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5150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docx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练习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堂巩固】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次生盐渍化不属于荒漠化的表现范畴

C.在我国荒漠化只存在于西北地区

D.荒漠化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2.我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部景观差异由东往西应该是( )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荒漠——草原荒漠——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3.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水分差异B.热量差异C.地形差异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4.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

B.干旱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C.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D.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沙质土壤

5.内蒙古草原农牧过渡地区土地沙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6.内蒙古草原的一些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如今却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这种现象深刻地反映了()

A.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仍可继续增加

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2)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

(3)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近几年春季,受北方高压影响,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

其中,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方向移了大约1000米。

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内容,完成1~3题:

1.荒漠化的实质是()

A.耕地退化B.草地退化C.土地退化D.林地退化

2.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D.西南地区

3.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

①干旱②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③过度放牧④气候异常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B.太阳辐射强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应该是全面的,但要把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做到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促进交通通信设施建设协调发展,据此回答5~6题:

5.西北干旱地区目前开发的主要水源是()

A.冰川融水B.河流水C.湖泊水D.深层地下水

6.引起西部地区沙漠化进程速度快的自然原因是()

A.西部地区的耕作与放牧的粗放B.远离海洋,降水少,风蚀严重

C.西部地区易发生虫害和鼠害D.西部地区毁林和开垦草原现象严重

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

下图是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第7~8题。

7.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A.A→B→CB.B→C→AC.B→A→CD.C→A→B

8.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

A.杨树B.桦树C.沙拐枣D.柳树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这个地区荒漠化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B地沙漠所在省区是__________。

(3)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5)针对图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0.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材料一据2008年11月16日中心电视台报道,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实施的沙尘暴课题研究表明,每年冬春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源区有境外源区和境内源区两大类。

境外源区主要有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东部沙漠区。

境内源区主要有内蒙古东部的苏尼特盆地或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阿拉善盟中蒙边境地区,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北疆的库尔班通古特沙漠。

材料二下图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商都县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人口、耕地、土地荒漠化变化图(图A)以及土地荒漠化人为因素图(图B)。

(1)读A图,80年代末与40年代末相比较,人口、耕地、荒漠化土地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分析,当地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练习1

一、单项选择题:

3.内蒙古哲里木盟草原土地沙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

回答9~15题:

4.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本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国土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5.西部地区沙化面积超过1600万公顷,占全国的9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A.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广阔    B.西部地区毁林开荒严重

C.西部地区水蚀严重       D.西部地区鼠害严重

6.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来源: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来源:

]

7.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A.生态效益为核心B.消除贫困为核心C.社会效益为核心D.经济效益为核心

8.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是()

A.风蚀荒漠化B.冰蚀荒漠化C.水蚀荒漠化D.盐渍荒漠化

9.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

A.固定沙漠B.削减风力 C.吸收地下水D.增加降水

二、综合题:

11.我国科技部提出中国防沙活动技术方案,其中左侧为重点防沙、治沙的地区,右侧为分别采取的技术措施。

将你认为搭配正确的组合用直线连接起来:

重点防沙、治沙的地区分别采取的技术措施

a.农牧交错带      ①以建立生态屏障为重点

b.京津周边地区   ②以退耕还草、以草定畜为重点

c.草原带      ③土地绿化、硬化、发展高效农业,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d.荒漠绿洲带④以退耕还草、还林为重点

 

课外延伸题

12.读图4—2—2,回答有关问题:

图4-2—2

(1)将图中A、B、C代表的地区填在横线上:

A     (灌溉农业区),B     (灌溉农业区),C     沙漠。

(2)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沿线的主要工业城市:

D     E     

(3)本区发展农业生产、进行国土整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               ②               

(4)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不利自然条件是     。

从根本上解决不利自然条件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措施是               。

 

2.1荒漠化的防治-同步练习2(新人教必修三)

一、选择题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以下2题。

1.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①增加木材产量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增加农民收入 ④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以下2题。

3.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①

4.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差

2010年4月24日开始,17年来最大黑风暴袭虐整个河西走廊,黑风暴到来时甘肃民勤的能见度接近0米。

据此回答以下2题。

5.该现象形成条件不可能是(  )

A.人类活动对该现象发生频度与强度的影响不大

B.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现象,强风是动力

C.荒漠化为该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漠

D.不稳定的空气条件会加剧该现象的强度

6.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②下风向形成黄土层

③荒漠化导致生物的生产力下降

④影响海上航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0年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正如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所定义的那样,气候变化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据此回答以下3题。

7.下列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雨年份会加快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8.形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原因是(  )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碍作用 ④纬度位置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9.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治沙工程措施是(  )

A.钻孔深栽  B.设置沙障固沙

C.飞机播种D.小流域综合治理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回答以下2题。

10.图中P地与Q地相比,P地(  )

A.年大风日数少B.年降水量少

C.年降雪日数少D.沙尘暴日数多

11.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A.增加降水B.改变气候类型

C.防风固沙D.改变植被类型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

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

据此完成以下2题。

12.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是(  )

