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8823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docx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

复仇之路何去何从?

——《白鹿原》中的“复仇情结”

摘要:

“复仇情结”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通过历史积淀,它存在于每一个人心底,然而对于这种观念的理解,个人却大有不同。

陈忠实的名作《白鹿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复仇”事件构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创造了自己的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探究了大众的“复仇情结”是如何形成的,并且通过对《白鹿原》中种种复仇的阐释,说明了陈忠实所要阐明的“复仇观”是怎样的一种意义。

关键词:

《白鹿原》;复仇情结;集体无意识

复仇,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它在历史中循环发生着,故而为许多作家所看重,使得“复仇”这个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之中。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以“复仇”为核心来推进文学作品的进程,已经成为了当代的一些作家在进行创作时的一种无意识行为。

然而这种无意识恰恰正是一种最大的有意识行为,“复仇”这个观念实际上早已一层一层积淀在了整个大众的内心深处。

作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整个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唤起了对于“复仇”这个概念的集体回忆,从而将“复仇”推到了整部作品的最为关键的地点。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显意和隐意两个方面表现出了大众所熟知的“复仇观”,可以说,每个人心底都潜藏着“复仇情结”。

通过对这种情结的个人认识,陈忠实运用了各种形式的复仇让作品成为了一个整体。

本文对大众的“复仇情结”形成的文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复仇情结”在《白鹿原》中显,隐两方面的体现展开了说明。

通过对《白鹿原》中复仇的梳理,笔者认为“复仇”这个概念对大众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沉淀有利还是有弊,该如何面对,是所有人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历史积淀下的“复仇情结”

如果要追溯中国的复仇故事,首先就要回到神话中去,中国神话中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精卫填海本质上就是一种复仇。

在历史的进程中,许多作品中都在反复论述着这一主题,它们虽未必都直接的对后世产生了影响,但某种不变的传承却是已经扎根在了大众的内心深处,在不断积淀下最终形成了“复仇情结”。

这种积淀就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他认为“每个个人的心理底层积淀着整个人类自史前时代以来的所有内容。

”①

中国的历朝历代作品中,不论是历史文献还是文学作品,都不乏与“复仇”相关的案例。

据《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中记载:

“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

吴王追而围之。

”“吴王谢曰:

吾老矣,不能事君王!

遂自杀。

”②在这个故事中,勾践的行为是典型的“失去——夺回”模式,在读者看来,他们所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对勾践一开始为什么会失败的反思,而是在于对勾践最终灭吴,复仇成功这一既定事实的认同。

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孔子是宣扬有差别的爱人的,孟子更是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明了首先应当照顾好自己的亲人,而后才能推及他人。

这些其实就体现了国人对于自身利益的重视,体现了自身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一旦失去,则千方百计要夺回的决心。

正是因为如此,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复仇才能如此地深入人心,在国人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勾践的这种复仇,虽然也包含了复国以及其他许多复杂的事件,但给人的印象总是个人复仇的层面会大一些。

同勾践不同,陈胜,项羽以及刘邦的反秦,更像是众多为秦所灭的国家的民众合力的一次集体复仇,在华丽的瓜分背后,体现着大众对“复仇”的崇拜。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讲到:

“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我倚名族,忘秦必矣。

”③在这个事件中,项羽和楚有关,而陈胜则未必和楚有什么联系,但他们纷纷亮出楚的名号,则正是对大众希冀复仇的一种照应,大众需要的才是可以畅销的,他们集中体现了混杂的民众心理,但核心却是未曾变的,这就是复仇。

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某一种理念不断地不自觉地填入一代代人心底,从而不断地传承着。

正是因为“复仇”这个理念有其历史积淀下来的根据,从而,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复仇”有时就构成了其核心概念,这里面尤为典型的,是《三国志平话》。

按照《三国志平话》的叙述,三国的历史实际上本不该存在,但是它确实出现了,其出现的方式是以“后秦末”的形式出现的。

书中讲到:

“玉皇敕道:

‘与仲相记,汉高祖负其功巨,却交三人分其汉朝天下:

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交彭越为蜀川刘备,交英布分江东长沙吴王为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帝,吕后为伏皇后。

