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2064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卷A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卷语文(A卷)

第I卷表达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福建南安一中高一期中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

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

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

“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

“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

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

“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

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

“‘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

”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

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

“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1.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B.“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

C.“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D.“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苦、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B.“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和“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B.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为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D.“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答案】1.C2.B3.D

【解析】

(1)试题分析:

A项,所叙述的内容于文无据。

C项,“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错,原文说的是“一些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D项,“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于文无据,“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的是偶像而不是“微博粉丝”。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D项,原文信息:

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

C项,“微博粉丝”与传统的“粉丝”的区别是:

“微博粉丝”可以在微博上与偶像“互动”。

“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并不属于这一区别,因此C项的推断是不成立的。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期中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

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

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

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

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

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

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

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

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

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

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

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

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于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

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

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

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

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

战胜灾难唯有坚守。

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

它在说:

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

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

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

老树犹在,雄风不减。

绿满天涯,长风浩荡。

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5.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6.“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B5.①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这一形象。

②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气势,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艰难的生命历程,更有感染力。

③结构上,照应全文,为后文突出震柳的精神品质做铺垫。

6.①“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②“百年震柳”承受了巨大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它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③“百年震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至柔至坚,适应性强,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④“百年震柳”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它让人从灾难、痛苦中挣脱出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

它告诉我们:

战胜灾难唯有坚守,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扼杀生命的。

【解析】

4.试题分析:

A项,“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不对,这里是平实的说明,没有形象的表达效果;C项,“叙述”错,这里没有采用叙述的方法;D项,“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错误,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柳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表达技巧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根据问段内容准确判断运用各种技巧,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表达技巧一般包含艺术手法、遣词造句的方式,文章的结构安排等,此题根据文段中的句子“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像一块凝固的岩石”“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以及经受的灾难和结果的可以判断运用比喻、拟人和对比的手法,效果是形象生动地突出“震柳“的形象特征;在从遣词造句上看是整散结合;从结构上看,全文写“震柳”,此处写“震柳”的外形特征,后文写其内在的精神品质,照应全文,为下文做铺垫。

点睛:

这是一道分析表达技巧的题目,分析散文的艺术手法一般要涉及艺术手法,注意有修辞、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然后是文章的结构安排,句式的选用等,答题时首先答技巧,然后结合文章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技巧,还要分析艺术效果。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主要的物象的意蕴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文中关于物象的描写的段落和文章的主旨作答,如此题结合文中关系“震柳”的相关描写,如第4段分析出其“承受了巨大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的特征,意蕴为“顽强生命力的象征”,结合文章的主旨歌颂“震柳”的品质,启示人们如何面对灾难,得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的启示等。

(三)(辽宁大连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一竞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

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

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

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

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

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

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

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

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

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

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

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

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

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

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

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

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

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

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

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

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的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等。

C.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以及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D.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E.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9.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

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7.B8.BC

9.①传统民俗使然。

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昧儿”。

②认为燃放鞭炮是安全的。

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

③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解析】

7.试题分析:

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

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

8.试题分析:

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两项”。

B项,“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错误,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首都文明办的倡议。

C项,“要注意地域特点”于文无据。

点睛:

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材料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

9.试题分析:

题干问“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要求根据文本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是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

作答时先从材料中筛选相关内容,材料一“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材料二“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

”材料三“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

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

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整合,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需要根据材料内容,加入自己的看法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福建厦门六中高一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上亭长,廷中吏无所不侮。

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岁竟,此二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徭成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萧何曰: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高祖竟酒,后。

吕公曰: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酒罢,吕媪怒吕公曰: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吕公曰:

“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卒与刘季。

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

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余人,并之。

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

西过高阳。

郦食其为监门,曰:

“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乃求见说沛公。

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

郦生不拜,长揖,曰:

“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

延上坐。

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

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南攻颍阳,屠之。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

B.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

C.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

D.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先秦时的一种居民组织,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里的长官称里长、里正和里尹。

B.亭长,秦官名,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

亭长属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的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C.箕帚妾,持箕帚的奴婢。

古时妻妾往往亲自持箕执帚洒扫居室,因此“箕帚妾”常被借作妻妾之谦称。

D.踞床,伸开腿坐在床上,是对人非常不礼貌的姿势。

长揖,古时的一种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到高祖刘邦是母亲刘媪梦中与神相遇交合而生,他酒醉后身上常有龙出现,这些为封建帝王的生平营造了神秘色彩,但并没有科学的依据。

B.刘邦常常向王媪、武负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每次都要喝几倍于常人的酒。

到了年底,刘邦赖账不还,王媪、武负两家不得不放弃讨债。

C.刘邦在咸阳服役时,有幸看到秦始皇出巡,他感叹“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说明了刘邦有远大的志向。

D.刘邦对郦食其态度前倨后恭,后来虚心采纳了郦食其诛秦的策略,并能重用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