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3122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化学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docx

学年高中化学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及其重要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及水的反应

3.通过氯气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氯气与水反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材料一、2004年4月15日晚,重庆市江北区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露事件,消防人员

采用消防用水与碱液在外围50米处形成两道水幕进行稀释。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在与英法联军作战中,首次使用氯气攻击对方,开了战争史上使用化学武器的先例。

 

 

 

 

实验探究

(1)展示一试管氯气

(2)演示闻氯气气味的正确操作方法

(3)将其倒立于一盛满水的水槽中

氯气的物理性质:

色有气味的有毒气体,可溶于水和碱液中。

自学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给出问题

阅读教材p71:

氯气的物理性质一自然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氯气的哪些物理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地发现氯气泄露?

(2)对氯气这种有毒气体如何闻其气味?

(3)消防人员为什么能用水和碱液进行稀释?

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归纳整理

检查小结(答案略)

思考交流

(1)分别画出氧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推测氧气与氯气化学性质的相似之处。

(2)类比氧气与Fe、H2等物质的反应,推测氯气分别与Na、Fe、Cu、H2的反应产物。

观察思考

教师演示实验,并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现象

化学方程式

Cl2+Cu

将一束烧至红热的细铜丝插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

Cl2+H2

在空气中点燃H2后,把导管伸入盛满氯气集气瓶中

归纳整理

(1)氯气的化学性质

(2)燃烧的条件和本质

写出Cl2+Fe、Cl2+Na、Cl2+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探究

实验4—4:

有色布条插入氯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4—5:

有色布条插入干燥氯气中,

观察现象

补充实验:

有色布条插入盐酸中,观察现象

师生总结

氯水能漂白有色物质而干燥的氯气气不能

自学释疑

氯水中哪种物质能漂白有色物质?

该物质具有哪些性质?

阅读教材P72有关内容,归纳总结氯水的成分和次氯酸的性质。

归纳整理

可指导学生动手完成有关实验来检验氯

水中的各成分:

氯水中含有Cl2、H+、Cl-、

HClO、H2O等多种微粒。

氯水性质具有多样性,试指出下列各现象主要是何种微粒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氯水呈浅黄绿色②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③滴加AgNO3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④加入石灰石粉末逐渐溶解,并放出气体⑤往含有Fe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水后呈红色。

(1)日常生活生活中,你打开自来水龙头时是否会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

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2)氯气有毒,氯气溶于水后是靠它的毒性来杀菌消毒的吗?

(3)试解释用自来水养金鱼前,必须把水在阳光下曝晒一段时间的原因。

归纳整理

检查小结

(1)由于很多自来水厂是用氯气来杀菌消毒的,打开水龙头后我们偶尔闻到的刺激性气味是自来水中散发出来的余氯的气味。

(2)尽管氯气有毒,但它不能直接用来给自来水杀菌消毒,而是靠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所致。

(3)这是因为自来水一般是用氯气来净化的,氯气溶于水后部分要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容易使金鱼窒息而死亡。

根据次氯酸的不稳定性,通过在阳光下曝晒一段时间而除去次氯酸。

思考讨论

久置氯水和新制氯水在成分上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差别?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归纳整理

检查小结

新制氯水中含有:

H2O、Cl2、HClO、H+、Cl-、ClO-、和极少量的OH-;而久置氯水中含有:

H2O、H+、Cl-。

这是因为新制氯水久置后,由于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成HCl和O2,致使HClO含量逐渐减少,而HClO的减少又引起了Cl2与水的不断反应,最后HClO和Cl2均不再含有,所以久置氯水变成了稀盐酸。

有关化学反应如下:

Cl2+H2O=HClO+HCl,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2HClO=2HCl+O2↑,HClO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1氯气的物理性质

2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与非金属反应

(3)与水的反应:

Cl2+H2O=HClO+HCl

HClO的性质:

①弱酸性②不稳定性③强氧化性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氯气.液氯和氯水是同一种物质

