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1149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docx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

  【篇一】

  让生活融入课堂

  摘要: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关键词:

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发展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班级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对原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联系。

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教学核心的课程。

因而,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受文本范围的制约,教学时间不能受40分钟的限制,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与课堂。

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社会,拓宽教学内容,把教学融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

  一、课堂生活化,提高认知。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认知、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学会拒绝“不跟烟酒交朋友”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学生A:

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抽烟,烟火掉在棉被上,酿成一场火灾,大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烧成重伤,损失惨重。

  学生B:

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撞在电线杆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学生C:

……

  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再现生活,增强认知。

  再现生活就是通过视频、表演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实、获得切身体验,增强认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的第1课只有一个地球的“家乡的环境”时,因为学生对家乡的过去只是停留在传说这一事物的表象上,没有见过,更没有体验。

为了让学生看清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环境,体会到环境越来越恶劣,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搜集了不少关于家乡环境的老照片,拍摄了对应的新照片,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再如: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时,让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把他们如何关爱自己一件事表演出来,体验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之情油然而生。

  三、走进社会,践行认知。

  课标明确指出: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因此,我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

  如:

在教学打造节水型社会一课时,学生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越来越匮乏。

为了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节水意识,自觉行动起来节约用水。

我就安排学生课后调查学校和社区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

如何做到节约用水?

  (一周后,学生交流自己调查到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和行为,以及节约用水的“金点子”。

  学生A:

学校厕所里的水龙头24小时开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

建议改成声控或感应水龙头。

  学生B:

庄稼地干了,农民伯伯浇地大多使用漫灌,耗时耗力,浪费资源,建议农民伯伯浇地使用喷灌技术。

  学生C:

可以用生活废水,拖地、冲马桶。

  同学们知道节约用水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事后,他们又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节约用水的行动中来,为打造节水型社会做贡献。

  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并高于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篇二】

  斯宾认为,“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实施”。

教师个人的教学哲学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朴素的教学哲学,也就是说用自己的“观点”“观念”“理念”来看待教育世界及教学活动,并采取一些不同的教学行动,选择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

可见,教师的教学哲学是他看待教育世界和教学活动及解释教学活动的基本主张及以此为基础而采取的教学行动。

道德与法治教师建构自己的教学哲学,就是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实施过程中运用哲学的原理去思考、分析,综合本课程的理念、体系、结构、内容,最后凝结成符合教学实践以及适应学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教师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教学哲学,其中的重要前提是教师有正确的教学价值观。

____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一个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价值观折射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反映出教师的生活哲学、人生价值、情感方式及伦理观念等。

一个教师所拥有的觉悟、学识、视野、生活经历决定着他对这门课的哲学认识。

如果一位教师对社会、对教育、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会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这门课的认识之中、教学之中。

教师如何把对课程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呢?

教师在备每一节课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式的选用,都体现出自己对这门课教学的哲学思考,而这种哲学思考包括关注这门课的学习对象———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成长需要。

如果教师教学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实际状况,这是教学的“失明”。

只有把对这门课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相统一,将课程世界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哲学。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一、运用哲学思维解读教材文本袁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袁制订教学目标

  解读教材要遵循整体到部分、由大到小、由粗到精的程序,力求达到准确解读,因此要做到“四读”。

一读同一主题内容在全套教材纵向上的衔接和分工,把握其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及由低到高内容上的拓展;二读单元内的逻辑结构,了解单元中每一课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三读每一课的话题及板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和该课的课时划分;四读每一课的图文表意,文中关键词所指向的教学目标点和本课的核心价值。

如果教师不能科学地解读教材就可能出现偏差。

如三年级上册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其中有个话题是“我为学校出点力”,校园范例呈现了一个“校园垃圾调查报告”,教材以这个范例引领学生在学校公共生活中有公民意识,关心学校的公共事务,对学校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一些合理的改进建议,使学校发展得更好。

一位教师上课时用了大量时间去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怎样进行垃圾分类,这样就使教材的价值引导偏离了方向。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基本上是按每课两课时的量编写的,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理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内容逻辑,确定精确的教学目标,合理地进行课时划分,将相关内容集中到同一课时上。

如三年级下册第3课《我很诚实》共有3个话题“诚实与说谎”“请你帮他出主意”“让诚实伴随我成长”。

教材编写的逻辑是:

第一个话题主要引导学生懂得诚实的内涵,第二个话题是引导学生懂得诚实一定要克服虚荣、胆怯、好胜等心理,第三个话题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到诚实及区分生活中谎言与善意谎言在本质上的不同。

教师可把前两个话题作为第一课时,第三个话题作为第二课时。

课时划分后,就要确定出准确的课时目标,第一课时的课时目标可以确定为:

懂得诚实就是实话实说,不撒谎、不虚假;懂得诚实需要克服胆怯、虚荣等心理。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诚实还体现在自己做了错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应当主动说明情况,并承担相应责任;懂得谎言与善意谎言在本质上的区别,知道在生活中怎样做到诚实。

  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分析和认识教材中的生活事件及道德现象

  道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引导儿童去认识和对待生活中复杂的道德现象,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及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对教材中涉及的道德概念和生活事件有时会有绝对化的倾向,强调事物的这一面就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

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及道德现象,克服道德认识上的绝对主义和片面性,克服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看问题的倾向。

如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声”,本课重在引导学生知道在公共场合说话要小点儿声是讲文明的表现,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说话小点声的情况下,还要注意让学生知道不能机械地对待事物和处理事物,如公共场合需要呼救时,就需要大点声,不能因为“要小点声”,而在应当大声时不大声。

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很多教育内容都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如电视、网络、广告等媒体对学生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不能因为强调消除负面影响就否定其正能量的一面。

要引导学生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媒体的正面作用,同时懂得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要基于儿童立场要基于儿童立场袁遵循儿童的生命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袁强调野对话教学冶与野生长学习冶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对话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德育课程中的“独白式”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师生间是一种讲和听的线性关系。

对话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双向交流,师生是一种交互关系。

对话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遵循了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冥冥尊重每一个人。

教师也在与学生对话中受到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

对话教学在教学中表现为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活动,具体表现为创设相应的对话情境,如运用教材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生活情境等,实现学生与教师、同伴、文本之间有意义的互动交流。

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引导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教学中的对话离不开大量的时间依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速度放慢,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对话情境中,实现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交流。

教育即生长。

儿童是一个个有生命活力的个体,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唤醒,去激发、去尊重。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建构,从中获得经验的生长。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把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原点”,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远点”,将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新的感知相互作用,生成新的感悟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生长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儿童搭建思想和行为表达的平台,给学生足够的、合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精彩,并主动建构和生长。

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学习?

可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讨论辩论中生长;可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情境体验和行为演练中得到生长;可设置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在辨析是非正误中生长;可设置评价情境,引导学生在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中生长,传统的课堂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

为了促进学生生长,教师应学会“让权”给学生。

课堂上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生长性学习还要注意课后的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教室,离开课堂后还能持续生长。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哲学就是让教师建立起自己的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清晰、完善起来,并能在教学时采取恰当的教学行动,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哲理性反思。

  【篇三】

  摘要:

文章结合教学实例,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体验更加鲜活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道融生活;法在身边;实践探索

  2016年起,教育部审定了《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一书,教材的更名意味着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深化,更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当然,此门学科的教学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翻新理念、渲染形式,而是要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创设学的氛围、学的阶梯和学的方法。

笔者在实践层面上尝试探索既关注学生的生活现状,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一、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1.拥有童心——教学设计的基准点生本课堂需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呼唤拥有童心的教师,呼唤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

拥有童心的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生活搬进校园,把课堂带到社会。

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动物”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在角色扮演中演一演、讲一讲、唱一唱、说一说,与学生玩成一片,既让学生了解了熟悉小动物的特点,又懂得了爱护小动物的时候也要保护自己,唤醒了学生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2.环境布置——教学内容的体验点学生的信息大多来源于视觉渠道,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愉快的成长。

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画面布置校园环境进行环境熏陶,显得尤为必要。

例如,在教学“分享真快乐”时,笔者将教室改造成“快乐共分享”。

图书角有学生分享的图书,讲台前有学生分享的故事,座位旁有学生分享的美食,课桌间有学生分享的游戏……在“他是小气鬼吗”的故事中,学生明白了一起分享快乐多一点,要珍惜、感恩别人的分享,但是不强求必须分享一切。

3.小小创客——教学体验的升华点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备受关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融进创客教育过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生活需要小创意”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鼓励学生想象,学习创意生活的知识和技能。

在实际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在创客教室用3D打印笔制作笔筒,既学习了3D打印知识,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创造,争当小创客的品德。

有的学生绘制创意画,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房子,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汽车,还有的学生动手设计小吊床……在动脑、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动手,就会有创造。

  二、坚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特征

  1.简约的目标定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该立足现实,综览整个单元内容,精选以生为本的教学内容,才能定位出简约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时,此单元的学习共有4节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身心愉快地完成从幼儿学习到小学学习的过渡,有身心的准备,有技能的准备。

在第1课时教学时,笔者定下这样的目标:

学会整理书包,认识教材,互帮互助,树立“我是小学生”的自豪感,消除紧张感,这样的目标清晰,脱离了空洞的定位。

2.灵动的艺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给学生留下自主、自护、自理、自为、自悟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教材“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此节课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命美丽的生活情趣,以及最基本的公民责任感。

但是,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学校里有一个美丽的花园,每到春暖花开时,各种花竞相开放,引来了蝴蝶,招来了蜜蜂,也吸引了学生在花园里追逐嬉戏。

