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7021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

高考语文总复习:

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18篇)

因为孩子知道

巴比·路易斯住在意大利的米兰市。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午后,巴比·路易斯决定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去打迷你高尔夫球。

他走向售票柜台问道:

“一张门票多少钱?

“大人1000里拉,6岁以上的小孩也要1000里拉,刚好6岁或小于6岁的小孩免费。

你的两个孩子几岁了?

”年轻的售票小姐回答。

巴比答道:

“那个未来的律师3岁,另一个未来的医生7岁。

所以,我想我得付2000里拉。

售票小姐笑道:

“嗨呀,先生,你是刚中了彩券还是发了横财?

你只要告诉我较大的男孩6岁,就可以替自己省下1000里拉了,我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差别。

巴比回答:

“你说的没错,你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是孩子们知道那是不同的。

【大视角】

幼弱的心灵,酷似一只口袋。

你装进去的是黄金,它便是黄金。

你装进去的是沙子,它便是沙子。

许衡七岁讲良知

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他幼时聪慧过人,7岁开始读书,曾问老师说:

“读书是为了什么?

”老师回答说:

“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

”他奇怪地说:

“难道就只为了这些?

”老师被许衡这一反问,弄得不知说什么好了,只在心里暗自惊讶,这孩子是个很不一般的人。

此后,老师一直留意许衡的一言一行,发现他对任何问题都不轻易放过,极善于刨根问底,不管是书中的要旨理义,还是生活中的寻常事理,他都要追问个明白。

过了不久,老师渐渐地感觉到,要应付许衡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于是,这位老师便找许衡的父母说:

“你们的孩子悟性不凡,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我才疏学浅,不适宜再做他的老师,请你们另聘高人。

”说完便辞去教席。

此后,许衡的父母又接连为他请了三位老师。

而这三位老师又都一个接一个相继辞去教席,而且都是出于同样原因,即没有能力满足许衡的要求。

许衡在没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坚持刻苦自学,常常是枕卷而眠,废寝忘食。

他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从来感觉不到有丝毫的满足。

许衡不但学习用功刻苦,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凡事都自有主张,决不随波逐流。

有一次,他和许多逃难的人路经河阳,看到路旁有一棵梨树,果实累累缀满枝头。

许多和许衡差不多大的孩子,由于一路上的颠簸劳累,饥渴难耐,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梨子,惟有许衡端坐不动。

有人问他为何不去,他回答说:

“不是自己所有的东西而去摘取,这是不道德的。

”那人开导他说:

“而今天下大乱,恐怕梨树的主人早就跑了,拿没有主人的东西,有什么不可以的?

”许衡不以为然地说:

“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们的良心也没有主人吗?

”那人闻此言语,随即默不作声。

后来,许衡成为元代著名的理学大师,为鲁斋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

【大视角】

都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而其“磨砺”与“苦寒”,首先却是主观能动性的极大发挥,以及决不随波逐流的自持。

倘若心中无主见,良知无主人,纵使勤奋,纵使历尽坎坷,也未必成就得了非凡的事情。

仅为功名求苦读,师生俱已入误区。

旁观多少碌碌辈,临老不知沉与浮。

王夫之待友

王船山是一位非常有骨气的学者。

为了事业和理想,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历尽千辛万苦,仍旧矢志不渝。

他在青年时代曾目睹明朝腐败,便上书要求改革,却因此受到迫害,几乎丧命。

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没有成功。

后隐居船山,终身著述,留下四百多卷著作。

王船山晚年身体不好,且又生活贫困,有时连写作用的纸笔都要靠朋友、学生周济。

但他依然每日著述不倦,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

在他七十一岁时,清政府的一位官僚来拜访这位大学者,并给他赠送吃穿用品。

王船山正在病中,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会客,并退回礼物。

这位官僚自讨没趣,只好悄悄溜走。

王船山为此写了副对联,以表自己的铮铮傲骨: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这里,“清”暗指清政府,“明”暗指明朝。

然而,王船山对朋友、对学生,却非常谦和有礼。

一天,一位朋友来看他,知己相逢,把酒对酌,席间谈论时局,十分投机。

后来朋友告辞,王船山虽然体弱多病,仍起身送友三步说:

“君自保重,我心送你三十里。

友人依依而别,走了十五里,猛然想起忘拿雨伞,又转身回到船山家。

这时,只见船山老人仍毕恭毕敬地站在原地,“心送”朋友走完三十里……

【大视角】

君子之爱国,决不在表面下功夫;君子之待友,决不在言辞下功夫。

一切非凡心灵与成就的塑造,无不从诚意、壮志与谨言慎行开始。

清贫守志,不取重金

杨震(?