交曹操占得天时,囚其献帝,杀伏皇后报仇。

江东孙权占得地利,十山九水。

蜀川刘备占得人和。

刘备索取关、张之勇,却无谋略之人,交蒯通生济州,为琅玡郡,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于南阳邓州卧龙冈上建庵居住,此处是君臣聚会之处;共立天下,往西川益州建都为皇帝,约五十余年。

交仲相生在阳间,复姓司马,字仲达,三国并收,独霸天下。

’”。

④在这里,秦末与三国成功的融合了,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中,人们普遍同情失败的英雄。

所以,刘邦尽管成功了,项羽却更为人们所敬仰。

韩信无疑是一个英雄,一个同项羽一般的悲剧英雄,他人生历程中所获巨大的成功同他失落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大众往往喜欢从自身出发来考虑一件事,因此,他们从韩信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没有谁的生活是绝对完美的,大众在这种失落中又一次地唤醒了自身的“复仇”因子,他们相信通过“复仇”可以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结果就在大众的共同愿望之下,被吕后杀掉的韩信,通过转世为曹操成功杀了吕后转世的伏皇后,这只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民间复仇论调,大众的“复仇”意识共同书写了这一段历史循环下的“复仇”,而在作品中出现的这种“复仇”倾向又不断地反作用于大众,他们共同将“复仇”这一理念在大众的思想中不断积淀。

这部《三国志平话》正是完全由“复仇”来组建的,其中所描写之事大多可看作楚汉事迹的另一个版本。

其实,并不仅仅一部《三国志平话》是以“复仇”为核心在说明问题的,在中国有许多作品都没有摆脱“复仇”这个概念,只不过有些则是比较难以发觉的。

比如《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复仇构成,就是比较明显的,而他的人生历程也确实由一个个复仇联系起来。

杀西门庆,潘金莲是为武大郎复仇,醉打蒋门神是为施恩复仇,血溅鸳鸯楼则是为自己复仇,通过复仇,通过大众对武松的普遍认同,有些看似并非道义的事情也就在这种肯定下被故意忽视了,尽管施恩与蒋门神乃是江湖所谓的黑吃黑,尽管武松在鸳鸯楼也滥杀了无辜之人,然而大众认可的并不在此,而仅在于那种“复仇”的快感,或许这种快感是无意的。

这种明显的复仇模式在作品中是常见的,而有些作品却是通过另外的一些主题将复仇掩盖在了表层之下,但却表现出了真实的复仇。

在唐小兵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中,就提到了关于《林海雪原》的深层问题,分析之后确实可以看到,少剑波小组的行动从表面而言,是清除土匪的一次行动,但深藏其内的核心依旧是“复仇”。

故而,评论家也因为曲波过于看重武侠式的“复仇”主题,而认为其已经落后于那个时代了。

作为一个作家,他能够接触到的文本终究是有限的,但共处于同一个文化圈的大众拥有的某些文化传承却有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一般大众未必清楚《静静的顿河》或者《一个王朝的背影》的内容,但处于中国这个文化圈的大众必然的会了解诸如温酒斩华雄,黛玉葬花之类的故事,在这种文化下,在这些作品中体现的“复仇”就一代代地积淀了下来,陈忠实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必然地会接受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质,“复仇情结”自然也就为其所继承了。

在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就运用“复仇”这个概念将整部故事贯穿成了一体,并且,在小说中,他从显意和隐意两个方面来构成了故事的线索,作者对于“复仇”的运用,也从另一个角度又一次的验证了大众对于复仇的钟情。

不过陈忠实所表现出的“复仇”包含了更多的意味,有他自身更多的思考和愿望。

二.《白鹿原》中的“复仇”显意

《白鹿原》用“复仇”构成了整部小说的脉络,而这种“复仇”在陈忠实的笔下,通过显意和隐意两个方面来体现。

显意体现在很多方面,它们使《白鹿原》富有很强烈的层次感。

1.黑娃的复仇循环

黑娃虽不是《白鹿原》中最为核心的人物,但围绕着他发生的几次“复仇”与“被报复”对陈忠实宣扬自己的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就是黑娃与田福贤的“复仇”事件。

