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现状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8397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教学现状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现状分析.docx

《教学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现状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现状分析.docx

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视力保护: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好每一堂课,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但现实并非如此。

有的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用心去上好课;有的因为不知道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上岗不久的新教师、非本学科毕业的兼职教师多是如此),面对上好每一堂课的要求束手无策;有的因为自身的素质能力有限,对新课程不适应或力不从心而上不好课,等等。

   1.课堂预设形同虚设。

   有效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

课堂预设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但由于现在一些学校过分地强调集体备课和格式化备课,使得一部分教师在共享资源的同时,放弃了有思考、有特点的个性化备课,导致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情景相差甚远,难以达到有效生成。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预设的有效性,要预设有效,教师就不能“一厢情愿”,必须以生为本,首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能水平出发进行预设,在研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能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其次要从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预设,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与要求,又要突出教学重点,不要让一堂课承担太多的任务与要求;再次要从教师自身的教艺特长和课的基本类型出发进行预设,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和个性化。

   2.教学目标雾里看花。

   例如:

有一位教师上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其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请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西藏,由此引入课题;让学生分小组学习:

一人朗读,众人找出易写错、读错或不明其意的字词;请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修路中遇到的困难和建设者克服困难的办法,其中穿插对一些重点词语的解析。

   整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是:

“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教学要求,你不能说没有,都有那么一点体现,但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本堂课着重要解决的或提高的是什么不够明确。

   虽然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就具体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可以有多维,同一维度上也可有若干个目标,但主要目标不能过多,否则就等于没有目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

   3.教学重点凸现不够。

   什么是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概念、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它是教学设计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课堂重点讲解、练习的内容之一。

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

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

但具体落实到一堂课,一篇课文,一节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应该会有所差异。

听课中主要发现三个问题:

一是没有重点;二是不同的学生重点相同;三是重点不落实。

   4.教学内容照本宣科。

   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有许多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比较弱,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不能整合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间的有关知识,教学内容脉络不清,纲目不明,只是依据教科书上显性内容照本宣读(讲),上课变成了教材内容的解读(或宣讲)。

   例如,一位教师上五年级的科学《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时,除开始时,由复习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等引入新课,接下来便是课文内容的逐段解读,连提问也是课本上的思考题。

   实际上,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是有区别的。

教材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但不是惟一的依据。

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至少要经过这样几方面的处理:

一是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

教材的隐性内容通常包含在图示中、实验中、习题中、思考题中,但往往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是对教材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进行梳理、整合。

三是根据学生的知能实际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5.教学手段墨守成规。

   主要表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

一是许多教师只在公开教学中使用,平时的常态课很少使用甚至不用。

一次,在2所学校连续听6位不同学科的教师的课,结果没有一位教师使用多媒体;二是运用的时机把握不好;三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够。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必须要会用,而且要能经常使用并运用自如。

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及各种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具体地讲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掌握知识技能服务的,因此不能随便用,要有机、有序、有度地运用。

   6.教学过程重教轻学。

   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过“火”,给人以装腔作势、作“秀”的感觉。

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采用“过去式”教学,即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实践操作;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活动、教师评价的模式。

而且,教师的注意力、观察对象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不能有效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

就是学生的随堂练习多数也是“信手拈来”,设计不精。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1.优化备课环节,提高课堂预设的针对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新课程实施后,一度强调集体备课,其目的是集思广益,通过资源共享,帮助一部分教师能深刻理解课标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进行课堂预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备课特别是过分强调后,也显现出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负面影响:

一是导致部分教师失去了主动“学习、研究、思考”的动力;二是使教师的备课因格式化、程式化,而变成为一种“形式”;三是影响了课堂预设的针对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要强化备课管理,做到集体备课与独立备课相结合,以独立备课为主;格式化备课与个性化备课相结合,以个性化备课为宜;常态化备课与研究性备课相结合,以研究性备课为重。

