)

(2)、沉淀池的有效水深

h2=q0t

式中:

h2—有效水深;m

t--沉淀时间,见表2-7-4(P322)

(3)、沉淀池总高度

H=h1+h2+h3+h4+h5

式中:

H--总高度,m

h1—保护高;取0.3m

h2—有效水深即沉淀区高度;m

h3—缓冲层高;非机械排泥为0.5m,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高度宜高出刮泥板0.3m;m

h4—沉淀池底坡落差;m

h5—污泥斗高度;m

(4)、沉淀池污泥区容积:

W=SNt/1000

式中:

W—每日污泥量,m3/d

S—每人每天生产的污泥量L/(人·天),见表2-7-4(P322)

N—设计人口数;

t—两次排泥时间间隔,初次沉淀池宜按不大于2d计,曝气池后的二次沉淀池按2h计,机械排泥的初次沉淀和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按4h计。

*、如果已知污水悬浮物浓度和去除率,污泥量可按下式计算:

W=Qmax*24(C0-C1)100t/ρ(100-P0)

式中:

C0,C1—分别是进水和出水的悬浮物浓度,kg/m3.如有浓缩池、消化池及污泥脱水机的上清液回流至初次沉淀池,则式中的C0应取1.3C0,C1应取1.3C0的50%~60%;

P0—污泥含水,%,见表2-7-4(P322)

ρ—污泥密度,kg/m3,含水率在95%以上,故ρ可取1000kg/m3

t—两次排泥时间间隔,同上

例题1:

某污水处理厂,初沉池采用辐流沉淀池,Qmax=7854m3/h,q0=2m3/m2.h,t=1.5h,n=2,求沉淀池直径D,有效水深H。

AD=70m,H=4.5mBD=60m,H=4m

CD=50m,H=3mDD=40m,H=2.5m

解:

 

第8章污水的生物处理

v活性污泥的形态:

v黄褐色絮绒状颗粒,粒径0.02-0.2mm;

v污水中悬浮生长,含水率>99%,比重1.002-1.006

v活性污泥的组成:

v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a)

v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e)

v原污水带入的难降解惰性有机物(Mi)

v原污水带入的无机物(Mii)

1、活性污泥法的主要设计参数

vBOD负荷F/M(Ns,Nv)

v生物降解需氧量(R0)

v活性污泥增殖量(⊿X)

v污泥龄(θc)——生物固体停留时间

v污泥容积指数(SVI)

v污泥浓度(X,Xv,Xr)

v污泥回流比(R)

v剩余污泥量(Qw)

2、BOD污泥负荷(kgBOD5/kgMLSS.d)

 

Q-设计流量X-曝气池混合液污泥浓度

V-曝气池容积K2-有机物降解动力学常数

t-水力停留时间f-MLVSS/MLSS=0.75

Sa-进水BOD浓度η-BOD去除率

Se-出水BOD浓度

3、有机污染物降解与需氧量

O2-活性污泥需氧量,kg/d;

Q-污水设计流量,m3/d;

Sr-去除的有机物(BOD)浓度,kg/m3;

V-曝气池有效容积,m3;

Xv-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浓度,kg/m3;

a’-BOD氧化分解需氧率,kg;

b’-活性污泥自身氧化需氧率,kg

4、有机污染物降解与活性污泥增殖

⊿X-活性污泥增殖量,kg/d;

Q-污水设计流量,m3/d;

Sr-去除的有机物(BOD)浓度,kg/m3;

V-曝气池有效容积,m3;

Xv-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浓度,kg/m3;

a-污泥产率(o.4–0.8);-Y

b-活性污泥自身氧化率(0.04–0.075)。

-Kd

5、污泥龄θc(d)——生物固体停留时间(SRT)

⊿X-活性污泥增殖量,kg/d;

V-曝气池有效容积,m3;

X-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浓度,kg/m3;

Xr-回流污泥浓度,kg/m3;

Qw-剩余污泥排放量,m3/d;

R-污泥回流比(25–100%)。

4、BOD负荷与污泥龄的关系

 

 

低负荷

一般负荷

高负荷

污泥负荷

<0.1

0.2~0.5

>1.5

污泥龄

20~30

5~15

0.2~2.5

7、污泥容积指数SVI(mL/g)

 

SVI-污泥容积指数,一般应为120左右;

SV(%)-曝气池混合液污泥30分钟沉降比;

X-曝气池混合液活性污泥浓度(MLSS)

vSVI是判断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和生物活性的指标,正常活性污泥的SVI应在80-150之间,一般应为120左右;

vSVI<80,说明活性污泥中无机成分增多,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