在《白鹿原》中陈忠实写到“把田福贤推上白鹿村的戏楼是白鹿原农民运动发展的最高峰。

”⑤其实这一事件,从本质上而言,黑娃与田福贤是不存在个人恩怨的,问题在于田福贤参与了了分赃,然而不论怎样讲,这些都不能构成田福贤归来复仇的重点,在第十四章中,田福贤归来时,表明了“这回我们在白鹿原一定要把共产党斩草除根。

”⑥这中间存在的“复仇”未必可以讲是针对任何一个人的,黑娃,田福贤并没有独立的个人恩怨,但仅仅因为是不同的势力才导致了双方的复仇。

因此,陈忠实有可能想借此表明自己的“复仇观”,并非出于个人内心意志的“复仇”多是不彻底的,陈忠实所肯定的是彻底的“复仇情结”,也就是真实的复仇必须是完全的复仇,黑娃,田福贤几乎不存在必须致对方于死地的理由,所以,二人都没有完成最终的“复仇”。

但在之后,陈忠实就表明了“真实复仇”的形式,这种形式通过黑娃体现了出来。

当黑娃真正的是为了自己回来复仇时,“复仇”就成为了“彻底的复仇”。

这一次,黑娃是为了田小娥而归来。

在第十五章中,鹿子霖设计害狗蛋儿之时,顺带使得小娥被打。

这就使得黑娃的复仇带有巨大的感情色彩,小娥作为黑娃的妻子,在外则是代表了黑娃,此次白,鹿二家合力打伤小娥,也就严重打击了黑娃的自尊,最终,可以看到黑娃的复仇是很重的,鹿家的掌门鹿泰桓被打死,而白家掌门白嘉轩则被打折了腰。

在第十六章中,陈忠实表明洗劫白鹿村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的具体行动方案是黑娃一手设计的,这次行动纯粹是为了报复白嘉轩在祠堂里用刺刷惩治小娥的事情。

黑娃与小娥是有感情的,而这一次的复仇也的确改变了白,鹿的格局。

紧接着黑娃的二次复仇,则更为凶险。

因为这一次小娥死了。

如果将黑娃视为重感情的血性男人,是不为过的。

但是这一次复仇是失败的,这和黑娃的性格有关,也和陈忠实的用意有关。

杀小娥的是自己的父亲,按照传统的“复仇观”,因当是“父债子还”,中国人很讲究所谓的“为父报仇”。

因而鹿三杀了小娥,就等于是黑娃杀了小娥,既然是自己杀了小娥,那么这该如何“复仇”?

因此,黑娃的二次复仇是不能称之为仇的,复仇的要素都已经消失了。

正如二十章所言:

“直至黑娃掐着白嘉轩的脖子要抵命,鹿三把那窝藏在炕洞里的淤血干涸的梭镖钢刃掷到儿子脚下,心中的忧郁才得以爽脱……”⑦黑娃的复仇,最终因为不存在复仇而消解了。

但是关于黑娃的复仇并没有结束,这一点也符合陈忠实的“彻底复仇观”,这一次,白孝文杀了黑娃。

在许多的评论中都认为白孝文对小娥不存在感情,但从白孝文最终杀黑娃可以表明这种推断难以立足。

白孝文在人生中最失意的阶段,是田小娥一直陪伴在其身边,白孝文对小娥的感情是真实的,杀黑娃原因众多,但基本可看作是为小娥的一次复仇。

既然可以认为是黑娃杀了小娥,那么白孝文对黑娃的复仇就合情合理了。

《白鹿原》第三十四章写到,“镇压黑娃的集会是白鹿原上乡民现存记忆中最浩大的一次。

”⑧从之前镇压田福贤,至此白孝文杀黑娃,经过了一个复仇的大循环之后,黑娃最终被杀。

而陈忠实也正是通过黑娃这个循环系统,构成了自己小说的第一个层面:

为感情而生的彻底复仇。

当黑娃,田福贤并不存在感情的问题时,谁也没有对谁产生致命伤害,而一旦因为感情,黑娃可以杀鹿泰桓,白孝文也可以杀黑娃。

2.田小娥,真假复仇

小娥和《白鹿原》中许多重要人物有关,其中有许多复杂的问题暂不考虑,笔者只就其中同小娥有关的复仇问题加以阐明。

小娥和黑娃的感情自然是真实的,但白嘉轩是拒绝其入祠堂的,而白孝文则是当众打过她的,白家对于小娥所为,应当属于是“正确”,这个应当是站在儒家角度,白家应当是不存在对小娥的危害,但小娥自己对于这种惩罚是否认可?

