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20880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

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河段沉积物研究采样区域,甲、乙、丙、丁为采样点。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四处采样点沉积物颗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沉积物颗粒大小较乙处稳定

B.丙处较丁处沉积物颗粒分选性强

C.丁处较丙处沉积物颗粒大

D.甲、乙、丙、丁四处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

2.该河段沙洲较多,是因为(  )

①地势平坦,河床比降大 ②距海较远,海水顶托作用弱

③河道宽阔,河流沉积作用强 ④上游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1题,乙处为河道分汊处,流量和流速都随河流中部沙洲的面积变化而变化,而甲处位于干流处,流量和流速较稳定,所以甲处沉积物颗粒大小较乙处稳定;丁处有芦苇丛,流水到达芦苇丛前缘时,由于芦苇丛的阻挡,流速减缓,水流搬运能力减弱,部分颗粒相对较大的物质在芦苇丛前缘沉积,而芦苇丛核心区流水挟带的是更小颗粒的物质,形成的沉积物会比较细而均匀,所以丁处沉积物颗粒分选性较丙处强;丙、丁之间有引航道分散水流,致使丁处流量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颗粒变小;乙处为分汊河道处,流量小,丙处为分汊河道汇流处,流量大,所以乙处沉积物颗粒可能小于丙处。

选A。

第2题,由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河段主要为长江下游南京—镇江段,沙洲较多的原因:

一是长江含沙量较大,这与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有关;二是此处为河流下游,河道宽阔,地势低平,河流流速较慢,导致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三是距海较近,海水顶托作用强,致使河流流速更慢,沉积作用更强。

选C。

答案 1.A 2.C

下左图为我国某古镇分布示意图,下右图为该古镇街道走向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 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d河岸处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B. 流水对c岸侵蚀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C. 相对于a岸和b岸,d河岸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

D. b处河道泥沙淤积,航道较浅

4. 古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A. 垂直河岸,节省成本    B. 通风散热

C. 疏风防寒    D. 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

【答案】3.A 4.B

【解析】

3.据图可知:

河流在ac段位于平原地区,平原形成曲流主要原因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结果,河岸d是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夏季暴雨多,河流泥沙含量大,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A正确;河岸c位于凹岸,易被侵蚀,其原因主要与惯性有关,B错。

河岸d与a都位于凸岸,但d附近有湖泊,a处没有湖泊,在洪水期a最不易决堤,C错。

b处位于河流流向右岸,属于侵蚀岸,不易泥沙淤积,D错。

故选A。

4.读图乙可知:

图示区为平原区,不必考虑等高线,A错;古镇的街道是西北-东南走向,与我国的冬夏季风风向一致,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距北回归线近,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不用防寒,C错;所以最有可能是为了街区的通风散热,B对;该镇巷道走向与河流流向关系不大,D错,故选B。

河流阶地是沿河分布在洪水位以上的阶梯状地形。

地壳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

地壳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

如果这一过程多次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

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某河段的横剖面。

据此完成5~7题。

5.形成最早的阶地是(  )

A.①B.②

C.③D.④

6.图中任一级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稳定—流水下切

B.地壳抬升—流水下切

C.地壳下降—水位稳定

D.地壳抬升—水位稳定

7.该河段(  )

A.河水自东北向西南流

B.河水自东南向西北流

C.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D.最可能位于河流中下游

解析 第5题,由图文材料可知形成最早的阶地应该是现在抬升到最高的河流阶地,图中④阶地位置最高,因此形成最早的阶地是④阶地。

选D。

第6题,由题意可知,在地壳抬升后流水下切的过程中,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

选B。

第7题,由图可知,该河流西北方向没有河流阶地,是河流凹岸,以侵蚀为主;河流的东南岸有河流阶地,是河流的凸岸,以堆积为主,形成河漫滩。

河流的凹凸岸主要受河流惯性作用,以冲蚀凹岸为主,无法判断河流流向,因此河水自东北向西南流或者自东南向西北流都可以形成图示河流阶地,A、B错误;但图示河流阶地在地势较为平缓的河段才能形成,应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选D。