笔者带领学生走进花园,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花花草草,并趁机让学生看看被踩倒的小草、被摘落的小花、被挂了书包歪斜的小树,让他们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不对的。

接着,笔者又让学生看看有锯齿的叶子,听听“有毒的小蘑菇”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在大自然面前要学会保护自己。

从室内走到室外,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完全融合,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据,有助于正确自然观的形成。

3.融合的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两个课程的相加,更不是法治的标签与道德的凑合,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浸润和感染法治的思维和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中的“上学路上”时,笔者带领学生走上马路,参加“今天我是小交警”的活动,跟着交警叔叔观察“不同的上学路”,情境体验“这样安全吗?

”切实感悟“交通信号要知道”。

通过生活体验,学生知道了闯红灯要罚款,交警叔叔严格执法的背后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并因此获得感悟:

遵守规则通行不但是遵纪守法的行为,也是爱的回报,更是文明素养的体现。

这样的教学过程无法严格区分出哪里是道德教育,哪里是法治教育,但是在教材内容和实践生活再创造的整合活动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道德,身边处处有规则。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道德与法治的有机融合,是学生主观的参与,是主动的建构,是内化与外显的和谐统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让“道”融生活,“法”在身边!

  参考文献:

  [1]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

  作者:

王艳单位:

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篇四】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目前,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学科教学中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现就如何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抓情感体验,促道德内化,提高道德素质

  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教育情境中有道德意义的各种事物的内心评价感受。

情感体验过程与道德认识过程有效“合成”构成道德内化。

这种体验经常与学生的道德观念相联系。

当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经掌握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时,就会产生一种自

  觉的、概括的、稳定的情感体验。

经过多次证明这种体验、认识是正确的,才能将其内化为观念或形成态度,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

那么,通过哪些教学手段来达到内化的目的呢?

  1.换位体验。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爱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例如,讲《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可在讲述一个左脚瘫痪的残疾人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戏弄的现象后,让学生换位体验那个残疾人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

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

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走路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

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又如,讲《拾金不昧》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丢失东西和别人将失物交给自己时的心情。

由心情沉重到心情欢快,两种情感体验,内化了自己的认识,认识到拾金不昧会给失主、给社会带来好处,所以要从小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德。

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2.对比体验。

对比体验是将代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象与代表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形象随机地进行对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评价,获得评价体验,形成一种道德素质。

例如,《爱护花草树木》的教学,在学生懂得应该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对应的幻灯片内容。

第一幅:

一个小朋友给花坛浇水;一个小朋友在花坛摘花。

第二幅:

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树木加固起来;两个小朋友折树枝做“打仗”游戏。

第三幅:

几个小朋友在修剪草坪;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

通过这些对比判断,更加深了对爱护花草树木的认识。

又如,一位教师在讲《腾飞吧祖国》一课时,通过查资料、搞调查,绘制了三张图表:

一是祖国解放前后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对比表;二是改革开放前后农、副、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对比表;三是我国和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对比表。

通过列表比较,突出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学生觉得真实可信,生动有趣,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这样的对比体验,无疑会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实践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例如,学完《妈妈的小帮手》一课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摘菜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

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

  二、创设和谐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氛围,可以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那么,采取哪些手段来创设和谐氛围呢?

  1.环境设计。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最初形成的新知识是感性的。

这种感性知识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的。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更需要凭借具体事物或其表象进行思维。

环境设计得好,能从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出发,就会收到出奇制胜之效。

如《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论证世界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一道理,教者绘出了大庆会战前一片大荒原的荒凉景象,又让学生看今天大庆高楼林立的繁荣景象。

使学生体会到现在的大庆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为自己身为大庆人而深感自豪,并雄心勃勃,立志长大为大庆和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此设计教学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氛围,学生会触景生情,激发起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了思想素质。

  2.角色扮演。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例如《集体力量大》一课,有关蚂蚁王国得探子报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亲身体验。

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取得胜利。

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爱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

  3.以情施教。

以情施教首先要求教师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重视自身情感的投入。

必要的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激情。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再向火山行》一课时,首先这样讲:

“小英雄赖宁的故事已走进千家万户,他那桩桩件件感人泪下的动人事迹,无不激发着我们勤奋学习的情感。

”然后开始讲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这不但渲染了气氛,也使学生开始就带着一种激情投入学习。

结尾时教师又进一步将情感引向深入。

他这样总结:

“一个赖宁倒下去,千百个赖宁站起来,让我们以赖宁为榜样,从小立下革命志,为祖国的腾飞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把握住情感培育的目标。

开始就以精湛的语言让学生动情,中间以生动的讲述让学生明理,最后又以丰富的充满激情的结束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总之,精心创设各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面向社会,增强现代意识,提高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