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7971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培养敢问、善问的好习惯。

  2.了解形近字,并能用形近字组词。

  3.分析排比句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了解句式的类型,掌握设问句的特点,并能实行仿写。

  5.理解关于疑问的名句的意思,能积累这方面的句子。

  教学重点

  1.学会辨析形近字,了解其形旁和声旁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给形近字组词。

  2.积累关于疑问的名人名言,在给定的语境中能灵活使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形近字,能用形近字组词。

  2.分析排比句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句式的类型,掌握设问句的特点,尝试实行仿写。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形近字的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给形近字准确地组词。

  2.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3.把握各种句式,尤其是设问句的特点,能写设问句。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每组中带拼音的生字之间的关系。

  驻(zhù)扎 蛀(zhù)虫 拄(zhǔ)拐(ɡuǎi) 捐(juān)款 娟(juān)秀 手绢(juàn) 花苞(bāo) 冰雹(báo) 鲍(bào)鱼

  过渡:

同学们,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生字的读音相同,我们称之为同音字;有些生字的字形相近,我们称之为形近字,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

仔细观察教材中给出的生字,你发现它们的特点了吗?

  2.教师讲解什么是形近字以及形近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讲解分析教材中给出的形近字。

  明确: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而它们的含义却不一样。

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

(1)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人、入、八”;

(2)字形相近,笔形不同,如“己、已、巳”;(3)字形相近,偏旁不同,如“峰”和“锋”;(4)字形相近,笔画不同,如“木”和“本”;(5)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如“眯”和“咪”;(6)字形相近,读音不同,如“治”和“冶”;(7)部首相同,位置不同,如“旯”和“旮”。

  3.同桌交流对形近字的看法,并能说出教材中的几组形近字的声旁和形旁,以及形旁的表意。

  明确:

“驻、蛀、拄”“捐、娟、绢”“苞、雹、鲍”是三组形近字,它们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是字义不同。

我们能够根据它们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各个字的意思。

如“驻”指车马等停止,与“马”相关;“蛀”指咬谷物、衣物等的小虫,与“虫”相关;“拄”指用手扶着拐杖,与“手(扌)”相关。

  4.引导学生齐读教材中的词语,教师板书带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组词。

  5.教师适当扩充形近字,指名学生组词。

  示例:

湖(湖水)蛾(飞蛾)苍(苍白)畔(  )崎(  )渴(  )

  蝴(蝴蝶)娥(嫦娥)沧(沧桑)拌(  )绮(  )竭()

  糊(糊涂)饿(饥饿)抢(抢夺)伴(  )倚(  )喝(  )

  二、词句段使用

  1.教师出示“词句段使用”第一题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比较句子的异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过渡: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一些特殊的语句,如有的使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有的使用关联词语,还有一种语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

你们知道这是哪种语句吗?

(学生齐答:

排比句)准确使用排比句,对我们的表达有一定的协助。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两组句子,了解一下排比句。

  2.引导学生分析两组句子,说说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明确:

第一组句子的第一个句子是排比句,“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构成排比,强调了当时科技落后的状况,而第二个句子仅仅简单地说明。

第二组句子的第一个句子也是排比句,“……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构成排比,强调了狗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爱叫的特点,而第二个句子仅仅一般陈述,没有第一个句子那样让人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实行拓展练习,强化对排比句的理解。

  

(1)把下列句子改成排比句。

  ①我拥有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和同学们的关心。

  ②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荷叶田田的夏天和银装素裹的冬天。

  改写示例:

  ①我拥有父母的爱,拥有老师的关怀,拥有同学们的关心。

  ②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我爱荷叶田田的夏天,我也爱银装素裹的冬天。

  

(2)根据语境仿写排比句。

  ①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

  ②平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平凡是_______________;平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示例:

  ①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②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

  小结: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请同学们积累更多的排比句,并使用在自己的习作中,相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出示“词句段使用”第二题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的特点。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过渡: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过很多句式,你们还记得都有哪些吗?

(学生答:

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句式——设问句。

  5.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这些句子的特点,教师相机点拨。

  明确:

这些句子都是设问句。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就是设问。

准确地使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6.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些设问句,并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示例:

故乡是什么?

故乡是沃土,故乡是老根。

  幸福从哪里来?

从人的心里来。

  智慧能够用钱买来吗?