要强调备课的针对性、指导性、预设性,充分发挥备课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2.研读课标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

   从调研的情况看,普通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包括新分配的师范类毕业生对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不熟悉;二是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方法理解不到位;三是对教材体系不熟悉,对有关课程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不甚明了。

所以,为了进一步推进与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有考核地组织教师进行课标和教材的再研读,把它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3.制定教学范式,保证学科教学的基本质量。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方。

虽然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已不像从前那么强调,但不强调不等于不要。

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在总结经验、汲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适合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常规与范式,使广大教师不但明确上好一堂课应包含哪几个步骤、基本环节;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还要让教师自觉地、严格地按照常规与范式去做,使课堂教学的基本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4.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能力。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清概念讲明原理,使复杂的方法简单化等等,都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技艺。

一方面,现在师范院校变成综合性大学后,师范教育的“师范性”被弱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被忽视,导致新教师上岗的“入格”准备不充分,难以适应;另一方面,随着以数码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涌现,“老”教师也显得不适应,也需要有一个学习、熟练的过程;再有像科学这样的课程,由于缺乏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规范地独立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课堂实验,所以教学微格技能的培训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5.重视课堂评价,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风向标。

学校和教研部门在运用评价时,要防止二个倾向:

一是用优质课、比赛的标准、要求来评价教师常态课的质量;二是评价标准程式化,不分学科、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素质机械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要“以评促建”,通过评价,促使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要“以评促改”,通过评价,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要“以评促学”,通过评价,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不断凸现,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要“以评促优”,通过评价,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范式、课堂常规达成共识,为广大教师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标准,从而使多数课堂的教学更有效。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

 

 

本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亲历了农村小学的发展与壮大,如今的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舍坚固化,校园围墙化、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正逐步完备,学生的学习环境也逐步改善,中心校还配备了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室。

各农村小学学校图书及各种教学仪器也不断充实,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但是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现状分析

 一、农村小学教研缺乏活力,成效不大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有的学校每位教师要教三、四门课程,还要必须做好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班级管理、安全等常规工作。

特别是安全工作,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因为如此,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活动。

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

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

“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此外,农村小学术科教师配备还非常紧缺,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目前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素质更高,要求术科(图、音、体、英、计)的教师更多,截止目前,利国镇20所小学术科教师只配备30位,平均每所小学不足1.5人,具有专业性的教师如此少,新课程改革怎样得到落实?

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得到提高?

这种状况使各农村小学在功课的安排上也感到非常为难,就以英语课为例,全镇只有中心、抱岁、望楼、新联、新民几间学校开课,其他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虽然开课,但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教师职业道德下滑,敬业精神缺乏

目前在农村小学,不少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退化,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他们也不愿钻研业务,少备教案,少批改作业,对学生缺乏爱心。

他们有的不愿做耐心细致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勤不出力,每天的工作只是应付学校、应付学生,他们每天急急忙忙的来上完课,又急急忙忙的离开学校,离开学生,就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中午和晚上不在学校住宿。

他们有的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有的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和讨论学习;有的在接受工作时,沾轻拍重,讨价还价;有的甚至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副业,把做家务、干农活或搞其他赚钱的行业当成主业,没有把精力放在教学上,甚至有个别农村小学老师在工作时段还在公共场合喝茶、喝酒及打牌,其行为严重败坏人民教师的形象,影响极坏,严重影响教育的长足发展。

三、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农村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加上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师相当一部分是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就地转正,他们当中有许多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很难接受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基础较差,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

这些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养一直低下,大大妨碍教学水平的提高。

如今,新形势对教师的业务水准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必须既专且博,而少部分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却不懂理科知识,数学老师则常写错别字,农村小学教师上课不讲普通话,一部分老师不识五线谱,不懂色彩、线条,而他们却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这类老师只能说是教育发展的绊脚石。

四、部分教师年龄偏大,教学观念滞后、陈旧

在我镇317位专任教师当中,51—54岁的有34人,55以上的达53人,在这部分教师中有绝大多数不思进取,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他们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得很缓慢,就说新课改,尽管我们已进行了多次新课程的师资培训,但他们接受起来却很困难,与新课改的要求格格不入,依然穿新鞋走老路,依老卖老。

有个别老教师是这样评价新课改的:

“教了一辈子的书,要我现在就转变观念,去适应学生,真是不可能,要是能早点退休,那该多好啊!

