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2135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习策略的概念.docx

学习策略的概念

LGGROUPsystemofficeroom【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学习策略的概念

第六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的概念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目前,人们对学习策略含义的看法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这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的加工部分,是学习者在编码、储存、检索、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认知方法或技能。

例如,梅尔(Mayer,1988)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影响其如何加工信息所使用的各种行为”,它包括划线法、概述、复述等方法的使用。

(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技能。

这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一系列技能。

例如,尼斯比特(Nisbet,1986)等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系列选择、协调和运用技能的执行的过程”。

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不把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包括在学习策略之内。

(3)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

这种观点认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获得、存储和使用信息的一系列过程和步骤。

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同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是互相联系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学习策略。

就已有资料看,多数研究倾向于这一种观点。

二、学习策略的结构

关于学习策略的结构,大致有如下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由基本策略和辅助策略构成

基本策略包括识别材料、应用各种技术去理解保持材料,以及在适当情境中回忆和使用获得的知识的各种策略,即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策略。

辅助策略由保证基本策略有效进行的各种策略组成,包括形成一种适宜的学习态度的各种技术,处理由挫折、疲劳、分心等的出现而产生的注意缺失的各种方法,以及控制和纠正正在操作中的基本策略的各种技能。

它的作用主要是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状态,以保证基本策略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构成

学习方法指用在编码、储存、提取、运用信息等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或技能,有外部的方法(如何做笔记等)与内部的方法(如何想象等)之分;有单项的方法(如网络图法)与系统的方法(如MURDER法)之分,等等。

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中最基本的要素,是直接作用于认知过程各个阶段以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

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是指学习者在一个连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期间使用的调控学习行为,尤其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技能。

它包括:

(1)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学习期间,激活和维持注意与情绪状态。

(2)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定学习计划。

(3)在学习期间,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改学习行为。

(4)学习结束后,总结性地评价学习效果,包括学习方法的效果。

学习的调控在策略构成中处于中介地位,它不直接作用于信息,可看成学习的间接手段。

元认知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人关于他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事项(任务、目标、方法等)的认知,其实质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元认知是整个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也是这一结构的最高层次的调节机制。

学习方法的使用和学习的调控只是一种执行的活动,而要自觉地、有计划地执行某种活动,其首要条件是要对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有所认知和体验。

在学习中,就是要对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为何学、学习受何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关系具有明晰的自我意识和体验。

这一切都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产生的。

(三)由获得陈述性知识的策略、程序性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自我激发的策略构成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获得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事实是学习该学科的基础。

获得陈述性知识的策略涉及的技巧有:

(1)集中注意的技巧;

(2)概括的技巧;(3)联想的技巧。

程序性学习策略是指完成各种智力活动程序的认知技能,其涉及的具体技巧有:

(1)掌握程序模式的技巧(包括了解某一程序模式特点的技巧和选择有效序列的技巧);

(2)练习的技巧;(3)反馈-矫正的技巧。

学习动机自我激发的策略涉及的技能有:

(1)情绪调节技能(如自我激励、自我放松、积极的自我暗示等方法);

(2)自我控制技能(如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排除干扰等技能)。

当我们了解了上述有关学习策略结构的内容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学习策略含义的理解,而且对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运用及其效能也会有所启示。

三、学习策略的特点

(一)主观能动性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运用学习策略是主体有意识的心理过程,首先学习者要有需求与动机,然后才能自觉地分析学习任务和自身特点,制定适当的学习方案。

(二)有效性

运用学习策略是为了取得学习的高效率。

一个人在完成某科学习任务时,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终也能达到目标,但效果不会好,效率也不会高。

因此,低效的学习效果一定不是好的学习策略所致。

(三)过程性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它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方面的问题。

(四)通用性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方案,由于学习任务和学习者个人特征不同,每个人、每次学习采用的学习策略都不可能完全雷同。

但相对而言,对于同一种类型的学习,存在着基本相同的计划,这些基本相同的计划就是常见的一些学习策略。

从知识分类的角度看,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套规则系统或技能构成,具有通用性。

第二节 一般的学习策略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学习者的有意控制下,主动地以语言的方式,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先前学过的材料,以帮助记忆。

如要一年级小学生看图记住以下生词:

梳子、苹果、月亮、猫、旗子、房子。

这是一个序列学习的任务,采用复述策略来完成这个任务,就是要学生主动陈述或重复学习上述各个刺激项的名称。

依复述内容复杂程度不同,可有以下几种复述策略:

1、累积复述。

即当刺激出现时,要把到目前为止所看到的所有刺激项全部依次重新说出来。

例如背诵上面生词,当你看到第一个刺激项,就说出“梳子”;当你看到第二个刺激项,说出“梳子、苹果”;当要背诵第三个刺激项时,又说“梳子、苹果、月亮”;依次类推。

2、部分复述。

当刺激项出现时,你重新说出先前所呈现过的刺激项中的至少一个刺激项的名字。

如背出第四个生词,学生可以复述“苹果、猫”。

3、叫出名称。

当刺激项出现时,说出该刺激项的名称。

例如,当看到第五张图片时,就说出“旗子”。

二、精加工策略

复述策略是一种识记策略,其作用仅仅是保持信息,是一种比较低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而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是在意义理解基础上的信息加工策略。

最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是提要法,一种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把握精髓的浓缩书本信息的方法。

例如,采用在教材上划注加注的方式,运用记笔记的方式提炼知识。

1.划线法。

划线能使学生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重要的信息,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策略。

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划出课文中重要的和相关的信息,学生就能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学生要谨慎使用划线、并且只划出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这一点很重要。

有研究表明,划出无关信息将降低对重要材料的回忆。

在划线的旁边注释可能是一种更为有用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圈出不知道的词;

(2)标明定义;(3)标明例子;(4)列出观点原因或事件序号;(5)在重要的段落前面加上星号;(6)在混乱的章节前划上问号;(7)给自己作注释,如检查上文中的定义;(8)标出可能的测验项目;(9)画箭头表明关系;(10)注上评论,记下不同点和相似点;(11)标出总结性的陈述。

尽管划线这种方法应用广泛,但人们并不觉得它有多大效益,问题在于大多数学生不能决定什么材料是最关键的,只是一味地划。

当要求学生每段只划一句最重要的句子时,他们确实能记住得多一些,这可能是因为决定哪一句是最重要的句子需要较高水平的加工。

所以,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划线法的训练。

2.笔记法。

记笔记是阅读和听讲中用得较为普遍的精加工策略。

俗话说: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心不及墨。

研究也表明,学生借助笔记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认知过程和材料加工过程,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资料6-1]:

5R笔记法

5R笔记法诞生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所以又名康奈尔笔记法,它几乎适用于一切课堂自学场合。

5R即指由5个“R”字母开头的术语:

(1)记录(Record),在听讲或阅读过程中,在主栏内尽量多记有意义的概念、论据等;

(2)简化(Reduce),随后(或课后)将听讲中的内容恰当概括,并简明扼要地写进辅栏(回忆栏);(3)背诵(Recite),即遮住主栏内容,以回忆栏中的内容为线索,叙述课堂上(或阅读中)学习过的东西(不要求机械地叙述,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叙述)。

叙述过后,再撇开主栏,核实所述之正误;(4)反省(Reflect),即把自己听课或阅读时的想法、意见等,写在卡片或笔记本的某一单独部分(与课堂记录内容分开),并加上标题和索引,编制成提纲、摘要、分类别群;(5)复习(Review),每周花一定时间快速浏览笔记,主要是看回忆栏。

表6-1 5R笔记形式

详记课堂讲授内容

简化、概括课堂笔记

3.卡片法。

将要记录的内容写在卡片上,既有利于归类存放,又有利于存取、批注。

它广泛应用于零散资料的收集,是非系统性自学最适宜的笔记形式。

做卡片笔记应做到:

(1)一卡一“题”,即记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否则,几方面的内容混记在一张卡片上,分类就困难;

(2)在卡片的左或右上角,标明分类号、材料性质等;(3)在卡片下方正中打孔,用线串卡片,便于保存与查找。

卡片法也可以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使用这种方式提取知识要点时应注意:

(1)和笔记法配合使用,在认真记好笔记的前提下将那些意义性不强的、容易遗忘而又重要的知识点记到卡片上;

(2)要和复述策略配合使用,依据遗忘规律进行复习,具体方法建议如下:

将卡片分为左右两边,分别写上中文和英文词,或者字母符号和字母符号的中文意义,公式名称和公式的字母符号表达式等。

然后自制七个纸袋(或找七个信封),每袋内放置一周中某一天应复习的卡片。

例如,某卡片星期二复习以后,就放入星期四的袋子内,星期四复习后又放入星期天(或星期一、二)的袋子内,或反之,遮住右边回忆左边(或看正面回忆反面),进行自我测验。

每复习一次,就在卡片左下角打一小小的√,√越多,复习的间隔时间应越长,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有了5个√(有意义的材料只需3-4个√),就可以收起来,等到一章结束时(或考前)再复习一遍。

一张卡片上如果记录了多个要记的知识点,在复习时,要对回忆失败的项目作上记号,下次主要复习做了记号的项目,未作记录的可复习也可不复习,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对学习材料进行一定归类、组合,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学习策略。

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学习材料。

一般来说,学习者首先能回忆的是有组织结构的信息,其次才是个别信息。

例如要学生背诵全国各个省份的名称,可以按照序列逐个背诵,但这样做费时费力。

于是可以按照一定形式将要背诵的信息组织归类,例如,可按地理区域加以组织——东北、西北、西南、中南、东南、华东、华北。

这便是组织策略的运用。

温斯坦和梅耶(1986)提出两种有用的组织策略:

列提纲和画地图。

这些技术能帮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形成知识的结构网络,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材料。

1.列提纲。

列提纲是以简要的语词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组织材料的要点。

每一具体的细节都包含在高一级水平的类别之下。

在教列提纲技能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然后解释这些提纲是如何统领材料的,下一步就可以利用各种不完整的提纲,逐步对学生进行训练:

(1)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需要学生听课或阅读时填写一些支持性的细节;

(2)提供一个只有主题的提纲,要求学生填写所有的支持性细节;(3)提供一个只有支持性细节,而要求填写主要观点的提纲。

如果给学生以适当的练习,就能学会写出很好的提纲来。

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进行训练:

(1)向学生传授如何列提纲的技巧;

(2)要求学生独立列提纲;(3)老师提供自己事先列好的“样板”提纲;(4)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学生的提纲哪些地方不如样板好,如何改进。

2.作结构网络图。

作关系图用以图解各种知识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也就是先提炼知识点图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作关系图时,应先识别课的主要知识点,然后识别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再用适当的图解来标明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构网络图比列提纲更简明、更形象,更能体现上下层次之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如因果关系等)。

四、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

思维与解决问题过程可分为表征问题、解答问题、思路总结三个阶段。

(一)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清楚、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题意。

对任务的表征有两种,一是内隐表征,即在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条件、要求、障碍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整个问题的结构。

二是外显表征,即通过外部行为,如作图、批注等辅助内隐表征的策略。

表征问题阶段的策略是:

(1)准确理解习题的字词语句,不要匆忙解答。

(2)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高把握题意能力的一个重要练习方法是尽可能地在读题之后自拟一个草图来表达题目的全体关系。

(3)在理解题的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判断题的类型。

(二)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

该阶段的策略有:

(1)善于进行双向推理,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顺向推理,同时重视运用未知条件来进行逆向推理。

在进行顺向推理时,要注意充分使用已知条件。

在解题受阻时,我们寻找思路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问自己:

“还有哪些已知条件没有用上?

”“如何使用这些已知条件?

”在进行逆向推理时,主要采取确立“子目标”的办法,帮助我们明确思维方向。

在运用子目标时,一定要防止把子目标(未知条件)当成已知条件来思考。

所以,在图上应该用不同的记号来区分“推理出来的已知条件”和“推论出来的子目标”(未知),防止把未知条件当成已知条件使用,走上错误思路。

(2)克服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

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思维灵活,从多种角度看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找答案。

(3)要善于评价不同思路,选择最优思路进行集中思维。

扩散思维只有和集中思维结合起来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

对自己思路的评价应遵循四个原则。

原则之一,最优的思路应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有用的“推理出来的已知条件”。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原题的已知条件直接推理出未知条件量,我们必须从原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尽可能多地推理新的已知条件,使信息增值。

原则之二,最优的思路应有助于使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发生联系。

原则之三,必须善于否定和迅速摒弃自己的不正确思路。

克服定势的最大障碍是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思路,或长时间地困囿于一个错误的思路中。

