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39757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论述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论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实现的主要原因。

答:

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未实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

瓜分中国,变中国为自己的殖民地是外国列强的共同图谋,但是彼此之间又有许多矛盾、冲突,甚至可能爆发战争。

因此,列强经过协商,暂缓瓜分中国,保全清政府,以使其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实“以华制华”。

2.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于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击了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

这一点连侵略者也承认,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称,中国人有四万万之众,且“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无论欧、美、日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二、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答: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这两对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两对主要矛盾之间额关系,一是当外国主义列强向中国发动战争时,为了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如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三是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同一战线上。

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期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

答: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这两对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四、近代工人阶级的特点(特殊优点)是什么?

答:

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也有其特点:

1.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

2.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

3.它主要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形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最革命、最先进、最有力量的阶级。

五、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答:

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其区别在于:

前者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着重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着重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资政新篇》中关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2.经济方面:

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二、论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答:

1.沉痛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太平天国起义坚持了14年之久,革命的势力先后扩展到18个省,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

如南方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天地会起义,北方的捻军起义,西南、西北的各族起义等。

天京沦陷后,太平军余部仍坚持战斗四年之久,这些斗争都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

2.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来《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新的历史特点。

3.对孔子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评,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1861年,清政府公然宣布“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镇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将士们与英法军队、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5.在19世纪中叶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与其他亚洲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三、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答: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1.“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举办的洋务事业: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四、天平天国定都后,颁布的两个重要纲领及其特点。

答:

1.太平天国定都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2.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轩提出了《资政新篇》,它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具有统筹全局的作用。

五、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弱点和局限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而是幻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要求发展名族资本主义,而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思想上虽提倡学习西方,但却是借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维新派虽大声疾呼救亡图存,但却一直幻想西方列强能够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3.脱离了人民群众。

维新派活动范围有限,仅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答:

1.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见。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改变。

七、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洋务运动自身的缺陷限制了其发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主要原因是: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其知道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西法练兵和兴办企业。

其主要目的是维护行将毁灭的清朝封建统治。

2.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洋务派越是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

3.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仍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使之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章辛亥革命

一、1912年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第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第二,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及革命派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

答:

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这场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2.革命派的主张是:

救国必须推翻清王朝,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治疗社会的捷径。

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这场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其意义在于:

1.划清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界限,使人们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比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论述:

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

1905年11月,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痛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历年,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4.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精神的解放。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论述:

1926年到1927年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

答:

一、北伐战争的直接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二、战略方针:

1.以主力进军两湖,消灭吴佩孚。

2.引兵东上,消灭孙传芳。

3.北上解决张作霖。

二、论述: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答:

一、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

二、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三、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国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连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总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答:

五四运动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运动。

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

四、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

答: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二、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三、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痛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民的理智和民主主义的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六、论述: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十月革命给与中国先进分子一个启示,即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新的方法展开革命。

七、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物。

答:

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

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代表人物是毛泽东、周恩来等。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以董必武、吴玉章等为代表。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遵义会议集中解决的问题及其历史意义。

答:

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二、历史意义:

1.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3.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二、秋收起义的特点是什么?

答:

一、它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

二、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

2.它从实践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四、论述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

一、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边,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三、长征保持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这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四、长征撒播了革命的火种。

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五、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五、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

答:

1.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2.在部队上建立共产党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3.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实行民主管理。

六、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中国是一个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七、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答:

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三、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八、中国党内屡次出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原因。

答: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在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辨别和抵制的能力。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如何论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答:

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

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侵略的野蛮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

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斗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

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答: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2.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

三、一二·九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答:

一、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

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二、1.一二·九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3.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4.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条件。

五、论述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答: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伟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中国人民的持久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

3.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总之,中国是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大国之一,是在亚洲大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国同盟、为了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一、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是什么?

答:

1.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另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

2.我们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二、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答:

1.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

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3.中国革命的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答: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另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

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会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四、论述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主要表现。

答:

1.在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的并为此流血牺牲。

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

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

人民政府应当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经济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

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七、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

答:

1.1947年10月10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行动口号。

2.同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陈立夫、孔祥熙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道路的确立

一、论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答:

1.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

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确立。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促进作用。

二、1954年我国开展“五反”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答:

1952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取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要求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守法的资本家及其他市民,揭露违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

“五反”运动历时半年,打击了不法资本家严重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三、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及其性质是什么?

答:

1.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牲畜及大农具的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这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