C.氯气能溶于水

D.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2.下列化合物中,不能通过单质间化合直接制取的是()

A.FeCl3B.CuCl2C.HClD.FeCl2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铁和铜一样都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金属氯化物

B.液氯是氯气的水溶液,它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

C.氯气跟变价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

D.氯水具有杀菌.漂白作用是因氯水中含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

4.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接触氯气后,其颜色变化为()

A.变红B.变白C.先变红再变白D.不变色

5.下列氯化物中,既能由金属和氯气直接参与化合制得,又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A.CuCl2B.FeCl2C.MgCl2D.FeCl3

6.除去Cl2中少量的HCl气体,最好选用的试剂是()

A.蒸馏水B.二氧化锰C.饱和食盐水D.氢氧化钠溶液

7.现有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水四种溶液,可用来区别它们的一种试剂是()

A.AgNO3B.酚酞试液C.紫色石蕊试液D.饱和食盐水

8.下列物质中同时含有氯分子(Cl2)和氯离子(Cl―)的是()

A.液氯B.新制氯水C.CaCl2溶液D.次氯酸

9.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Ba2+、Cu2+、NO3―、SO42―B.CO32―、H+、Na+、K+

C.K+、Na+、SO42―、Cl―D.H+、Cl―、NO3―、Ag+

10.为了证明氯酸钾晶体中含有氯元素,选用给出的试剂和操作,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①滴加AgNO3溶液②加水溶解③过滤、取滤液④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⑤加稀HNO3⑥与浓盐酸反应⑦加NaOH溶液加热⑧用淀粉碘化钾

A.④②③①⑤B.⑥⑧C.⑥⑦①⑤D.②①⑤

11.在标准状况下,35.5g氯气的体积是,将其与氢气完全化合需氢气的物质的量是,将生成的气体制成1L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将此溶液取出20mL加蒸馏水制成200mL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12.通过调查访问、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途径,了解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战场上使用毒气弹残害中国人民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

备课参考

1.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答案:

1B2D3B4C5C6C7C8B9C10A

1111.2L、0.5mol、1mol/L、0.1mol/L12略

2.资料运用

(1)教材《化学》必修I,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教师教学用书》化学必修I

(3)《中学第二教材》高中化学必修I,北京教育出版社,主编薛金星

(4)高中课程《新学案》,主编刘成坤

以海洋为家乡的元素——氯

海洋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宝库,大约有80多种元素蕴藏在湛蓝的海水里。

在地壳中氯的含量为0.031%,大部分氯以氯化物的形式存在于表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里,其总量约为30000万亿吨位。

可以看出,在那波涛起伏、天水一色的茫茫大海里,每一滴海水都含有相当多的氯化物。

大家知道,陆地实际上是由于地壳变迁、海水枯竭而形成的,可见岩石中的氯元素也来源于海洋。

因此,我们说海洋是氯元素的故乡。

海水中有大量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等金属氯化物,人们可以从海水中得到它们。

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氯气,就是用电解食盐的方法来制到取的。

氯是人体所必须的宏量元素之一。

人体中氯的含量一般为0.12%,这它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

缺少了它,人体机能就会失调。

我们每天都需要食用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原因之一就是要满足人体对氯元素的需要。

人的血液有像氯化钠那样的咸味,而且人的血液的咸度和人类“祖先生物”登陆时的海水的咸度大致相当,这足以说明氯元素对生命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氯还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卫士。

清晨,我们打开自来水管洗脸、濑口时,常常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这是氯气的气味。

溶在水里的氯气,能杀死伤寒菌、痢疾菌、布士杆菌等细菌,保持自来水的清洁。

人的胃里含有浓度为0.2~0.4%盐酸,它一方面能帮助消化,另一方面能杀死随食物混入的细菌,维护着人体的健康。

有些人,因胃液中缺少盐酸,引起的消化不良,患有胃病,医生还常给他们喝些稀盐酸呢!