-124年),东汉大臣,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少好学,通晓诸经,时称“关西孔子”。

年五十始仕州郡,后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汉安帝时官至太尉。

居官清廉,正直无私。

杨震有个学生叫王密,当年,因他品学兼优,为人忠厚,杨震向朝廷举荐他为茂才(秀才)。

王密作了昌邑县令,他不忘记老师的教诲和举荐之恩,常常思念如何报答。

数年后,杨震调任,王密到郊外迎接恩师,安排食宿,关照倍至。

晚上,杨震回到驿馆,正要安睡,忽听有人叩门。

开门一看,是学生王密。

原来,王密备下黄金厚礼,前来拜谒老师。

他见屋中无人,便十分恭敬地说:

“学生本一介寒士,蒙恩师提拔,才有今日。

早该报答,只是没有机会。

今日难得恩师来此,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栽培之恩。

”说着,从怀里拿出10斤黄金。

杨震见状,甚感意外,便连连摆手拒绝说:

“过去,我见你德才很好,才推荐你担当重任,你却为何不了解我的为人?

”王密回答说:

“这黄金都是我多年俸禄的积蓄……”杨震心中不快,便郑重地说:

“你我过去是师生关系,现在都是朝廷命官。

衣食有俸禄,俸禄外的金银财物,不可再得。

再得者,一是不义,二是贪赃。

”王密见老师拒绝,又说:

“我是为了报答老师恩情,谈不到别的……”杨震说:

“若为师徒之情,看到你当一名好官而不负我多年教诲,胜似黄金百两。

你再想想,假设收下你的重金,别人知道,岂不坏了我一世清廉的名声?

”王密说:

“现在正是黑夜,只有我知、你知,请老师收下,学生也就心安。

”杨震听他说完,面露愠色,厉声说道: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

你是一县之主,一举一动都要做百姓的表率,千万不可欺世盗名!

王密见老师义正词严,点污不沾,又感动又惭愧,只好谢罪而去。

【大视角】

古语说“神目如炬”、“三尺头上有神灵”。

也说“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因此,亏心之事,决不仅仅只是蒙昧了自我的良知。

所谓君子慎独,其实除此一人之外,天地与万物均将作为你一切言行的见证。

恰到好处地放弃

拉斐尔11岁那年,一有机会便去湖心岛钓鱼。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

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

忽然钓竿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

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

终于,他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鱼拉出水面。

好大的鱼啊!

它是一条鲈鱼。

月光下,鲈鱼一吐一纳地翕动着。

妈妈打开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十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

”母亲说。

“妈妈!

”孩子哭了。

“还会有别的鱼的。

”母亲安慰他。

“再没有这么大的鱼了。

”孩子伤感不已。

他环视一遍四周,已经看不到任何鱼艇或钓鱼的人,但他从母亲坚决的脸上知道无可更改。

黑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了。

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后来拉斐尔成为纽约市著名的建筑师。

他确实没再钓到那么大的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

因为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与守法,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

【大视角】

失之于鱼,得之于心。

智识高远者,都把坦荡无忌的内心放在首位。

因为它一旦萎缩,它便容不下万物,也便容不得自我的一点点得失。

康德守时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瑞芬的小镇去拜访朋友威廉·彼特斯。

他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说3月2日上午11点钟前到达他家。

康德是3月1日到达瑞芬的,第二天早上便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家。

朋友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小镇和农场中间隔了一条河。

当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说:

“先生,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

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发现中间已经断裂。

河虽然不宽,但很深,而且结了冰。

“附近还有别的桥吗?

”他焦急地问。

“有,先生,”车夫回答说,“在上游6英里远的地方。

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钟了。

“如果走那座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

“我想要12点半钟。

“可如果我们经过面前这座桥,最快能在什么时间到?

“不用40分钟。

“好!

”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里,向主人打听道:

“请问您的那间破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您会要我简陋的破屋,这是为什么?

