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5226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docx

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2

2020年高考语文寒假优化组合练综合检测题

(二)附答案

综合检测题

(二)

编辑:

邵明瑞     审核:

高续霞

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

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

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

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

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

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

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

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

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

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

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

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

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

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

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

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

好的散文应该有“识”。

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

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

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

”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

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

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

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

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

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

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

 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

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

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

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

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

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

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估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

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3分)(    )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l976年12月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

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

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

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8.“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O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O~14题。

董昭,字公仁。

绍逆公孙瓒于界桥,钜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

绍闻之,使昭领钜鹿。

问:

“御以何术?

”对曰:

“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

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

“得贼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

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

”昭案檄告今,皆即斩之。

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

事讫白绍,绍称善。

会魏郡太守栗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

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

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

二日之中,羽檄三至。

昭弟访,在张邈军中。

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

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

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

昭说杨曰:

“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

”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

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

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

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

“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

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奉得书喜悦,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三年,昭迁河南尹。

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绍救。

太祖令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

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三国志·董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B.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C.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D.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是古代成年男子在本名之外另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称呼别人的字。

一般表示尊敬。

B.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掾史。

C.檄是古代用于官方的文书,如果在其上插鸟羽,则表示十分紧急,欲其急行如飞,称之为“羽书”或“羽檄”。

D.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被用来指开国之君,也有不是帝王而被后人追授的,文中的曹操就是这种情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董昭伪造檄文,制服钜鹿豪族。

他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称贼人将攻打钜鹿,孙伉等人给敌人做内应,以此斩杀了孙伉等人。

B.董昭巧使妙计,平定魏郡贼乱。

他兼任魏郡太守时,郡中贼人四起,他先是厚待他们,然后利用他们做间谍,趁机击败了贼人。

C.董昭富有远见,直言劝说主将。

在曹操尚势弱时,他就看出曹操是一位英雄。

劝说张杨帮助曹操联系朝廷并让他举荐曹操袭父爵。

D.董昭智勇双全,只身劝降缪尚。

张杨被杀后,薛洪、缪尚守城等待救援,董昭奉曹操之命独身人城,最终成功说服他们率城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

事讫白绍,绍称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

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4.董昭为什么选择杨奉和太祖合作?

请简要回答。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水夫谣   王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

长使水夫不怨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以水边纤夫的生活为描写对象,写出了水上劳役的苦痛,对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进行了控诉。

B.诗歌一开头就以“苦哉”二字总领全篇,奠定了悲苦的感情基调,这一声嗟叹感情浓烈,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C.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诗人希望河流变成田地,这样水夫们就不会受徭役之苦,表现了诗人忧民的情怀。

D.诗歌对纤夫的心理描写得细致而有层次,由嗟叹到哀怨、愤恨,又到无可奈何,将其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

l6.“逆风上水万斛重。

前驿迢迢后淼淼”两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旬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l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作者与朋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描写聚会人数之多的诗句是:

“                          ,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自述在江州的居住环境潮湿荒凉的句子是:

“                         ,

                           。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                      ”两句写诗人虽然居住在尘世间,但并无俗事相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O题。

在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质下陷,形成古赣江下游河谷盆地,后来断块上升的“庐山”耸峙盆地之缘,盆地变成泱泱大湖。

因湖与鄱阳山相接,湖取山名, ①  。

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冬候鸟越冬天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被誉为“候鸟的王国”。

严寒,千百万只、百余类冬候鸟,从西伯利亚,从西太平洋,从北冰洋,飞越千万里,来到鄱阳湖越冬。

小天鹅摇着风扇一样的翅膀;斑嘴鹈鹕在湖畔踱步,像一群乡贤,羽扇纶巾……它们在这里筑巢、孵卵,繁衍后代。

三月之末,暮春的湖水变得温暖,群鱼逐草,开始孵卵。

这个时节,最后一批北迁的冬候鸟和第一批落户的夏候鸟开始“换岗”。

冬候鸟和夏候鸟混杂一起,云集湖面,彼此穿梭其间,游水嬉戏,一派和谐景象。

候鸟爱极了鄱阳湖的湖滩和草洲,爱极了鄱阳湖的温暖湿润气候。

湖滩有广袤肥厚的淤泥和星罗棋布的洼湖。

淤泥里有螺蛳、泥鳅和黄鳝等; ②  。

鱼在洼湖里游得多么畅快,漾起的水波如花纹。

水荡声是大地之音,似乎被万里之遥的鸟儿听到了。

鸟儿仿佛听见中国的南方在召唤:

鄱阳湖多么肥美啊,多么舒适啊,多么宜居啊!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借代、排比、比拟

B.比喻、排比、拟人

C.排比、比喻、夸张

D.借代、夸张、比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

“鄱阳湖十分肥美,十分舒适,十分宜居。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O个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

俗语有云:

“是药三分毒。

”①之所以不少人认为药物都有严重的副作用的原因,②是一些不良商家对这个概念的炒作。

一般来说,一种药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③如果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也有一些其他作用。

④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⑤但是吃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未必都是由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引起导致的。

⑥在合格药物的常规使用中,如果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不当,⑦患者也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⑧因此,患者在吃药时一定要谨遵医嘱,⑨切勿不要自行变更用药方式、调整用药剂量等。

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

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

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

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O个字。

(5分)

本报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刘阳)日前,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及芒果TV主办的中外合作节目《功夫学徒》创作研评会在北京举行。

与会者围绕节目的形式内容创新、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等进行了讨论。

《功夫学徒》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O周年,由国务院新闻办监制,芒果TV、探索频道联合制作的一档创新节目。

节目用外国学徒体验中国职业的创新形式,以点带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O周年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展示了更富有年轻活力的中国形象,在海内外广受好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两亿家庭,能通过屏幕感受到今时今日的中国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