虽然无法确定小娥的心理,但从陈忠实所写可以得出,陈忠实对于小娥的复仇,认为是错误的。

自然,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白嘉轩的正确。

这里面首先从小娥和鹿三写起。

田小娥的复仇,让白鹿原死了很多人。

这个可以表明是一种制度的迫害,从小娥之死也可以明白她为整个原所不容,孤单存活,而终于还是一死。

鹿三的行为也是一次复仇,小娥先害了黑娃,之后又害了孝文,白嘉轩和鹿三几乎就是一体,小娥等于伤害到了鹿三的两个亲人,加之鹿三实为嘉轩的义仆,鹿三所反应的实际上就是嘉轩的意志,故而,是白嘉轩杀了小娥。

但为什么小娥的复仇仅是杀了鹿三,而放弃嘉轩呢?

这一切似乎也只能证明陈忠实认为白嘉轩是正确的,这就是陈忠实复仇的第二个层面:

违反正统价值观的复仇是难以实行的。

鹿三所完成的,是陈忠实认可的,符合白鹿原普遍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一次复仇,小娥被杀,是白嘉轩所认同的,这次复仇也确然是成功的,而后期,小娥的复仇则是明显不彻底的,而且最终小娥的复仇被白嘉轩给镇压了下去。

小娥尽管使得瘟疫夺取了许多人的性命,但丝毫没有伤害到小娥的最大敌人,白嘉轩。

为何小娥可以随意复仇却终究动不了白嘉轩?

因为陈忠实所认可的复仇应当是合乎整个社会规范的复仇,鹿三可以杀田小娥,但小娥是没有资格向白嘉轩寻求复仇的。

陈忠实所塑造的田小娥复仇事件,实质上是无法彻底的,因为它和陈忠实的复仇观是冲突的,因此,尽管在小娥身上可以看到某些反抗性,但在整个儒家的观念之下,她的复仇是无论如何也会失败的。

三.《白鹿原》中的“复仇”隐意

陈忠实用“复仇”构成了自己小说的主干,尽管有复仇成功和失败,但终究没有脱离“复仇”这个概念。

《白鹿原》中实际上还有一层“复仇”隐意,这些隐意对于陈忠实“复仇情结”的体现更有突出作用。

在《白鹿原》中,白,鹿两家是一种世仇的关系,因为人格品质的关系,整个情节所展现的一直是鹿子霖对白嘉轩的陷害与攻击,而在后一辈中,这种争斗依旧持续着。

从表明上看,是鹿子霖人格方面的失败,导致了这许多的事件。

这种攻击在鹿子霖通过小娥陷害白孝文达到了顶峰。

但是,最终,在鹿子霖被陪斗,看见主持镇压反革命集会的白孝文时,心里只言:

“天爷爷,鹿家还是弄不过白家!

”⑨鹿子霖几乎是失败了,但如果研究陈忠实的“复仇”隐意,却可以了解,鹿子霖的这一切行为,都是命中注定的一场“复仇”。

“子霖,我对不住你,我一辈子就做下这一件见不人的事。

我来生再世给你还债补心。

”⑩这是小说结尾白嘉轩的自白,却点明了陈忠实真实的意图。

按陈忠实的说法,鹿家从开始到结尾都不知道白家换地的真实目的,自然也就并不存在“复仇”的说法,然而,天道是循环的,陈忠实想要表明的,是一种符合天理循环的宿命论。

在此之前,先来看一下鹿家的发家史,鹿家祖上因为忍辱而终得复仇,而且是很坚决,干脆地完成了复仇。

可以讲,鹿家是有复仇传统的,如果有人侵犯了自家利益,一开始可以忍辱,但终究是要偿还的。

那么,白嘉轩换地之后,这种宿命观就在鹿子霖身上开始展现了。

如果白鹿出现的地方根本不构成好地,白,鹿二家未必就有生死过节,陈忠实认为,白嘉轩确然得到了一块儿好地,因为风水的关系,从而家运上升。

但在陈忠实看来,天命是不可逆转的,而白嘉轩却用人力对抗上天之意,那上天自然有必要扭转这种局势,所以,鹿子霖出现了。

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依天意,魏必灭蜀,然而诸葛亮的力量已经明显超越了其他对手,如此,则蜀将逆天意而灭魏,这是绝不可行的,故而天命循环之下,司马懿及时出现,遏制了诸葛亮,正是“孔明虽得其主,却未得其时。

