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1025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典版 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docx

经典版人格心理学考试资料

(经典版)人格心理学 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人格定义:

人格是源于个体身上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2.人格的基本特点:

A整体性,B独特性,C稳定性,D社会性,E功能性

☆3.各流派在基本理论取向上的差异(会画图)

 

第二章、经典精神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

1.人性哲学2.人格结构3.人格动力4.人格发展5.人格适应

行为主义分析的理论:

人性无所谓善与恶。

性善或性恶乃是由于个体受到环境影响、后天塑造的结果。

人本主义分析的理论:

☆1.人性哲学

(1)心理(精神)决定论  

个体头脑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其原因

不存在奇迹、自由意志甚至偶然事件

许多重要的心理过程都是无意识的

(2)人就是一个能量系统

心理过程需要心理能量的驱动得以完成

能量遵循守恒定律

应对日常生活的各种挑战,释放心理能量,消除神经官能症

(3)性恶论、本能论

人性本恶,人的行为受潜意识的本能支配

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生本能(力比多、指向快乐)与死本能(塞纳托斯、指向攻击) 

人格结构

☆2.1无意识理论(解剖模型)

意识:

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

前意识:

我们加以注意便能察觉到的心理内容

潜意识:

个人不可能觉察到的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的意识冰山(见下图)

☆2.1三我理论(结构模型)

本我:

生而有之,本能,快乐原则

自我:

人格的执行者,现实原则

超我:

内化的社会价值,道德原则

三我的比较

 

本我

自我

超我

性质

生物

心理

社会

来源

遗传

经验

文化

层次

无意识

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和无意识

原则

快乐

现实

道德

理性

实质

非理性

主观

理性

客观

不合逻辑

主观

自我承担的是协调者的角色;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当中,自我强大而灵活,不允许本我或者超我过分掌控,使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均衡、协调。

焦虑:

焦虑是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

⏹按照来源对焦虑分类:

✓现实性焦虑:

感知到环境中的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来自外界环境

✓神经性焦虑:

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时所引起的恐惧感——来自本我

✓道德性焦虑:

个人良心上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来自超我

防御机制的定义:

自我将可怕的东西控制于意识之外以减少或避免焦虑的方法。

⏹防御机制的特点:

(1)主要是潜意识的,个人通常是不知不觉加以运用的

(2)都是伪造或曲解潜意识的,以防止本我的冲动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流派

新精神分析流派和弗洛伊德的四点分歧

(1)反对本能论和泛性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不再认为力比多是一种带有性色彩的思想和行为的原动力,而是把它解读为一种指向生命和创造的一般动机,且关注人际关系

(2)弱化先天本我的作用,强调后天自我的作用

不再关注性、心理冲突和无意识,转而强调知觉、记忆、学习和思考

(3)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人类有能力克服冲突和挫折

(4)重视人一生的发展,而非仅仅是早期间经验

2.人格结构

☆个人无意识/个人潜意识

由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构成,

☆集体无意识

定义:

无意识心理中包含的同一文化中所有人共同的思想、意象、精神特征。

☆原型:

定义:

那些经历许多世代一直保持不变的经验累积于心中的结果,是一种对世界某些方面进行反应的先天倾向,是集体无意识的元素和主要内容。

☆心理类型描述和内涵:

 

(1)心理倾向:

A外倾:

个体的精神态度指向外部、环境影响情绪

B内倾:

个体的精神态度指向内部、内心过程引起(忧伤、欢喜)

(2)思想功能

感觉:

能指明事物存在于什么地方,但不能指明是何物

直觉:

在没有实际的资料可利用时,对于过去和将来的预感

思维:

能指明事物是何物,并为其命名

情感:

决定事物有何价值反映个体的喜好和厌恶

论述题:

☆人的8个发展阶段:

1婴儿期(出生~一岁半,对应“口唇期”)

冲突内容:

基本信任VS不信任

关键任务:

得到父母的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

危机解决的结果:

获得节本信任感,认为世界时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和亲切的,生活具有希望感

危机未解决的后果:

产生今本不信任感,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

在人格上表现为具有恐惧特质。

2儿童期(一岁半~三岁,对应“肛门期”)

冲突内容:

自主性VS羞怯和怀疑

关键任务:

父母給予适当的训练

危机解决的结果:

产生自主感,感到自己有能力、是独立的,有了强烈的个人操控感。

在人格上表现为自信的特质

危机未解决的后果:

缺乏自信、自我怀疑、依赖他人

3儿童早期期(三岁~六岁,对应“性器期”)

冲突内容:

主动性VS内疚

关键任务:

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

危机解决的结果:

产生主动性、形成志向和目标感、

危机未解决的后果:

缺乏目标感,在社会交往和其他场合很少表现出主动性,常体验到无能

4小学期(六岁~十二岁,对应“潜伏期”)

冲突内容:

勤奋VS自卑

关键任务:

个体要发展出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或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技能和态度

危机解决的结果:

形成勤奋感及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

危机未解决的后果:

形成自卑感和对自己天分和能力的低评价

5青少年期(十二岁~十八岁,对应“生殖器期”)

冲突内容:

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关键任务:

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危机解决的结果:

形成自我同一性,独立的决定自己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接受并欣赏自己

危机未解决的后果:

出现角色混乱,形成不确定感

6成年早期(十八岁~二十四)

冲突内容:

亲密VS孤独

关键任务:

找到一个亲密的伴侣共同分享重要的经历并进一步发展

危机解决的结果:

建立亲密感,在情感方面获得成长

危机未解决的后果:

面临情感孤独,无法建立深刻的亲密关系,且无法获得亲密感的满足

7成年期(二十五岁~六十五岁)

冲突内容:

繁衍VS停滞

关键任务:

生儿育女、或创造新的事物或思想

危机解决的结果:

形成“关心他人”的品质,获得繁衍和创造的满足感

危机未解决的后果:

陷入停滞感,表现为一种空虚和对人生目标的怀疑

8成年早期(六十五岁以后)

冲突内容:

自我完善VS失望

关键任务:

保住潜能、维系生存

危机解决的结果:

达到完善感,具有智慧

危机未解决的后果:

产生无意义感和失望感

第四章、特质论人格流派

特质定义:

根据人们在某种特征上的表现程度而对其进行分类的一种人格维度.

⏹首要特质:

个人生活中具有渗透性占优势的特质,是无时不在的倾向,每个行为都可追述到其影响。

个体只有一个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比首要特质更有限的情境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仍表示行为上的广泛一致性。

个体有5-10个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

最不明显,具有最少普遍性和一致性的特质。

适用范围较窄,接近于习惯或者态度。

包括个人的独特偏好,偏见以及由情景所制约的特性。

v因素分析

定义:

是用来发现特质的一种方法,从大量的相关变量中抽取出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法

☆应用:

工作岗位上的大五人格模型(哪五个人格,高低分的特征)

模型简介

大五人格(包括五个维度):

(1)开放性/求新性

(2)尽责性/责任心(3)外向性

(4)宜人性/随和性(5)神经质

编制过程:

共使用了两种研究方法,是人格物质的方法及来源。

分别是:

(1)词汇学研究:

在词汇假设的基础上,对特质描述次做语义分析和因素分析,以确定基于世俗概念的人格维度

(2)问卷研究:

通过人格心理学家的理论构想及对人格文献的分析归类,经实证研究获取基于科学概念的人格维度

优缺点:

目标:

探索描述人格特点、具有区分性、

核心:

确定目标

词汇:

完整全面

人为完成、较高主观性、难以统一、工作量大、无法提供具体人格维度、缺乏理论支撑、难以保证准确性、

问卷:

不全面

理论基础之上、科学依据、客观性、评价标准、相关理论的支撑和支持

☆维度解释:

(答题时可画此图)

低分特征

维度

高分特征

好社交、活跃、健谈、乐群、乐观、好玩乐、重感情

外倾性

谨慎、冷淡、无精打采、冷静、乐于做事、退让、寡言

心肠软、脾气好、信任人、助人、宽宏大量、轻信、直率

随和性

愤世嫉俗、粗鲁、多疑、不合作、报复心重、残忍、易怒、好操纵人

有条理、可靠、勤奋、自律、准时、细心、整洁、有抱负、有毅力

尽责性

无目标、不可靠、懒散、粗心、松懈、不检点、意志弱、享乐

烦恼、紧张、情绪化、不安全、不准确、忧郁

神经质

平静、放松、少情绪化、果敢、安全、自我陶醉

好奇、兴趣广泛、有创造力、富于想象、反对保守

开放性

习俗化、讲实际、兴趣少、无艺术性、非分析性

*良好匹配模型的含义及其应用价值 (简答题,老师要求,找书上的自己总结,如:

儿童的气质与教学模式的匹配,此题为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答:

如果个体的能力和特点与环境的期望和要求能良好匹配时,个体就会健康发展,否则个体的生理机能会受损,行为失常可能性增加。

环境调节着对儿童的影响,父母也应该形成与孩子的气质特点相一致的期望与要求。

例如:

什么样的环境和教学方法对某种特定气质类型的孩子的学习更用利?

这第二个问题反映了我们对良好匹配模型的思考。

一个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如何,部分地取决于学习环境与这个孩子的“能力、特性和行为风格‘匹配得如何。

并非所有孩子都是带着同一种学习风格和能力来到学校的。

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气质,但是如果安排课业时能考虑儿童的学习风格并与之相适应,儿童就能表现出最佳学习状态。

当学生的气质与教师的期望和要求相匹配时,学生就能取得好成绩,并且会得到教师较好的评价。

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使之与学生的气质相匹配,不仅会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而且会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第五章、生物学人格流派

艾森克的三因素理论

答:

1.内外向与大脑皮质的唤醒水平

艾森克的观点:

内向型:

唤醒水平低,选择僻静、无刺激的环境,以避免自己的皮质唤醒水平进一步的升高。

外向型:

唤醒水平高,寻求强烈的刺激以刺激大脑皮质唤醒

当下研究者的观点:

 出于外部刺激中时,相比于外向者,内向者的唤醒更迅速也 更强烈,且对刺激的敏感性更高。

2.神经质:

显示了一种情绪化的反映倾向

得分高的人情绪不稳定,容易情绪化,如对很小的挫折都产生很强烈的情绪反应

3.精神质:

在后续的研究中提出的人格维度

得分高的人:

自我中心的、攻击的、缺乏人情味的、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冲动的、不考虑他人的,不关心正义和他人福利

第六章、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人性观:

1.人是善良的,人是好的、端正的、仁爱的,每个人都有对美、真理、正义等的本能需求。

承认世界上有邪恶和神经症,但他认为这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由于不好的、不合适的环境造成的。

好的环境,就是那些有助于人的内在本质实现的环境;否则就是坏的或变态的环境。

坏环境并不一定使人出现精神疾病,因为人的本性中有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人健康地发展。

2.经分中的人性哲学,即人性观

(1)心理(精神)决定论  

个体头脑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其原因

不存在奇迹、自由意志甚至偶然事件

许多重要的心理过程都是无意识的

(2)人就是一个能量系统

心理过程需要心理能量的驱动得以完成

能量遵循守恒定律

应对日常生活的各种挑战,释放心理能量,消除神经官能症

(3)性恶论、本能论

人性本恶,人的行为受潜意识的本能支配

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生本能(力比多、指向快乐)与死本能(塞纳托斯、指向攻击)

3.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2.1人性观

人性本善,人都存在一种自然成长的力量,即朝着健康、自我实现、自我了解的人格的方向前进。

人的主观性,行为是带有主观目的,是进行主观选择的结果。

恶来源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才是造成恶行的主要因素。

正是企图控制人类的欲望使人“变”坏。

罗杰斯的在人性观上的两种态度:

对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问题罗杰斯表现的就很奇特:

当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出现的时候,他坚持决定论,相信人的行为有规律可循;但当他以一个治疗者出现的时候,他有感觉到人的确享有自由。

☆高峰体验的定义:

是一种超越一切的体验,其中没有任何焦虑、人感受到自我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感受到暂时的力量和惊奇。

v共情(empathy)

定义:

能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就好像那是自身的内心世界一样的一种能力。

类似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有条件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当一个人做了别人期望他做的事情时,他才被接受,才得到尊重,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论他做什么都可以得到尊重和关爱,这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1.请叙述Q分类技术一般步骤和评价方式

(Q分类法技术(掌握:

A是什么样的/一般模式,B怎么做的C标准))

实验:

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关系

是什么样的?

