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8595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

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让学校成为师生焕发生命体验的乐园

 

——山亭区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徐庄镇共青希望学校

 

让学校成为师生焕发生命体验的乐园

——山亭区素质教育特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几年来,我校本着“进取、务实、创新”的办学思想,以“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为宗旨,坚持科研兴校的办学方略,以强化继续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关注发展,关注和谐,放眼课外,放眼未来”的办学模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进取,基本摸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素质教育发展道路,现将有关做法汇报如下:

一、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叶圣陶说: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这就告诉我们:

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

因此,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

换句话说,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做了积极的尝试。

应当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

但在很多教师教育观念不断转变的同时,仍不可忽视部分教师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其一:

学生的提问存在奴性。

学生虽然已掌握提问权,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导”,他们在提问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愿望,而揣摩老师的需要,提问失去了自由。

其二:

学生的想象缺乏灵性。

学生虽然已拥有较多的想象机会,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因循于文本、因循于常规思维,他们不敢展示自己烂漫的思维,想象罩上了囚笼。

其三:

学生的表达丧失个性。

提倡答案的多样化,虽然给了学生较宽的施展空间,但由于教师设计的表达形式还仅限于简单地重复课文语言材料,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机械单一。

这样的课堂除了形式上的改变外,哪有半点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又怎能放飞学生心灵的自由?

生命的原生态严重失落了!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知识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的课堂教学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与“学”,教师和学生彼此将建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交流与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通过交流、互动相互说教、影响,也就是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临淄区“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给了我们启示,“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首先体现的是课堂的根本性转变,“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完全是学生自主的情感投入”;这里的课堂是民主的:

没有了台上台下,没有了“师道尊严”;这里的课堂是自由的:

辩论、歌唱、讲解、朗诵,形式活泼、气氛热烈而又不失和谐。

其次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学生在课堂上群体参与、共同协作、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形成共识。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还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再开发,以教材资源为依托,扩展知识点,延伸教学内容,加大了课堂容量,丰富了教学资源。

学习临淄区的成功经验在我们学校将会有组织的进行,为尽快有效地开展起此项工作,草拟本方案,供大家讨论修订。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课堂是儿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才能为学生个人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

人本,人际,人境是人和谐发展的三元素。

为此,要营造和谐生态的常态化课堂,高扬人本主义的理念,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在“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感受、体味,想象和思考,在多向互动中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使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心性的陶冶,使每个孩子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

接受教育是人生命的重要历程,它基于自然的生命,追求生命质量的完善。

生命应是丰富多彩的;生命应是有尊严、是自由的;生命属于个人,应是富有个性、有活力的,应散发着成长的气息。

为生命的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必须促进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地成长。

以新课程实验为契机,以洋思中学、高阳中学、高阳小学等学校先进办学理念为依据,以区“理想课堂”为标准,遵循“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转变观念,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要实施内容,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级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摸索出一套适合于我校实际的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顾名思义生态就是指生命得以存在的一种状态,它包括学生习惯的养成、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自我性格的合理张扬、生命价值的体现,从而更加突出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因而“生态课堂”,提倡的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的教育;追求的是生态的和谐的教育;体现的是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注重的是基于民主的尊重的教育;强调的是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崇尚的是健康的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落实的是新课程背景下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挑战的主阵地教育。

在这样的“生态课堂”中,教师将更加全面地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更加呵护他们的学习情感,同时也更加注重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更加注重自己的教育影响。

对“生态课堂”中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的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使全体教师不断地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育思想,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和教学涵养。

同时更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现个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锻造创新人格。

为此,我们主张大课堂研究。

具体模式如下:

(一)第一课堂:

以教室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课堂。

创立共青希望学校“三阶段八步骤”的常态化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三阶段实行“三三制”,即一节课上教师指导预习、点拨的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展示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学生课堂完成练习作业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

指导预习阶段:

教师要紧扣课标,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对内容整体感知;引发疑问突破重难点。

发挥教师在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阶段:

强调学生在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平等的参与其中。

学生对学习内容可以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在遇到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或生成问题;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收集证据,形成解释;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练习阶段:

课堂练习应体现系统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布置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络网,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同时也可以设计些发展练习,主要是发展学生智力。

这一层次为难度较大,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本要求:

(1)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三不讲”:

即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在学生未讲之前教师不讲。

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对话,用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语气、眼神来期待、激励和调动学生,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引导、点拨、激励作用。

(2)教师要激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三能动”:

即能动脑想,能动口说、能动手做。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训练提高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

(3)扎实搞好预习工作,做到“三有”:

即课课要有预习提纲;学生要有预习时间;教师要对学生预习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把预习环节落到实处,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4)加强学习小组管理。

各班按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特点组建4—6人学习小组,选定组长,编定序号。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开展小组学习竞赛,引导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发展自己,在别人的帮助下提高自己,享受到合作的快乐,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5)突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更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堂展示活动,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演讲、质疑、演板、讲解、辩论等课堂展示学习活动。

我们要求每节课上参与展示活动的人数不得少于本班学生的三分之二,力求全员参与,每位学生每节课拥有三次展示机会,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把握机遇,在展示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积极上进的精神品质。

(6)搞好反馈检测。

教学反馈采用三种形式:

一是当堂反馈:

在学生课堂学习展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归纳小结、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力争“当堂过关”;二是章节过关测试:

教师在完成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后,用随堂测试的方法进行过关测试。

三是由年级组织周周清测试,让学生通过反馈测试,分析原因,明确得失扬长补短,改进提高。

“三三制”不仅对师生教与学的时间作了规定,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教师学生的课堂定位一一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最终确定了以“前置学习(学生自己掌握时间)——导课明标(3——5分钟)——合作探究(10分钟)——展示点拨(15分钟)——达标反馈(10分钟)”五环节为主的实施框架,(前置学习:

学生根据教科书内容,先自己思考学习,基本学会,做好笔记,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

导课明标: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提出学习目标任务,这个目标任务必须是教师深入把握教材,集体备课后定出的学习目标,要针对重难点,突出学习价值,切忌随意来定。

合作探究:

小组长组织组内学生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把学习结果交流研讨,收集相关教学信息,并对有疑问的问题讨论,确定最终结果。

展示点拨:

实际上是展示交流和点拨升华的结合过程,在这一环节内小组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展示出来(利用黑板、纸面、口头、表演、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同时展开),如果出现问题可以邀请他组来进行讲解,如解决不了老师再出面点拨,但要简洁尽量留给学生来解决。

达标反馈:

根据学习、展示的结果,完成教师精选的书面作业,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学困生查漏补缺,对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最好由学生来讲解,师最后总结。

(二)第二课堂:

以学校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课堂。

设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差是由老师“满堂灌”引起的,因此,尽可能的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校每天设置了两个固定时间(上午晨读以前、中午饭后、下午课外后动)供学生自主学习、使优生扬长,后进生补弱,任何教师不能干预、占用,以此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第三课堂:

以社会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课堂。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可用人才,书本知识既来源于社会又高于社会。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广博的第三课堂。

学习是教育宗旨的应有之义。

因此,学校也要根据自身实际,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农村、走进工厂,参与环保等公益行动,借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孝道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感恩教育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主人翁的意识。

总之,构建常态化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树立大课堂观念,以第一课堂为主,以第二、第三课堂为辅,把三个课堂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挖掘山区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在林海果园,灵山秀水的山亭东北角,座落着一所山村小学,那就是我们枣庄市共青希望学校。

这所地地道道的偏远山村学校,服务于30多个自然村,在校生806人,教职工46人。

学校尽管贫穷落后,在各方面都与城里小学没法比,但山民们还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了这所学校。

作为山区农村小学,如何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学校变成孩子接受理想教育的乐土,成为我们研讨的主要课题。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们立足山村实际,把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促进山里娃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为此,全体教师穿着胶鞋,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走访调查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和1000余位村民。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学校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决定:

在把国家和地方课程开足开齐的基础上,挖掘本土资源,利用特色校本课程,让“大山”的天然养分养育这群企盼成长的山里娃。

俗话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校本课程的研发需要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组建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指导小组、校本课程研发课题组,由校本课程指导小组亲自管理。

成员主要由学校课改教学骨干参加,充分利用市、区骨干教师、课改标兵的优势,科学管理,以典型带动群体,使全校每一位教师都能参加不同层次的校本课程研讨活动,进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工作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全面深入的铺开。

为了使校本课程研讨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学校定期组织学习有关课程开发的理论书籍和文章,了解校本课程的内涵和特点,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从而增强了老师的责任意识。

为了开拓视野,找出差距,学校采取“走出大山看校本”的办法,先后组织教师赴枣庄、临沂、莱芜、淄博、济南等地参观学习,实地考察。

在多方面的铺垫准备下,我们开始了大胆的尝试。

(一)《山雨》、《山润》、《山韵》成了山里娃的滋补品

沂蒙老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勤劳淳朴的山里人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智慧,让山里娃贴近生活实际,传承传统文化,感受自然之美,成了我们探索和研究的第一份资源。

