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5300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

第一章教育概述一、教育定义:

广义: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本质属性1、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3、在教育活动中,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育构成要素1、教育者(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2、受教育者(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3、教育影响(中介、桥梁、纽带)四、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说最古老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有这样的观点2、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但否认了人的社会性。

代表人物:

利托尔塔,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

孟禄但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4、劳动起源说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凯洛夫五、教育的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一)原始教育:

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结合

(二)古代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夏、商、西周夏出现了庠、序、校(西周有了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培养为奴隶社会服务的人才;

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

外国古印度《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宗教教育(娑罗门教、佛教)古埃及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行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

斗拳、击剑、格斗培养军人和武士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培养奴隶主后代(政治家和商人)封建社会学校课程名称选拔制度中国春秋战国私塾盛行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百家争鸣汉代官学、私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隋唐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科举制宋朝程朱理学明朝科举制(八股取士)清末学堂中体西用废科举(1905年)西方中世纪教会学校七艺(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

算数、几何、天文、音乐),贯穿神学培养教士和僧侣骑士学校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培养封建骑士六、教育的功能(作用)1、按作用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2、按作用性质划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呈现形式划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七、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

卢梭、裴斯泰洛齐、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社会本位论:

孔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赫钦斯无目的论:

杜威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第二章中学课程◆考点1:

课程的概念○辩:

广义的课程:

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

特指某一门学科。

○单: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在我国,“课程”一词始建于唐宋时期。

最早出现在唐朝,朱熹(宋)“宽着期限,紧着课程”2、课程最早出现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3、博比特出版的《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考点2:

课程的分类★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内容属性学科课程(分科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夸美纽斯)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杜威)又称生活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单科形式综合课程(怀特海)学科整合,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实施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共性选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开发主体国家课程(一级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国民共同基本素质地方课程(二级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学校教师主导开发,家长、学生、社会参与。

性质显性课程(公开课程)以直接、明显方式呈现。

计划性特点隐性课程(潜在课程)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

包括学校物质环境、班级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人际关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考点3:

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活动中心杜威、克伯屈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学科中心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主张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社会中心布拉梅尔德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考点4: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

学生、社会、学科特征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考点5:

课程目标的内涵广义上的课程目标: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狭义上的课程目标:

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考点6:

课程设计:

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

◆考点7:

课程设计的泰勒目标模式★课程开发的模式模式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目标模式泰勒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组织、评价管理过程模式斯滕豪斯非常强调过程本身的育人价值,强调师生互动,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课程思想环境模式丹尼斯劳顿斯基尔贝克由分析环境、表述目标、制定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与评价五个部分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原理:

1.确定目标(最关键的一步)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补充:

过程模式是斯腾豪斯对“泰勒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

◆考点8: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内涵:

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课程计划作为依据开展。

制定依据:

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的组成:

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指向学科内涵: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对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术语解释。

(三)教材——指向教师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的两种模式:

○单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

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

重复出现课程的文本形式是指课程的书面表现形式,从宏观到微观包括: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和教科书课程内容文本表现形式的三者关系:

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点9:

教材编写的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材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考点10:

课程评价模式课程评价模式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目标评价泰勒(教育评价之父)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

)目的游离斯克里文(美)

(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斯塔弗尔比姆评价不应局限于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是为课程改革服务CES◆考点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一)关注学生成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二)统整学生的知识世界和科学世界(三)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2、新课改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目标:

○单○简1.课程功能: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到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

(核心目标)2.课程结构:

从学科本位到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内容:

改变“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强调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课程实施:

由接受学习到主动参与5.课程评价:

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

6.课程管理: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简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单○简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

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

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

以分科课程为主,实行学分制管理。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

普及性:

面向每个学生;

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基础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发展性:

课程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3、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城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5.教师教学观的转变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第三章中学教学教学概述:

◆考点1:

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材○单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

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

◆考点2: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一、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首要任务)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三、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

◆考点3:

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一、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单○辩1.间接性2.交往性3.教育性4.简捷性5.引导性◆考点4: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材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探索二者之前相互转化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辩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材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材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考点5:

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考点6: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三项工作: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的类型:

新授课、复习课、技能课、检查课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作业的四种形式:

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问答、各种书面练习作业、各种实操作业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具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规定时间完成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四)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测验指标:

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考点7:

教学原则★原则代表人物观点直观性夸美纽斯、乌申斯基事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言语直观启发性孔子、苏格拉底、第斯多惠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巩固性孔子、乌申斯基循序渐进(系统性)乐正克《学记》顺序性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性理论联系实际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量力性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阶段性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考点8: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含义: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方法内容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谈话法/问答法(复习谈话、启发谈话)、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习法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考点9:

教学组织形式1.概念: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分类: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在我国农村,师资缺乏的山区常见)。

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特点:

固定班级、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单位、固定时间。

产生发展:

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1862年京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优越性:

提高教学效率;

局限性:

不利于因材施教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主题统觉实验(莫里)◆考点1:

感觉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外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内部感觉)规律(特性):

感觉迟效:

感觉后效:

正后象、负后像感觉适应:

暗适应与明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对比、感觉补偿、联觉(最突出的是颜色联觉)感受性: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考点2:

知觉1.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特性(规律):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3.种类:

(按对象不同):

物体知觉、社会知觉视觉悬崖——深度知觉,沃克和吉布森,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晕轮效应——社会知觉,以偏概全、一白遮百丑等等◆考点3:

注意1、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2、分类:

种类目的性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规律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不需要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特点)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需要加深目的、组织活动、兴趣、排除内外因素干扰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不需要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3、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注意的范围(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考点4:

记忆1、概念:

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

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人类特有的)、情绪记忆、运动/动作记忆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后像)、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根据记忆是否有明确目的: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度: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3、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与再现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无意义音节),表明:

遗忘在学习之后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

(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影响遗忘的因素:

一、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有意义的材料、形象直观的材料遗忘进程鳗鱼无意义材料、抽象材料。

二、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的程度保持在50%,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三、记忆任务的重要性四、识记的方法五、时间因素六、情绪和动机遗忘原因:

原因代表人物主张消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遗忘是由记忆衰退引起的,由时间推移自动发生干扰说詹金斯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压抑说弗洛伊德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舌尖现象:

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4、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简——背1.提高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2.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效率3.加强理解记忆4.提高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5.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6.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考点5:

思维与问题解决

(一)思维1、概念:

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2、特征:

独创性——是创造力的首要特征。

独具慧眼变通性/灵活性——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举一反三流畅性——在规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点3、种类:

维度内容凭借物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指向性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创新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特征:

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阶段年龄主要特征感知运动0——21、通过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2、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前运算2——71、万物有灵论2、自我中心论3、思维不可逆、刻板性4、没有守恒概念5、判断事物只能用一个标准或维度具体运算7——111、守恒观念形成2、思维运算有具体事物支持,可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智能刻板遵守4、思维具有可逆性形式运算11——161、根据思维推理、归纳来解决问题2、能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二)问题解决1、含义:

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难易,实际教学中,学生解决抽象问题比具体问题容易,解决具体而实际的问题时比较难。

(2)迁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阻碍或干扰作用。

(3)思维定式:

指使用原有的已证明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当问题情境不变的情况下,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作用;

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

(4)功能固着:

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消极阻碍。

(梅尔演示实验)(5)原型启发:

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积极促进)(6)情绪与动机——情绪的积极与否定;

动机的强度(7)个体的智力水平——影响解决问题的极其重要因素◆考点6:

学习动机1、含义:

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

2、功能:

激发——激发个体产生某一学习行为指向——指向某一具体目标维持或调解——调解学习行为的强度、速度和时间3、分类:

分类标准分类名称解释根据诱因来源生理性动机具有先天性(饿了吃饭)社会性动机后天习得的(交往)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内部动机由内部因素引起外部动机有外部因素引起根据起作用的时间长短直接近景性动机与短期目标相联系间接远景性动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高尚动机利他低级动机利己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主导性动机学习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辅助性动机动机强度相对较弱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分类★○单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绩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认知内驱力也称为内部动机,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关系:

相互作用——“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单○辨

(1)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

(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3)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困难或较复杂的任务,动机水平低些,有利于学习效果--简单的任务,动机水平高些有利于学习效果4、学习动机理论:

理论名称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分类强化动机理论巴普洛夫斯金纳班杜拉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1正强化、负强化2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需要层次理论(七个不同层次)马斯洛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出来的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生长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是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1、力求成功(50%)2、避免失败(非常容易或非常难)成败归因理论韦纳把成功和失败都解释为归因三维度(稳定性、内外部因素、可控性)六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