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4373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docx

力学结构设计大赛设计方案

结构设计方案与计算书

 

承受周期运动载荷的两层框架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

 

时间:

2011/5/7

 

一、设计方案

根据竞赛规则要求,我们从模型的用材特性、加载形式和制作方便程度等方面出发,采用组委会提供的桐木作为结构的原材料,乳胶作为粘接剂,精心设计制作了该两层房屋结构模型。

1.结构体系

主体为框架结构体系:

采用房屋面板和斜型梁的组合,作为简支梁的压弯系统,承担结构的整体受弯、受压和抗剪;六根圆形立柱承受结构竖向载荷以及侧向载荷。

2.连接方式

节点与支座处的连接为刚性连接

3.节点设计

加载模板的支座处:

根据抗震的需要,各个节点采用填充实物加固,以提高节点处的强度和稳定性。

加载处:

通过两层楼板支撑点的位置是载荷均匀分布在圆柱上,以提高结构的抗弯性。

4.制作处理

a)第二层房屋立柱采用小倾斜角提高二层楼的稳定性

b)在立柱和楼板之间加斜梁以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c)在结构制作完成后在表面刷上一层薄薄的乳胶,增加材料的抗弯性能,还避免材料本身的一些缺陷成为应力集中点

5.设计假定

a)桐木材质连续均匀;

b)梁与楼板以及梁与梁之间节点视为刚性连接;房屋和加载台之间视为固定端;

c)加载时,载荷以集中力和均布载荷的形式作用在指定的梁和楼板上;

d)杆件计算时采用钢结构的计算模式;

根据以上假定,通过工程力学相关知识建立计算简化模型,以求得的内力和位移作为构件设计的依据。

二、方案图

结构设计立体图

 

结构设计主视图

 

结构设计侧视图

各柱的长度尺寸如上图所示)

圆柱的横截面尺寸如下图所示,

顶层木板的结构尺寸:

160X250mm

第二层木板的结构尺寸:

160X300mm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略微的误差)

 

三、计算书

1.结构选型

采用框架结构形式。

结构以圆形立柱与楼板连接处为主受力,采用局部斜梁加强措施。

结构主要解决材料抗弯和抗压的问题。

通过对支撑点的选择以及节点处的支撑,结构可以做到自重相对较轻,体系的刚度和形状稳定性相对较大。

2.载荷分析

根据比赛的加载规则,考虑最不利情况取载荷作用时最危险截面进行分析。

取地震载荷下结构的最大位移处为最危险的情况。

另外,由于加载时的不均匀性和制作过程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制作过程中会适当的采取加强构件的措施,计算时不予考虑。

3.材料性能

根据大赛组委会提供的实验图,我们可以求出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

横截面积:

直径为6mm的圆截面,截面面积A=28.26平方毫米。

a)杨氏模量

由附录的实验图以及杨氏模量的公式E=

可估算出:

E(拉)=3.54GpaE(压)=1.36GPa

b)抗压刚度

由抗压刚度的公式可得到:

EA=38488N

c)弯曲刚度

由弯曲刚度的公式可得到:

EI=0.086N·m2

d)许用应力

4.内力计算及强度分析计算:

为了避免在估算时带来的误差较大而引起的强度不足问题,我们假设实验时每个重物的质量为3.5千克。

在计算时,我们对结构的主要危险部分进行了粗略的估计计算。

地震载荷:

,其中,

,表示固有频率,A表示地震的水平振幅,0表示地震震动的角频率,△表示结构在振动时发生晃动的最大幅度。

在对结构的性能进行粗略估计后,由实验条件可知,A=27mm,0=2∏/T=18.84,假设△=5mm,得w=44.27,B=1.22,得总的地震载荷大小为F=81.84N。

假设地震时质点的加速度与高度成正比,可得,由

可以粗略得下层受地震载荷F1=34.66N,上层F2=69.32。

假设上(下)层地震载荷都是由立柱共同分担,且上(下)层每根立柱受力大小相同,可得下图中上层三个力大小均为F=F1/6=11.5N,下层三个力大小均为F=F2/6=5.78N,得结构在地震载荷下的受力图:

 

铅垂载荷:

重物的重量由楼板承担,楼板又由横梁支撑,可认为横梁受到的为均布载荷,q=F/L=mg/L,其中L为横梁的总长度,得:

上层q=46.10N/m,下层q=37.28N/m。

结构在铅垂载荷作用下的受力图:

综合受力分析图:

由计算机模拟结构在两种载荷下的综合受力情况,可得到结构受到的综合受力图:

 

综合轴力图:

综合剪力图:

综合弯矩图:

位移图:

5主要构件的强度

由内力图,可确定结构的危险面位于下层立柱上斜梁与立柱相接的地方(综合受力分析图中白色箭头所指处)。

在危险面处:

轴力Fn=25.61N(压),剪力Fs=10.76N,弯矩M=0.39N/m,横截面积A=Пd*d/4=28.26平方毫米,弯曲截面系数W=пd*d*d/32=21.195立方毫米。

(a)危险面上的危险点在弯矩作用下,2受压,4受拉,|σ|=M/W=18.4MPa。

轴力产生的压应力:

σ=F/A=0.906MPa。

剪力产生的切应力为零。

所以2、4点中,2点压应力最大,σ压max=18.4+0.906=19.306MPa<[σ压]=20MPa

4点拉应力最大,σ拉max=18,4-0.906=17.494MPa<[σ拉]=35MPa

(b)对于1、3点,受到轴力产生的压应力和剪力产生的切应力,取单元体:

т=4Fs/3A=0.507MPa,所以单元体主应力:

σ1=0.507MPa,σ=-0.507MPa,σ3=-0.906MPa,远小于许用应力。

所以该危险点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该结构的强度符合实验要求。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组大致粗略的计算,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设计之中必然有些不周之处和些许误差,希望指导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联系方式:

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