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4078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docx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姜异康

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5月24日)

姜异康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五年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新一届省委、省纪委和我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一、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齐鲁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气象。

这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17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75.9亿元,年均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70.7亿元,年均增长22.9%。

经济结构向“新、特、优”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8:

52.9:

38.3。

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

工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目标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万亿元,利税突破1万亿元。

粮食连续九年增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0.9%。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地方财政收入3455.7亿元,年均增长20.5%,有81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居全国前列,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山东建设进入新阶段。

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外电入鲁项目投入运营,新能源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全面开工,胶东调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这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192元增加到227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68元增加到8342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8928亿元。

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八年实现双过百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累计向社会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72.7万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三年任务。

人口计生、体育、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成功承办奥帆赛、残奥帆赛和第十一届全运会。

完成抗震救灾、对口支援等重大任务。

这是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的五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数量居全国前列。

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文化产业实力大幅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齐鲁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五年。

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在竞争中崛起,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地方工业企业达到91家。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达到10家和8家。

金融、财税、农村、价格、社会事业、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359.9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11.6亿美元,境外投资27.1亿美元,分别为2006年的2.5倍、2.2倍和6.8倍。

这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的五年。

法治山东建设加快,公民法制观念增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人大、政协工作富有成效,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

平安山东建设深入开展,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得到加强,连续五年居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前列。

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服务群众水平进一步提高。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数量连续八届居全国首位。

这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取得重要成果。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加深入,干部教育培训成效显著。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顺利完成,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城乡基层党建统筹推进,广大党员在各条战线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具有山东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严肃查办了一批腐败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

实践充分证明,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确定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一系列决策部署是科学正确的,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人均占有水平仍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资源环境、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宗旨意识淡薄,作风不够扎实;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倡廉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五年来,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我省视察,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山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极大地激励和鼓舞着全省人民满怀信心、奋发有为地朝着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迈进。

回顾五年的实践,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讲政治、顾大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山东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把握规律,深入谋划山东发展战略,提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不断完善“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扩大内需,优化产业布局,注重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区域、海陆发展,着力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富民与强省相统一,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激发和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保持昂扬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奋发进取,创新实干,不图虚名,务求实效,营造推动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

六是必须始终坚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抓好党的建设,强基固本,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些经验和做法,我们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并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中央国家机关驻鲁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山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明确目标奋勇争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前列。

这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重要阶段性特征。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省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物质基础坚实雄厚,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坚定。

同时,随着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深入推进,对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要求更加迫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更加繁重。

当前,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迅猛,区域之间的竞争,不仅看总量,更要看创新能力强不强、经济结构优不优、质量效益好不好、体制机制活不活,看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创优、求好求强、以强胜出,努力保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保持持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良好态势。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有这些年来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有实施蓝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有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一定能够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跨越,不断开创山东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统筹发展为着力点,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硬仗,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文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走在前列,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今后五年,要努力做到“一个提前、六个更加”。

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经过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联结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依托区位优势和黄河中下游广阔腹地,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经济文化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省份,为建成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

全省生产总值跃上7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比例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作用、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是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打造新的经济隆起带和科学发展高地,形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是文化更加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四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翻一番,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五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生态山东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降低,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6%,城乡环境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新形象。

六是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法治山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格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局面巩固发展。

同志们,山东的昨天灿烂辉煌,山东的今天生机勃勃,山东的明天更加美好。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实现我省经济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压力感、危机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创山东发展的新优势。

(一)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把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把巩固优势与接长短板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人才和资金等要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要更多向劳动倾斜,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打牢经济发展基础。

二是推动产业高端提升。

抓住全球经济调整的机遇,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

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产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植大品牌。

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变强。

三是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健身、家庭服务、养生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载体支撑,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四是实施园区提升和产业集群壮大工程。

推动各类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和创新要素集聚,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使各类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先行区和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

加大钢铁、机械、化工、煤炭、港口等领域的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认真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的各项政策,开展“一企一技术”活动,做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

五是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建立完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信息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坚强智能电网以及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新型能源建设,完善“四纵四横”铁路运输网络,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一批国高网、省际间通道、区域高速公路和疏港通道项目,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济南机场扩建和青岛机场迁建,推进“智慧山东”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创农业农村新优势。

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实施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促进粮棉油稳定增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高效生态和高端高质农业发展步伐。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努力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推进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工程体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

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村容村貌整治任务。

继续抓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户住进新房。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土地管理制度、金融服务体制、农村流通体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改革。

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以深入实施蓝黄两大战略为引领,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丰富区域发展战略内涵。

按照聚焦蓝黄、放大优势、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统筹一体、打造高地的思路,坚持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相结合,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突出蓝黄两区建设的主体战略地位,全面落实规划目标要求,高水平建设“三区三园”,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更加凸显蓝黄“两大引擎”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推进海洋经济改革发展试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

突出高效生态经济特色,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深入落实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初步建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促进鲁南经济带发展。

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

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包括鲁西南、鲁西北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

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政策措施,突出特色经济,壮大优势产业,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综合实力。

加强同周边省市的联合对接,强化省内各地的协作配合。

发挥区域发展的示范效应、联动效应、政策效应,着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惠民效益,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发展。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加快构建以济南都市圈、胶东半岛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实施扩权强镇政策,引导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培育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争取用3-5年时间,使部分镇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

尊重群众意愿,规范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

(四)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创科技支撑新优势。

建设经济强省,核心是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要深入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挥我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基地,扶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技术突破、平台支撑、产业引领的创新驱动格局。

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山东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和山东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依托我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

支持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创新园、青岛“蓝色硅谷”建设。

推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专业技术创新和转化中心建设,大幅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境内外技术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引更多国外大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投入相结合,持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深化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创新、重点突破。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

加强招商引资引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端项目。

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我省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围绕境外资源开发、优势产能转移、海外并购研发、境外工程承包、高端劳务输出等工作重点,着力培育源自山东的跨国公司,推动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抢占先机,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六)提高生态山东建设水平,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

建设生态山东,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作用,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着力解决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抓好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维护人民群众生态权益。

加强水系生态建设,制定流域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