一个四十岁女性来访者改变真实与理想自我的Q-SORT

该项技术是由斯特芬森创立的。

其基本程序应用于评价多种心理概念,包括亲子依恋,防御机制,气质和恋爱关系强度。

罗杰斯也发现这种技术很适合人本主义的人格模型,就采纳了这一技术。

心理学家经常编制一些Q分类材料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其中布洛克编制的加利福尼亚Q分类卡片被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广泛使用。

这项测验共包括100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印着一句自我描述的话。

例如,“我是一个健谈者”“我从他人那里寻求支持”“我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

治疗师会先认他阅读这些卡片,然后把它们分类。

开始,你须根据卡片内容与自己的符合程度把它们分为9类,绝对不符合,很不符合,相当不符合,有些不符合,吃不准,有些符合,相当符合,很符合,绝对符合。

这9类代表正态分布上的9个点,在两个极端的类就代表那些最符合你和最不符合你的特征。

B.怎样做的?

答:

每一类中的卡片数量是有限制的,因此参加测试的人就必须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卡片。

用这种方法,治疗师和来访者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访者自我概念的轮廓。

在第二次分类时,要把卡片全部弄混,重新做一遍。

这一次,要求按时“理想”瞬息万变我来对卡片分类。

在完成了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分类描述之后,你和治疗师就可以比较它们之间的差距。

根据卡片在每一类中的位置,给它们赋予1-9之间的值,就可以计算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相关系数。

C.标准:

从Q分类卡片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非常相似。

如果两类的分值完全一致,就可以得到1.0的完全相关,但是很难想象有人会在每人个方面与他们的理想自我完全一致。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完全不一样的来访者就会得到零相关。

如果来访者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在许多描述上都完全相反,那就是负相关的。

很明显,如果相关系数离1.0越远,这些人就越不接受自己,也就越不可能成为心理健全的人。

☆有条件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当一个人做了别人期望他做的事情时,他才被接受,才得到尊重,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

无论他做什么都可以得到尊重和关爱,这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第七章、经典行为主义的人性观

行为预期理论

罗特认为,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

他用下面的行为预测公式来表达这个观点:

v行为潜能:

个体在某一特定场合做出某一行为的可能性

☆操作条件反射:

定义:

是有机体产生某行为后给予某反应而产生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观察学习(模仿)定义:

个体观看到他人的行为而学到新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们在观察他人的行为中形成了有关新行为如何操作的观念,这一编码信息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作为一个行动的导向,这种学习无须对每个细小的反应进行强化,也无须尝试错误去摸索,这种直接获得新行为的过程,称为无尝试学习。

原理:

替代强化

观察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必直接受到外在强化,只要看到仿效对象的行为受到强化就等于自己也受到强化。

其优点在于:

效率高、错误率低;间接学习,不需要亲身经历

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1,注意:

决定一个人从示范者那里选择什么、吸取何种信息

2.记忆(保持):

以某种象征性的形式保持原先观察到的输入信息:

心象表征系统;言语表征系统

3.表现(动作复现):

将以前编码的心象和言语表征转化未动作的再现

4.期待(动机):

对示范者行为的注意明显受到动机的影响,是否表现习得的行为也受到动机的影响

第八章、认知人格流派

人性观

每个人都是科学家:

所有的人都有动机想去理解所有冲击我们的刺激,如同科学家试图预测并控制事件的发生一样。

我们也想了解周围的世界、以便我们能够预测并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

科学家也是人:

人格理论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学说都有其弱点值得让人质疑,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事实

建构的权益选择:

每个人使用的个人构念皆不同,其组织其结构的方式也不一样。

建构式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一个建构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或者是一种假设,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的经验。

一个建构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用这个理论来预测现实,个人与外界的任何接触都在不断地创造和验证个人构念

☆个人建构:

定义:

在凯利的理论中,人们用于加工信息的两极性的认知结构。

图式定义:

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假设性的认知结构.

☆自我图式:

定义:

包含着一个人生活中对自己非常重要部分的图式。

2.“问题中心策略”的定义(人本主义人格流派)

 

3.“习得性无助”的定义(行为主义流派)

 

4.详细介绍埃里克森关于整个生命周期中人格发展的理论。

(新精神分析流派中,出现在论述部分,请大家根据讲义详细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