原则之四,最佳的思路应是最简洁的思路。

(三)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

解答阶段完成之后,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此后,我们的任务是检验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但更重要的任务是总结我们解题的思路,进行反思。

主要策略有:

(1)思考自己是否已把握与题有关的知识结构,是否达到了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的目的。

(2)回忆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解题之前要考虑眼前的题与自己过去解过的题有什么相似之处;但解题之后,则要考虑眼前的这个题和过去解过的题有什么不同。

(3)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洁的思路和更佳的解决办法。

最好能和同学的解题思路相比较,体验别人的思路和技巧。

五、元认知策略

这里所说的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

元认知策略概括起来有四种:

(一)计划监控

计划监控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成功的学习者并不只是被动地听课、做笔记和等待老师布置作业。

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做作业前将各种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在考试前复习笔记,在必要时组成学习小组,等等。

通过这些设定的计划,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经常对学习过程与原先的计划设想进行比较,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

(二)领会监控

领会监控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有明确的领会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注重实现这个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包括寻找重要细节,找出要点等。

一些研究表明,许多学生都缺乏这种领会监控策略,例如在阅读时,常常是以重复(如再读、抄笔记等)为主要的策略。

为了帮助这类学生,德文(Devine,1987)建议他们使用以下策略以监控并控制自己的领会过程:

(1)变化阅读的速度,以适应对不同课文领会要求上的差异。

对于比较容易的章节快速阅读,抓住作者的整体观点;对于较难的章节,则放慢速度。

(2)容忍模糊。

如果某些陈述不太明白,要继续读下去,不要中止,作者可能会在后面对此加以补充说明。

(3)猜测。

当不太理解某些内容时,要养成猜测的习惯,猜测其含义,并且读下去,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重读较难的段落。

重新阅读较难的段落,尤其是当信息仿佛自相矛盾或模棱两可时,此时运用重读往往是最有效的。

(三)策略监控

与领会监控不同,策略监控主要是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

使用策略监控的具体做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自我提问法。

使用自我提问法,首先要制定一个有效地应用学习策略的“问题单”,下面是一个自我提问单:

(1)我有什么方法来表征这个问题哪种方法最合适

(2)解题时,我进行双向推理吗?

(3)我注意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了吗?

(4)当遇到问题不容易解决时,我归纳总结思路了吗?

学习者起初要借助问题单不断自我提醒,当熟练后,则可以自动化地进行,实现有效的策略监控。

(四)注意监控

注意监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注意力或行为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调节,如注意自己此刻正在做什么,如何避免接触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如何抑制分心等。

一些研究表明,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或先前已经习得的认知策略来控制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注意。

也就是说,学生正在使用某种控制过程来引导自己的注意,并有选择地去知觉他们所读的内容。

六、高效的记忆策略

(一)遵照意向律,提高识记心向

意向律即指识记的效果受识记有无意向和意向状况制约。

识记的意向即识记的目的和意图。

通常有意向的识记效果高于无意向识记,有具体意向的识记效果高于笼统意向的识记。

如前苏联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相同时间内,接受笼统识记任务(尽量记住短文内容)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平均只记住23个词;而接受更具体任务(精确记住短文内容)的,平均记住31个词。

根据意向律,我们在识记时,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强烈的记忆意识,明确记忆目标、内容乃至具体要采取的方法。

第二,要自觉提高自我参与的程度,无论记什么内容都要有强烈的记忆欲望并努力培养与该内容有关的兴趣,始终坚信自己能记住、会记住,要有完全记住的决心,不达目的决不收兵,识记的效果就会朝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只记住目标百分之八九十就满足了的人实际是记不住的。

第三,限时记忆,即把需要达到的记忆总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一个小目标都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增强了紧迫感,能迫使具有惰性的大脑全面紧张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

至于小目标应多小、限时多久才合适,应因人制宜并循序渐进。

第四,对有用的知识要树立长远的记忆目标,尽量要求自己记久一点、记远一点,以便终身受用,不要仅为了应付考试或临时的任务而记,这样识记的内容在头脑里也就保持得更好、更久一些。

此外,有意去记,才能自觉地去观察并充分指挥自己的各感官为记忆这一目标服务。

 