氯气是用途十分广泛的化工原料,尤其是许多有机氯化物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塑料中用途广泛、历史悠久的要数聚氯乙烯塑料。

现在广泛应用于船舶、油田、炼油厂、酒精厂等部门的新型、高效灭火剂——“1211”,化学成分为二氟一氯一溴甲烷,也是一种含氯化合物,它能在短时间内扑灭大面积的火灾。

氯硅烷在半导体材料的制造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把便宜的粗硅变成比黄金还贵重的精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五彩缤纷的染料世界里,氯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氯气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它几乎能跟一切普通金属及大多数非金属直接化合。

但在常温下,在几乎没有水蒸气存在时,却不能与铁反应。

因此,工厂里常用涂有绿色的钢筒盛装液氯,这给氯气的运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应当注意的是,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在空气中如果含有0.01%的氯气,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

在制氯工厂里,空气中游离氯的含量最多不得超过1mg/m3。

低浓度的氯气可使人的眼睛粘膜、呼吸器官发生病变,大量地吸入氯气可使人窒息致死。

第一次大战中,氯气就曾被用作化学毒气。

另外,许多氯化物也具有毒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光气(一种含氯化合物)代替了氯气成为主要的化学毒气。

含氯化合物污染事件也层出不穷,特别是有机氯农药的使用,它虽然较有效地防治了农作物的病虫害,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长期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这些农药不易分解,其残体潜入清洁的水体,飘入苍茫的云海,从人迹罕至的珠穆朗玛峰到常年冰封的南北极,到处都有微量的有机氯农药。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与碱的反应及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使学生认识卤素——成盐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3.使学生继续了解氯气及含氯化合物的重要用途及其两面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氯气与碱的反应及氯离子(Cl-)的检验

难点:

氯气与碱的反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非典”,扰乱了从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击“非典”的动人篇章。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一种有效的消毒剂——84消毒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你知道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什么吗?

它是怎样制备的?

它的消毒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你知道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呢?

实验

探究

指导学生完成有关实验

往两个充满Cl2的集气瓶里分别加入5mL的水和5mL的15%NaOH溶液,振荡,观察产生的现象。

氯气与水发生如下反应:

Cl2+H2O=HClO+HCl,当向NaOH溶液中通入Cl2后,Cl2先与水反应生成HClO和HCl,然后二者再分别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NaClO、NaCl和H2O。

将上述两个分反应两边分别相加,即可得到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l2+2NaOH=NaCl+NaClO+H2O。

显然Cl2与碱溶液的反应要快得多。

实验室也是根据这一原理来吸收Cl2尾气的。

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也是工业制取漂白液的原理。

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物质,可用来杀菌、漂白。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也是NaClO。

思考

交流

(1)工业上常用氯气与消石灰反应制得漂白粉,请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什么?

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什么?

(2)漂白粉(或漂粉精)本身有漂白性吗?

它的漂白原理是怎样的?

归纳

整理

检查小结

这一反应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Ca(ClO)2。

漂白粉或漂粉精本身没有漂白作用,也就是说它本身不能直接用来漂白。

使用时,它必须与水及空气中的CO2共同作用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才能用来漂白有色物质的。

这一变化过程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Ca(ClO)2+CO2+H2O=CaCO3+2HClO。

完成下列表格

漂白粉

漂粉精

漂白液

成分

有效

成分

活动

探究

往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后,再逐渐滴加氯水,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中酚酞褪色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归纳

整理

往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要变红,但逐滴加入氯水后,溶液的红色又逐渐消失。

溶液红色褪去的可能原因有两个:

一是可能因Cl2与碱发生了反应,消耗了碱所引起的;二是可能因氯水中含有的HClO起了漂白作用而使酚酞褪色的。

可通过下列实验加以证实:

往上述褪色后的溶液中再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若溶液又出现红色,则证明溶液红色褪去是因Cl2与碱反应消耗了碱所引起的;若溶液不再出现红色,则是因氯水中的HClO的漂白作用所引起的。

自学

思考

指导学生阅读,并给出问题

阅读教材P73最后两自然段和资料卡片以及P74第一自然段,思考:

氯气有哪些重要用途?