为此,我们组织全体师生翻山越岭,深入田间地头调查走访,查阅采集把孕育浓浓山区之情的古诗词、以及当地文人学者的作品,还有散落在民间的谚语,如茬口倒得顺、粮食装满屯;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谷雨栽上地瓜秧,一棵能收一大筐;山喳了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歇后语、民间小调、歌谣等分类整理、精心编写了《山雨》、《山润》、《山韵》三本特色课程读本。

并以次命名,按低、中、高三个学段,开设了校本课程。

学期初,各年级在科任教师的带领下,结合这三本书制定班级校本课程计划。

低年级——记忆模仿;中年级——感受体味;高年级——感悟升华。

每学期学校都举行年级古诗汇报会、民间谚语、歇后语接力赛、山歌对唱赛、民俗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山诗、山语、山歌的艺术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勤奋读书学习的浓厚兴趣。

通过《山雨》、《山润》、《山韵》课程的开发,我校中高学段的同学能熟练地背诵古诗80多首,民间谚语、歇后语300条左右,能够哼唱民间小调、歌谣20余首。

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满足了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化品味。

(二)走进《根雕制作》世界,小手设计未来。

在《山雨》、《山润》、《山韵》课程的采集过程中,学校美术组的殷芹老师细心地发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树根、树疙瘩,被山民们当柴禾烧掉怪可惜的,于是捡回几件,课余之间做了几件粗糙的根雕作品,此举恰恰触发陆繁伟校长的灵感,让根雕艺术走进课堂,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体验到创新的成功与快乐不正是我校最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吗?

于是成立根雕制作课题研究小组,带领全校师生走进根雕世界。

1.收集。

我们组织学生走进自然,收集根雕原材料。

大自然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根,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原材料。

一块自然根不经加工就是一件根艺作品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

但具有自然美的根材却是极其丰富的,到处都有。

能否发现它的美,这取决于人们是否留心及审美能力如何。

不细心的人一般是视而不见其美,引不起注意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观察,时时留意,处处留心,走亲串友时,田间劳动中等都可能有意外的收获。

在山坡上、道路旁、梯田边,从农家的柴火堆和园林丢弃的桩头、废根中也能挑选到上佳的根材。

同时让学生注意积累收集根材的经验,比如:

有的根材表面虽已腐朽,但内里坚实且富于变化(如槐树根),剔除腐朽的部分后会呈现出美妙的造型和纹理。

有的根材半埋于泥土中,露在外面的部分形态很平常,但拔出树根后会发现埋于土中的部分造型十分独特。

就这样,全校师生一点一点的收集,一点一点的积累。

许多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喜爱上了树根。

2.制作。

接下来就是指导学生对收集来的根雕原材料进行去皮清污、构思造型、雕刻打磨、清污上色。

要求学生因材施艺,以势造型,互助合作,勇于创新。

以报道。

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师生们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制作方法:

去皮清污:

去皮的方法有两种:

鲜剥法和浸泡法。

期间要小心处理,不要损伤根材和破坏纹理。

·构思造型:

选到一块具有自然形态美和创作价值的根材时,先不要急于动手雕刻,应根据生活经验,仔细琢磨,观察其造型,确定创作主题。

在制作时要贯彻“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制作原则,围绕着主题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计,合理取舍,因材施艺,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

·雕刻打磨:

构思好后,就可动手加工,避免破坏它原有的色泽和纹理。

·去污上色:

上色的原料是清漆,反复在根材上涂3遍即可。

通过根雕制作,学生掌握了根雕的制作方法与技巧,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又体验到了创新的成功与快乐。

3.命名。

好的根雕作品配上好的名字,可为其增色不少。

我们引导学生以千奇百怪的树根为载体,联系自然景观、现实生活、艺术作品、影视故事、历史故事、寓言童话故事、诗歌小说等艺术形象,运用夸张、幻想和抽象等手法对所选定的根材作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巧妙构思,借其形态、纹理、节疤、凹凸、曲线、窟窿等天然殊姿异态,进行虚实结合的大胆设想。

并善于从平凡中找非凡,逐步确定创作的整体形象。

从而对创作出的根雕作品进行巧妙命名。

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如《勇士》、《情交》、《师生情》、《神虎望月》、《鹤舞奔牛》等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4.作文。

为了让根雕制作发挥更大的效益,我们还把它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同学们渐渐的都能把制作前的构想、制作的程序和制作后的感悟较条理的表达出来。