答案 5.D 6.B 7.D

图1为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为大陆边缘剖面示意图。

完成8~9题。

图1

图2

8.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丙 ②—乙 ③—甲

B.①—乙 ②—丙 ③—甲

C.①—丙 ②—甲 ③—乙

D.①—乙 ②—甲 ③—乙

9.与图2中③岛屿的成因相同的是(  )

A.a、bB.b、d

C.a、cD.c、d

解析 第8题,此题考查板块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图中甲处位于南美洲西海岸,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小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形成海沟和海岸山脉,与②图符合。

乙处位于美国东南部,不属于板块交界处,与①图符合。

丙处位于亚洲东海岸,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与③图符合。

第9题,观察可知,图2中的③岛屿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一般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图1中符合有b、d两处,故选B。

字母a、c都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形成的地形是海岭和海洋等,与岛屿不符合。

答案 8.D 9.B

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 以下表示渭河平原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是

A. 地壳抬升—断裂陷落—流水侵蚀    B. 地壳抬升—褶皱凹陷—流水侵蚀

C. 地壳抬升—断裂陷落—流水堆积    D. 地壳抬升—褶皱凹陷—流水堆积

11. 下列地区与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相同的是

A. 汾河谷地    B. 成都平原    

C. 长江三角洲    D. 东北平原

【答案】10.C 11.A

【解析】

10.渭河平原位于秦岭北坡,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先是地壳抬升,北坡岩层有明显错动,是断裂陷落形成地堑构造。

然后受渭河的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平原,C对。

流水侵蚀不是平原地貌的形成条件,A、B、D错。

11.渭河平原是在断裂下陷构造的基础上,河流泥沙沉积形成的。

与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相同的是汾河谷地,A对。

成都平原是在构造盆地条件下,河流堆积形成,B错。

长江三角洲、东北平原都没有断层构造条件,C、D错。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塞布尔岛到处是细沙,小岛四周布满流沙浅滩,水深2~4米,因每年平均移动100米而被人称奇。

下图示意塞布尔岛位置。

据此完成12~13题。

12.塞布尔岛由(  )

A.板块挤压形成

B.珊瑚虫遗体堆积形成

C.河口泥沙堆积形成

D.洋流挟沙冲积形成

13.该岛的移动方向是(  )

A.向东B.向西

C.向南D.向北

解析 第12题,板块挤压形成的岛屿位于板块的交界处,而塞布尔岛位于美洲板块内部,A错;珊瑚岛是由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面积不大,地势低平,由于珊瑚虫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所以珊瑚岛大多位于热带地区,而塞布尔岛位于北温带,B错;由图可知,塞布尔岛并不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所以不可能是河口泥沙堆积形成的,C错;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可知,塞布尔岛位于洋流流经的海域,由题干中“塞布尔岛到处是细沙,小岛四周布满流沙浅滩”可知,该岛是由洋流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冲积岛,D对。

选D。

第13题,根据大洋表面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在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形成顺时针流动的大洋环流,该岛恰好位于该大洋环流中自西向东流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的海域,所以该岛的移动方向为向东。

选A。

答案 12.D 13.A

羚羊峡谷(图1)位于美国西部,该地年降水量少,夏季多暴雨,水流急,造成山洪频发。

峡谷两侧多为柔软的砂岩。

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完成14~15题。

14.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和直接影响峡谷形成的作用是图2中的(  )

A.甲和bB.乙和a

C.丙和cD.丁和d

15.下列地貌类型成因和羚羊峡谷相似的是(  )

A.挪威峡湾

B.长江三角洲

C.西北雅丹地貌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解析 第14题,羚羊峡谷的岩石类型是“砂岩”,属于沉积岩。

观察图2可知,丁是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岩;甲是“三进一出”的岩浆,则乙是岩浆岩;因此,丙代表的一定是沉积岩。

故选C。

第15题,羚羊峡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与黄土高原的沟壑成因相似,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D。

挪威峡湾是冰川侵蚀形成的;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西北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答案 14.C 15.D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下图为银川平原和周边区域图以及贺兰山东麓某地堆积地貌及剖面图。

(1)描述图示地形区主要地形的分布状况。

(2)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宁夏平原的形成原因。

(3)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

(4)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原因。

(提示:

可从AB、CD两地段各自对应的不同的流水作用来说。

解析 第

(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该区域主要地形区有贺兰山、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根据指向标说明其分布特点。

(2)题,结合宁夏平原及周边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宁夏平原为断层构造,后期因黄河堆积作用而成。

第(3)题,AB地处河谷之中,等高线向高处弯曲;CD地处山前洪积扇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分别从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说明原因。

第(4)题,由于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河流流速逐渐降低,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物逐渐变小。

答案 

(1)贺兰山位于西部,大致呈南北走向;宁夏平原位于中部,南北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东部;腾格里沙漠位于贺兰山以西。

(2)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中部断裂下陷:

经河流(黄河)冲积(或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形成。

(3)AB处于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出)凸出。

原因:

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

CD处于等高线向河流下游方向(低处)凸出。

原因:

下游河段主要以堆积作用为主。

(4)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

原因:

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1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分别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及丹娘乡附近河道景观图。

(1)描述该地区地形地势特征,并推测其发展趋势。

(2)简述图中沙洲的形成原因,说出影响沙洲中心沙山高度的地质作用。

(3)以该地区聚落或者交通为例,简述地形对其影响。

解析 第

(1)题,地形地势特征可以根据等高线判断出来。

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受板块挤压,整体地势抬升;河谷地带受河流侵蚀作用,会逐渐变深。

(2)题,沙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成因可以从含沙量、搬运能力变化等角度考虑。

因沙山位于沙洲中心,主要是受风力作用影响。

第(3)题,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交通线路的位置、走向和交通运输方式上;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聚落的选址、规模、形态等。

答案 

(1)整体地势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有较深河谷。

 整体海拔会逐渐升高,河谷会变深。

(2)上游地区河水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河流含沙量较大;该河段地势高差小且河道弯曲,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泥沙堆积,形成沙洲。

风力作用。

(3)以交通为例:

受地表崎岖不平的影响,该地交通线路多分布在地势较为低平的河谷地带;其走向多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运输为主。

或以聚落为例:

聚落整体规模较小,聚落较为分散,聚落形态受地形影响较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洋县北部的华阳古镇,地处秦岭南坡腹地,境内的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洋县东部的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属古板块结合部。

全长约53公里,可分为上、下两段,河道上段浅宽,下段深窄,两岸山林茂密。

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故黄金峡有“过滤器”之称。

东汉蔡伦在洋县首先使用树皮制造出低廉优质纸张,受到汉和帝称赞,造纸术得到推广。

下图示意洋县及周边地区。

(1)简述黄金峡的形成过程。

(2)说明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水质变清的原因。

(3)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兴隆岭一带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的原因。

(4)简析东汉时期洋县发展造纸作坊的有利条件。

【答案】

(1)简述黄金峡的形成过程。

①位于古板块汇合处,断裂发育,岩石破碎,②经汉江水的长期下切侵蚀而形成峡谷 

(2)说明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水质变清的原因。

①上段水流缓慢,有助于泥沙堆积;②山高谷深,两岸森林茂密,人类活动较少,水土流失较小,进入峡谷的泥沙少 (3)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兴隆岭一带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的原因。

①兴隆岭地处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较小,冬季温暖;②夏季风的迎风坡,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③黄金峡、酉水溪等谷地大体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成为东南暖湿气流的通道,水汽更加充足 (4)简析东汉时期洋县发展造纸作坊的有利条件。

①山林茂密,原料丰富;②河水清澈,水质优良;③临近古道,便于外运

【解析】

(l)根据材料,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属古扳块结合部,板块碰撞挤压处,岩层断裂发育,岩石破碎。

秦岭南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经汉江水的长期下切侵蚀而形成峡谷。

(2)根据材料,河流上段浅宽,说明水流缓慢,泥沙堆积多,河流泥沙含量较多,河水混浊。

下段深窄,山高谷深,两岸森林茂密,人类活动较少,植被保持水土功能强,水土流失较小,进入峡谷的泥沙少,所以水变清。

(3)兴隆岭位于秦岭南侧,地处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较小,冬季温暖。

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根据河流走向分析,黄金峡、酉水溪等各地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成为东南暖湿气流的通道,使兴隆岭的水汽更加充足。

有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所以有西北小江南的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