”农夫大吃一惊。

“不要问为什么,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给200法朗吧。

康德付了钱,然后说:

“如果你能马上从破屋上拆下几根长的木条,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破屋还回给您。

农夫把两个儿子叫来,按时完成了任务。

马车快速地过了桥,在乡间公路上飞奔,10点50分抵达农场。

在门口迎接的彼特斯高兴地说:

“亲爱的朋友,您真准时。

【大视角】

守时非是小事,它必折射人们生活的一贯作风与行事的一贯方式。

倘能于细处一丝不苟,即能于大处精益求精,亦能于高处游刃有余。

智慧之大,其实从点滴开始。

绝不掠人之美

弗里克斯·门德尔松(公元1809—1847年),是德国19世纪群星璀璨的音乐家中甚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杰出的音乐成就却给了门德尔松真正的不朽。

一次,少年门德尔松受到魏玛大公的邀请,前往宫廷去演奏。

他跟着枢密顾问歌德的夫人一同前往,可到了宫门,宫廷侍官只把歌德夫人毕恭毕敬地请进去,却误把门德尔松当作一个小跟班,阻留在进门脱大衣的房间里。

门德尔松开始并没介意,只是静静等待有人来招呼他进去。

结果一个多小时悄然而逝,并未见到请他进去的人影。

小门德尔松生气了,他讨厌这种无端浪费时间和极不尊重人的作法,于是一声不响地步出宫门,拂袖而去。

待大公传出话来,他已无影无踪。

小门德尔松维护自己尊严的行动,在魏玛大公的宫廷留下一个大大的惊叹。

1829年夏天,年仅20岁的门德尔松已开始作出国旅行演出。

在伦敦,他的演奏引起满城轰动,人们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也从此对英国情有独钟。

有一天,门德尔松访问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特在白金汉宫为他举行盛大的招待会。

其间女皇当众赞誉:

仅凭《伊塔尔兹》一曲,就足以证明门德尔松是音乐奇才。

女皇表示,她本人是如何如何对《伊塔尔兹》推崇倍至。

门德尔松闻言,满面通红,坐立不安。

待人们热烈的情绪稍稍平静,他站起来诚挚而认真地说:

“承蒙女皇陛下喜爱,但《伊塔尔兹》不是我的作品,而是以我的名字发表的妹妹芬妮的作品。

”举座为之讶然。

门德尔松进一步解释说:

“这正是受到赞誉时自己羞惭满面的原因。

由于门德尔松的兄弟不赞成用女人的名字发表作品,才把门德尔松的名字署在其上。

虽然此事无人知晓,但门德尔松不能掠人之美。

”闻听此言,人们对门德尔松的热爱与崇敬,更添一重。

门德尔松的作品和其品德交相辉映,成就了一位杰出艺术家的形象。

【大视角】

掠人之美,无异于巧取豪夺。

诚挚不欺,正所谓玉洁冰清。

一切费尽心机的装点,都只有一时半刻的喧哗。

一切踏实自在的言行,才见得永不褪色的荣光。

坚毅的小仲马

小仲马很想像他父亲大仲马一样成名天下,但他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

大仲马得知后,对儿子说:

“如果你在寄稿子的同时附上一封短信,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得多。

但小仲马拒绝了父亲的好意:

“我不想那样做,我想凭自己的本事摘到苹果,那样的苹果才会有味道。

小仲马不但拒绝用父母的盛名来取得自己的事业,而且还换了好几个其它姓氏的名字,以免编辑们把他和父母联系在一起。

面对被退回来的稿件,小仲马并没有沮丧,仍坚持每天写作与寄稿。

当小仲马的《茶花女》寄出后,终于吸引了一位资深编辑。

这位编辑与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往来,当他看到这个地址与大仲马的地址一样时,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与大仲马迥然不同。

于是,他专门去访问大仲马,才知道《茶花女》是出自大仲马的年轻儿子之手。

“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呢?