言之有物,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

5.展评。

学校还定期举办学生根雕作品及作文展览,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并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适当的物资奖励,让学生真正体验创造的成功幸福和喜悦。

返璞归真,亲近自然,是当代人的渴望与需求。

根雕的制作,正是、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新的教学内容。

学校美术组的老师集中全校师生的智慧,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把根雕艺术引进课堂,编写了《根雕制作》课程;并布置全省最大的校园根雕展室,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校学生制作根雕的图片、新闻先后在山亭电视台、枣庄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予以报道。

在枣庄市首届中小学生“小哥白尼杯”实践与创新技能大赛中,我校的根雕制作课题《让根雕艺术走进山里娃的心灵》,荣获优秀组织奖。

(三)我校在校本课程的探索过程中还利用山间奇石资源,发动学生开展了奇石的收集、整理与鉴赏活动;利用林海果园优势,引导学生定期走进果园,参与果树的剪枝、嫁接实践活动;开设了口风琴、竖笛、棋艺、武术、剪纸、书法、舞蹈等课程,配备了专业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的特长教师进行专门训练和辅导。

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四多”。

即要求校本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问题的时间,多一点知识消化反馈的余地,多一点进行活动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环境。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校本特色课程真正成为山区孩子快乐成长的沃土。

当然,山区的特色资源就像连绵群山一样广袤深远,我校的课程资源开发亦如在大山深处捡到了几颗彩色的石头而已。

今后,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引领着孩子们在深山幽谷中快乐地探索着、挖掘着……

三、抓好教育管理工作

(一)扎实开展校本教研丰富学校教研文化

为了加强我校教师的教研意识及能力,真正做到教研兴校、教研促教,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丰富教育教学理念。

在徐庄镇教委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教研现状,制定实验方案,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

1、抓实校本教研,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全体教师围绕“五看”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一看”思想观念的转变——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二看”教学模式的突破——“轻负高效”模式;“三看”手段方法的运用——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四看”教学效益的提高——做到“当堂清”;“五看”面向全体——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学校将以“五看”为标准评价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

为了更好的讨论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坚持进行每周的研讨课活动。

具体做法是:

每周教导处统一安排3一5节研讨课,领导带头并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听课和评课交流活动,让老师们结合研讨课情况就课堂模式的创建、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处理畅所欲言,以便集思广益,尽快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对教学环节设计进行合理的调整,使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够进一步的深入。

2、自学。

鼓励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常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积极地自学,整理解决思路和措施。

3、集中学习。

利用两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时间,由各教研组成员轮流担任中心发言人,确定学习内容。

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4、外出培训学习。

组织教师参加“山亭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目前有20人持有班主任证书;选派张宝友老师到济南参加培训学习;选派陆凡伟、张德荣、韩发明老师前往淄博,参加“中小学农村信息化生态课堂研讨会”;选派张德荣老师前往市中区实验小学参加“小学经典诵读课堂观摩研讨会”;选派张德荣老师立新小学参加上海名师讲座及课堂展示;选派张秀娟老师到薛城临山小学参加省级品德与社会优质课;选派赵振玲到立新小学参加听课;陆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到莱芜丈八丘、莱芜黄庄中学参观学习;陆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到薛城双语听名师现场课堂展示等等。

(4)对话交流学习。

①即时交流学习:

鼓励教师平时在师徒结对、同伴互助交流、自学、反思的心得记录,积极地进行即时交流;②有固定的教研组问题交流会:

让教师们将自己教学常规中发现的问题,提炼形成有价值的话题,在问题交流会上进行交流探讨。

③根据学校安排,教师随时听课,对教师的课例进行发现、诊断、验证、总结。

外出学习的老师把外出学习的心得体会形成材料,在教研活动时与老师们讨论交流。

(二)抓好常规管理工作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校引领全体老师积极落实教学工作的“十字方针”。

即:

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把“十字方针”作为我校强化教学中心意识的重大举措,并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层面加以体现。

本学期我们重点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1、严格执行省教育厅“五严”规定,开齐、开足、上好各类课程。

各位老师能自觉执行课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继续实行巡课制度,强化执行课表的法规意识,对私自调课、改课的教师要严肃处理。

2、严把“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导学生”四关。

备课:

本学期重点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中突出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突出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要求全体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引导下开展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上课:

各科教师进一步强化课堂常规意识,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落实常态化生态课堂模式。

具体做到:

提早进教室,做好上课一切准备;规范课堂常规,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随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读写坐姿势;留有充足课堂作业时间,准时下课不拖堂,其它课作业当堂完成。

作业布置和批改:

本学期重点抓好作业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