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9019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docx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三单元复习课习题课

人文素养

知识网络

主讲教师:

__________编写:

陈向行课时:

2

 

【专题归纳整合】

重难点突破

一、明清时期影响中西科技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先秦: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3.隋唐:

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

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南宋时期,山河破碎、民众痛苦,这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促使元曲繁荣。

5.明清: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为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共计24题。

每题2分。

总分48分)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句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朱熹说:

“……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当读到:

条件一: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

学堂上老师带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成为蔚然大宗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6.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作者认为他们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7.围绕着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期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孔子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人文精神

B.老子注重探讨宇宙本源的问题,用以指导人生

C.佛陀关注心灵智慧的觉悟

D.苏格拉底着重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问题

8.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3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www.ks5u.com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

该设计反映出

A.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B.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D.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9.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10.有人认为,西方先哲们在人类社会发现了“三大定律”:

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B.社会契约论C.天赋人权D.人民主权

11.洛克在《政府论》中说:

“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B.主权在民C.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

12.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

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图一《洛神赋图》局部图二《天王送子图》图三《窦娥冤》图四京剧《杨门女将》

A.图一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

B.图二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

C.图三作品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D.图四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13.“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物、植物、各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下列不属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的是

20090323

A.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B.现存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

C.不同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14.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

总集。

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

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

”魏源最向往的

是哪一国的制度?

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

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15.下列言论与“中体西用”思想相符的是

①“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③“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也。

”④“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⑤“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16.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后说: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

”为此,他主张

A.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B.动员民众关心国家大事

C.批判孔孟的愚民政策D.自由自治的国民政治

17.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思想相比较,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

A.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B.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和平等思想

C.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D.传播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18.前期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学传统道德,实质上是为了

A、追求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B、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

C、彻底反对儒家思想D、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

19.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相同点:

①思想源泉都来自于西方②都包含改造社会的内容③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④都反对封建主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20.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21.启蒙思想家康德指出:

“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

他还指出:

“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是自由的。

”康德强调的是

A.追求人的思想自由

B.实现人的人身自由

C.人生而自由平等

D.凸

显人的情感和个性

22.某中学学生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他们对这句话中“变”的内涵产生了争议。

甲说:

“这里的变就是要变革教育制度。

”乙说:

“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政治制度。

”丙说:

“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思想观念。

”丁说:

“你们都不对,这里的变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四人中观点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3.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24.有人认为: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

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根本原因是()

A.专制主义强化B.商品经济发展C.拜金主义盛行D.轻商思想淡化

二、材料题。

(共计3题。

25题23分,26题14分,27题15分。

总分52分)

25.(23分)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我国正在进行着第六次人口普查。

这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下,人们非常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

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观念的主要原因。

(10分)

 

材料三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

1700年增至70万。

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

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毛泽东说: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

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6分)

 

材料五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

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

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

……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五,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

(4分)

 

(4)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3分)

26.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

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

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朱熹思想影响有哪些认识,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6分)

 

材料二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贡献及其影响。

(8分)

 

27.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来学习西方进程简表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

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1895~1900年较1860~1895年的“观念更新”。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学习西方的进程特点及其原因。

(8分)

 

第三单元复习课习题课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计24题,每题2分。

总分48分)

1----5题CADAC6-----10题ADADB11-------15题BCDCC16------20题AAAAD

21----24题ACDB

二、材料题(共计3题,25题23分,26题17分,27题12分。

总分52分)

25、【答案】

(1)观念:

由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到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

(2分)

主要原因:

自然经济的需要;宗法制的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

(8分)

(2)相同点:

鼓励生育。

(2分)

影响:

英国: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市场。

(2分)

中国:

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分)

(3)工业化和人口的过快增长,使生态困境成为世界性问题。

(4分)

(4)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关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等。

(任意两点即可,4分)

26.

(1)认识与说明:

(任答两点即可)

朱熹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科举制的考试依据。

(2分)说明:

朱熹对《四书》加以注释,使之成为了儒学经典。

(2分)

朱熹思想导致古代中国日益僵化,压制了新思想的发展。

(2分)说明:

明清时期推行八股取士、文字狱,导致思想僵化。

(2分)

朱熹思想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

(2分)说明:

朱熹思想进一步强化了皇帝权威和封建制度文明;朱熹思想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延续了封建文明。

(2分,任答一点)

(2)贡献:

指出社会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追求共同富裕;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主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推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指明了出路。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7.

(1)1860~1895年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强于西方,只学西方技术即可;1895~1900认为单靠学习西方技术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状况,更需要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4分)

(2)特点:

从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进程。

(2分)原因:

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工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有识之士寻求救国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

(6分,任答三点)

教学相长

人文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