”这位编辑问小仲马。

小仲马说:

“我只想拥有自己的高度。

《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小仲马也随之名声大噪。

【大视角】

没有坚实的基础,事物便不易长久。

因此,自我的起点何处,行程中如何延展,一切的动力又由谁来提供,就成为能否达到巅峰的关键。

季札赠剑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

寿梦想传位给他,他坚决不接受,寿梦只好传给大儿子。

后来老大又想传位给季札,季札仍不接受,老大只好传位给二弟,二弟又传给三弟。

老三去世后,季札又想法躲开了。

这样,老三的儿子趁机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吴王僚。

有一次,季札出使北方各国,路过徐国,徐国国君非常喜欢季札佩带的宝剑,但是不好意思张口讨要,只是从眼神中流露出来。

按照当时的礼仪,使者是不能不佩带宝剑的。

季札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准备出使各国回来后,就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

不料,等他完成使命路经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病故。

季札悔恨莫及,到徐国国君的坟前祭奠时,就将宝剑挂在墓旁的树杈上。

有人说:

“国君已经死了,你把这宝剑挂在树上还有什么用呢?

”季札说:

“我的心早就答应将这宝剑赠送给他,不能因为他已经死了就改变主意。

”后来徐国人编了一首歌曲来歌颂季札:

延陵季子啊,

他真够朋友!

宝剑值千金,

他挂在坟丘。

【大视角】

季札所遵守的,居然是不曾出口的诺言,而且是针对死人来兑现。

古代君子的风范,但愿能穿越漫长的历史,吹拂到今日饱含铜臭的天空。

第五伦的私心

东汉初年有个人叫第五伦,汉章帝时为司空(三公之一)。

他为人诚实,不会花言巧语。

他奉公守节,廉洁清白,勇于主持正义,从不见风使舵。

哪怕在皇帝面前说话,也直来直去,决不阿谀奉承。

他的儿子们都警告他,说他这样下去迟早会碰钉子,决不会有出头之日。

可他就是不听,因此成了有名的无私之人。

有人问第五伦:

“您有私吗?

第五伦说:

“以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可是我每当看见太尉、司徒得了千里马,我心里还不能忘记有人送马这件事。

我哥哥的孩子有病,我一夜可以看望十次,可是回来,我就安稳地睡着了。

我自己的孩子有病,我虽然不守着他,可是怎么也睡不着。

由此看来,能说我无私吗?

【大视角】

显然,只有超然于人间烟火,才可能完全泯灭私心。

其实,极力粉饰其无私的,大多为了扩张私欲。

因此,坦然承认其有私的,大多能够抑制私欲。

人能从内心深处挖掘自私的根源,并将它直言道出,已是不凡的境界。

狄青不计出身

宋朝有个残酷的制度,为了防止兵士开小差,要在兵士的脸上刺字。

狄青当小兵的时候也被刺过字。

过了十多年,狄青当了大将,但是脸上还留有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宋仁宗召见他以后,认为当大将脸上留有黑字,很不体面,就叫狄青回家以后,敷上药,把黑字除掉。

狄青说:

“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

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

宋仁宗听了,很赞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

后来,因为狄青多次立功,被提拔为掌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

一个小兵出身的人当上枢密使,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事。

有些大臣嫌狄青出身低,劝仁宗不该把狄青提到这么高的职位,但是宋仁宗这时候正在重用将才,没有听这些意见。

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

有一个自称是唐朝名相狄仁杰后代的人,拿了狄仁杰的画像,送给狄青说:

“您不也是狄公的后代吗?

不如认狄公做祖宗吧!

狄青谦虚地笑了笑说:

“我本来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机会得到高位,怎么能跟狄公高攀呢?

【大视角】

不隐藏卑微的出身,不攀搭显贵的声名,狄青之为狄青,显然伟岸莫比。

反观今世之人,唯恐粉饰、假借、猎取不够,却不知甫一开始,即已失尽身体、财富与精神的自由。

从“呆头鹅”到“圣雄”

甘地(公元1869—1948年),印度人。

据说刚出生时,就非常瘦弱,还常常在半夜里啼哭不休。

到了少年的时候,他仍瘦弱如初。

由于身体的原因,甘地从小就胆小怕事,有时在夜里,母亲要是不陪他睡觉,他就不敢入睡。

上了中学,他碰到一个身体长得非常结实的同学。

这人告诉甘地,只要他吃肉,他的身体就会强壮起来。

这个同学还从一张报纸上抄了一首打油诗送给甘地:

体格强壮的英国佬,

统治着我们瘦弱的印度同胞,

因为他们吃了肉,

所以个儿长得高。

甘地看了这一首打油诗以后,便偷偷借了同学的钱,买了好几斤煮熟的牛羊肉,和几个同学大吃一餐。

甘地一家是信仰印度教的,印度教禁止吃牛肉。

有一天他在给神灵祈祷的时候,觉得自己吃肉不仅欺骗了神灵,同时也欺骗了父母。

他为偷偷吃肉而后悔,很想跟父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又害怕父母不肯原谅自己。

有一天,生病的父亲在自己的床头发现一封信,当他打开看的时候,才发现这是儿子甘地写给他的,儿子在信中虔诚地忏悔自己的过错。

父亲被儿子的言行打动了,他流着眼泪把儿子叫到身边:

“孩子,敬畏神灵,是一种好品质。

我和你的母亲,都已经原谅你的过错了。

甘地原本是准备吃父亲的棍棒,可是父亲用这种方式原谅他,他感觉到了爱的力量。

甘地的诚实不仅在家里有名,在学校也同样如此。

有一天刚上完课,老师便让同学们把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复习一下,因为有官员将要来他们班视察。

一会儿,果然有个官员模样的人在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他们班上。

老师便请几个同学上黑板去默写单词,其中就有甘地。

甘地很快就把单词默写出来,但站在一旁的老师发现甘地有一个单词写错了,于是用脚碰他一下,暗示他赶快看一眼旁边同学正确的写法,以便改正过来。

诚实的甘地连头也不动一下,便回到坐位上。

最后默写的结果,除了甘地一人出错以外,其余的同学都写对了。

等到校长和那位官员走了以后,老师对甘地吼道:

“我不是暗示你看一看其他同学的吗?

“这怎么行呢!

”甘地回答说。

“真是一头呆头鹅。

”老师最后摇了摇头说。

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从此,甘地有了一个“呆头鹅”的绰号。

后来,甘地为了民族不再受凌辱,他用游行、罢工、请愿、绝食等非暴力的方式,领导印度人民将英国人赶出印度,实现了印度的独立。

因此,甘地被印度人民称之为“圣雄”。

【大视角】

印度得以独立,因于和平的抗争。

抗争的持续动力,因于柔韧不懈的诚实品格。

所以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便是格物、诚意、修身与齐家。

诚实的老亚伯

美国历史上最受人们敬爱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年轻时曾经担任商店里的一个小职员。

有一天,一位妇女来商店买一些小物品,结算结果是2美元又6.25美分。

付完款后,那位妇女高高兴兴地走了。

但是年轻的店员对自己的计算结果感到没有把握,于是又认真地计算一遍。

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他发现各种款额加起来应该是2美元。

“而我却让她多付了6.25美分。

”林肯不安地想,并且不住地谴责自己的大意。

其实这点钱微不足道,许多店员不会把它当回事儿。

但是林肯却非常尽责,他对自己说:

“必须把多收的钱还回去。

如果那位女顾客就住在附近,把钱还给她轻而易举。

但是实际上,她住在两三英里之外的地方,而且外面布满积雪,道路非常难走。

然而这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天已经黑了,他锁好店铺,忍受着寒冷和疲倦,艰难地步行到那位女顾客的住处。

到那儿后,他把事情讲述了一遍,将多收的钱如数奉还。

那位女顾客看到林肯专门来还钱,非常意外,不住地赞扬林肯的诚实。

还有一次,一位女士来到店中,买半磅茶叶。

林肯将茶叶称好,包起来递给顾客。

这是他那天的最后一份买卖。

第二天开始营业之前,林肯做例行整理,在秤盘上发现一个四盎司的砝码。

他突然想到前一天卖东西时用的是这个砝码,所以少给顾客茶叶了。

也许这是许多商人惯用的欺骗顾客的伎俩,因此他们决不会为此担心。

然而年轻的林肯却不这样想。

他把剩下的茶叶称出来,给那位顾客送去。

日后,人们总是称林肯总统为“诚实的老亚伯”。

【大视角】

诚实的习惯一旦养成,只要坚持终身,势必终身受益。

受益不尽之处,在于一切对象,无论它世故也罢,险恶也罢,都无法不对诚实的举止报以善意。

诚笃的晏殊

晏殊少年时代,张文节把他向朝廷推荐。

恰逢皇帝亲自主考。

晏殊见到试题后说:

“十日前我已作过这篇赋文,现在草稿还在,因此请求重新命题。

”皇帝对他的诚实十分喜欢。

等到在使馆任职,当时天下无事,允许臣僚挑选游览胜地进行宴饮。

当时文馆馆员各各集结,到市楼酒店,热闹非凡。

晏殊因为贫穷,不能外出,便独自居住家里,与兄弟们讲学。

一天,挑选辅佐太子的官员,忽然从宫中传出真宗的御批,特别选中晏殊。

执政官员不明白皇帝这一决定的依据,次日进见真宗回禀。

皇帝说:

“近日听说馆阁官员无不嬉游宴饮,通宵达旦,只有晏殊闭门与兄弟们读书。

他是这样的严谨厚道,正好可以担任太子的老师。

晏殊接受任命之后,皇帝说明了选择他的原由。

晏殊却说:

“我并非不喜欢游玩宴饮,只是由于家贫没有相应的器具;我如有钱的话,也一定前往。

但既然没钱,哪里能够出游呢?

皇帝更加喜欢他的诚实,懂得为臣之道。

到了仁宗即位,最终得到重用。

【大视角】

作为诚实忠直的化身,其人性的光辉势必影响他周围的群体,以至身后世世代代的群体。

今人虽多有矫饰、虚伪、世故的嫌疑,却也乐于亲近厚道、诚挚、真切的对象。

曾参教子,言而有信

曾子(公元前505—436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后人尊为“宗圣”。

一天,曾参妻子忙着准备冬季服装,偏偏布料不够。

她收拾好针线要上街,走到庭院时,正在做游戏的小儿子听说妈妈去赶集,缠着妈妈非要跟着去。

天近晌午,带着孩子,慢腾腾地走去,恐怕啥事也办不成。

曾参妻子劝他不要跟着,但小儿子哭闹不休。

她被缠得无法脱身,就指着院里猪栏的猪说:

“乖儿子,听话,好好在家玩。

妈妈上街回来,杀了那头猪给你吃。

”孩子很久没有吃到肉了,听妈妈说要杀猪给自己吃,破涕为笑说:

“妈妈,你去吧!

我在家里玩,等你回来杀猪。

妈妈走后,孩子跑到后院书房,摇着曾参的胳膊说:

“爹爹,有肉吃啦!

”曾参放下竹简,奇怪地问:

“哪来的肉?

”小儿子乐颠颠地回答道:

“妈妈说,她上街回来杀圈里的猪。

杀了猪,不就有肉吃了么?

”小儿子说着,仰着小脸,天真地问:

“爹爹,这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

走,咱们磨刀去,你妈妈回来,正好杀猪。

”小儿子高兴地跑前蹿后,帮着曾参忙活。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远远就听见猪的叫声,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三步并作两步跑进院子。

丈夫满头大汗地捆着猪,儿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边。

她慌忙上前,拦住曾参说:

“你呀!

读书读傻了,猪小,没喂肥,怎么能杀呢?

”曾参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问:

“你不是亲口对儿子说,要杀猪给他吃么?

”妻子笑着说:

“你怎么和孩子一样见识,说杀猪就杀猪。

我当时被儿子缠得没办法,哄他的呀!

何必当真?

“你怎么能哄骗孩子呢?

”曾参收敛了笑容,严肃地对妻子说:

“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有影响。

你今天哄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哄骗别人。

再说,你在孩子面前说了假话,他很难再相信你的,以后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

曾参的话,句句在理,说得妻子心悦诚服。

她笑吟吟地帮助丈夫捆猪,杀猪。

一切收拾妥当后,又架起柴火,煮了几块香喷喷的肉,让儿子饱餐一顿。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兴奋地说:

“妈妈,好妈妈,说话算数呢!

【大视角】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真必有其诚。

因此,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要么感染于人,要么伤害于人;前者必有投桃报李之效,后者必有以恶报恶之忧。

曾子深谙此理,所以不计表面得失,唯以诚信为本。

不以文豪为标准

1946年,英格丽·褒曼排演舞台剧《洛林来的贞德》,上演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此,英格丽准备把贞德搬上银幕。

当时,文豪肖伯纳寄来他的剧本。

但英格丽为了塑造好这一角色,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贞德,最后根据贞德的真实历史文献和审讯记录塑造了一个真正的贞德。

因此,并没有采用肖伯纳的剧本。

1948年,肖伯纳通过别人邀请英格丽到他的乡间别墅作客。

当英格丽来到肖伯纳门前时,这位闻名于世的文豪笑眯眯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