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5907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语文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一大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设想

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伯牙绝弦》是小学阶段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利用了《杨氏之子》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以检查预习为主线,课前积累充实于课堂每个环节,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伯牙悼子期》的乐曲;伯才、子期的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及手段

语文课的语文味是通过朗朗的读书声体现出来的,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就是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因此,本课教师主要采用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上,主要采用勾画圈点法,自读自悟法,并渗透“合作学习”“读、思、议、悟”等学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都有一个理解你、体贴你、关心你的人,他是你的知音,知音一词怎样来的?

关于知音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故事。

2.(联系黑板)谁来读读课题?

弦这个音容易读错,注意这个字读“xian”(师相机板书,学生也跟随把拼音注在课本相应位置。

我们齐读一遍。

3.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4.教师补充:

伯牙是春秋时著名的琴师,他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

但是,伯牙一直觉得自己美妙的琴声没有人能听懂,非常苦闷。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听懂了他的琴声,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音乐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

5.我们听了伯牙的简介,结合我们自主预习卡里同学们提出的“我困惑”,后来,被誉为“琴仙”的伯牙却要破琴绝弦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探寻吧。

(设计理念:

本环节的设计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

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学习文言文内容。

二、课前,我们做了“自主预习,我最棒”,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一)交流自主预习第一题——“我会读”

过渡:

请看自主预习第一题——我会读;我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能做到停顿恰当。

1.(不出课件)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

其他同学仔细听,一会提出你的意见。

2.兮哉

(1)这两个字不常见,谁来读?

(2)谁来讲一讲?

(兮和哉是语气词,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啊”)。

小结:

“哉兮”表示感叹,读得时候声音一延长,感叹的语气就读出来了。

教师范读——齐读各1遍

3.最后一句特别长,对于文言文中的长句子,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试着读一读——-齐读1遍

4.(课件自动配乐)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读到高兴处,还会摇头晃脑,乐在其中。

听老师读一遍

5.向老师这样齐读一遍

小结:

(消音)孺子可教也!

读得很有韵味。

(初读,学生读起来有些吃力,古人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

“哉兮”表示感叹,读得时候声音一延长,感叹的语气就读出来了。

接着教师范读,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二)交流自主预习第二题——我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

过渡:

第二题——我理解:

我能用我喜欢的方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学生实物投影讲解每句话的意思。

师生交流。

重点提示四个“善”,“志”与“念”(可随上一环节随机出现讲解。

(1)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善”字,他们的意思一样吗?

(出示)

(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面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2)一字多义的现象在我们的现代文里有,在古文里也是常见的。

所以,我们要联系他所在的句子去理解才更准确。

(3)古人用字特别讲究,为了避免重复,有时为了表示同一意思,用不同的字来表示,比如在文中都表示“心里想到”的意思。

就用了两个不同的字,(学生找、画、说“志”“念”)。

(4)古人写文章的这种细致,讲究真挚的我们学习借鉴。

(三)交流自主预习第三题——我会讲:

文言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交流自主预习第四题——我思考:

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充分让学生发言)

师小结: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因为(出示课件)——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所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后。

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四个“善”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从而明白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重点交流,感悟知音。

1.从哪儿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教师补充:

《列子汤问》有记载:

伯牙常常会焚上一炉香,席地而坐摇琴弦。

现在我们就当回子期,听一听那优美的琴声。

(播放高山流水,课件逐句出现)教师配乐或指名读句子。

(高山图)跟着伯牙的琴声来到泰山上,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借助课前积累

你会怎样赞叹?

指导朗读。

(流水图)伯牙的思绪又飞到江边,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借助课前积累

所以你又赞叹道?

指导朗读。

3.(高山流水合图)你觉得,伯牙只是通过琴声表现高山和流水吗?

还表达什么?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提示: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小结:

借高山表达高大雄伟的志向,像泰山一样屹立在天地间的壮志。

借流水表达像洋洋江河一样宽广坦荡的胸怀,肚里能撑万里船的博大胸怀。

4.这高雅的音乐,这高深的志向,钟子期能听懂吗?

读出钟子期由衷的赞叹!

这一声声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两人志向相同。

5.这正是,课件出示——“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提示:

透过“志”,我们读出了伯牙的“志向”

透过“念”,你知道钟子期通过琴声还能听出什么?

(思绪,忧愁、情怀,悲伤,孤寂,欢乐和喜悦。

小结:

伯牙的志向,子期能懂,伯牙的心声,子期能懂,伯牙的喜怒哀乐,子期能懂,这就是“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板书(所念,必得)

6.你想到哪个词来形容他们?

小结:

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个所念,一个必得。

这就是知音啊!

(板书知音)

7.一直为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而苦闷的伯牙,此时此刻激动万分,他会怎么想呢?

(感悟知音这一教学环节,我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

根据学情,在讲到: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

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你想到哪个词来形容他们?