这些用途各由氯气的什么性质决定的?

归纳

整理

检查小结

氯气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通过氯气能在一定条件下与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反应而制备各种重要的氯化物,如SiCl4、GeCl4、TiCl4等;通过氯气与很多有机物反应制备一些重要的有机产品,如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等;通过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强氧化作用的HClO而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通过氯气与碱的反应来制备漂粉精和

漂白粉等。

实验

探究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4-6

完成实验4—6,观察现象,并填写教材P74上相关表格

归纳

整理

小结氯离子(Cl―)的检验方法:

往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则证明含有Cl―;反之,加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溶解,则证明含有Cl―。

应用

实践

完成课后第11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给出问题:

 

阅读教材P74科学视野:

成盐元素——卤素,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在元素周期表中,卤素包含哪些元素?

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大这一性质是怎样变化的?

这一性质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3)根据上述

(2),你能推导出卤素单质与H2、水反应的快慢吗?

试说明这一快慢顺序是怎样的?

 

检查小结

(1)卤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和砹(At)五种元素。

这些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

最外层各有7个电子;不同点是:

从氟到砹,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2)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都具有氧化性,而且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大,氧化性逐渐减弱。

这一性质的变化是由其原子结构特点的变化(即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引起的。

(3)根据

(2)中从F2到I2,氧化性依次减弱,可以推出卤素单质与H2、H2O反应越来越慢。

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

已知氯水呈浅黄绿色,溴水呈黄色,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呈橙红色,试根据Cl2+2Br-=2Cl-+Br2设计实验证明氧化性:

Cl2>Br2。

提供的试剂有:

氯水、溴水、NaCl溶液、KBr溶液和CCl4

归纳

整理

取少量KBr溶液置于一洁净试管中,滴加少量的氯水后,再加入适量的CCl4,振荡,若CCl4层出现橙红色,则证明上述反应发生,亦即证明氧化性:

Cl2>Br2。

向学生说明加入CCl4的原因:

溴水和氯水的颜色差不多,为便于确认该反应已经发生,通过Br2在CCl4中的颜色变化来加以确认。

应用

实践

完成课后第10题

课下

探究

通过调查访问、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途径,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含氯化合物的名称、化学式和用途等,做成资料卡片,并与同学交流。

2、氯气的化学性质

(3)与碱的反应

二、氯离子(Cl-)的检验

三、卤素——成盐元素

1、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巩固练习

1.可以证明次氯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A.可与碱反应B.有漂白性

C.见光能分解D.次氯酸钙溶液可与碳酸反应生成次氯酸

2.检验Cl―时所用试剂稀HNO3的作用是()

A.防止CO32―的干扰B.防止Cl―的干扰

C.生成Ag2CO3沉淀D.防止NO3―的干扰

3.为了防止吸入氯气中毒,可以用浸有某种物质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这种物质可以是()

A.NaOHB.Na2CO3C.NH3D.NaCl

4.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跟卤素单质相似,它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IBr+H2O=HBr+HIO。

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IBr是双原子分子B.在很多反应中,IBr是氧化剂

C.和NaOH反应能生成NaBrD.和H2O反应时,IBr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5.向NaI和NaBr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的氯气,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灼烧上述残留物,最后得到的物质是()

A.NaCl、I2B.NaCl、NaBrC.NaBr、I2D.NaCl

6.将下列物质分别滴加到干燥的有色布条上,不能使其褪色的是()

A.新制的氯水B.液氯C.次氯酸钙溶液D.盐酸和次氯酸钠的混合溶液

7.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F2+2H2O=4HF+O2B.Cl2+H2O=HCl+HClO

C.BrCl+H2O=HCl+HBrOD.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8.1820年德贝莱纳用MnO2催化KClO3分解制氧,发现制得氧气有异常的气味,使该气体通过KI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则该氧气中可能混有()

