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27033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docx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一、什么是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问题:

2005年5月底,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在京召开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上透露,当前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流动于城市务工经商,有近2000万不超过14岁的学生留守家中。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更高,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现象。

学习积极性不高,习惯不好。

如:

林是我校一名三年级学生。

父母长年在外打工。

家里有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共五人。

爷爷奶奶已六十多岁了。

这名学生在校也比较守纪律,可就是学习习惯差。

作业书写潦草,而且三天两头不交作业。

经我几次教育,效果总是不理想。

于是我决定同家长见一面。

见面后我对家长说:

“林其实在学校是不错的孩子,和同学关系处得不错的。

但他有一个最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作业不完成。

所以今天请你来,是想和你商量一下,如何帮助孩子改正这个缺点。

”奶奶听了后,便向我诉苦:

“在家里我都在叫他做啊!

屋里一点活都没叫他做。

放学回家就一直在楼上,吃饭了才下来的。

”看来,林的父母出去打工找了钱的,家里都盖上了楼房。

我说:

“孩子作业上有困难,家长应该辅导辅导才行啊。

”奶奶说:

“老师,我也知道这个道理。

可我家里活多,你想想,我和他爷爷就要做六七份田土,一天到晚活路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管他嘛!

更何况我们又不识字,想辅导也辅导不了啊!

去年,我就给他爹妈打电话,叫他们回来一个,孩子大了,我管不住了。

今年,他妈妈回来了,都说好在家里呆上一段时间,好辅导辅导孩子学习的。

可回来没几天就走了,说是家里不习惯。

唉,老师,你说我咋办嘛?

”我听了,沉默了,不知道说什么好。

确实,在外出打工的家长中也有一部分缺乏责任心的,孩子生出来之后便甩给父母,遇到这种情况,能有什么办法呢?

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更加困难,更加吃力。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据我省某县的调查显示:

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2004年3月,四川省富顺县某镇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

一个13岁的女孩,在无人事先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娃娃竟然当上了母亲。

记者赶到事件的发生地就此事进行采访时发现,正是由于父母双双务工在外,才最终导致了这个悲剧。

三、留守儿童自身存在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与孩子少有见面,再加上代管人有时监管不力,这些孩子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由于常年缺少父母、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学业也受到影响,给今后的成长带来许多不利。

他们就像独居空巢的孤单小鸟,虽然平日生活在群鸟争飞的喧闹环境里,但每当回到自己空荡荡的窝巢想起不在身边的父母,难免会忧心忡忡。

于是在留守儿童身上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的问题:

1、成绩较差。

一方面,这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经商做生意、打工挣钱上。

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过少。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还有一些则委托其他亲戚和熟人监护。

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相差悬殊,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加之他们还要忙碌于自身的一些事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经商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而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暇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大,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快。

3、企盼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同时,根据我访谈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能够常有父母陪伴,不希望父母长年在外,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随着与父母见面、联系次数的日益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4、心理压力太大。

由于孩子年龄小,缺少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有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长辈们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这样极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障碍。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

有事情需要交流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监护人。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

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

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5、行为缺乏约束。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6、价值观畸形。

由于外出经商、打工,使家庭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7、安全无防范。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衔接上存在“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所存在的困难

1、民工照顾?

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取采什么措施来解决呢?

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放弃打工的生活,回家种田,照顾孩子吗?

如果回家,那不就什么都解决了吗?

其实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

看看如今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再看看农村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巨大的差距。

农民工当然可以回家,给孩子更多的爱。

可那种爱只是一种空中楼阁,试问在残酷的生存现实面前,在贫困与饥饿面前,谁还有爱的浪漫?

即便有,那又能坚持多久呢?

退一步说,面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潮流,又有谁能够让其停止呢?

2、城里入学?

那么能否将孩子接到城里,在城里入学呢?

农民工当然希望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城里入学。

可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下,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扮演着“二等公民”的角色,能怎么办呢?