”几乎逆天而行者,皆败。

顺天而行,这是陈忠实表达的又一个主题,白嘉轩的逆天行为,也相应得到了一些报复。

他自己的腰被打弯,白孝文被鹿子霖陷害而被赶出家,仙草得瘟疫而死,白灵被杀,但可以看到,陈忠实实际上却是焦虑的,白嘉轩有好的土地保护,自然是不能失败的,但这地本是鹿家的,白家是违背天理,因此,鹿子霖的抗争是合乎天意的,不应受到指责。

在文末,陈忠实以白家胜而鹿家败为结,但实质上并没有完全言尽,陈忠实认同的“复仇情结”不能允许逆天之行最终胜利,这种潜在的复仇是必须继续的,所以,故事在这里是结束的,但历史是需要继续的,在《白鹿原》中,白家的后人与鹿家后人的争斗依然在继续。

陈忠实留下了一点伏笔,鹿兆鹏在共产党胜利后,似乎是神秘失踪了,而白孝武则明显是成为了白嘉轩的接班人,而依1949之后的社会历程,陈忠实所要点明的,或许正是鹿兆鹏对于白孝武的家族复仇,而且,一定是彻底且致命的复仇。

四.结语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充分显示了“复仇情结”,显,隐两个方面都对整部作品的内容和结构起到了重大作用,这其中,由古至今积淀下来的中国人特别钟爱的“复仇”观念对其影响是很深的,但每个人所富有的“复仇”理念是不同的,陈忠实在文中就点明了自己对复仇的三个观念,就是为感情复仇,为顺应道德而复仇,为合乎天意而复仇。

在陈忠实的观念下,只有符合其“复仇情结”的复仇才可以成功,而逆向而行动的,最终都失败了。

大众是比较认同将复仇作为作品核心的,陈忠实也通过自己的探索,表明了复仇的合理性问题。

复仇未必可以言明就是一种机械式的行为,但确实在众多的复仇事件中,可以体会到模式化的东西。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史诗,而这史诗又是由众多的“复仇”构成,在“复仇”中,作者向大众展开了历史,人物,语言等等,再进一步,这些“复仇”的实质,正是我们内心拥有的保守,也就是对于远古的无力忘怀。

中国人不愿意开拓,喜欢固守,15世纪上半叶,中国有过郑和七下西洋的事件。

“近代社会的开端是人类的活动领域从陆地转向海洋开始的,为什么中国有能力转向海洋但不愿或不想转向海洋,而当时看来更为落后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却转向了海洋。

”⑪按书中分析,自然有众多原因,但国人特有的自守却阻止了发展的步伐。

陈忠实的“复仇情结”是对国人自守的一种担忧,国人往往计较于自己的得失,一旦失去,必须以“复仇”来挽回自己的利益,这样,一代一代的流传,使得我们太过于重视独立的个体,计较得失,而终究止步不前,固步自封。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体现的复仇绝不仅此而已,还有许多的复仇也从各个方面在为主体服务,像鹿兆鹏,白灵用羊肉泡馍毒杀叛徒之类,也是值得去分析的,“复仇”观念是一种积淀的文化,在很长时间内依旧会留存于后人心下,这种观念的利弊以及如何运用,也会一直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注释:

①朱刚著: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②,③司马迁著:

《史记》,北京:

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21页,第1425页,第211页。

④《三国志平话》,上海: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上卷。

⑤,⑥,⑦,⑧,⑨,⑩陈忠实著:

《白鹿原》,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第155页,第237页,第460页,第463页,第463页。

⑪王加丰,陈勇,高岱,高毅,李工真著:

《强国之鉴(八位央视大国崛起专家之深度解读)》,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参考文献:

[1]朱刚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2]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2005.

[3]《三国志平话》[M].上海: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1,3.

[4]陈忠实著.《白鹿原》[M].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8,12.

[5]王加丰,陈勇,高岱,高毅,李工真等著.《强国之鉴(八位央视大国崛起专家之深度解读)》[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