”可见新课改对老教师的挑战有多大!

可这一问题不解决,教育也很难得到很好的发展。

五、教学设施陈旧,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尽管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里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大部分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各种设施不完备,“老三室”的设备大多已经老化、破损,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

“新三室”还没有完全配套,图书数量少、体育器材匮乏,多数教师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依然主要是靠“听、写、读、备、考”来学习,许多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孩子们无法想象的奢侈品,目前,在任一所农村小学几乎找不到一部手风琴或电子琴等音乐器材。

利国中心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324人,由于校舍紧缺,现平均班额已达70人,怎能实施素质教育?

由于经费不足,该校至今尚未建起运动场、电脑室、微机室、仪器室、实验室等各类教学功能室,学生缺少活动的空间,教师缺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心学校作为全镇教学教研的中心,这般条件怎能发挥出它的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六、上级下发文件和学校建设的制度有些只是一纸空文,落实不好

在农村小学,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一堆堆上级下方的文件和一套又一套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安全工作、后勤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细之又细,但很多都只是一纸空文,只流于形式,不真正加以落实,上级下发的文件不认真执行,文件的权威性发挥不起来,农村小学和教师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也一个样,就因为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估和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广大农村小学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不起来。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要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就要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为此,本人提以下改进对策:

 改进对策:

 一、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音、美教师。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

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充分挖掘乡镇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

中心校统一领导,统筹安排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如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

要实现村小与中心学校资源共享,同时在教研活动要加强“有效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教学常规上的渗透,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研活动、有效的考查手段,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业务水平的真正提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小学老师增加学习机会,感受先进的课程理念,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锻炼的机会,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中心学校在全镇范围内必须不断强化“以考促教”的工作,给农村教师和学生以适度压力,使区内各年级学生成绩的抽查和考评常态化。

三、健全学校和教师教学工作业绩的评估和奖惩制度,增强其公平性和科学性。

首先,应规范教师考核方法。

农村小学教师的考核应主要由教师所在学校来组织,中心学校和教育局主要负责监视学校考核工作是否公平、公开、公平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其次,要全面考核,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盯在学生造诣上,应当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去考核,尤其要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考核,农村教师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些方面明显落伍于城市学校,所以更需要努力赶上。

再次,考核主体要多元化。

单靠学校引导及教师互评的方式是远远无法评价教师工作的全部的,农村小学教师的考核应把学生、学生家长、村干部等人员纳入考核主体,更能增强教师考核评价的客观公平性。

另外,要注意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考核成果的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使用考核成果对教师进行奖惩时,一定要慎重,应注意避免引起教师的逆反心理。

在公平公平的前提下,对考核不理想者要给予辅助与指导,找到原因,追求改进。

只要学校科学合理地对教师进行考核并保证教师考核制度的规范执行,就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打破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实行跨校兼课,体、音、美教师到不同学校授课,让校校有歌声、校校有球声、校校有绘画。

激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小学的均衡发展。

只有这样,农村孩子才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

      五、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改善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需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尽可能向农村倾斜,特别是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学习优秀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作业优化等,融入自己教学实践,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一方面按师生比来说,在编教师总数明显超标;另一方面从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来说,人员相对紧缺、学科不配套的问题又较为突出。

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在教师队伍中,专业知识不强、业务能力偏低;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敬业进取精神,安于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及不安心从教,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等情况都有一定的比例存在。

