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3169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教程

2013年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广东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一)

满分:

150分 时间:

150分钟

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咆哮  苞米  水疱  刨根问底

B.犄角畸形绮丽风光旖旎

C.凋敝麻痹裨益刚愎自用

D.放肆嗜好伺候恃才傲物

2.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对此,社会上褒贬不一。

其实,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续写《红楼梦》的话题,一直众说纷纭。

比如对高鹗版本,俞平伯和鲁迅就看法迥异。

俞平伯认为曹雪芹与高鹗两人的环境、心境、思想、情感及文学功力手段,皆相去甚远,高鹗版本“光荣地失败了”。

鲁迅则认为高鹗之续不仅对原著“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伏笔探佚钩沉,更重要的是对曹雪芹的悲剧命运有同病相怜的深切感受,于是才有两心的“偶或相通”。

有人则认为:

那些违背曹雪芹原笔、原意的续作,无不是下里巴人,皆成浮云。

A.众说纷纭          B.迥异

C.同病相怜D.下里巴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据茨城县渔业协会通报,4月4日在北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捞的玉筋鱼幼鱼体内检测出放射性铯超标,这是首次日本震后从鱼类体内检出放射性物质超标。

B.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尤其是一些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再加上腐败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产生叠加效应,就会阻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

C.记者统计发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省份中,以东部地区居多。

从最低工资金额上看,东部地区的浙江超过了一直高居榜首的上海,成为目前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省份。

D.“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的一批音乐家。

当时中欧、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随着西欧民主运动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在这些国家中日益增强

②先后出现了一批立志于发展民族音乐的、被人们称作“民族乐派”的作曲家

③因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缓慢

④逐步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或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

⑤由于长期遭受异族侵略和统治

A.⑤③④②①B.④②⑤③①

C.⑤③①④②D.②①④⑤③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

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

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或问抑崇曰:

“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

”抑崇曰:

“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

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

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

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

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

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

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

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

他饮食布帛亦然。

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

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

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

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

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

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

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

“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勤勤耳,受之无伤也。

”日章笑答曰:

“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

王安石。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辄一扣之       扣:

求教

B.问菜把直几何几何:

多少

C.俟卖菜者过门俟:

等待

D.县尉谢生遗以袭衣遗:

遗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不蕲人之知②久之人皆信服

B.①公亦拳拳于彼②尤邃于《周易》

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②为邑人所敬

D.①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②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

7.以下各组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组是(3分)(  )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④⑤⑥D.③④⑥

8.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

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日长简仲咸①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

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②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③共谁论。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贬谪商州任团练副使时。

简:

即书信,用为动词。

仲咸:

冯伉的字,与王禹偁同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故诗中称同年。

②伯阳:

老子李耳的字。

③牢落:

形容无所寄托的样子。

(1)首联的“闲”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绪?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赏析“风飘北院花千片”。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弘扬文学理想的超越性品格

孙 媛

文学理想致力于寻求日常生活经验之外的某种更为崇高深远的东西,关注着人类对生命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追问和把握,超越性是其基本品格。

弘扬文学理想的超越性品格,意味着文学创作可以而且应该借助人的情感心理因素,否定现实有限性,追求理想美,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启了文学营造诗化人生境界的进程。

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吸引我们,就在于其中渗透着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理想,它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惶惑、短暂、缺乏意义的零散经历成功地转变为令人振奋的、有意义的、跨越时空的人生体验。

只有在超越性文学理想的作用下,文学作品才可能揭示出生命和存在的深层意义,帮助他们超越一般生命物的生存状态,并使其体味到人类梦想中的神圣和至善,看到凡俗人生背后的庄严和美好。

司马迁《史记》中对项羽兵败自杀场面的描写,对李广蒙冤而死过程的叙述,可谓是笔墨激越沉郁,使人读来心动神摇。

造成这种审美效果的根本动因是,项羽、李广都属于非凡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虽然他们都以悲剧命运告终,但是却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迸发出了壮丽炫目的生命火花。

从这些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顽强而壮烈的人生精神:

崇高的意志能够超越现实的有限性,即使既定的命运无法战胜,人的意志也是不可屈服的。

这是《史记》对于生命存在本质和永恒意义的独特发现,亦是文学理想超越性品格的集中体现。

可以确定,文学理想超越性品格的重要功用即在于通过否定现实有限性,获得特殊的审美价值,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但是,对现实有限性的否定并不意味着割断文学与现实的血脉关系,向壁虚构无法成就文学理想,超越性也不等于脱离现实凌空蹈虚。

无论何时,文学理想都源于现实人生,关注现实亦是文学理想超越性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不过,这里的关注现实指的不是对生活琐屑场景的观察和描摹,而是对人生普遍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回首历史上体现出超越性文学理想的伟大作品,无不熔铸着对人生普遍问题的深入思考:

汤显祖的《牡丹亭》深入思考了情与理的问题;托尔斯泰的《复活》深入思考了罪恶与救赎的问题……对人生普遍问题的思考使这些作品既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历史性,又具有强烈的理想性和超越性,足以跨越时空,在千百年后仍然能够给人带来直叩心灵的震撼感觉。

文学艺术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人实现精神飞扬的梦想,就这一意义而言,弘扬文学理想的超越性品格,不是我们强加给文学创作的任务,而是由文学自身的属性所决定的。

身为文学创作者,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

文学的使命在于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正如著名作家史铁生所说:

“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到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