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地减少

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13.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C.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近年,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据报道,2002年4月中旬,在世界四大沙尘暴中心之一爆发的一场强沙尘暴扬起的沙尘,随高空气流运行,导致瑞士山地的一场“泥雨”,将雪白的山峰染成了咖啡色。

据此完成以下2题。

14.这次沙尘暴的源地是(  )

A.中亚和中国西北部

B.北美中南部

C.撒哈拉大沙漠南部

D.澳大利亚中部

15.在瑞士降泥雨的主要原因是(  )

A.自东向西的海洋气流与含有沙尘的气流在山地相遇

B.含有沙尘的北上气流与冷空气在山地相遇

C.由东向西的含沙气流在迎风坡被抬升

D.含沙气流在阿尔卑斯山的背风坡下沉

二、填空题

16.读图,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1)①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       ,该地区淹没在沙漠中的古代文明遗址有       。

(2)①~②地区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比较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3)③④⑤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        ,原因是                。

(4)④⑤地区也是我国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酸雨对土壤的危害是                 ,请你为该地区酸雨的防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

17.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上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多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课堂巩固】

1.【解析】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分为:

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答案】D

2~3【解析】西北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有这样的变化: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离海洋由近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

【答案】2.A3.A

4.【解析】我国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主要是由于本地区干旱的气候条件所致。

【答案】D

5.【解析】农牧过渡地区的土地沙漠化是由于过度开垦导致的,由于过度开垦,必然会使得其余草原放牧数量增加,导致过度放牧,使土地沙化进一步加剧。

【答案】C

6.【解析】两句民谣生动地反映了草原植被由盛转衰的变化,由于过度放牧,草原植被破坏,草场退化。

【答案】A

7.【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我国的环境问题掌握情况。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的沙漠化严重;在长江流域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及南岭地区,酸雨盛行;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因此,合理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

【答案】

(1)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植被破坏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2) 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大量二氧化硫等酸性气候,加之降水丰富,酸雨危害严重④地区黄土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土地遭受流水侵蚀作用严重 植树种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走林牧农相结合的道路

8.【解析】河流的特征可以从水文特征(水量、水位、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和水系特征(水系形态和支流湖泊、流程、流域、河道、流向)两大方面来回答。

第(3)题强调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答案】

(1)自天山山脉向其南北两侧递减。

(2)特征:

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成因:

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3)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课后作业】

1~3【解析】荒漠化的实质是耕地、林地、草地等的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我国荒漠化问题最突出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原因是干旱的气候和气候异常。

一定注意这里强调的是自然原因。

【答案】1.C2.B3.D

4.【解析】西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农业生产的优势是由于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

【答案】B

5~6【解析】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由于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地表水缺乏其主要的水体存在形式主要是积雪和冰川。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的自然原因是干旱的气候和气候异常。

【答案】5.A6.B

7.【解析】植树造林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随着固沙植物的生长,移动沙丘也逐渐得到控制,沙丘移动速度逐渐减慢、坡度逐渐降低,C→A→B反映了这一发展的过程。

【答案】D

8.【解析】沙漠干旱、半干旱地区经常选用梭梭、沙拐枣、拧条等作为优良的固沙植物,杨树、桦树、柳树主要生长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答案】C

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状况,进而提出解决办法。

(1)图中可以看出,本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沙漠、戈壁最主要的分布地区,自然生态条件最差,而且易被破坏;

(2)土地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草地退化、耕地退化和林地退化,其中以草地退化最为严重和普遍。

除气候因素外,造成这一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造成土地压力过大,尤其以地表植被破坏最为突出。

因此,恢复地表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是缓解和改造土地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答案】

(1)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2)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自治区

(3)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在强大的西北季风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

(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

(5)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增加植被覆盖率

10、【解析】本土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A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在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荒漠化土地面积也快速增加,而且幅度较大;在B图中所分析的人为因素中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在回答问题时不要忘记导致荒漠化的因素不光是人为因素,还有自然因素。

【答案】

(1)人口增加了1倍,耕地增加了1.2倍,荒漠化土地增加到0.47万公顷左右,大约是80年代末耕地数的1/3。

(2)自然原因是:

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为原因是: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C4.C5.B6.C7.B8.A9.B 10.A

二、综合题

11.a--④b--③C--②d--①

12.

(1)A宁夏平原 B河西走廊 C塔克拉玛干

(2)D金昌E玉门

(3)①保护水源 ②防止土地沙化

(4)气候干旱,水源缺乏植树种草,退耕还牧,退耕还林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3.D 4.B5.A 6.C7.C 8.D9.B10.A11.C12.B 13.C 14.D

15.B

二、填空题

16.

(1)降水少,气候干旱 楼兰遗址(罗布泊)

(2)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3)土壤侵蚀严重 山地、丘陵地形,人口密集,过度开垦严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4)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肥力降低 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限制高硫煤的开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7.

(1)由左到右、由上到下依次为:

A B D C

(2)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的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