A.Cl2B.Br2C.HClD.CO2

9.氯气通入消石灰得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OH)2∙3CaCl(ClO)∙nH2O。

现有一种漂白粉的“有效氯”(过量HCl和漂白粉作用生成Cl2的质量和漂白粉质量之比)为35.5%,若该漂白粉的组成和上述化学式相符,则式中n值应是()

A.6.5B.8C.8.5D.10

10.甲、乙、丙三种溶液中各有一种X―(X―为Cl―、Br―、I―)离子,向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A.Br―、I―、Cl―B.Br―、Cl―、I―C.I―、Br―、Cl―D.Cl―、I―、Br―

11.已知Br2跟NaOH溶液的反应类似于Cl2跟NaOH溶液的反应,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12.把滤纸用淀粉和碘化钾的溶液浸泡,晾干后就是实验室常用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这种试纸润湿后遇到氯气会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备课参考

1.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答案:

1D2A3B4D5D6B7C8A9B10A

11Br2+2NaOH==NaBr+NaBrO+H2O,Br2+2OH-==Br-+BrO-+H2O

12试纸会变蓝色,因为Cl2能将KI中的I-氧化为I2,I2使淀粉变蓝色

2.资料运用

(1)教材《化学》必修I,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教师教学用书》化学必修I

(3)《中学第二教材》高中化学必修I,北京教育出版社,主编薛金星

(4)高中课程《新学案》,主编刘成坤

卤化银与照片

氟化银、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统称卤化银。

它们有很多重要的性质,但比较奇特的要属其感光性了。

1893年8月15日,在法国科学大厅里,展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光学照片,引起了强烈轰动。

这张照片的发明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路易斯•达奎尔,在他研究布景设计时,发现了碘化银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感光的神奇现象。

不仅碘化银,还有溴化银、氯化银等,对光都很敏感,受光照后便会分解。

照相所用的底片和像纸就是根据卤化银的这种特性制成的。

底片上涂有一层感光层——乳剂膜。

乳剂膜是用溴化银、氯化银和少量的碘化银,调入透明的明胶,均匀地涂在用醋酸纤维或聚酯等材料制成的胶片上所形成的。

这层薄膜虽然只有5~7微米厚,却是感光成像的策源地。

乳剂中不含氟化银,是因为它易溶于水。

溴化银的感光速度很快,氯化银的感光速度较慢,碘化银的感光速度极慢。

但溴化银中加入少量碘化银,其感光灵敏度会大大提高,所以它们常混合使用。

像纸则是将乳剂涂在特制的纸上制成的。

底片和像纸要形成影像,需经过三个主要阶段:

感光、显影和定影。

照相时,人或物体上亮的部分的反射光线通过镜头聚集在底片上,这时,乳剂膜中的银离子活跃了,感光的比没感光的要“兴奋”得多。

这时在底片上就形成了人的肉眼看不到的影像,叫潜影。

潜影是保存在卤化银颗粒中的看不见而又能显现出来的影像。

潜影要经过显影才能变成明影。

显影剂是一种有丰富的自由电子的还原剂,它能使已感光变得很“兴奋”的卤化银中的银还原出来,形成黑色的银粒。

感光强的地方,银粒的密度就大,颜色就深;感光弱的地方,银粒的密度就小,颜色就浅。

这样就形成了清晰的黑白影像。

显影后的底片还要在定影液中进行定影,即让定影液与底片上未感光的卤化银发生反应,使难溶于水的卤化银变为易溶于定影液中而从底片上除去。

要不然,见光后原来未感光的卤化银还会继续感光分解,使底片完全“灰雾化”,变成一片黑。

经曝光、显影、定影处理后的底片上台阶影像与实际影像是明暗相反的,称作负片。

将负片放在像纸上使像纸曝光,再经过显影、定影,便得到与实际影像明暗一致的照片。

彩色照片的形成也基本如此,所不同的是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