(二)把握意义律,增强理解效果

意义律是指记忆效果随对材料意义理解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心理学称之为意义记忆,反之为机械记忆。

机械记忆即死记硬背,通常记得慢、效率低,特别是在识记内容多的时候,更是难以应付。

而意义记忆,根据艾宾浩斯和肯斯雷(Kingslev)的研究,它在记忆的数量上、精确性上以及时间的节省上都大大优于机械记忆。

根据意义律提高识记效果,首先要促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取得联系。

一方面,只有当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系统与网络中,新知识才真正被理解;另一方面新知识也只有固定在旧知识的“桩”上,才不会成为孤立的、零星的从而易被遗忘的知识点。

因此教、学新知识时,一定要注意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生长点,搭好新旧知识的桥梁。

对于公式、定理、法则等这类必须记住的内容,也应多作意义上的分析和道理上的推导,充分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联系,防止死记硬背。

第二,对必须记住而意义不强或枯燥的内容,如历史中的年代、人名,地理中的地名,化学中的元素符号,数学中的圆周率等,可通过重新组合、谐音、转义等人为赋予意义来记住。

例:

要求记住“解、帮、你、记、理、忆、助”这几个字,如不要求顺序,可重新组合为“理解帮助你记忆”,请两者都试一下,看哪一个记得快、准、久?

“宋公明”转义为“姓宋的公公明白”,不也好记多了吗?

(三)掌握数量律,整记与分记相结合

数量律指识记所需的时间随识记材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

即识记的数量越多,所花的时间越多,且识记时间的增加远大于识记材料数量的增加。

如识记7音节的词,识记总时间为3秒;而识记36音节的词,识记总时间则为792秒。

根据数量律,需要根据识记量采用相应的识记方法。

一般来说,短且整体性强的材料,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法识记为好,如记唐诗中的绝句就应这样。

材料长时可采用部分识记法,即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记;若各部分熟记后,部分与部分的次序不允许混淆,可采用首字记忆法把各部分依次联结成整体,即把各部分的首字(若首字有重复也可多取一、两字)按以上介绍的方法连接起来。

如太平天国起义后的进军路线:

金田一永安一桂林一全州→长沙→岳州→武昌→九江→安庆→南京,有位同学把各个地名记熟后,采用首字和谐音记忆法编为:

金永桂全长约五九,安寝难惊(南京)。

(四)依照组块律,加大信息量

组块律就是指识记信息的容量随组块容量的增大而增大。

根据组块律扩大识记量,就必须将信息组块化,并根据个人的经验将孤立的项目尽量连接成较大的块。

组块的“体积”越大,能够立刻记住的内容越多。

同时,根据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的原理.我们应把识记材料按一般不超过7个组块的原则划分识记单元,然后—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记。

±

(五)特征记忆和材料加工

意向确定后,下一步是对需记忆的事物应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注意通过与过去熟悉的事物类比、对比等,发现其特征所在。

这是记忆的第一道关口.把关不严则印象模糊,自然也就记不清楚了。

对于学习材料,我们也应先浏览,然后下一番发掘的功夫,将其特征找出来。

如果材料杂乱无章或不适合自己的记忆习惯,就应进行组织加工,如归类、合并、概括、拟提纲等。

一般情况下,观察的顺序为先整体后局部,再看细节。

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寻找事物的特征。

很多事物如人的面孔等经过这样的观察也就很容易地记住了。

具体例子,如Л=

→两打加19的平方,多有趣!

怎么样,是不是仔细观察,找出特征,也就容易记住了?

(六)感官协同记忆与歌诀法

识记的第一道门坎是感觉记忆。

人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是通过不同的通道进入短时记忆的。

因此如果各个感觉通道都能针对同一记忆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则一方面能有效排除外来干扰,另一方面提供给短时记忆加工的信息丰富则能使大脑皮层受到多方面的刺激从而留下较深的印象。

当然在接受这些信息时我们还应同时动脑思考,这样—则有助于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二则能促使大脑储存不同信息的部位加强联系,从而记得久,以后提取也容易。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记忆信息有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或4%靠触觉和嗅觉等。

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单凭视觉是听觉的—倍。

而视觉、听觉协同起来作用则是听觉的十倍多。

由此可见,学习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