不能够。

  7.教师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并积累下来。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主要从字词句方面实行了积累,了解了什么是形近字、形近字的形旁和声旁所表示的意义、排比句以及设问句的一些知识。

课堂上,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在交流讨论中,我们增进了理解,加深了理解。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你们能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究,这是学好语文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

希望你们能保持下去,在以后的每节课上都能像今天这样,相信我们的课堂学习会更有效率。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实行知识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关于疑问的名句的意思,能积累这方面的句子。

  2.培养敢问、善问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1.了解古人对于疑问的看法,从中得到启示。

  2.阅读时要做到善问、多问,在问中思,在思中对疑惑的问题实行反复探究,从而提升理解水平。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课文的方法。

  过渡:

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质疑问难就是非常不错的一种。

本单元第二、三篇课文的右栏都给出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关于课题的,或是关于课文内容的。

对于这种理解课文的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将交流结果简单记录在本子上。

  3.教师指名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并给予指导。

  对课文提问的方法

  

(1)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

  (3)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

  (4)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提问。

  (5)针对课文的标题提问。

  (6)紧扣段落之间的关系来提问。

  4.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使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小结:

“学贵存疑”,疑是知之始,阅读时只有积极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持续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知识,拓展思维。

我们要养成疑则思问的好习惯,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但能增强学习的兴趣,也能让我们对知识的把握更加透彻。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句,引导学生齐声朗读。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唐]韩愈

  2.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体会其揭示的道理。

  3.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给予指导。

  过渡:

这是几句关于疑问的名句,意在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提问,持续长进。

  明确: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意思是:

遇到疑难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思是:

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意思是:

即便是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求教就不会知道。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意思是:

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很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知识。

  4.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勤学善问的其他名句,实行积累。

  小结:

多学、多问,这是古人早已用切身经历证明的求学之道,即便经历时间的洗礼,依然光芒闪耀,给人有益的启示。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做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要知道理是于问中揭示的,知是在问中求得的。

同学们在课下也能够多积累一些这方面的名句,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自觉培养善问的好习惯。

  关于勤学善问的名句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北宋]林逋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郑燮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能够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问”。

“交流平台”告诉我们“问”的方法,“日积月累”告诉我们“问”的好处。

在阅读时多问,在学习中善问,学识才能长进,水平才能提升。

相信我们在这节课中也都深受教益。

或许有些同学在学习中不敢问,不善问,那么从今以后,希望你们都能做敢问、善问的人。

  今天这节课上,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不但改正了以往学习中的缺点,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而且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很新颖的见解,这正是你们善问的结果。

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像今天这样,多疑善问,那么我们的成绩才会越来越好。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并积累“日积月累”中的名句。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类型:

谈话导入。

  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

我们都有了很多的收获。

现在,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们准备了哪些知识吧。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1)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2)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a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b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c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d全班交流。

  f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2.练一练,学使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能够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的理解,能够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能够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我交流,我积累。

  平时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深入挖掘书中知识。

  (板书设计:

阅读的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仅仅声调不同。

(板书:

形声字)

  同学们能够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2.练一练,学使用。

  读句子,选择准确的字填空。

(只填序号)

  ①驻 ②蛀 ③拄

  

(1)战士们日夜( )守着祖国的边疆。

  

(2)( )着拐杖的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 )牙了。

  ①娟 ②捐 ③绢 ④涓

  

(1)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

  

(2)同学得了重病,我们积极给他( )钱。

  (3)一股( )( )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4)老师的板书,字迹( )秀,我很喜欢。

  3.我拓展,我积累。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仿访纺)

  (三)词句段使用

  比较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指名读一读。

  第一句话是一个排比句,每一句中都有个“没有”。

而第二句话中的这几个词语是并列关系。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好的用法,再抄下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板书:

设问句自问自答)

  3.练一练,学使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非常优秀?

因为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

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4.我拓展,我积累。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很多。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

当然不是。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识字以及词句段的使用,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四)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疑问”相关,说明提问题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大体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再实行积累。

能用到我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说意思

  a.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e.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2.练一练,学使用。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所以,我们的好多疑问能够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

  (3)()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持续进步。

  3.我拓展,我积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

  三、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使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规范。

  四、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交流,背诵

  【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的思维,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3.了解设问句。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认读积累,拓展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了解设问句;积累一些古代名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

  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相关“问”的古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轻声朗读文中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4.扩展练习。

  

(1)谈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2)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读书中持续总结读书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三组字:

你发现了什么?

(每组字都是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3.卡片认读——任意抽读——送信游戏——同桌互读。

  4.任意选择喜欢的字实行扩词练习。

  三、词句段使用

  

(一)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自读每组两个句子。

  2.你发现每组的两个句子有那些特点?

  3.学会使用恰当修辞手法写句子,使句子表达的更形象、具体。

  

(二)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抄写下来。

  1.自由朗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问号都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3.告诉学生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式叫设问句。

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找设问句。

  5.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在作文中用过设问句吗?

  四、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择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学生逐句自读,要求读正音,读通顺。

  3.读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师生释疑。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5.熟读、背诵。

  6.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学生平时积累。

  7.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使用 日积月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