由此而生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可谓能解决农民工的燃眉之急,然而这些学校却又因无师资来源,无经费投入等种种原因而难以长期维持下去?

更谈不上教学质量了。

城里的学校呢?

却要巧立名目,交各种费用,使得很多民工子女根本承担不起费用。

3、兴办寄宿制学校?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对留守儿童直接实施义务教育的单位——学校.解决的方法是兴办寄宿制学校,让孩子寄宿在学校里,由学校来承担对孩子的监护。

由学校进行监护,多数家长放心,同时孩子在校寄宿,有了更充分的学习时间,更能学好知识。

外出打工的学生家庭在相比之下在当地还是经济比较好的,他们也有让孩子在校寄宿学习的经济承受能力。

然而当我们注视到农村学校的真正状况时,却不尽人意。

农村的办学条件差,基本上都不具备寄宿的条件,农村学校校舍本来就紧张,除了教室和办公室外,已经没有其它可供学生食宿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在最近几年来更由于合并一些基层村社组织,农村学校的布局也作了大幅度的调整,这让学校校舍的需求差距更加明显,显得更为突出。

其次由于学校的经费本来就十分紧张,再加上这几年来实行“一费制”,学校已经没有任何经费来源。

为了维持运转,一些学校只有压缩人员,开设大班或合并村校。

正如一位农村学校的校长说:

“我们除了维持基本的运转外,还敢谈什么?

”基层学校根本没有能力自行解决校舍的问题,拿什么来让孩子寄宿?

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得靠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关心,让他们健康成长。

五、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首先,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

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父母中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

因此我想建议那些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最好能够留一个在家照顾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起居,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

但如果父母都要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经商、务工的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

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

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考试,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

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针对有些学生通常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经常与子女以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

另外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

各个学校都应把关心留守儿童的情感作为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

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

所以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组织,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

建立相关的学生档案,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疑难问题经商、务工情况(外出时间、服务地、联系方式等)、留守儿童实际监护情况(监护人、联系方式等)、家庭成员情况以及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等情况详细造册登记,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定期召开研究留守儿童的专题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

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沟通,学校每季度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通过座谈会,通报其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建议。

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的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表现,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作个别心理疏导,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

还可以通过师生一对一、生生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等等方式以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

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绝大部分村(社区)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得村(社区)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随着农村外出的人口越来越多,旧的家庭成员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新的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已经开始形成。

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过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来多。

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的肩上。

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

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等村(社区)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

聘请当地社会上一些是基层党政机关人员中的富余人员、中小学校中的退休人员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外出人员的子女,共同构建农村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让他们得以安心地在外务工、经商。

这必将对留守儿子女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心理的一生,一个人身心是否健康,生活能否幸福,学业是否有成,事业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其心理素质如何。

青少年时期恰恰是人的心理素质得以形成的重要关键时期。

而留守孩子又是这个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

父母经常在外打工、经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缺乏父母之爱,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教育培养,孩子有了成绩无人分享他们的喜悦,有了困难无人为他们指点迷津,让他们走出困境。

导致一些留守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如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我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

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

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

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

如15岁的初三学生张志刚,父母双双离家打工已8年之久。

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

尉氏县蔡庄镇中学初二四班有26名留守学生,只有一位家长曾打电话到学校询问孩子的情况。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2、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

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

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老师们反映,班上的“双差生”多数是留守儿童。

周俏春等在《13岁孩子当妈妈》一文中报道:

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

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

取,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空子。

留守孩子的成长之路一旦走偏,纠正起来的代价和精力是难以估算的。

3、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

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4、社会环境复杂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

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

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三)、关爱留守儿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成长问题。

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1)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

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都必须依赖政府制订更有利措施。

(2)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

家长要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前提。

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3)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制。

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

即:

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

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五是推行寄宿制管理。

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4)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代理人。

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农民工应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

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儿童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还时常无话可说。

专家提倡父母与孩子书信往来,更能表达感受和心声。

如果有小学低年级或更小的孩子,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边,即使外出打工,也要保证能随时回家看望孩子。

还有,留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