3、学校的品牌效应及综合影响力较小。

农村学校难以像县城学校那样对学生及家长有吸引力。

在农村学校中,学生家长存在择校的心理和愿望还是较为普遍的,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无法进城读书的类型,一旦条件成熟,仍要想方设法进城里学校读书。

4、缺乏促进教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社区及地方政府支持和重视教育的力度不够,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一些做法和学校组织开展的有关活动时常得不到家长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三、问题成因分析

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究其成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投入不足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随着“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施行以来,对促进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县级财政供给与全县教育发展的投入需求间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按照省政府计划安排,应化解的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债务我县尚未完全拨付到位;县直较大规模的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债务等待政府偿还,同时,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急需政府大量资金投入。

因此,尽管全县上下都在大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定程度上讲,教育局、县政府均已无力兼顾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发展。

此外,随着“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实施,镇级政府都迫不及待地甩开了教育这一包袱,不再承担自身在教育发展上应肩负的责任,使得农村教育的发展更加举步惟艰。

2、教育经费使用与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当前,我县学校公用经费是按生数多少为标准拨付的,即按每生每年370元的标准向学校下达公用经费总额,而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并不完全与生数成正比,就好比一个“三口之家”与一个“五口之家”的家庭开支一样,并不是“三口之家”只用“五口之家”的五分之三就够了。

在这种经费管理模式下,对生数相对较少的农村学校而言,则必定在维修费、办公费、教师培训费、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的支出上大打折扣,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制约

 

一、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

我们调查的10个乡,每个乡基本只有1到2所完全小学。

生源不够有两个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二是很多孩子随打工的父母外出求学。

不够到什么程度呢,一般一个学校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20名左右学生。

每个乡只有一所完全学校,意味着10-20几里开外的孩子要么只能在简陋的学校宿舍寄宿(这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为每个月需要缴纳一定的伙食费和住宿费,大部分农村家庭负担不起),要么每天一大清早(一般是5点多)起,翻山越岭10-20几里路,赶在早晨7点50前到学校,每天放学再花同样多的时间赶回家,典型的两头黑。

  二是老师数量不够、专业单一。

每所完全小学,一般只有2到3名老师。

大家可能要问,6个年级6个班,3名老师怎么够?

生在城市的朋友,可能不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复式教学。

也就是一个教室同时坐2-3个班的学生,老师轮流给三个班的同学上课。

一个班的同学在听老师讲授一年纪数学,另一个班的同学可能正被老师布置写三年纪的作文,还有一个班的同学可能被老师布置做2年级的数学作业,这样轮番教学,老师勉强够用。

专业性方面,每个老师都是全能,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教音乐、舞蹈和画画。

与全能相对应的是,每门都是业余水平。

至于英语等教学,那就别想了,没有这个师资力量!

  三是学习没有目标。

由于大学费用高涨、以及就业压力,现在农村读书无用论泛滥。

很多家长认为,反正读多了书也找不到工作,还要加重家里人的负担,不如少读。

于是,很多孩子在家长这样思想的指导下,从小学起就厌学、贪玩、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没有几个认真读书的,把读书视为9年义务教育任务,早点混完玩完。

  四是老师责任心有待加强。

说实话,在农村从事小学教育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特别是那些从事复式教育的,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一般人难以想象。

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现代人普遍的利益至上论,很多小学老师把教学当成简单的谋饭吃的工作,上课时简单应付,下课后没有认真备课,而是沉迷于搓麻将等娱乐;甚至还有的地方出现了两个老师承包一个学校的做法(即两人包揽所有教学任务,领取编制内应有人员工资)。

可是我们要想到,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承担着教育子孙后代的重任,每个老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以上这些还只是中国中部省份不太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那些偏远地区,则还存在着校舍破烂、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生无钱读书(虽然免了学费,但还有生活费等)等情况。

  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如此,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我不知道政府有没有统筹考虑?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调,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