说的练习:

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

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四、拓展练习,情感升华

过渡:

(不换课件)伯牙子期在一起是何等默契、和谐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分享伯牙遇知音的幸福。

(出画面音乐)皓月当空,琴声阵阵…………

1.课文逐句出现(1——3句),师生随机合作朗读或男女生对读。

2.巧遇知己的兴奋令伯牙思绪飞扬,他还想到了……(出示词语)

3.师生填读词语(可以进行师生、生生接句子)

伯牙志在(),子期曰:

“善哉,()兮若()(课件出示)

教师2个,学生3个

4.师:

伯牙志在(),

生:

子期必得()……(和前面交流照应)

(情境再现,练习表达。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重点句子时,不仅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前交流词语和此时的句式结合,加以练习运用,前后照应,教学前瞻后顾,均是为了学生。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

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

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

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

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破琴绝弦

(不换课件)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

伯牙日夜期盼,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当伯牙激动地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图片,音乐起)等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子期因病去世了。

1.面对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此刻,伯牙的心情会是怎样?

他又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课件出现句子)———随机读句子

2.情境对话:

师:

此时此刻,此景,伯牙欲哭无泪,一定一次又一次地哀叹着一句话——

世再无知音!

师: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伯牙悲痛欲绝一遍遍哀叹——

世再无知音!

师:

子期不在,留琴何用啊!

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云:

士为知己者死,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万念俱灰,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结并板书:

(联系黑板)

曾经的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永远成为回忆,子期死板书“死”,再也没有知音,留琴何用?

伯牙断然破琴绝弦板书“绝弦”。

这正是真知音(进一步强调板书内容)所在,这也是知音故事千古流传的魅力所在。

(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

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

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

我顺势引导:

 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你会想什么?

做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

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无人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

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

他还断绝了什么?

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

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3.(课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让我们一起吟诵。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

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六、知音文化

1.(出示知音文化卡1)伯牙子期的友情故事在华夏大地千古流传。

我国古诗常有提起。

指名分别读——齐读

2.(出示知音文化卡2)

现在我们用知音比喻互相了解,心意相通的人。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七、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过渡:

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把课文完整的朗读一遍。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渎课文。

1.伯牙遇知音的部分应读得——

伯牙痛失知音的部分应读得————

我们来试试,注意读出情感的变化

同学们读红色写子期的句子,我读黑色读伯牙的句子,看看谁读得好。

(音乐起)

2.(读得不错或评价)抓住这种感觉,咱们再读一遍。

请一位同学读红色部分,其他同学读黑色部分。

小结:

善哉,善哉,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

3.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

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

4.不看提示语,你能背诵吗?

背给你的同位听听。

5.齐背一遍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八、课后拓展:

交流自主预习第五题——交流搜集的资料

(联系黑板)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课前预习中,你还搜集了哪些资料,我们来分享一下。

总结;伯牙与子期友情令人动容。

虽然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破琴绝弦”,但是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知音难求,每个人都要珍惜友谊。

古今中外赞颂友情,珍爱友谊的名言佳句有很多,例如我们学过的:

(生说)

(出示作业)

1.把故事讲给知心朋友听,讲完后听听他的感受。

2.课下搜集古今中外赞颂友情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所念  绝弦

知音

 必得  死

学情分析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25《伯牙绝弦》效果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首先确定了本课教学的主导倾向。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下面重点谈一谈这节课所达到的效果与得失。

一.以读为本,感受文言韵味

由于文言文距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而且语言表达形式和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我依据学生实际,以读为本,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自由读、指读、范读、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穿插进行,不仅让学生把握文言文朗读的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文字的理解内化打下了基础。

尤其是逐渐形式变换,加上古琴乐曲渲染,再现了文本意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诵读水平,使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神韵。

二.依法施教,培养学习能力

本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方法的指导:

选择了课文中“善”字一字多义及表示“心里想到”同一意思,古人用字讲究,为了避免重复,用了“志”“念”不同的字来表示的学习方法。

还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结合资料”三种常用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意思习得课文内容。

并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最明显的一个不同之处,即古文中几乎每个字都完整的表达一个意思,也就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教师又在后面“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举一反三,巩固运用。

为今后独立阅读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表达,感受语文魅力

77字的文言文,为我们展示了伯牙知音得失的喜痛。

文字之简练,描写之精妙学生是难以发现的。

我在设计中,通过“师生合作读”、“句子对比”“直奔主题”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句式表达的特点和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并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

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运用。

四.合作探究,落实主体地位

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掌握了一般的阅读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在初解文意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学习需求出发,优化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采用了“提示方法,初步理解——发现问题,小组研究——全班交流,共同提高”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在交流中,教师适时地抓住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重点深究,做到以学定教。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合作互助,共同进步,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

五.引导质疑, 领会编者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是当前语文教学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而这恰恰是把握教学方向、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

我对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领会了编者意图。

围绕单元主题“品味艺术魅力”定位本课主题。

通过“一个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为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是什么让他们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音乐”这一艺术的魅力。

很好地体现了编者意图,回归了单元主题。

25《伯牙绝弦》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

“若”,好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你弹得太好了!

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

“妙极了!

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

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

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

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

“复”,再,重新。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

绝,断绝。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如: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

有条件的,可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5.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