”文学理应坚持高远的理想追求,培养超拔的精神境界。

而创作主体精神境界的高低,也是决定作品能否迸发出文学理想超越性光芒的关键因素。

只有当作家拥有足以抗衡时代鄙俗风气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时,他们才能够打破生活的常规,将超越性的理想维度引入文学创作,揭示生命所应具备的完整性和丰富性,重建人们所需要的精神家园。

当然,揭示现实人生境遇,强化文学的批判精神同样是文学的使命。

只有沉潜到现实人生内部,认真倾听来自生命深处的困惑和希冀,才能在文学创作中点燃理想之光,引导人们走向精神的彼岸。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弘扬文学理想的超越性,并不一定要为人生困境提供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揭示和批判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有改动)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文学理想关注的是人类对生命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追问和把握,而超越性则是其基本品格。

B.文学创作应该借助人的情感心理因素,否定现实性,追求理想美,最大限度地开启文学营造诗化人生境界的进程,以弘扬文学理想的超越性品格。

C.有了超越性文学理想的作用,文学作品就得以揭示出生命和存在的深层意义,帮助读者们超越一般生命物的生存状态。

D.文学理想本来源自现实人生,追求文学理想的超越性品格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可以脱离现实,向壁虚构。

E.弘扬文学理想的超越性品格,是由文学自身的属性决定的;而帮助人实现精神飞扬的梦想,也是文学存在的重要价值。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这一形象体现了人类追求自由和自我完善的梦想,寄托了作者超越性的文学理想。

B.《红楼梦》中大量的对生活场景和各种细节的逼真描摹,体现了曹雪芹对现实的深切关注,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历史性。

C.《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使我们在主人公的悲剧结局中体会到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崇高的意志,超越了现实的有限性。

D.《三国演义》塑造了诸葛亮这样一个集天下智慧和美德于一身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理想性和超越性的追求。

14.创作者应如何肩负起弘扬文学理想的超越性品格的责任?

请根据文意分条加以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学作品如何做到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英 雄

立 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

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嗞嗞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蒙眬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

”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

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

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

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

”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

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

报纸上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

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16.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画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回答。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

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

一声枪响,让刚刚下课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园顿时陷入恐慌之中。

詹姆斯·弗兰克(JamesFranck)教授惊魂未定,发现身旁的学生倒在了血泊中。

53岁的教授转瞬间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即躲进了附近的教室里。

事后的调查印证了他的判断:

对方暗杀的对象并非学生,而是教授本人。

暗杀行动的背后指使人,则是希特勒。

时间是1935年,犹太人弗兰克在两年前从柏林逃亡到这里。

当时,逃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奥多·莱辛教授,在马里安巴德被纳粹暴徒跟踪暗杀。

弗兰克没有料到,他们会越洋过海跟踪到这里来。

但在纳粹政权看来,暗杀弗兰克值得他们如此下血本。

这位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获得过“铁十字勋章”。

1933年,希特勒当权后开始实行种族政策,很多犹太人失去了工作,被迫逃亡。

考虑到弗兰克在德国的名望,希特勒允许他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但前提条件是,弗兰克必须辞退身边的非雅利安人。

纳粹分子们原本以为身在屋檐下的弗兰克,会低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

然而,教授不仅立即辞去教职,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

离开时,他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

希特勒下令正式逮捕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

好在实施逮捕之前,弗兰克已经携家人从丹麦辗转到了美国。

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实施暗杀。

其实,作为德国著名银行家的儿子,弗兰克在逃亡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19岁那年,弗兰克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由于过度贪玩和自以为是,他遭到了老师的批评。

在年轻人看来,老师的斥责,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一气之下,他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

转学之后,他开始幡然悔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最终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份教职。

在那里,他与赫兹合作,研究电子与原子、分子间的碰撞。

他们的碰撞实验,成为能量转变量子化特性的第一个证明,也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但当玻尔在1915年指出这一点时,弗兰克和赫兹则在论文里声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玻尔的理论。

直到1919年,在仔细研究了玻尔的理论后,弗兰克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同意玻尔的观点。

这次低头,最终让弗兰克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更在6年后,让他们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在丹麦逃亡期间,德军入侵丹麦。

为避免奖章被德军掠走,匈牙利化学家乔治·德海韦西将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用王水溶解掉,溶液放在玻尔研究所实验室的架子上。

此时的弗兰克,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光合作用。

当美国决定实施“曼哈顿计划”后,弗兰克也成为了参与研究制造原子弹工程的一员。

不过,这个流亡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关于原子弹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委员会”主席。

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深知原子弹的威力,并没有因为寄居在异国的屋檐下而低头沉默。

他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联名上书,明确反对用原子弹对付日本。

因为“使用原子弹固然可以获得军事上的某种收益,但与因此而激起全世界的恐怖和厌恶相比,还是得不偿失的,并将在战争结束后助长核军备竞赛”。

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两个月前,弗兰克所在的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关于原子弹军事应用问题的《弗兰克报告》。

这份报告最终没能阻止军方的决定,但他所预言的战后核武器对峙局面,很快便成为现实。

那瓶溶解着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的溶液,此时被德海韦西从实验室的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端了下来。

溶液中的金被沉淀出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将其重新铸造成奖章,佩戴在了弗兰克的胸前。

他的祖国,后来也将普朗克奖章挂在他胸前。

1964年,这个当年躲过了暗杀的人,重返祖国访问故人,不幸逝世在旅途中。

在故人们的记忆里,“他是一个迷恋科学、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

只是“温和”并不代表“温驯”。

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

19.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弗兰克“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这一品质的?

请作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