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186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 人教版部编.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天都峰》人教版部编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在假日里爬天都峰,“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事。

围绕单元学习要素,教学设计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

引领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同时,通过揣摩语言文字,品析写作方法,体会作者通过对话、动作、心理描写,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设计中,注重朗读,注重读写结合,即时提供语言实践,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级、链、攀”等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哩、颤、猴”等10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学会叙事技巧。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品读重点词句,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

2.理清课文是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天都峰风景图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搜集战胜困难的名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天都峰的图片,教师进行介绍。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千米长。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

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请学生说一说,欣赏了天都峰的景色,了解了天都峰的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4.鼓励学生质疑。

预设:

谁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初读感知,自学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一边读一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级”在“石级”一词中读jí,不读jī;“辫”读biàn,不读bàn;多音字“相”在本课读xiànɡ,另一个读音是xiānɡ,扩词:

相加、相互。

2.课件出示词语,检测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石级 铁链 攀登 一张相 辫子 笑呵呵

3.重点指导书写“链”“颤”“辫”。

(教师相机强调:

“颤”在本课读chàn,“鲫”读jì。

(1)请学生观察,这几个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2)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

链:

注意最后写“辶”,“辶”写在竖中线上,整个字写得紧凑一些。

颤:

左右均宽,注意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辫:

注意两个“辛”不同的写法,“纟”落在竖中线上,写得瘦长些。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形近字区分练习。

辨析“辫”“辩”“辨”时,引导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或通过字理识字进行区分。

必要时进行造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区分。

级(   )极(   )链(   )琏(   )

猴(   )侯(   )辫(   )辩(   )辨(   )

设计意图:

继续夯实识字、写字基础。

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主动性,通过检测练习、形近字区分,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练习书写生字,把字写美观。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指名读文,依据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全班交流,想一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3.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抓住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只要概括出事件的顺序,能说出这三个主要情节即可。

允许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来梳理写作顺序。

4.再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可以通过绘制示意图来表示,也可以用归纳小标题来展现事件的顺序。

(课文的叙述顺序可以概括为:

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中——爬上天都峰峰顶之后。

还可以概括为:

面对天都峰天险——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勇于攀登,战胜天险。

5.小结:

作者条理清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从而能够把一件事写清楚。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设计意图:

此环节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一个是对写作顺序的梳理。

教学中,注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抓住事件要素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同时,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把事件写清楚。

四、布置作业,巩固生字

1.把课文多读几遍,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2.搜集有关克服困难的名言,摘录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熟读课文,自主练习巩固生字。

通过摘抄名言,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代目标

1.听写词语,集体订正。

石级 铁链 攀登 一张相 辫子 笑呵呵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致了解“我”的爬山过程,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设计意图:

复习词语,巩固对生字词的掌握。

紧扣单元要素,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细品文字,探究方法

导读:

文中“我”爬山的过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

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爬山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奥秘。

(一)写清心理感受。

1.开始时,“我”对爬天都峰是怎样的态度?

从哪些描写中能够体会到?

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3.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我”的心理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在云彩上面哩”“笔陡”来体会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

4.“挂”字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

5.这样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让“我”有怎样的感受?

(这样险峻峭拔的天都峰,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令“我”望而生畏;此时的“我”是缺乏自信的,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

6.请你边读边想象,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再通过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

7.小结:

在写一件事情时,可以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写出自己遇到的困难,这样也能把事情写清楚。

(二)写清人物对话。

1.为了把事情写清楚,课文还展示了“我”和老爷爷之间的对话,快速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我们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情。

2.品味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

“对,咱们一起爬吧!

(1)联系上下文,两个人为什么会互相询问?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2)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

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

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敬佩、羡慕的语气。

3.品味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

“谢谢你啦,小朋友。

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

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我应该谢谢您!

(1)你能体会到他们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吗?

(兴奋、互相敬佩、互相感激……)

(2)再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你又有哪些体会?

(引导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写清人物对话,可以更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这是一个秘诀哟!

(三)写清动作。

1.过渡:

为了更细致地展示爬山过程,课文展示了“我”爬山的动作。

找出这样的动词来体会体会。

2.课件出示重点句: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3.哪些词语带给你深刻的感受?

结合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揣摩“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等词语,体会他们登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4.这是“我”的爬山过程,你能想象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吗?

5.这句话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省略号,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你能想象“我”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吗?

“我”是怎样爬山的呢?

学生在想象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动词,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6.小结:

动作展示,使爬山画面仿佛就在眼前,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加入动作描写,事件写得更加清楚。

(四)写清感受。

1.课文中爸爸的话点明了爬山的意义所在。

请同学们齐读——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爬上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

原因有两个:

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他们都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3.小结:

课文用爸爸的话点明了这篇课文给人的启示,这正是爬天都峰之后最深的感受的体现。

在写事件时,可以点明自己爬山的感受,使读者也深受启发。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同时,写清了人物的动作、对话、心理活动及这件事带给自己的启发。

体会多角度进行描写,把事件过程写清楚。

在朗读、品析词句中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受到启发。

三、读写结合,想象练笔

1.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和老爷爷是怎么互相鼓励的呢?

想象他们在爬山过程中的对话,并写下来。

2.学生进行小练笔,教师巡视。

3.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关注对话中包含的鼓励及战胜困难的决心。

设计意图:

结合课文内容,提供语用实践的机会。

在想象对话的练习中体会“我”和老爷爷的互相鼓励,进一步感受人物战胜困难的决心。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1.面对困难,有的人畏惧退缩,有的人适可而止,有的人犹豫不决,有的人勇往直前。

面对困难,你打算怎么做呢?

2.指名交流。

3.出示名言,读一读,积累名言。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

——爱迪生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

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罗兰

4.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战胜困难的名言。

5.小结: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

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希望同学们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互相鼓励,增强信心。

设计意图:

积累有关战胜困难的名言,丰富积累,从而对于课文含义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学习把一件事写清楚。

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来写的。

对于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这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进行体会。

抓住了课文的几个留白处,引发学生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含义。

对于课文含义,学生理解较为深刻,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看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在小练笔中,发现学生对话中提示语运用不够生动,形式变化不丰富,可以在此方面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