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6371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8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docx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

2019-2020年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巩固七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关联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①实验的过程____消极的观察,____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②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____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____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真理,____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A、①不是而是②不但而且③也

B、①不是而是②不管还③并且

C、①不是就是②不但而且③也

D、①不是而是②如果那么③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劳民伤财叹为观止恻隐之心不假思索

B、事必恭亲人才倍出修身齐家改弦更章

C、绿草如荫源远流长格物致知各行其是

D、优柔寡断袖手旁观无理漫骂蜂涌而至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线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

(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温柔、甜美)

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

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

(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的好处)

D、标题为文章之冠。

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

(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四句话中破折号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B、这就使得它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

C、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

D、“哦!

您,您就是——”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目前在我国的大城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事。

B、两位战友一见面就激动得不可开交,沉浸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战斗情谊里。

C、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奇峰异岭扑面而来,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苏比掩藏起一文不名的窘境,装出一副阔大爷的嘴脸,到餐馆混了个肚儿圆,结果被气红了眼珠的老板打得满地找牙。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真挚:

______

②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公正不阿:

______

③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

公仆:

______

④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罕见:

______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填空。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______》中的《______》篇。

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读课文《悼念玛丽?

居里》,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请把下面的一条歇后语补充完整。

(例如:

刀切豆腐——两面光。

竹篮子打水——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3题【填空题】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①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备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______

②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类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不是孤独的、孤立的。

______

③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______

④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

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4题【问答题】

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应怎样改变?

【答案】:

【解析】:

第15题【语言表达】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能否删掉?

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答案】:

【解析】:

第16题【语言表达】

换一种动作表情(如沉默、流泪、哭、笑等)仿写句子。

例句:

低头,不等于认输,低头有时是对过去的反思,有时是对未来的筹划。

【答案】:

【解析】:

第17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

回答闯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一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结合文段内容思考,有些学生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应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答案】:

【解析】:

第18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是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

这就是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

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

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

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

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第一段中,作者评价“第一流的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怎样理解“她的意志的纯洁”?

【答案】:

【解析】:

第19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读书是一种德性

丁国强

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

当一个人强迫着自己作出某种读书姿态的时候,他其实是在折磨自己了。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义务。

一个人,如果没有把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他就是自己的敌人,因为他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塑造,错过了在读书时光中体会“物我两忘”的机缘。

这一机缘,错过了,就永远无法弥补。

当你回过头来,重新拾起书本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何等的陌生!

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更何况是错过了一段读书的岁月呢?

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

它是无条件的,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曾国藩有言:

“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

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

何必择时?

”这段话可以从更广阔的意义上去理解,说白了,之所以不读书,首先是因为你不想读书,而并非客观条件不具备。

我读故我思。

表面上看来,思想者与无知者的差别或许就在一本书。

一本书所产生的精神距离是无法测量的。

思想者的沉默,本身就昭示着一种精神力量,而无知者越是煤党不休,越发暴露其内心的苍白。

但是读书并不意味着手不释卷,阅读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仪式,它的存在不依赖于外在的表演。

一个曾经有过一段疯狂的阅读史的人,一个对过去的读书生活心怀依恋的人,即便不能拥有一个书房,一面书橱,一盏书灯,一个畅游书海的安静夜晚,我们依然相信他那份纯洁的读书情感。

读书是一种德性。

在理性的引导下,读书人在灿烂星空与神圣道德律之间,获得了灵性和自由,以及诗意的生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读书是一种德性”的?

(用文中的话简要回答)

读读第二段中引用的曾国藩的一段话,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

阅读全文,联系学过的一些课文,说说怎样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仪式”。

古今中外,以读书为乐或因读书而成就美德的名人很多,他们的事例广为传诵。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至少举出两例)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请写出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第20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独立思考

茅盾

①有人问:

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②我想:

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

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③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

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④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⑤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

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⑥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

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

⑦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

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

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⑧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⑨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

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

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⑩“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

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

结合全文,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

【解析】:

第21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

丁肇中

1964年,一些专家在哈佛和康奈尔大学所做的一个实验表明,电子的半径在10^-13至10^-14厘米左右,这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不符。

1948年所做出的理论预言认为,电子是没有半径的。

1966年,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发现电子的半径确实小得无法测量。

我们的实验结果和理论预言是完全符合的。

完全符合就表示电子没有半径。

所以,我向年轻的科学家要讲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

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制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终于在1972到1974年之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

当完成这个实验时,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所以,我的第二个体会是:

对自己应该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

反物质的存在是1927年由英国科学家狄拉克提出来的。

他注意到,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质量都是成平方的。

质量成平方,就可以表示成:

(质量)×(质量),也可以表示为:

(-质量)×(-质量)。

所以狄拉克就问:

负质量有什么意义?

从这儿就推测出反物质理论。

这表明两个事情:

第一,拿诺贝尔奖是非常容易的;第二,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的距离是很小的。

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可以告诉大家。

在加速器实验的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一个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人投钱做加速器实验,可是往往实际的发现跟原来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

所以我的第四个体会就是:

要实现你的目标的话,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

而且,你对意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丁肇中先生共讲了哪几点科学发现的体会?

分别是什么?

整篇文章都贯穿着“实验”二字,这反映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文中说“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这个“理论”是指什么?

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

【解析】:

第22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科学需要反对意见的帮忙

①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赞同的意见固然常常给人以鼓励和信心,然而,反对的意见也常常给人以帮助和教益。

鲁迅说: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歌德也说:

“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在科学研究上,对反对自己的意见不但不能不屑一顾,而且应该拍手欢迎,唯欢迎,方见其虚怀若谷。

②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致引起学术上的争论。

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有自以为非的精神,勇于自我批评,在与不同意见的商榷与论争中,取长补短,广收博采。

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

李四光同志说得好:

“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

”这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③一九三七年,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引力波不可能存在的理论。

当时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爱因斯坦并没有自恃正确,对反对意见置之不理,而是认真对待。

经过反复的验算,证明自己的结论确实错了。

以后他做关于引力波理论的学术演讲时,还常常讲到自己的教训。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辩论。

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疑,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

”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的,贝索勒有一半功劳。

④你想在科学海洋里遨游并采撷到成就的硕果吗?

那就不能忽视反对意见的帮忙,这是朴素而简单的道理。

上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

文章第③段所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

请简要概括其中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

第②段引用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文中的实际意思是______。

第②段引用李四光的话,目的是______。

第③段中列举了两个事实论据,你认为妥当吗?

简述理由

【答案】:

【解析】:

第23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学不怕挑战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

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

“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

”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

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

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

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

“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

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

”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

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

结果怎样呢?

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

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

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答案】:

【解析】:

第24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